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知了就開始了它的表演,那麼放肆地歌唱,可惜無法給人以激勵,卻仿佛是一首催眠曲!慵懶的陽光傾灑下來,微風輕撫,蟲鳴禽啼,我拿起一本書,看了不到兩頁,是不是不知不覺間就有了倦意。
「殘暑蟬催盡」,「青草池塘處處蛙」!夏季的熱鬧與春天相比,竟是一點兒也不遜色!蟲鳴禽啼,豔陽高照,宅人們就更有了足不出戶的理由!可是在盛夏的寂靜中,聽著蟬噪蛙鳴,幹什麼都會覺得多餘,很快就會打起盹來!就那麼似睡非睡地打著盹,竟然覺得這就是夏天的樣子!
此時此地,我竟然,理所當然地覺得,沒有午覺的夏天是沒有靈魂的!
可是如我等俗人,夏日小憩後只會閒躺枯坐、百無聊賴!有心人閒著就能閒出一首詩來!
很多年以前,在一個悶熱的正午,蘇舜欽午覺醒來,呆坐無聊!諦聽流鶯啼唱,竟有著通體清爽的奇妙感覺。於是,一首《夏意》應運而生!盛夏吟誦這首小詩,一種如沐清風的涼意迎面而來!
別院深深夏簟(dian店:蓆子)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宋·蘇舜欽
是不是覺得好熟悉的一首詩!也許在某個夏季的某一天曾經有過相同的體驗?是不是那時候的夏天,你正是夏日炎炎當戶安眠,還是在夏風拂面中細品香茗?
而夏日午睡,正是蘇舜欽這首小詩描寫的主要內容,詩人在夏日的午後又獲得了哪些美好的體悟呢
「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這兩句是對詩人別院環境的交代,別院就是正房邊上的偏房,同時也是詩人午睡的場所。「深深」二字,突出院落中樹木繁蔭,清幽的環境;「夏簟」就是涼蓆,後加一「清」字,強化了涼爽的感覺。
詩人的院內有一棵大大的石榴樹,火紅的石榴花開得正好,樹葉又密實,正午的陽光射在密密的樹葉裡,僅有幾束光線能透過,濃厚的樹葉仿佛化為一塊遮擋的簾幕。
詩人隔著帘子觀看榴花,效果大不一樣。榴花隱隱約約,飄飄緲緲!色彩也顯得更柔和,正好可以起到催眠的作用。
這兩句詩裡有光線的明暗變化,有身體感覺到的陰涼的觸覺,也暗含了石榴花火紅的色彩,向我們營造了一個寧靜的舒適的午睡環境。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本來我們已經沉醉在了這樣適宜的午睡的氛圍中,突然,詩人放出了一聲響亮的黃鸝的啼鳴聲,就好像安靜的水面上突然蕩起了一絲漣漪,給我們帶來欣喜的同時,也驚醒了我們,不至於我們在這樣的靜謐中沉迷太久。
以動襯靜,步步鋪墊,靜謐中,鶯兒的啼聲給枯坐的詩人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也給我們帶來了藝術的享受;另一方面,這也是真實鮮活的自然本身,生活本來就是靜中有動,忙裡偷閒的,因為不簡單,因為有小遺憾,生活本來的樣子才這麼真是可愛!而詩的藝術不就是這麼簡單、純粹、樸實又神秘嗎!
今天,我們有幸讀到了這樣的文字,感受到了這樣的情趣!何其有幸!
了解一下詩人寫詩背景,發現,蘇舜欽作這首詩的時候,已經「被」賦閒在蘇州多時。所以讀這首詩,不能僅僅流於表面,只看到庭院幽靜,詩人覺後閒坐!其實這「閒」的背後,既有遠離官場紛擾的愜意,又夾雜蘊含著深沉的苦悶!
本來我睡得很安穩,那鶯兒你叫什麼叫啊!莫不是想攪碎我現在的安寧生活,再把我裹挾到那些紛紛擾擾的熱鬧中去嗎?……
明朝學者崔銑的《聽松堂語鏡》中有著名的修身養性的「六然訓」。他認為人生在世要做到「六然」——自處超然、處人藹然、有事斬然、無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心裡越坦然,才能處事月超然;處事超然了,才能真的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過著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有理由讓它更有趣。就像詩人這樣,夏日午後的閒暇時間,靜靜地反思我們的生活,就把平凡的日子活成了詩!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