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戰爭中,指揮員是非常關鍵的,在軍事界和管理界都有一句話:一隻狼領導的一群羊能打敗一隻羊領導的一群狼。而在抗美援朝戰場,這個道理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抗美援朝的前四次戰役較量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指揮員是彭德懷,聯合國軍的總司令是麥克阿瑟,但是這兩個人的出身完全不同,一個是職業軍人出身,一個是普通農民出身。但是因為抗美援朝把他們聯繫在一起。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懷誕生在湖南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不過有遠見的父母還是讓他讀了2年私塾,彭德懷在自述裡寫道:「我6歲讀私塾,讀過《 三字經》、《論語》、《大學》、《百家姓》。8歲時母死、父病,家貧如洗,即廢學。」
「盛世從商、亂世從軍」自古便是一個真理,早就體會社會艱辛的彭德懷決定從軍,在他18歲的時候,也就是1916年3月他加入湘軍,並成為一名二等兵,由於作戰勇敢、敢作敢當而不斷得到提升,並於1922年6月考入湖南陸軍講武堂,第二年8月畢業後回湘軍當了一名連長,然後升至營長、代團長、團長。
和其他靠裙帶關係當上領導不同,彭德懷完全是一步一個腳印靠戰功升上來的,然而長期在舊軍隊裡呆,他感覺舊軍隊的黑暗,於是他一直在尋找奮鬥的方向,直到他遇到共產黨員段德昌,1928年,身為團長的彭德懷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率部舉行了平江起義,脫離了舊軍隊,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先後任紅五軍軍長、紅三軍團軍團長、抗日先鋒軍司令員、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五次反「圍剿」和長徵,戰功卓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彭德懷任八路軍副總指揮、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指揮過「百團大戰」和對日寇的大反攻作戰。在中國解放戰爭中,彭德懷先後擔任過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過延安保衛戰及進軍西北的多次重大戰役。
韓戰爆發後,黨中央決定抗美援朝的統帥時,彭德懷是第三候選人,第一位是粟裕,第二位是林彪,第3位是彭德懷,不過粟裕當時有病在身,而林彪則推辭有病在身拒不出徵,最後黨中央決定讓彭德懷領兵出徵,在朝鮮戰場,他遇到了職業軍人出身的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是帶著光環出身的,因為他的父親曾任美國駐菲律賓軍事總督,授銜中將軍銜,可以說他從小就受軍事薰陶,在他19歲那年,他考上了美國的「將軍搖籃」——西點軍校。23歲時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走出軍校大門,取得了該校25年來的最高學分——98.14分。
不過由於麥克阿瑟虛榮心強,說話刻薄,所以軍校畢業後在部隊並不受歡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才成為赴歐洲領兵作戰的師參謀長、師長,並從此高歌猛進。1919年他成為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28歲時成為最年輕的美國陸軍準將。1928年擔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1930年50歲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被授四星上將,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麥克阿瑟曾有在菲律賓敗逃的經歷,不過在美國當時需要勝利來鼓舞的情況下,麥克阿瑟竟然被捧成了英雄,並因此走上了軍事生涯的「黃金時期」。1945年,麥克阿瑟在菲律賓率部打敗日軍,此後,擔任西太平洋地區盟軍陸海空三軍司令。之後 麥克阿瑟擔任美國駐日本佔領軍司令,以及美國遠東軍司令,一時風頭無二。
韓戰爆發後,麥克阿瑟興高採烈,因為他感到英雄又有了用武之地,果然在1950年7月10日,他被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參加的聯合國軍以及南朝鮮的軍隊大規模介入韓戰,他力排眾議組織實施了仁川登陸並大獲成功,他的軍事生涯也達到了輝煌的頂點,然而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他遇到了彭德懷,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打擊下,他從輝煌的頂點一步步跌落直至被美國總統杜魯門解職。
麥克阿瑟與彭德懷的較量總共有4次,分別是抗美援朝第一至第四次戰役,在這四次戰役中,彭德懷都是完勝麥克阿瑟。
第一次戰役共持續12天,麥克阿瑟損兵折將1.5萬人,當時的麥克阿瑟兵強馬壯,他指揮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總兵力44.1萬餘人,其中地面部隊34.9萬餘人,海軍5.6萬餘人,空軍3.6萬餘人,投入各種作戰飛機1100餘架、艦艇200餘艘。
而彭德懷手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兵力大約29萬人,雖然人數不少,但全部都是陸軍,而且這支軍隊保障嚴重不足,根據《抗美援朝戰爭史》記載:2人一個水壺,3人1把小鎬,1人3枚手榴彈,50發子彈。重武器裝備差距更大,美軍一個軍有各種炮1500門,我們一個軍只有36門,佔比2.4%。
由於彭德懷與麥克阿瑟之間的較量是一個非常不平等的較量,如果按照「落後就要挨打」的理論,中國人民志願軍必敗無疑,但是彭德懷並沒有畏懼,彭德懷戰必勝的信心感染著每一支參戰的部隊和官兵。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在朝鮮戰場與南朝鮮軍發生了遭遇戰,從而拉開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的序幕。這是彭德懷與麥克阿瑟第一回合的交鋒。當時 麥克阿瑟採取以南朝鮮軍為先導,美、英軍殿後,以師甚至團、營分兵冒進,長驅直入,向中朝邊境逼近。
彭德懷最初的部署是打防禦戰,在龜城、泰川、球場等地區組織防禦,然而聯合國軍推進速度太快,竟然搶先佔領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預定作戰地域,而且南朝鮮軍第6師第7團已經竄到鴨綠江邊的楚山,向中國邊境炮擊。可以說聯合國軍猖狂之極,完全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裡。
彭德懷的第一作戰方案只得廢除並立即修改部署,決定採取西攻東防的策略,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主力於東線黃草嶺地區阻擊「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向江界方向推進,鉗制東線之敵,保護西線志願軍主力的側後安全;集中志願軍第38、39、40軍和42軍125師於西線,在雲山、溫井、熙川地區,各個殲滅南朝鮮第一、六、八師,並確定了先打南朝鮮軍,再打美英軍的原則。
戰役進行很順利,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在朝鮮溫井地區與南朝鮮軍第一師、第六師先頭部隊遭遇,全殲了敵人一個加強營和一個炮兵中隊。這一仗是按照「初戰必勝」的原則打,但是卻暴露了我軍的行蹤,在聯合國軍得知我軍參戰的情況下,會不會改變作戰計劃,是彭德懷非常擔心的一個問題,於是彭德懷經過仔細考慮,決定改變指令性指揮為指導性指揮,也就是命令各參戰部隊自己尋找戰機,分頭殲敵,把作戰的主動權與臨時決定權交給一線指揮員。
應該說此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暴露了行蹤,好在麥克阿瑟蠢得像驢一樣,他忽視了這次與志願軍的遭遇戰,認為中國不敢與美國公開對抗,只是中國小股部隊的虛張聲勢,他堅持分兵向中朝邊境冒進的戰法不變。因為麥克阿瑟有先入為主的看法:中國不敢與美國對抗。
結果在西線,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於雲山地區殲滅美軍王牌號稱「開國元勳師」的騎兵第一師和南朝鮮軍第一師2046人,其中美軍1840人。殲滅英軍第27旅1個榴炮營。志願軍第38軍、40軍、50軍、66軍也都給聯合國軍不同程度的打擊,在東線,志願軍第四十二軍殲滅美軍陸戰第一師、南朝鮮第三師、首都師2700餘人,有力地配合了西線作戰。然而第38軍由於黑人團的問題沒有打好,後來軍長梁興初被彭德懷狠狠批評。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意義重大,因為志願軍把敵人從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麥克阿瑟「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穩定了朝鮮戰局,使北朝鮮在生死線上起死回生。更為關鍵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取得了和美軍作戰的第一手經驗,為第二次戰役的大規模殲敵奠定的基礎。
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戰役是彭德懷準確判斷敵情的結果,因為彭德懷判斷麥克阿瑟還不知道中國大規模出兵抗美援朝,正是基於這種判斷,所以彭德懷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獲勝後,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反而節節後退,這一下使麥克阿瑟產生了錯覺,其實不光是麥克阿瑟,就是志願軍官兵中也有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
因為彭德懷正在實施誘敵深入的戰法,他說:「麥克阿瑟錯誤地估計了我軍的出國兵力,認為我們過江的部隊人數不多,只不過是一支象徵性的部隊。麥克阿瑟狂妄得很,他求勝心切,還會捲土重來。所以我考慮採取誘敵深入,適時地放棄陣地,誘敵進入預定戰場,再合圍殲滅。」
彭德懷這一戰法是非常高明的,也得到了副司令員鄧華、洪學智一致贊同,為了把功課做足,彭德懷採取了三個做法,一是命令部隊大踏步地後撤20公裡,並在沿途丟掉小鍬、背包等物品,造成倉皇逃跑的假象。二是釋放了100多名美軍俘虜,並告訴他們中國軍隊沒有彈藥和糧食,運輸線被切斷了,現在準備回國。這下令麥克阿瑟「恍然大悟」,原來志願軍根本就沒幾個人,準確人數大約在3~4萬之間,不超過7萬人。既然有了這個情報,麥克阿瑟便能放心大膽派兵北上。三是中國國內的報紙說進入朝鮮的只是自發的志願軍,根本不是中國的正規部隊。
彭德懷的策略奏效,麥克阿瑟果然像彭德懷預料的那樣「捲土重來」。事前,儘管他乘專機專門到了朝鮮新義州以西鴨綠江出海口上空視察,但仍狂妄地認為中國軍隊是「象徵性進攻」、「裝備低劣,怯戰敗走」,所以他提出了「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總攻勢」。
麥克阿瑟一方面命令空軍轟炸鴨綠江大橋,目的是阻止志願軍增兵朝鮮,結果美國空軍每日出動飛機1000多架次,連續轟炸達兩周,將鴨綠江上的大橋全部炸毀,同時麥克阿瑟集中了美軍、英軍、土耳其軍、南朝鮮軍共5個軍、13個師、3個旅和一個空降團22萬人的兵力,仍分東西兩線向中朝邊境全面推進。
麥克阿瑟之所以敢於不顧中國軍隊可能參戰的情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手中的力量增強了,相比較於第一次戰役,聯合國軍增加了8萬多人,擁有作戰飛機1200多架。在強大的航空兵支援下,麥克阿瑟才敢於分散兵力,全面推進,發起全線進攻。
雖然聯合國軍的力量增強了,不過彭德懷手中的兵力也增強了,此時彭德懷手中有9個軍30個師大約43萬餘人,因為宋時輪的第9兵團共3個軍入朝參戰了。其中東線的第9兵團大約有15萬人,西線大約28萬人。彭德懷採取的戰法是在預定地域正面抵抗,然後派部隊實施遠距離穿插迂迴,以斷敵後路、前後攻擊,乾淨利落地把敵人消滅掉。
「聖誕攻勢」發起前,麥克阿瑟從朝鮮視察返回到日本東京後,立刻召開新聞發布會。第二天,美國各大報刊登出消息:「麥克阿瑟將軍保證,聖誕節前結束戰爭。」、 「聖誕節前士兵可以回家」。1950年11月16日,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開始試探性進攻。彭德懷指揮志願軍按計劃且戰且退至24日,將西線的敵人誘至延興洞、上九洞、豐田裡一線,將東線敵人誘至柳潭裡、新興裡地區。此時,「聯合國軍」已呈現出兵力分散、側翼暴露、後方空虛態勢。
這正是彭德懷等待已久的良機,就在當日黃昏,志願軍第38軍和第42軍在西線志願軍各軍的配合下,向德川、寧遠地區的南朝鮮第7師和第8師發起反攻。26日拂曉,志願軍第42軍殲滅南朝鮮第8師大部。26日14時,志願軍第38軍將南朝鮮第七師的5000餘人基本吃掉,其中俘虜2000多人,打開了戰役缺口。緊接著第38軍和第42軍向敵後進行雙迂迴作戰行動。
而在西線正面,志願軍第40軍向正面之敵美軍第2師發起進攻。40軍的任務是割斷南朝鮮軍與西面美軍的聯繫,保障德川、寧遠地區的作戰。26日,志願軍第四十軍纏住了美2師,消滅美2師1000多人,使其無法東援,從而支援了德川、寧遠的戰鬥。在德川、寧遠地區的戰鬥中,彭德懷指揮志願軍殲滅南朝鮮兩個師的大部,割斷了「聯合國軍」的東西線聯繫,從美第八集團軍的翼側打開了戰役缺口。
志願軍有力的作戰行動,使美第八集團軍主力的右翼完全暴露,西線志願軍形成了對敵人實施側後戰役迂迴、正面突擊分割、各個殲敵的有利態勢,控制了戰場的主動權。當聯合國軍被大範圍攻擊的消息傳到東京時,麥克阿瑟深感不安,於是他緊急調動美軍「開國元勳師」——騎兵第一師和土耳其旅增援,企圖堵住戰役缺口。
彭德懷採取雙層迂迴行動進展較為順利,第38軍的迂迴行動取得圓滿成功,第42軍由於行動不果斷,致使迂迴沒有完全到位,但志願軍在西線已對美軍第九軍形成了三面包圍,「聯合國軍」側後受到嚴重威脅。麥克阿瑟這時才如夢初醒。29日,他命令「聯合國軍」開始全線收縮。
按照麥克阿瑟的命令,美軍第1軍向平壤方向退卻,第9軍第2師從三所裡突圍。美軍騎兵第1師和英軍第29旅北援接應,但卻被穿插到三所裡的志願軍38軍113師在他們之間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美騎兵第1師與第9軍第2師的敗兵僅相隔一公裡多,卻死活不能會合。麥克阿瑟急得破口大罵:「什麼『開國元勳師』,都是飯桶!」
麥克阿瑟看到從三所裡突圍無望,又組織敗軍企圖從龍源裡突圍,但又一次被志願軍113師337團所阻攔。志願軍38軍主力迅速向三所裡和龍源裡靠攏,志願軍39軍、40軍、42軍、66軍給予積極配合。12月1日19時,戰役結束。
此役由於第42軍迂迴切斷美軍退路不徹底,使戰績打了折扣,不過西線志願軍仍殲滅南朝鮮第七、八師和土耳其旅大部,給美二師殲滅性打擊,重創了美騎兵第一師、第二十五師,共殲敵2. 3萬餘人,繳獲、擊毀各種火炮500餘門,坦克100餘輛,汽車2000餘輛,各種槍枝5000餘支。在東線,彭德懷指揮志願軍第九兵團在長津湖地區對美軍第十軍分割包圍,給美軍「王牌」陸戰第一師、步兵第七師殲滅性打擊,全殲了美軍「北極熊團」—— 步兵第7師第31團,共殲敵13916人。
第二次戰役共消滅了「聯合國軍」3. 6萬餘人,其中美軍2. 4萬餘人,解放了朝鮮首都平壤,「聯合國軍」敗退到「三八線」以南地區,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被世界軍事家稱為經典戰役。而麥克阿瑟被打得灰頭土臉,他的「聖誕攻勢」徹底失敗,美聯社、合眾社痛聲疾呼:這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最黑暗的年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用盡汙言穢語大罵麥克阿瑟是「最壞的笨蛋」、「蠢豬式的司令官」。麥克阿瑟的威望一落千丈。
第2次戰役後,在黨中央的要求下,彭德懷發起了第三次戰役,這一次戰役中麥克阿瑟改變了最初對中國軍隊的認識,他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悲觀地認為,只有將整個美國的力量用來與中國對抗,甚至對中國動用核武器,起用國民黨軍隊,才能挽救失敗的命運。
1950年31日17時,在經過炮火準備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200多公裡的戰線上,向「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組成的「三八線」防禦陣地發起進攻。不到一天時間,就全部突破南朝鮮軍防線。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被志願軍的穿插分割戰法打怕了,於是下令全線撤退,結果很多部隊的撤退變成了潰敗。
其中志願軍第五十軍在高陽以北擊退美軍第二十五師的抵抗後,截斷英軍第二十九旅的退路,全殲英軍1個步兵營和「二戰名將」蒙哥馬利的「王牌」皇家坦克營,活捉了坦克營營長。而南朝鮮的軍隊由於缺少汽車,所以逃竄更加狼狽。根據李奇微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記述:
「他們沒有秩序,沒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敗退。有些士兵是依靠步行或乘著各種徵用的車輛逃到這裡的。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逃離中國軍隊愈遠愈好。他們扔掉了自己的步槍和手槍,丟棄了所有的火炮、迫擊炮、機槍以及數人操作的武器。」
第三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一鼓作氣佔領了南朝鮮首都漢城。並一路向南追擊,將麥克阿瑟的戰線從三十八度線推進到三十七度線附近,這次戰役共殲敵1. 9萬餘人。
如果按照趁熱打鐵的原則,志願軍應該繼續追擊,但是彭德懷看到了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已非常困難,而越向南追擊,聯合國軍密度越大,而且地形開闊,對聯合國軍的機械化部隊有利,於是果斷下令停止追擊。
其實彭德懷這個命令下得不容易,因為有三股力量不同意停止追擊,首先是志願軍官兵和朝鮮人民軍正在進攻的勢頭上,突然停止進攻,感到不好理解,他們說「由北向南,一推就完」,為何在要推完的時候停止追擊呢!其次是黨中央也想一鼓作氣把聯合國軍趕出朝鮮,此時黨中央對美軍的實力估計過低,對志願軍的實力估計過高。再次是來自蘇聯駐朝鮮大使兼軍事顧問拉佐瓦耶夫。他指責彭德懷這種勝利而不追擊的做法前所未有。然而彭德懷不為所動,顯示了他的擔當與遠見。
事實證明彭德懷的做法是正確的。一是敵人雖遭第三次沉重打擊,但主力沒被削弱,後備力量很強,技術裝備仍佔極大優勢。二是敵人在「三八線」以南地區有既設的堅固工事。三是我軍相當疲勞,特別是減員很大。四是隨著戰線的逐次南移,後勤運輸線已延長到550公裡到700公裡,在敵機封鎖襲擾之下,我後方弱點暴露更多,前運後送更加困難。
就在蘇聯大使的指責聲中,李奇微在麥克阿瑟的放手不管下發動了反攻,由於彭總及時命令部隊停止攻擊,後來又主動後撤,放棄漢城,採取機動防禦的戰略,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第四次戰役從1月25日至4月下旬結束,共殲敵7. 8萬餘人。
經過四個回合的較量,美國當權者已經失去對麥克阿瑟軍事上的信任。後來,麥克阿瑟又與杜魯門總統在是否擴大韓戰問題上產生了巨大分歧。1951年4月11日15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事先沒有通知麥克阿瑟,通過新聞媒體宣布解除了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遠東陸軍總司令的職務,此命令立即生效。從此麥克阿瑟從軍事舞臺上灰頭土臉地消失了。
應該說麥克阿瑟是世界公認的軍事家,尤其是他在二戰中創造的「蛙跳戰術」取得驚人的成功,然而這位出身軍人世家、就讀名牌軍校、統領世界裝備最優良的軍隊、到世界戰場錘鍊、任職世界各國佔領區的美國五星上將,卻被家境貧寒、學歷不高、遊擊戰起家、在步槍土炮的軍隊裡任職、始終沒有離開過中國戰場的彭德懷打敗。
很多軍事專家都對這一情況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分析,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關鍵點:彭德懷都是靠前指揮,在美軍飛機的轟炸中,以及槍炮聲中制定作戰計劃,對戰場上發生的情況基本上做到了如指掌,所以能夠根據戰場情況及時調整作戰部署,作戰指揮非常靈活。
其實在抗美援朝的初始階段,黨中央要求彭德懷將指揮機關設中國境內,目的是保證指揮機關的安全,但是彭德懷堅決不同意,他認為一個指揮員如果不在戰場上聽到槍炮聲,就不可能根據戰場情況做到正確的指揮。
反觀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聯合國軍在朝鮮作戰,他卻將司令部設在日本的東京,離朝鮮半島的最近處也有900多公裡,麥克阿瑟在他的司令部裡,喝著咖啡,聽著音樂,看著電影,陪著女明星,比如日本超級女明星原節子就是其中一位。
日本被美國佔領後,日本也想學老師中原歷史上的和親。但美國佔領者麥克阿瑟有妻子吉恩·瑪麗·費爾克洛思·麥克阿瑟,而且還有兒子。麥克阿瑟是不可能為娶日本妻子而離婚的。於是日本就安排原吉子進入了麥克阿瑟生活,並說服他不要懲治日本,放開軍事管制,許可建立組織。
在溫柔鄉裡的麥克阿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只去過戰場幾次,對部隊的指揮都屬於遙控型指揮,更為搞笑的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聯合國軍正在前線潰敗時,遠在東京的麥克阿瑟竟然召集兩位前線指揮官,即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和美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回東京開會商討對策,這次會議也淪為人們的笑柄。
彭德懷為何完勝麥克阿瑟?一個在前線聽槍炮聲一個在後方陪女明星。這也說明一個道理,一個真正的指揮員應該在戰場上,如果連指揮部都不設在戰場上,又怎麼可能了解一線情況呢,所以後來李奇微吸取了教訓,總是出現在前線了解情況,當然也給我軍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曾在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歷史和哲學頗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