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洋彩琺瑯彩的異同點

2020-12-24 鷹擊長空竹均樓

目前我們提到清代低溫釉彩瓷,大多數情況下分為:琺瑯彩與粉彩。那麼洋彩是什麼,據文獻記載督陶官唐英曾經準確的描述過什麼是洋彩:「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這段話有幾個重點:一個是畫法雷同琺瑯彩,二是白器,三是彩繪,四是仿西洋畫法。這麼看粉彩與洋彩應該差不多,其實要我說洋彩就是粉彩,非得多一事兒又弄出個分類。實際上在民國以前沒有粉彩這一說法,都是叫洋彩,現在景德鎮燒制仿古瓷的還叫洋彩,粉彩一說最早出現在民國並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為了細分彩瓷又重新提出了洋彩,我們一起看看洋彩到底是什麼。

這是我朋友的藏品——清乾隆洋彩纏枝西番蓮大尊。這件真的很大,高約有58釐米,最大直徑約有48.6釐米。古代官窯瓷器燒制都是放在匣缽裡,這麼大的一件瓷器,它的匣缽高度只怕有八十釐米左右。瓷器燒制每高一釐米難度會大很多,光想想窯爐的入口都覺得不可思議,如此體型龐大的瓷器想要燒製成功不知道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曾經我問過朋友,為什麼非得叫洋彩,叫粉彩不行嗎?給別人介紹起來也簡單啊。朋友說臺北故宮有一件相似的館藏品,它那件寫的是洋彩,呃,好吧,你厲害。

這件就是臺北故宮館藏,它的名字叫瓷胎洋彩瑞芝纏紋尊。網上只有這一張照片,一點不清楚,可以看個大概,確實風格一樣。曾經香港翟建民先生錄製過一期視頻,介紹了洋彩與粉彩的區別。視頻我倒是看了,但是翟先生港式普通話聽起來太費勁,真的是有聽沒有懂。我們先把館藏品與我們本期比較一下。

右上是臺北故宮館藏,因為這件是網上下載的圖片很不清楚,截圖部分:一個是西番蓮,一個是靈芝,因寓意吉祥也叫「瑞芝」。右下是本期的靈芝,畫風一致,彩料也基本一致。臺北故宮的那件是白色蓮花,跟本期的這個紫色蓮花畫風完全一致,就彩料不一樣。這種蓮花的畫法受西洋影響很大,與中國傳統的纏枝蓮完全不一樣,所以這種經常被叫著「西番蓮」,傳統的叫「纏枝蓮」。

左邊這張照片是2007年嘉德拍賣公司的拍品,這件是乾隆粉彩纏枝蓮瓶,跟右圖相比上面的蓮花的畫法比較傳統,右邊兩張圖片明顯受西方影響比較大。所以左邊叫「粉彩纏枝蓮」,右邊叫「洋彩西番蓮」,不過基本的寓意沒變,枝蔓纏繞都意味著「福壽綿綿、枝繁葉茂」,這也是資料上介紹的洋彩與粉彩區別之一。我們這件深得朋友喜愛,朋友花時間數了數整件瓷器上大大小小一共畫了174朵蓮花,真服了他,這絕對是「瓷痴」。至於唐英說過的「圓琢白器」,當時可能是指白色做底,並繪上五彩。但是後面由於瓷器種類的增加,已經不能以「圓琢白器」作為區分兩者了,故宮館藏黃地的也有,方器的也有,就不一一貼出圖片了。根據相關資料,區分琺瑯彩與洋彩還有一種方法,我們一起看看。根據故宮館藏資料上的內容,洋彩在繪製「蕉葉紋」的時候,運用了西洋畫的陰暗面,而琺瑯彩沒有。

左邊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清乾隆芍藥稚雞玉壺春瓶,瓶頸上用藍料繪製的蕉葉紋,右邊是本期的蕉葉紋。不用說了,右邊花裡胡哨,左邊色彩單調,僅僅只是有點深淺,而右邊則色彩豐富多了。這以後看到蕉葉紋就能很快區分什麼是琺瑯彩,什麼是洋彩了。西洋畫法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徵:用明暗面表現器物的立體感,這一手法也出現在洋彩瓷器上。

兩張圖片比對一下,下面畫圈的地方就是明暗面,用明暗面突出物體的立體感。圖片右下是七彩蛤蜊光,這是鑑定粉彩的技巧之一。粉彩、洋彩在彩料上是一樣的,畫法上也一樣,需要用鉛作為著色劑,所以肯定會有七彩蛤蜊光,粉彩與洋彩只是的繪畫技巧不一樣。而琺瑯彩與他們不同的是配方不同。琺瑯彩看不到蛤蜊光,但是能看到油光點;粉彩與琺瑯彩的繪畫技巧相似,都是用顏色深淺表現器物,而不是用明暗面。說了這麼多,小結一下:粉彩與洋彩配方一致,畫法技巧不同;而粉彩與琺瑯彩配方不同,畫法技巧卻相同,只是琺瑯彩因為配方的原因,繪畫難度大多了。後面我們一起看看底,這件的底非常特殊,是描金圈足,這在乾隆瓷器中非常罕見。

上面圖片是本期這件的圈足,圈足描金這樣的事兒也就乾隆能幹得出來。因為是陳設器,所以圈足的金磨損嚴重。中國古代燒瓷器需要把器物放進匣缽裡,瓷器的圈足與匣缽底部接觸,所以絕大多數瓷器圈足都是露胎的。如果施釉的話,釉水沒幹放進匣缽會使得圈足釉水與匣缽粘連,最後不僅不美觀還浪費彩料影響效果。如果想要圈足滿釉,只能採用支釘燒,比如宋代汝窯。支釘燒會留下支釘痕,而且也僅限於體型輕盈的瓷器,這樣的大傢伙沒有哪件支釘能撐得住重量,也得虧故宮館藏有金圈足,否則真的沒人敢認。下面三張圖片都是故宮館藏,有故宮記號。下面第一張是「新」字頭,建國後由別人捐贈,後面兩張都是「故」字頭,說明是故宮倉庫遺留。能看得出來,新字頭的那件金圈足保存很好,金磨損不嚴重,後面兩件磨損非常嚴重,還是能看得出來效果。我一直到現在都沒想通,這金是怎麼描上去的。乾隆瓷器圈足不露胎的還有仿生瓷,那個我已經琢磨出原因了,就這個到現在沒弄明白,希望哪位朋友知道能告訴我。最後看看底與款。

青花款很正,就不介紹了,因為底部施滿綠松石釉,沒辦法拍細節圖。綠松石釉跟我們以前介紹的仿綠松石釉不一樣。它的釉面有點像皮革紋,這件綠松石釉很細膩,皮革紋不明顯,到乾隆後期以及整個後面各朝,皮革紋很明顯,可以作為鑑定參考標準。因為篇幅的關係以後再仔細介紹。最後欣賞一下漂亮的畫面吧。

整件瓷器我最喜歡這朵蓮花,多麼希望朋友能轉讓給我啊,但願今晚能做個好夢,夢見朋友答應讓給我了。

本期結束了,喜歡就關注我吧。下一期繼續乾隆粉彩

相關焦點

  • 讀懂這篇,你也是鑑別粉彩琺瑯彩的專家了(新手必看系列)
    關鍵詞:琺瑯彩,粉彩眾所周知,琺瑯彩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極為珍貴的瓷器品種,有著極高的市場價值和收藏價值,只在宮廷內燒造也是琺瑯彩獨有的「享受」,對比其他名瓷,這既是琺瑯彩的身份顯示,也是他名貴的原因。琺瑯彩創燒於康熙,興盛於乾隆。
  • 五彩、琺瑯彩和粉彩你真的分清楚了嗎?
    五彩、琺瑯彩和粉彩,這三種瓷,長得有點像,不少人還真未必分的清。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下吧。"琺瑯彩"是從"銅胎畫琺瑯"移植過來的一種釉上彩瓷,故又稱之為"瓷胎畫琺瑯",系康熙時創燒。琺瑯彩彩料,與中國傳統釉上彩料不同,它的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矽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琺瑯料中,加入適量金屬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澤的琺瑯彩。
  • 清 雍正 琺瑯彩粉彩五寸盤
    據唐英的《陶成紀事》記載創燒以後能配製出57種彩,以至於創燒期剛開始的時候,燒出的瓷器上有很多種彩料,且都很淡雅協調,這得歸功於年希堯的能耐。今天介紹一件屬於雍正創燒期的彩瓷——雍正琺瑯彩粉彩五寸盤,這件藏品我和朋友各有一個。附圖
  • 琺瑯彩繪製工藝影響下,景德鎮是如何將粉彩工藝傳承創新的?
    一、彩粉藝術是清朝的康熙年間出現在古彩基礎上,再受到琺瑯彩繪製工藝影響下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彩瓷,是屬於釉上彩的一種,粉彩瓷色色澤比較柔潤,畫面比較具有玻璃質感,繪製工藝複雜粉彩瓷色色澤比較的柔潤,粉彩的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玻璃白」,一般的粉彩的作品當中,花卉的花朵、枝幹等等都會去採用這一個效果。
  • 晶哥聊古玩:史上最貴的琺瑯彩成交價格!
    景德鎮素有「十件粉彩不如一件鬥彩,十件鬥彩不如一件琺瑯彩」之說,從這個說法來看,足見琺瑯彩之珍貴與特殊。琺瑯彩有多特殊呢?從它的燒制地點就可知一二,清朝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御窯廠負責燒制皇宮御用的瓷器,其中就包含青花、鬥彩、粉彩、五彩等彩瓷,但是卻很少燒制琺瑯彩,之所以不在景德鎮燒制琺瑯彩,是因為皇帝對琺瑯彩特別重視,他需要近距離指揮燒制琺瑯彩瓷。
  • 琺瑯彩為什麼會這麼值錢?
    據清宮舊藏道光時釉記載: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存世大約400餘件,其中的300多件目前藏於臺北故宮,40件左右藏於北京故宮,尚有少量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手中,是晚清流散出宮或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掠走的,且大多為殘片,完整器不足10件,堪稱世間瑰寶,國之文物。一件琺瑯器殘器往往身價百萬,完整器更動輒數千萬甚至過億。隨著時間的推移,琺瑯彩的價值將不可估量。」
  • 美瓷鑑賞—琺瑯彩雙龍耳瓶,玉壺春瓶
    瓷胎畫琺瑯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琺瑯,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乾隆琺瑯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琺瑯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巔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遊園罐是其代表。
  • 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碗拍賣8720萬港幣,琺瑯彩是何物,為何這麼貴
    11月27日,佳士得香港單獨為「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碗」一件拍品舉行拍賣專場,取名叫「圓夢」。在拍賣中,這個碗最終以8720萬港幣成交。接近上億的價格,我們不得不為這件藏品感到驚奇,琺瑯彩究竟是何物,為何會拍出8720萬港幣的天價。琺瑯彩是清代皇室所用瓷器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種,琺瑯彩繪採用的畫法製作工藝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大約在清康熙年間進入中國。
  • 清 雍正 琺瑯彩福壽桃杯(下)
    附圖這是上海博物館雍正粉彩橄欖瓶,隔著玻璃拍的,有色差。這是我見過所有館藏的雍正粉彩以及大拍拍品高清圖中,畫得最好的桃子。這是粉彩不是琺瑯彩,不過能看得出來風格完全一致。在雍乾的彩瓷中,桃和花以及蝙蝠都是重要的題材。
  • 精品推薦 琺瑯彩開光花鳥紋蓋碗
    琺瑯彩瓷器是由景泰藍演變而來。景泰藍是銅胎上琺瑯釉而成,若改為瓷胎上琺瑯釉則叫琺瑯彩。 琺瑯彩起始於康熙後期,頂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琺瑯彩水平最高,工藝最美。乾隆時期慢慢轉向粉彩,故琺瑯彩終止於乾隆後期,同時還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琺瑯釉和粉彩共存。
  • 清三代的粉彩瓷各有什麼特點?
    粉彩瓷是在琺瑯彩的影響下和五彩的基礎上創燒成功的一種釉上彩瓷,是景德鎮陶工一項新的創舉。粉彩瓷自清康熙開始出現,雍正時步入巔峰,乾隆繼續繁榮,而後逐步衰落,民國時期得到恢復和發展。粉彩瓷最顯著的特點是富有層次感,並且和中國傳統的詩書畫印相結合,高雅柔潤,創造出獨特的瓷器美。
  • 逛非遺展看景德鎮粉彩百鳥朝鳳大盤,器型大圖像逼真,實數珍品
    展出了粉彩百鳥朝鳳大盤,是1977年景德鎮藝術瓷廠全手工製作。大盤直徑足有兩米,據說現在的價值在百萬左右。粉彩瓷是琺瑯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粉彩瓷在眾多的清宮廷粉彩瓷中,慈禧粉彩簡單率直,濃筆豔抹,富貴豪華而別具一格。
  • 清 雍正 藍料琺瑯彩山水詩文 盌
    說實在的,這兩句詩個人覺得比我朋友那件蘋果尊上的詩寫的好,也經常出其他雍正琺瑯彩瓷器上。左邊款不說了,陰刻「山高」、陽文「水長」,右邊是「佳麗」款。這個我解釋一下,雍正琺瑯彩以及一些特別漂亮的粉彩上經常出現「佳麗」款。清代文獻沒有任何關於這個款的說明,後來的收藏者卻是浮想翩翩。有人推測「佳麗」應該是指雍正最喜歡的妃子年貴妃。
  • 瓷中之尊(琺瑯彩)的前世今生
    掐絲琺瑯纏枝花卉獸面紋大鼎 琺瑯彩的特點 琺瑯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
  • 拍賣場上那些千萬級別的清代粉彩瓷器鑑賞
    足上加綴黃地錦紋轉枝洋花,洋菊、銀蓮,雅致繾綣,與頸上飾紋相呼應。內頸及器底均施松石綠彩,底署藍料雙方框六字篆款,殊為罕稀。)(清乾隆 鬥彩加粉彩暗八仙纏枝蓮紋天球瓶 RMB  106,047,200 瓶圓鼓腹,直頸,內圈足。通體鬥彩加粉彩紋飾。
  • 精品推薦—八寶紋琺瑯彩宮廷碗
    瓷胎畫琺瑯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容華貴,使琺瑯,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
  • 洋彩、粉彩與琺瑯彩三者有何區別?(中)
    盤中央用藍料彩和金彩交替繪製出格子圖案紋章,紋章正中的紅色條帶上繪有一彎新月,紋章兩側各站立一隻翼龍和雄獅,瓷盤四周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金彩繪製出三道花卉圖案。最內圈雖然繪有中國傳統紋飾荷花、南瓜、壽桃等,但整體看來已具有鮮明的西洋風格。整個瓷盤看上去即莊重典雅又富麗堂皇,與宮廷畫琺瑯器相比較,絕無遜色之處。
  • 清代宮廷的琺瑯彩瓷器,為何件件精品,卻很少傳世
    02乾隆時期的琺瑯彩乾隆帝對琺瑯彩瓷器珍愛有加,琺瑯彩瓷器的燒制數量超過康雍兩朝,造型更加豐富。宮廷琺瑯彩的燒制從康熙到乾隆三朝,共計40多年。乾隆對琺瑯彩的燒制要求非常嚴格,同時也有著一定的獎勵制度。宮廷瓷器設計師會與乾隆共同進行設計畫稿,然後把設計畫稿交由景德鎮按照畫稿燒制素瓷,再由造辦處琺瑯畫師按照旨意畫彩,經爐火烘烤而成。琺瑯彩的特點主要是,彩料凝重,花紋突起,色彩鮮豔明亮,畫筆精緻,融合東方寫意與西方寫實的技法。
  • 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碗「天價」背後的秘密
    琺瑯彩即彩料,其構成是各種金屬礦物質,經過化學提煉與配製而成的有色粉末,色調清新、單一。不同顏料可互相混融,使調色盤大增,並可層層堆疊,營造出如油畫般的肌理感及視覺效果,鮮豔而穩定。這種彩料,用樟腦油調成液體以後,即可按照畫稿直接施在器壁上,圖畫的色彩當即可以顯示出來,就像今天的油畫一樣,是瓷胎上作畫的最佳顏料選擇。清康熙年間,琺瑯彩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