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當韓戰爆發時,北朝鮮15萬大軍以摧枯拉朽的氣勢,橫掃了38線地區的韓國軍隊,並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順利南下攻佔了開城、漢城等地,並繼續南進一直打到半島南部。
此時的局勢對於韓國來說可謂是兵敗如山倒,原本就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韓國軍隊更是一路潰退,雖然有過堅定的抵抗,但在「北方」兵臨城下的情況下,猶如以卵擊石。很快北朝鮮大軍就推進到了釜山一線,也就是在這裡原本順利的局勢突然出現了180度的逆轉,一路高歌猛進的朝鮮人民軍突遇身後的仁川登陸,其勝利的步伐在釜山防禦圈嘎然而止。這種突然的失敗當然有仁川登陸的原因,不過除此以外還有沒有別的因素呢?僅僅是仁川登陸惹的禍答案——當然有!
其實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朝鮮打韓國,一路幾乎是順風順水,「隨後美韓等軍隊在仁川的登陸成功成為了對人民軍釜底抽薪的背後一刀,」自此朝鮮人民軍才在仿佛即將勝利的局勢面前全軍崩潰。
那麼仁川登陸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早在人民軍進攻釜山外圍的防禦圈時,其崩潰的前兆就已經顯現出來。在8月23日美韓聯軍在大邱擊潰了人民軍以後,這種敗退的跡象就不可避免,但金日成並沒有氣餒,他重新集結了9萬多新兵,準備發起最後的總攻。
進攻停滯的原因
而此時的北朝鮮軍隊早已不堪重負,有幾點原因成為了朝鮮軍隊無法攻破釜山防禦圈獲得最終勝利的因素。第一:師老兵疲、強弩之末,從戰爭爆發以來已經持續作戰兩個多月,官兵們無力再戰。同時彈藥的缺乏、重裝備的損毀也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而且極度缺乏汽油。
第二:補給線過於漫長嚴重滯後,聯合國軍的空中力量又給予補給和援兵極大的打擊,很多鐵路和公路被摧毀,以至於到達前線的補充少得可憐。
第三:聯合國軍各支部隊紛紛到達釜山一線,這使得防守的力量大大增加,美第八集團軍也變得底氣十足,這些新到的部隊都是生力軍,很多官兵參加過二戰。比如加拿大部隊,這支由5400人組成的部隊,大部分官兵曾經在歐洲戰場上和德國裝甲師較量過,所以戰鬥經驗非常豐富。
第四:朝鮮部隊新兵眾多,此時的人民軍中那些在蘇聯紅軍以及解放軍中戰鬥過的老兵,很多都消耗殆盡,或者疲憊不堪。而新集結的部隊新兵太多,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甚至很多人還沒來得及開展全部的作戰訓練就被拉到了前線,這大大降低了作戰能力。
這些因素成為了「北方軍隊」無法攻佔釜山一帶獲得最終勝利的原因,而也就在此時美韓等軍隊在仁川登陸的成功,更使北方軍隊手忙腳亂、措手不及,最終在勝利面前全軍崩潰。可以說北朝鮮的進攻受挫不僅僅是仁川登陸惹的禍,其自身早已騎虎難下也是事實。軍隊已經無力再戰,而高層也在仁川登陸進行之前拒絕了暫停進攻,進入對自身有利的山區進行抵抗的正確建議,並最終被聯合國軍南北夾擊,瀕臨崩潰。
美國仁川登陸為何最初反對聲一片?卻為何最終又得以實現,啥原因
朝鮮1950年到底多硬氣,敢發動戰爭打韓國,韓國還被打的狼狽不堪
韓戰美軍慘敗大撤退,6英裡道路,800人只活37人,美營長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