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電動汽車新勢力們都聲稱是智能汽車,然而根本性的就兩點,一是電動機,二是自動駕駛。唯有自動駕駛這一重大發展是有意義的。問題是,自動駕駛技術領先的普遍不是汽車商,而是科技巨頭。
本刊特約作者 阿貴/文
最近,隨著特斯拉市值升破5000億美元,中國的電動汽車新勢力蔚來、理想等的股價同步高歌猛進,一個初創汽車公司的市值已經碾壓年營收近萬億的中國汽車老大上汽集團(600104.SH),關於中國電動汽車無限美好未來的故事開始傳播起來——
一些人將電動汽車上升到革命的高度,拿手機行業智慧型手機革命來對比,自然也就拿蘋果顛覆行業來進行對標。然而,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電動車與智能電動車,也是兩碼事。
自動駕駛核心技術不在汽車商手中
蘋果的iPhone智慧型手機是在通話這一基本功能上,融合了一臺可攜式電腦,同時融合了一部數位相機、袖珍錄像機,前者對筆記本電腦造成了衝擊,後者直接對數位相機、錄像機帶來滅頂之災,其他方面,也可以說融合了音樂欣賞的iPod或MP3、錄音筆、手電、計算器、定位器、指南針等等,如果把每一項功能以相應商品的價格計算,5000元是低檔的,10000元才是中檔起步價,而融合了這眾多功能的智慧型手機,在只有蘋果問世的時候5000元左右,在小米等出現後,直接把起步價拉低到千元,中檔的、中高檔的也不過2000-3000元,可以說是非常實惠的物美價廉的商品,還是幾乎人手一部的必需品。
更重要的是,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周期短,換新機頻率高。高頻換機是同品牌系出新品就換新,普通消費者的換機周期也僅兩三年,與汽車10年以上換車周期沒有可比性。
智慧型手機與傳統手機只有單一通話功能對比,且因為4G形成行動網路的支持,產生了一個全新的革命性產品,與傳統手機不在一個價值量級,是傳統手機價值的數倍,並且已經融入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電動汽車呢?現在主要看點是兩個方面,一是以環保名義的電動化,二是自動駕駛。雖然現在的汽車都想借用智慧型手機的一些功能做智能汽車,聲稱都是智能汽車,然而並沒有實質的影響,根本性的就兩點,一是電動機,二是自動駕駛。以電動機代替傳統發動機,對使用者來講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唯有自動駕駛這一重大發展是有意義的。
問題是,自動駕駛技術領先的無一不是全球巨頭,並且還普遍不是汽車商,而是科技巨頭,不論美國還是中國都是如此,最後在這一領域可能形成全球三、五足鼎立的局面。
無人駕駛會獨立的以軟體為核心價值配套硬體,作為未來汽車的標配。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拉一個清單出來,可能都不是未來自動駕駛的「供應商」,而是需求方。
發動機直接變為電動機,還帶來一個必然的「價值減量」趨勢,在汽車定價體系中,不同等級的發動機在汽車的成本與定價體系中都有很重的份量,然而使用電動機的汽車,這一核心將相對扁平化,價值差距縮小,從長遠來講,隨著電動機的需求量巨增,產能必然大增,成本將持續多年不斷下降,並帶來整車的成本下降,在充分競爭的汽車市場,必然帶來售價下降。
汽車電動化帶不來價值增量,同時,只有更省錢,更實惠才能真正的不斷推向大眾化,完全不具備智慧型手機革命融合一堆產品的價值增量。
只有自動駕駛一項,既是重大的技術革命,同時也是增量價值部分,問題是這一部分的成本可能是現在所有汽車整車廠商要承擔的增量,利潤主要歸屬提供自動駕駛軟硬體的科技巨頭,美國的谷歌、中國的華為等都有可能,也可能有一兩家出現在現有的全球汽車巨頭中。
核心之核心,必然是科技巨頭的天下
最新的2020年前10月全球暢銷電動車型前20榜單,除了特斯拉以先入優勢領先,接下來大量的都來自傳統全球品牌車企:雷諾、現代、日產、奧迪、廣汽、大眾、比亞迪、寶馬、三菱、上汽、起亞、長城、標緻、奇瑞、沃爾沃等,蔚來與理想等還在榜單之外,這個榜單涉及到全球範圍內大量的傳統汽車巨頭,也包括中國汽車江湖的前排人物。並且這畫風中特別出彩的還有二三線的五菱、長城、奇瑞的產品。
其實這一下子就彰顯了電動汽車的江湖成色,不是什麼高大上的革命,不過是換個電機,加一大廂充電電池,僅此而已,高、中、低端輕輕鬆鬆都可以發動機改電動機,所以自然有二三線品牌的一席之地。
當我們審視蔚來的生產主要靠江淮汽車(600418.SH)時,有人依然想移植蘋果邏輯,稱蘋果組裝還是在中國富士康工廠。問題是,蘋果的核心是作業系統和APP生態,特別是生態,這是華為雖有鴻蒙作業系統,也可以建立APP應用商店的情況下不得不坦誠服氣的——生態建設非一日之功,這是目前最大的差距,需要很長的時間。而電動汽車隊伍,從老將比亞迪到新軍蔚來、理想等,其實,算上目前幾乎光芒萬丈的特斯拉,有什麼是核心之核心,難以超越的?汽車由四個輪子一個鐵皮廂兩排沙發加一個發動機或電動機有什麼根本改變?作業系統?預計將來汽車的作業系統類似電腦的windows或手機的ios、android、鴻蒙,這個作業系統的重要組成就是全自動駕駛。生態?自然,只有汽車作業系統的科技巨頭才談生態,與各個品牌的汽車關係不大。目前這一切看似未知數,卻又已經接近水落石出的,幾乎必然是三五家科技巨頭的天下。
既然很多電動汽車的擁躉喜歡用智慧型手機來講自己的智能汽車的故事,那麼就從這個角度看看。智慧型手機取代傳統手機用了幾年?一般的共識是iPhone4是裡程碑,那是2010年,小米反應最快,2011年推出了智慧型手機,隨後兩三年就全面爆發,進入了淘汰傳統手機的高潮。而電動汽車今天的帶頭大哥特斯拉第一款車是2008年發布的,第二款就是大家已熟知的Model S也是早在2012年,第二款X和SUV是2015年。看進程,比智慧型手機還早就面世,國內的比亞迪已經有點兒「電動汽車老品牌」的印象了。在汽車江湖,即便是如今第一把交椅的特斯拉,也是利潤微薄,在「性價比」這一汽車江湖裡最大的「王牌」面前也是俯首稱臣的,百年形成的全球知名汽車品牌格局,雖然隨著市場會有一定的波動,但是,電機汽車或品牌商家更願意稱自己是智能汽車江湖,已經有特斯拉及一眾新兵、新軍到處搖旗吶喊,做不出智慧型手機大了幾倍的新蛋糕,只有去本就是紅海的汽車市場中切分蛋糕,這難度,僅僅一年前隨時都走在資金鍊斷裂邊緣的蔚來等心裡清楚吧?除了自動駕駛這一領域大勢未定,電動汽車因為並無革命性突破,想以此打破汽車百年形成的全球格局,比蜀道更難吧!
但是數據確實充滿魔幻,所以就對比幾個數據。上汽,2019年營收9000億元,已經是接近萬億的龐大規模,利潤最近的高峰是2018年的360億元,賣了624萬輛,蔚來以目前的高峰估算2020年150億元營收,利潤負幾十億元,全年銷售的數量能不能達到4萬輛還有懸念。大致比例都是100:1的關係,而市值是這一魔幻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上汽2993億元,蔚來已經突破4000億元。
今天的電動汽車在股市裡因為種種機緣巧合拼成一個魔幻故事而股價直飛雲天。而關於電動汽車最新的一則消息是:李嘉誠51億元入股的長江汽車在燒光資金後,正式在2020年11月份進入破產清算階段。如果不嫌麻煩可以列一個已經倒閉和瀕臨倒閉的名單:拜騰、奇點、遊俠、樂視、國金、前途、零跑、正道、國能、賽麟、漢能、綠馳、九龍、雷丁、瑞易、紅星、裕路、御捷、凌雲、時空……
電動汽車也好,智能汽車也罷,當下這風口的風真大,二級市場的股價絕對是人有多大膽,股價就敢有多高,然而一兩年,三五年,不斷燒錢的新車企中,又將會有多少家將會一次次地問自己:生存還是毀滅?
當然,祝願一將功成萬骨枯後,中國在智能汽車的全球角逐中稱霸,或者至少三分天下。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