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那神話般的尊嚴被損害了。赤色中國人愚弄了這位一貫正確的軍事天才,麥克阿瑟現有的能力和力量根本鬥不過在朝鮮的中國指揮官彭德懷。
——美軍五星上將布萊德雷
第一軍情作者:鄭直
仁川港,當今韓國第二大港口。70年前的今天,朝鮮戰局在這處位於半島「蜂腰部位」的地方發生逆轉——這,就是仁川登陸。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一度佔領了半島90%以上的土地。
就在這時,一雙眼睛盯上了仁川。他,就是這位喜歡叼著玉米芯菸斗的美國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這時的麥克阿瑟是美國任命的所謂「聯合國軍」總司令。
儘管仁川有著落差8.5米的世界第二大潮汐,五角大樓也認為在仁川登陸風險太大,但70歲的麥克阿瑟決心賭上一把。朝鮮人民軍主力集中在釜山前線,後方兵力空虛——麥克阿瑟要在人民軍防禦最薄弱的地方,插上「致命一刀」。
1950年9月15日,500架美國戰機從日本升空。坐在這艘以北美最高峰命名的「麥金萊號」旗艦上,麥克阿瑟目送200多艘戰艦和7萬多美軍,向仁川進發。
成竹在胸的麥克阿瑟不僅打破常規,邀請大量記者搭乘戰艦與他同行,還向記者發出了一張特殊的請柬,上面寫著:請參觀一次小小的戰鬥。
麥克阿瑟又一次賭贏了。一周之內,美軍登陸士兵超過5萬,同時卸載的還有6000多臺戰車和大量的戰場補給品。
9月25日,美軍佔領漢城。美軍和南朝鮮軍隊抄了朝鮮人民軍的後路,孤軍深入的人民軍腹背受敵。
戰局急轉直下,人民軍損失慘重。朝鮮,危在旦夕。
仁川登陸,把此前就有著西方「戰神」之稱麥克阿瑟推向了軍事生涯的高峰。後來接替麥克阿瑟任「聯合國軍」第二任總司令的李奇微,當時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助理。他由衷讚嘆:「這次作戰行動從構思的大膽、制訂特種作戰計劃的才幹以及實施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氣、銳勢和藝術,在軍事史上名列前茅。」
溢美之詞鋪天蓋地,狂妄的麥克阿瑟愈發不可一世。當記者問是否擔心中國出兵時,他不屑地說:「那樣的話,我們的空軍就會使鴨綠江史無前例地血流成河!」
10月2日,麥克阿瑟下令「聯合國軍」全面越過「三八線」,攻佔平壤。
1950年10月15日,星期日。美國總統的專機,降落在了太平洋深處的一座珊瑚小島。
杜魯門之所以不遠萬裡飛到這座珊瑚小島與麥克阿瑟商討朝鮮戰局,是擔心中國出兵幹預。然而,麥克阿瑟的回答卻是:「如果中國人真要南下到平壤,那他們就是自尋滅亡。」麥克阿瑟還向杜魯門解釋,「要是他們在頭一兩個月內進行了幹涉,那倒是有可能決定戰局的。」
此行之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向杜魯門報告稱:除非有蘇聯的海空軍支援,否則中國不可能在1950年幹預。麥克阿瑟這番話,更加刺激了杜魯門擴大侵略戰爭,讓美軍在朝鮮半島大幹一場的信心。
威克島,英語Wake Island,醒來的意思。這時候的美國決策層卻並不清醒。韓戰期間美國陸軍部派駐前線的戰史分遣隊隊長貝文·亞歷山大,後來在他的《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一書中,不無遺憾地寫道:「西方領導人,尤其是美國領導人,戰前本已收到了充足的信號,倘若他們對此信號作出反應,則有可能避免紅色中國介入戰爭;即使不能避免中國的介入,也有可能以很小的代價儘早結束這場戰爭。」
早在10月3日凌晨,周恩來就通過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對美國政府提出強烈警告:美國軍隊如果越過三八線,中國不能坐視不顧!
顯然,美國人忽視了來自中國的信號,忽視了站起來的中國人的信心和勇氣,忽視了毛澤東麾下的年輕中國軍隊敢於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戰鬥意志和戰鬥精神。
麥克阿瑟的輕視、傲慢與偏見,很快就讓他付出慘重的代價。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在沉沉黑夜中跨過鴨綠江。那一天,是重陽節。即將迎來52歲生日的彭德懷掛帥出徵。
6天之後,志願軍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戰。歷時11天的第一次戰役,殲敵1.5萬。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又過兩天,志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一戰扭轉戰局:斃傷俘敵3.6萬餘人。收復了淪陷43天的平壤,把「聯合國軍」趕回了「三八線」。美國輿論驚呼:敗績,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第二次戰役結束,正值西方「聖誕節」的前一天,美國著名攝影記者鄧肯問照片上這個美軍兵,假如現在是聖誕節,而我就是上帝。那麼你想要得到什麼?美國兵艱難地說出一句話:「明天。」
至少2.4萬美國軍人,已經沒有明天了,包括美第八集團軍中將司令沃克。敗退途中,沃克車禍喪命,成了死在朝鮮戰場上的最高級別的美軍將領。
麥克阿瑟吹噓的「聖誕節攻勢」成為泡影——死亡的噩夢,卻成了美國大兵的「聖誕」禮物。連麥克阿瑟也不得不承認,美國是「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
1951年4月11日,剛剛度過71歲生日的麥克阿瑟被杜魯門匆匆解職。美軍第一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說:「麥克阿瑟那神話般的尊嚴被損害了。赤色中國人愚弄了這位一貫正確的軍事天才,麥克阿瑟現有的能力和力量根本鬥不過在朝鮮的中國指揮官彭德懷。」
麥克阿瑟真正清醒,是在多年之後。他在回憶錄中這樣解釋當時的判斷:「沒有任何一個中國軍事指揮官會冒這樣的風險把大量兵力投入已被破壞殆盡的朝鮮半島。」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有記者訪問麥克阿瑟——已經82歲高齡的麥克阿瑟告誡說:「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照片均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