李玫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從他的「手」就能看得出來,何必等大

2020-12-14 小詩看世界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過一個節目,這個節目叫《最強大腦》

看了這個節目唯一的感受就是,智商被碾壓啊,很多人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就感覺到人與人的差距還是有這麼大。

很多觀眾都以為他們是通過後天練習才培養這樣的智商,可是通過節目組對他們的採訪發現,他們普遍表達出來的一個意識就是,從小學習就不是很吃力,感覺什麼事情都是很簡單,很多我們覺得很難的東西,別人自然而然的就會了,說白了,就是比我們聰明

很多人覺得聰不聰明是隨著時間推移慢慢表現出來的,其實孩子聰不聰明在嬰兒時期就會有所體現,在加上後天刻意引導,那麼你的孩子在以後一定會有一番成就

那麼寶寶聰明的表現有哪些呢?今天伊媽就給大家講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早期智力的發展水平體現於手指尖上。

根據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主要是遺傳父母的基因和後天培養。所以,家長們想要知道孩子是否擁有高智商,從孩子的「手」上就能看得出。

手指對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意義

現代科學早已證明,大腦神經元突觸數量,跟一個人的智力高低有直接關係。而這些突觸的連接數量,又取決於人在小時候跟外界刺激的多少有關。

也就是說,小孩子他們用視覺、聽覺、嗅覺,特別是觸覺來感受外界信息世界的量有關。

所以許多家長會發現,在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寶寶經常會吃手,孩子的手指活動對大腦的反應要求會很高,手指活動的越頻繁越容易刺激大腦,其實這就是通過觸覺感知,來促進大腦神經元突出的連接,在這個過程中,大腦也在快速發育。

孩子的手指做出的每一個動作都需要經過大腦處理的,孩子的手指精細動作是由大腦完成的。

我們手指表面的神經分布十分廣泛,孩子指頭的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大腦在瞬間處理大量的信息傳輸,來完成整個動作。

所以手指的活動對大腦的反應速度要求會更高。寶寶手指活動越頻繁,活動方式越複雜,就證明寶寶的大腦發育越良好。

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

曾經關於育兒的講壇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認可,她的育兒理念也幫助到了不少的新手父母,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

父母可以通過後天的鍛鍊,讓孩子的手多受一些刺激,幫助娃大腦發育。

孩子手指觸發智商潛力的小信號,你都知道嗎?

1、孩子的手指很靈活

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會啃自己的拳頭,而其他的寶寶需要幾個月後才能做到。

不要小看這個細節,因為能夠準確將拳頭放進嘴裡,對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動作涉及娃對身體的掌握,對方位的把握等。

如果你家孩子能早早的做到,那麼恭喜你!說明孩子能更早地掌握手部動作,手部很靈活,證明他們的大腦神經元突觸連接將更完善,將來自然也會更加聰明。

2、孩子的動手能力強

大部分有了娃的家長都會變身為朋友圈曬娃狂魔,而我們發現在朋友圈的各種曬娃大賽中,能力突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引起大家誇讚。

他們可以很輕鬆地完成各類手工創意搭建、可以很輕易地做出一個機器人、可以很溜地玩轉魔方簡而言之,那都是一些動手能力很強的孩子!

我們經常說心靈手巧,事實上,應該說是手巧心才靈,孩子通過手部的活動可以變得更加聰明,如果你的孩子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那就恭喜了,你擁有一個高智商的娃!

3、孩子喜歡到處亂畫

其實每個寶寶都可能是一個小畫家,都喜歡到處亂塗亂畫,這其實是寶寶聰明的表現,這個時候,父母最好不要急於責怪。

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去收拾、處理,明確表示由於寶寶太小,自己才幫寶寶一起收拾的,然後告訴寶寶,大了以後,就需要學會自己處理了。

孩子在2-3歲,會經歷塗牙敏感期。隨著對顏色的認識以及手指的發展,就開始喜歡上了畫畫。

家長們千萬不要盲目阻止,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畫筆、畫畫本,跟孩子一起完成一幅畫,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怎麼樣讓寶寶手指靈活?

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寶寶睡醒後的活動時間裡,給寶寶遞一些彩色鮮豔的易於拿、抓的玩具,讓小寶寶練習拿,抓的準確性。

專家曾給未滿周歲的寶寶們做過這樣的實驗,將這些嬰兒分成兩組:一組有意識地讓嬰兒進行拿,抓等訓練,另一組就是讓他們自然發展。結果發現,前一組的嬰兒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都要比後一組強很多。

做到這點,就可以提高寶寶的智力。

當孩子出現以上這些特性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留意培養。在他們後續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記憶力往往會發揮重大作用並且不容易忘記。

如果想要孩子變得更聰明,除了先天的因素外,其實孩子從出生開始到6歲之前,都是一個智力培養的關鍵時期。

也就是說,孩子的智商,其實是能夠通過後天訓練而得以提升的!

孩子在3~6歲的這段時期,大腦正處於高速運轉,孩子一些開發大腦的小遊戲能夠充分的激活調動腦部的細胞,從而開發大腦的智商,從而越來越聰明,綜合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最好的教育是順其自然的教育,生活是最好的課堂,也是孩子最開心的課堂。

作為家長,肯定會對孩子有所期望,也會發自內心地希望以自己的遠見,儘可能地幫孩子少走彎路。

3-9歲是智力開發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也是最好的時間段,可別被動畫片耽誤了。

我國古代的大學問家、詩人杜甫則認為,多看書可以提升人品

他說:「『男兒須讀五車書』,還說一個人的美醜是先天帶來的命運,而有沒有素養則是書籍造就的命運。」因此當一個人缺失精神文化滋養的時候,他就不能把握自己,就容易在充滿誘惑的世界裡走向泥坑。所以,常閱讀可以讓知識文化滋潤孩子的心靈,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可以讓孩子充滿智慧,變得越來越聰明。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孩子的背後一定站著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繪本中的圖畫色彩豐富很能吸引孩子的眼球,還會讓孩子從中學習到很多知識。

所以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以下的書籍,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的去教育孩子。

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養成好習慣》、《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並且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3-6歲是孩子形成習慣的關鍵期,若不注意引導,壞習慣極易養成,壞習慣一但定型可就很難再改。所以,如果孩子有這些壞習慣,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溫和而堅持」的改正過來!

過年快到了,買一套回去給孩子看既省心又能開發孩子的智慧。何樂不為呢?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聰不聰明,從手上就能看出端倪,不用等長大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長大後能出人頭地。但我們如何去判斷孩子聰不聰明呢?有的人說孩子愛笑聰明;還有的說孩子耳朵大聰明,其實這些都很片面,根據研究發現真正能看出孩子聰明與否的地方就是「手」!
  • 李玫瑾直言: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顯而易見了,不用等長大
    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孩子後天的智力發育,家長如果能及時培養孩子,孩子的智商會比同齡人有所不同,孩子聰不聰明,根本用不著等孩子長大,看孩子的手就能一目了然。若能夠利用好這些,決算基因強差人意,但是也培養出聰明的孩子,而孩子聰不聰明其實也不用等長大,孩子智商高低的秘密其實全藏在手上。
  • 李玫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非等到長大
    俗話說"三歲看大",我們從孩子小時候就能看出他聰不聰明,特別是觀察孩子的"手"。手指對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意義手的動作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而且對誘導寶寶心理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說到李玫瑾教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即便大家沒有聽過她的育兒課,但肯定有聽過她的育兒觀點。
  • 李玫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從他的「手」就能看出來,父母要知道
    很多家長應該深有體會,從小班上就會有一種同學,學啥都不費力,別人絞盡腦汁一個小時都解不出來的問題,他看一眼三下五除二就給解出來了。看《最強大腦》也是這樣,同樣是一個腦子,參賽選手的腦子就比我們的好用,我們還沒看明白題目呢,他們的腦子就已經高速運轉,開始了激烈的比拼。
  • 李玫瑾教授: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
    所以,家長們要想兒女智力超過其他小朋友,就要掌握正確的方法,特別是孩子的「手」。李玫瑾,是我國犯罪心理學的權威專家,主要研究未成年犯罪心理及預防,並且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她的育兒講座得到很多父母的認同,幫助很多家長解決難題。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從這4個地方就能判斷出來,不用等長大!
    像科學家霍金一樣,他從小就學習不好,他在很晚才學會讀書,還常常因為作業不整齊而被同學嘲笑,被老師視為「不可救藥」的學生。但隨著年歲的增長,霍金便有了一些「小舉動」,當他的父母發現後,並沒有選擇無視或者制止,而是開始培養他這些舉動。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從「手」就能看出來,手指越靈活娃越聰明
    其他孩子活潑好動,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木訥呆滯;其他孩子一張小嘴很會說話,而自己的孩子卻嘴笨得要命,著實讓家長們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不聰明?孩子是否聰明,從「手」就能看出來,不用等長大手是我們人體最複雜、最精細的器官之一,具備能完成精細運動的能力。研究發現:人的每一個手指都對應了大腦的某一個腦區,適當的運動對其大腦發育就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從手上「信號」看得一清二楚,不用等長大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一位心理方面的教授,善於洞悉青少年的心理,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能夠提出一針見血的見解,為不少父母的育兒問題答疑解惑,讓父母們收穫頗豐。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出:孩子聰不聰明從手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不用等孩子長大,孩子手部「信號」能顯示他的智慧程度。
  • 孩子聰不聰明,看小手就能知道一二,高智商是藏不住的
    有人說智商從手上就能看出來,這是真的嗎?燕子的兒子剛滿五個月,胖乎乎的小手能牢牢抓住一個毛絨玩具,很可愛。一次,學醫的朋友到家裡玩,看到這一幕誇讚寶寶太聰明。聽了朋友的話燕子又驚又喜,忍不住疑惑:孩子這麼小,什麼都不會做,怎麼就能看出聰明不聰明呢?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可以從他的「手」看出,父母要多加留意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對青少年的心理成長和教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有自己的育兒經驗。作為一名高級知識分子和教師,她也願意公開自己對育兒的經歷和看法,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可。李玫瑾教授認為:一個孩子聰不聰明,你可以從他的「手」看出,父母要多加留意!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智商高低,從手就能看出來,不用非要等長大
    但孩子智力的高低其實從小就能觀察出來。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聰不聰明,智力的高低,都體現在手上,不用等到長大再觀察。」 就算手部細小的動作也可以充分刺激大腦,提高智力水平。
  • 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心靈手巧不是說說而已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從孩子出生後每一個階段家長都特別重視的培養,就怕自己哪一步沒做好,影響孩子的未來。最近我收到了一位讀者的留言,這位母親說:「訓練孩子精細動作會讓孩子變聰明嗎」?精細動作是指孩子的手、手指配合的動作。比如孩子拿東西、捏東西、翻書等等都是我們說的孩子的精細動作。
  • 想要知道孩子聰不聰明,家長可以觀察這四個方面,準沒錯!
    概述:對於家長來說,他們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別聰明,但是孩子聰不聰明是很難一下子就改變的。甚至有的孩子是天生聰明的,後天想要改變的可能性比較小。而有的孩子還小,父母在一開始並不能分辨出孩子聰不聰明。但是雖然看不出,其實也是有辦法的。
  • 孩子的智商高不高,他的手指會告訴你答案,聰明是藏不住的
    其實大可不必,想知道孩子智商高不高很簡單,父母自己就可以判斷,完全不需要那些所謂「專業的測評人員」。兒科醫生就表示「兒童聰不聰明,是可以從他們的手上看出來的」。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也說「孩子的智商高不高,從小就有預兆,他們的手指會告訴我們答案」。那麼,孩子的手究竟可以給我們什麼答案?從他們的哪些行為可以看出孩子聰不聰明呢?
  • 李玫瑾:孩子聰明與否,從「手部」能略知一二,特徵很明顯
    但是我們給孩子做了那麼多提高智商的功課,孩子的智商還是停止不前,其實我們做這些功課都是無用功。其實孩子未來能不能聰明,從手上就能看出來,不用非要等到她長大。李玫瑾教授在演講的時候也說過這樣的問題:孩子未來聰不聰明,從手就能看出來,不用等長大。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很多家長對李玫瑾教授說的話不以為然,覺得李玫瑾教授說的話都是無稽之談,但是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李玫瑾教授長期研究犯罪心理乃至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獲得過不少專家們的認可,曾在多次講座中提到,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都在孩子的3-6歲的時候,處於這時期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多加留意
  • 「科學養育」孩子聰不聰明,通過手就能知道答案!家長這樣做小孩更...
    在家長眼裡,孩子的大腦地位很高,一般都認為孩子的聰明程度完全靠大腦決定,但大腦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大腦的思維家長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其實,孩子的聰明程度不一定只能依靠大腦,與大腦處於相同高度的另一個身體部位就是手。手是人的第二大腦,人類手部上的神經,是十分密集且豐富的。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智力水平高低,從小看手便知道,不必等長大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長大聰明不聰明,從小看手就能略知一二,孩子的智力全體現在手上了。」手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大腦裡面有很多的神經,手也不例外。如果你的孩子擁有非常靈活的手,那也就意味著他們有著非常強的好奇心。
  • 李玫瑾教授坦言:父母把孩子養成了「老實人」,就別怪同學欺負他
    父母不在身邊,又該怎麼辦?有父母曾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被欺負了,卻不敢反抗。校園暴力,已經有越來越幼齡化的趨勢了。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不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幼兒園的老師又不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很多孩子被欺負後,不敢告訴老師,不敢反抗。這其中,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中國的父母,大多會教育孩子「與人為善,禮貌謙讓」。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李玫瑾:孩子若有3種表現,家長偷著樂吧!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出色的育兒專家,近幾年,李玫瑾關於教育孩子的講座,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認可,而針對帶孩子的問題,李玫瑾坦言: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若有3種表現,家長偷著樂吧!聰明的孩子,小時候會有這3種「難帶」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