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三捷,志願軍取漢城後為何不南下?彭德懷:老夫也懂誘敵深入

2020-12-15 歷史文齋

漢城位於北緯38°以南40公裡,韓戰期間漢城地區一度成為主戰場,因為漢城得失不僅涉及交戰雙方實際利益,更關乎雙方勝負天平的搖擺。

第三次戰役

韓戰於1950年6月底爆發,這場戰爭來得並不突然,作為北朝鮮一方也有統一全國的理由,但是這場戰爭真正令人驚異的是:隨後局勢發展之快令世界目不暇接。隨著美軍出兵並在仁川登陸,很快就將北朝鮮軍主力合圍在三八線以南,以美軍為代表的聯合國軍只用了三個月就完全逆轉了局勢。10月初中國志願軍開始大規模赴朝,隨即在朝鮮半島東西兩線展開全線反擊,在短短二個多月時間內連續發動第一和第二次戰役,將聯合國軍擊退至三八線一帶。緊接著1950年12月31日開始,中朝聯軍主動向南發動第三次戰役。這三場大規模作戰幾乎在電光火石之間展開,可見當時志願軍的組織能力之強,作戰效率之高。

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力圖殲滅聯合國軍主力。因為在第一、二次戰役中沒有團級編制的英美部隊被全殲,所以在第三次戰役希望達到這個目的。第三次戰役中朝雙方集結了9個軍,其中志願軍有六個主力軍。在第一、二次戰役中,志願軍減員較多,如果志願軍6個主力軍突前作戰,後方安全將難以保障。為此,志願軍決定再從國內抽調約8萬名老兵火速赴朝,在沿海一線設置守備兵團,以防被側翼包抄。

中朝雙方高層在商量作戰

此時,聯合國軍總兵力已經達到37萬,這還不包括正在釜山登陸和修整的兩個美軍師,美軍實際上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中,損失並不大。此時中朝一方的兵力優勢也不很明顯,但志願軍在經過前兩次戰役後士氣旺盛。

第三次戰役一開始進展還算順利,東線主力39軍當天就突破臨津江防線,但114與117師並沒有完成對韓第六師的包圍,韓六師跑得快,提前逃出包圍圈。人民軍第2軍和第5軍團在橫城和原山一帶順利突破敵軍防線,此時志願軍第50軍在東線擊潰美軍25師一部後,成功全殲英軍29旅來福槍團第一營,這極大震動了美軍的防線。此時志願軍前鋒已經對漢城形成合圍之勢,李奇微下令放棄漢城,將前線部隊回撤到37線一帶建立新的防禦體系。3日下午15時,聯合國軍主動撤出漢城,次日誌願軍第50軍、39軍以及人民軍第一軍團一部兵不血刃的佔領漢城。

三八線分裂南北

漢城曾是朝鮮的首都,漢城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要比平壤更高。自1894年清軍退出漢城後,中國軍隊還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攻入了漢城。朝鮮自唐以來,多數時間都是中國的屬國,處於中國傳統政治影響之下。如果說中國與哪個鄰國關係最為緊密,朝鮮應該排名第一。

隨著近代中國的衰落,朝鮮在甲午戰爭後被剝離出了中央政治體系,中國軍隊1951年佔領漢城,對於中國政治以及國際影響力非常重要。再次佔領漢城,也預示著中國將再一次王者歸來,只是歷史的時間軸較長,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這一徵兆。

進入漢城的志願軍主力是第50軍,這支部隊一年前還在國內休整,而這支部隊前身是國民黨第60軍,在東北戰役時全軍投誠後改編而成。雖然主體是投誠部隊,但經過重組後,戰鬥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這一點正應了一句老話,將熊熊一窩,跟著不會打仗的統帥,再厲害的士兵也得不到發揮。

50軍戰士佔領漢城三個月

佔領漢城後,志願軍向前推進兩百裡,兵鋒也到達了37線,但此時彭德懷卻下令停止追擊,1月8日第三次戰役宣告結束。三戰三捷,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卻停止進攻,於原地進行防禦,蘇聯和金日成均非常不理解,然而事實最終證明這是正確的。

美軍將領李奇微頗有謀略,經過二次戰役打擊,有點領悟到中國軍隊的進攻特點。他這次主動放棄漢城進行戰略性後撤,在南部設置防線,大有迴避志願軍鋒芒後,再進行反擊的意圖。志願軍一方,士兵雖有熱情,而此時的後勤供應已經嚴重不足,整個第一、二、三次戰役都是以步兵實施反攻。到第三次戰役,美軍高層已經看出了明堂:就是中國部隊裝備落後,後勤補給無法支撐連續作戰。就在此時志願軍竟然截獲了美軍將放棄漢城的電報,隨後志願軍果然攻取漢城,這裡面不排除有美軍縱敵的意味,美軍不只是擁有先進的飛機大炮,美軍將領的戰爭思想絕不機械刻板。

金日成在佔領漢城後,希望迅速果斷解放全朝鮮,可是如果當時志願軍真的指揮三十多萬大軍南下,在37線以,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個巨大而殘酷的殺戮陷阱。因為二三十萬現代化裝備的聯合國軍已經布置好了巨型口袋,狹長的朝鮮半島二翼海面上遊弋著美軍航空母艦編隊,整裝待發的轟炸機群恐怕早都等得不耐煩了。

撕裂者行動中美軍的反擊

1951年3月6日開始,美軍第1、9、10軍,韓國第3軍開始執行「撕裂者行動」,聯合國軍在優勢的炮兵配合下,對漢城發起強大攻勢,人民軍和志願軍在漢城外圍經過激戰,為避免被聯合國軍包圍,只得主動放棄漢城向北撤退。「撕裂者行動」也再次驗證,在漢城以南,美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火力,如果貿然繼續第三次戰役,很可能遭遇前次仁川登陸後的慘敗。三月底,交戰雙方再次各自回到了三八線兩側。

從第三次戰役提前收官,可以看出志願軍高層有著冷靜的全局分析力,如果在軍事上進行冒險,有可能將幾十萬人置於不可預料的危機之中。知彼知己方可百戰不殆,整個韓戰能打成平局,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一二。

相關焦點

  • 胡宗南佔領延安後得意忘形?彭總在陝北取三戰三捷後馬上就老實了
    二戰羊馬河,出其不意,打鬆懈之敵青化砭當頭給了胡宗南一棒,不服氣的胡宗南在3月27日命令董釗、劉戡分別率領第1軍、第29軍由延安出發向東北方向開進,尋求西北野戰軍主力決戰。彭德懷也知道想在像青化砭那樣埋伏是不可能了,於是分散部隊不斷襲擾國民黨軍,在陝北山區把第1軍與29軍耍得團團轉。
  • 攻佔漢城,彭德懷聽到祖國狂歡的消息,為何寢食不安、又喜又愁?
    此時彭德懷和往常不一樣,口銜一支香菸,低著頭,心情不安地在礦洞內來回踱步。時針越來越向攻擊時間接近,他的心情也隨之越來越不平靜。他對第三次戰役的作戰部署是否能得心應手地順利進行,將在今夜證實。當天下午5時,"三八線"兩側夜色陰暗,風雪交加,白茫茫的雪花覆蓋著山河大地,也覆蓋著中朝聯軍戰士們的身軀。突然,一陣陣猛烈的炮聲和爆炸聲,震撼著敵人的前沿陣地。
  • 志願軍南下打到漢城,聯合國軍不戰而退,彭總頓覺不妙:轉攻為守
    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曾佔領過漢城,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那只不過是聯合國軍的計謀而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951年4月,美陸軍上將馬修·李奇微從麥克阿瑟手中接過了朝鮮戰場的兵權,成為了「聯合國軍」總司令。
  • 志願軍平推到漢城,彭德懷卻下令停止追擊,他在害怕什麼
    這個巨大勝利無疑鼓舞了中朝軍民,中朝軍民發起了熱烈的慶祝儀式,並鬥志昂揚,呼籲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繼續往南前進,把聯合國軍趕下海,1月5日,人民日報第一版頭條為《朝中軍隊發起新攻勢,光復漢城向南急進》,同時,國內湧現各種捐款捐物,踴躍參軍,甚至在功德林改造的國民黨高官們也為志願軍做炒麵。
  • 志願軍第38軍軍長,血戰三所裡一戰封神,彭德懷寫下「38軍萬歲」
    面對敵人洶洶而來,彭德懷胸有成竹:「麥克阿瑟不是很狂妄嗎?不是瞧不起我們嗎?不是不相信我們的大部隊已經過了江嗎?我們就利用他這個判斷的失誤,示弱於敵,誘敵深入,然後尋機殲滅之。」 誠如洪學智所言,誘敵深入,一般都是用非主力部隊。
  • 梁興初:血戰三所裡一戰封神,彭德懷寫下「38軍萬歲」
    面對敵人洶洶而來,彭德懷胸有成竹:「麥克阿瑟不是很狂妄嗎?不是瞧不起我們嗎?不是不相信我們的大部隊已經過了江嗎?我們就利用他這個判斷的失誤,示弱於敵,誘敵深入,然後尋機殲滅之。」誠如洪學智所言,誘敵深入,一般都是用非主力部隊。
  • 誘敵深入、田忌賽馬…這一仗彭德懷三步定勝局!70年過去了,美軍...
    其實,彭德懷根本沒想防禦,他的最終目的是進攻,只是讓美軍先攻,等美軍露出破綻,志願軍再反擊。  那麼,如果美軍沒有露出破綻怎麼辦?沒有破綻,那就創造出有利的戰場態勢,讓美軍露出破綻。  彭德懷的第三步棋正是著眼於此,他的辦法很簡單:繼續撤退,且戰且退,誘敵深入。看到這裡,肯定會有讀者說:不就是誘敵深入嘛,有什麼稀奇的。
  • 韓戰第3次戰役志願軍佔領漢城:1951年1月5日50軍渡過漢江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951年1月4日:在韓戰第三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佔領韓國首都漢城,1月5日50軍渡過漢江韓戰中,志願軍真正勝利的就是前三次戰役。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的模式相同,都是誘敵深入以後,全面穿插包抄,切斷美韓軍退路,將他們分割包圍。
  • 彭德懷為何完勝麥克阿瑟?一個在前線聽槍炮聲一個在後方陪女明星
    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戰役是彭德懷準確判斷敵情的結果,因為彭德懷判斷麥克阿瑟還不知道中國大規模出兵抗美援朝,正是基於這種判斷,所以彭德懷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獲勝後,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反而節節後退,這一下使麥克阿瑟產生了錯覺,其實不光是麥克阿瑟,就是志願軍官兵中也有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
  • 志願軍攻破漢城後,在李奇微睡衣中發現一封信:向中國軍隊致敬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極不對稱的戰爭。彼時的美國和剛剛解放的中國,在物質水平上相差巨大。從表面看,韓戰是聯合國發動的,從根本看,這是地緣政治的必然結果。朝鮮半島當時的位置十分特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徹底支配了日本,但日本並不是東亞大陸的跳板。
  • 志願軍停止追擊,蘇聯大使威脅彭德懷,彭總大怒:要殺就殺我的頭
    此時美軍正在蓄謀反擊,在烏山設伏,彭德懷得知消息後,立刻下令,命令50軍正向南繼續挺進的一個團轉入防禦狀態,中朝軍隊在三七線全面停止追擊,經過九天九夜的血戰,志願軍向前推進了100多公裡,正當各軍指戰員紛紛摩拳擦掌
  • 彭德懷:就是打光,也要守住。由此翻開志願軍63軍最悲壯的一頁
    剛剛踏上「三七線」土地的志願軍戰士想不明白,這才幾天,我們就要全部向北撤退,回到「三八線」去。在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的時候,60萬志願軍勢如破竹,從「三八線」一路向南,先是打垮了迅速打垮了南朝鮮三軍團。惱羞成怒的李奇微直接把把南朝鮮三軍團的番號給撤銷了(對一個部隊而言,番號便是生命)。
  • 推進200裡,殲敵僅2萬,彭德懷瞬間發現美軍陰謀:全軍停止追擊
    一九五一年1月份的某一天,蘇聯在朝鮮戰場上的總顧問什特科夫急匆匆地來到志願軍的司令部,這位蘇聯人看起來心情不太好,進入司令部後,他就開始批評彭德懷的軍事部署。從對上述戰事的結果來看,彭德懷打了一個大勝仗是毋庸置疑的,什特科夫也算是當年蘇德戰場淬鍊出的資深軍事將領,他為何會對如此激勵人心的戰果視而不見,而是認為彭德懷的用兵部署非常糟糕?要想知曉其中原因,還得從上文講到的第三次戰役開始分析。時間撥到1950年的12月31號,這時候,新年即將來臨,人們都期待著節日的到來。
  •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後,彭老總向第五十軍軍長曾澤生鞠躬致敬!
    他原來的六十軍曾有三個師,可在一八四師師長潘朔端在南滿海城起義後,該師番號就被取消,創見手下也就只剩下兩個師了。後來,他就是帶著這兩個師起義在長春的!起義後,這支部隊被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第50軍,曾澤生擔任軍長。改編後,部隊進行了政治整訓,又補入許多解放軍軍官和戰鬥骨幹,全軍整體戰鬥素質得到很大提高。
  • 志願軍王牌三誤戰機,彭德懷氣得改叫老子,一個月後全軍通報嘉獎
    38軍跟彭德懷的緣分還不淺呢,其前身正是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部隊,說起來可以算是彭德懷的老部下。解放戰爭時,他們奉命調入東北,發展成為1縱。可是,彭德懷對老部下絲毫沒有顧及情面,在第一次戰役當中,差點把38軍的軍長梁興初給斬了馬謖。因為「38軍動作遲緩,三次延誤軍機,致使敵人逃出我軍的包圍圈」。
  • 35萬志願軍入朝參戰,金日成與彭德懷,如何商議聯合指揮?
    早在彭德懷元帥率領志願軍入朝初期,就向金日成提出了聯合指揮的問題。但金日成起初並沒有答應,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朝鮮的局勢變化。在古代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曾經是明清兩朝的核心藩屬國之一,其他兩個是安南和琉球。李氏朝鮮在各方面,向明清兩朝學習。
  • 志願軍奇襲武陵橋,全殲韓7師,彭德懷嘉獎38軍為萬歲軍
    志願軍也早已做好相應部署,在西線誘敵深入,並派遣38軍突襲駐守德川的韓第7師,進而從側翼突破斷敵退路。此次奇襲武陵橋的秘密行動,正是圍剿德川守軍阻擊南逃北援的關鍵所在。在第一次戰役的熙川之戰中,當時南朝鮮的兩個團已經被我志願軍部隊截斷了退路,可是由於38軍軍長梁興初輕信的一個錯誤的情報,以至於38軍過分謹慎,不敢發動進攻,沒有穿插到位,而放跑了敵軍。雖然第一次戰役最終以志願軍取得階段性勝利而告終,但梁興初因剿敵不力,挨了彭德懷司令的痛罵,這成為了壓在他胸口的一塊大石頭。
  • 美軍87天侵佔的領土,我軍7天收復,彭德懷發現有詐:停止追擊
    因此,費邊針對漢尼拔勞師遠徵、後勤不擠,採用堅壁清野戰術。當漢尼拔行軍之時,費邊永遠帶兵在後尾隨,但避免與之接觸,但也使其不敢輕易地攻城略地。另一方面,費邊又派部隊無休止地攻擊漢尼拔的補給線。就這樣,漢尼拔既不能得到本土的糧餉,也不能通過劫掠羅馬補充軍需。久而久之,漢尼拔軍隊的銳勢徹底被拖垮。
  • 韓戰,美國三易主帥,為何最終還是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韓戰期間,以美國為主導的「聯合國軍」司令,首先由麥克阿瑟擔任,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職後,由李奇微接任,李奇微調離朝鮮後,由克拉克接任。三易主帥,最終,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並說「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勝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這三位美國主帥在韓戰期間,都做了些什麼,導致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 抗美援朝最後一戰:志願軍主動出擊,兵鋒直指漢城
    李承晚破壞停戰協定,志願軍組織反擊戰1953年6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司令員軍彭德懷由北京起程赴朝,準備參加停戰籤字。不料此時李承晚卻跳了出來,對談判設置種種障礙。20日,彭德懷趕到平壤與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