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城位於北緯38°以南40公裡,韓戰期間漢城地區一度成為主戰場,因為漢城得失不僅涉及交戰雙方實際利益,更關乎雙方勝負天平的搖擺。
韓戰於1950年6月底爆發,這場戰爭來得並不突然,作為北朝鮮一方也有統一全國的理由,但是這場戰爭真正令人驚異的是:隨後局勢發展之快令世界目不暇接。隨著美軍出兵並在仁川登陸,很快就將北朝鮮軍主力合圍在三八線以南,以美軍為代表的聯合國軍只用了三個月就完全逆轉了局勢。10月初中國志願軍開始大規模赴朝,隨即在朝鮮半島東西兩線展開全線反擊,在短短二個多月時間內連續發動第一和第二次戰役,將聯合國軍擊退至三八線一帶。緊接著1950年12月31日開始,中朝聯軍主動向南發動第三次戰役。這三場大規模作戰幾乎在電光火石之間展開,可見當時志願軍的組織能力之強,作戰效率之高。
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力圖殲滅聯合國軍主力。因為在第一、二次戰役中沒有團級編制的英美部隊被全殲,所以在第三次戰役希望達到這個目的。第三次戰役中朝雙方集結了9個軍,其中志願軍有六個主力軍。在第一、二次戰役中,志願軍減員較多,如果志願軍6個主力軍突前作戰,後方安全將難以保障。為此,志願軍決定再從國內抽調約8萬名老兵火速赴朝,在沿海一線設置守備兵團,以防被側翼包抄。
此時,聯合國軍總兵力已經達到37萬,這還不包括正在釜山登陸和修整的兩個美軍師,美軍實際上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中,損失並不大。此時中朝一方的兵力優勢也不很明顯,但志願軍在經過前兩次戰役後士氣旺盛。
第三次戰役一開始進展還算順利,東線主力39軍當天就突破臨津江防線,但114與117師並沒有完成對韓第六師的包圍,韓六師跑得快,提前逃出包圍圈。人民軍第2軍和第5軍團在橫城和原山一帶順利突破敵軍防線,此時志願軍第50軍在東線擊潰美軍25師一部後,成功全殲英軍29旅來福槍團第一營,這極大震動了美軍的防線。此時志願軍前鋒已經對漢城形成合圍之勢,李奇微下令放棄漢城,將前線部隊回撤到37線一帶建立新的防禦體系。3日下午15時,聯合國軍主動撤出漢城,次日誌願軍第50軍、39軍以及人民軍第一軍團一部兵不血刃的佔領漢城。
漢城曾是朝鮮的首都,漢城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要比平壤更高。自1894年清軍退出漢城後,中國軍隊還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攻入了漢城。朝鮮自唐以來,多數時間都是中國的屬國,處於中國傳統政治影響之下。如果說中國與哪個鄰國關係最為緊密,朝鮮應該排名第一。
隨著近代中國的衰落,朝鮮在甲午戰爭後被剝離出了中央政治體系,中國軍隊1951年佔領漢城,對於中國政治以及國際影響力非常重要。再次佔領漢城,也預示著中國將再一次王者歸來,只是歷史的時間軸較長,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這一徵兆。
進入漢城的志願軍主力是第50軍,這支部隊一年前還在國內休整,而這支部隊前身是國民黨第60軍,在東北戰役時全軍投誠後改編而成。雖然主體是投誠部隊,但經過重組後,戰鬥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這一點正應了一句老話,將熊熊一窩,跟著不會打仗的統帥,再厲害的士兵也得不到發揮。
佔領漢城後,志願軍向前推進兩百裡,兵鋒也到達了37線,但此時彭德懷卻下令停止追擊,1月8日第三次戰役宣告結束。三戰三捷,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卻停止進攻,於原地進行防禦,蘇聯和金日成均非常不理解,然而事實最終證明這是正確的。
美軍將領李奇微頗有謀略,經過二次戰役打擊,有點領悟到中國軍隊的進攻特點。他這次主動放棄漢城進行戰略性後撤,在南部設置防線,大有迴避志願軍鋒芒後,再進行反擊的意圖。志願軍一方,士兵雖有熱情,而此時的後勤供應已經嚴重不足,整個第一、二、三次戰役都是以步兵實施反攻。到第三次戰役,美軍高層已經看出了明堂:就是中國部隊裝備落後,後勤補給無法支撐連續作戰。就在此時志願軍竟然截獲了美軍將放棄漢城的電報,隨後志願軍果然攻取漢城,這裡面不排除有美軍縱敵的意味,美軍不只是擁有先進的飛機大炮,美軍將領的戰爭思想絕不機械刻板。
金日成在佔領漢城後,希望迅速果斷解放全朝鮮,可是如果當時志願軍真的指揮三十多萬大軍南下,在37線以,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個巨大而殘酷的殺戮陷阱。因為二三十萬現代化裝備的聯合國軍已經布置好了巨型口袋,狹長的朝鮮半島二翼海面上遊弋著美軍航空母艦編隊,整裝待發的轟炸機群恐怕早都等得不耐煩了。
1951年3月6日開始,美軍第1、9、10軍,韓國第3軍開始執行「撕裂者行動」,聯合國軍在優勢的炮兵配合下,對漢城發起強大攻勢,人民軍和志願軍在漢城外圍經過激戰,為避免被聯合國軍包圍,只得主動放棄漢城向北撤退。「撕裂者行動」也再次驗證,在漢城以南,美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火力,如果貿然繼續第三次戰役,很可能遭遇前次仁川登陸後的慘敗。三月底,交戰雙方再次各自回到了三八線兩側。
從第三次戰役提前收官,可以看出志願軍高層有著冷靜的全局分析力,如果在軍事上進行冒險,有可能將幾十萬人置於不可預料的危機之中。知彼知己方可百戰不殆,整個韓戰能打成平局,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