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小鼠腦損傷模型的製備及腦組織粘彈特性的測定

2020-12-17 澎湃新聞

【科技前沿】小鼠腦損傷模型的製備及腦組織粘彈特性的測定

2020-09-14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BPR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

供稿 ∣Biophysics Reports編輯部

責編 ∣吉 佳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馮原實驗室,應用自行研發的儀器,基於小鼠模型建立了一套面向腦外傷研究的組織製備和測量方法。

粘彈特性是生物組織的一種典型生物力學屬性。已有研究表明,生物組織粘彈特性與大腦的生長發育和疾病有著顯著的相關性。因此,測量腦組織的粘彈特性對理解腦組織損傷相關特徵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腦外傷是一種常見的腦組織損傷疾病,給公眾健康帶來了挑戰。小鼠是研究腦外傷常用的動物模型。為了研究腦外傷情況下的腦組織粘彈特性,需要建立腦外傷模型來進行損傷組織的粘彈性參數測量。本文作者建立了一整套基於腦外傷的產生、樣本製備、生物力學參數測量的方法,並自製了兩套實驗儀器:可控皮層衝擊儀和壓痕測試儀。其中,小鼠腦外傷由可控皮層衝擊儀產生,損傷和未損傷腦組織的粘彈特性參數通過壓痕試驗儀測量。

可控皮層衝擊儀可以針對腦組織的特定位置區域進行打擊,通過調節打擊的角度、速度、深度和位置,可以對腦組織的特定區域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圖1)。壓痕測試儀通過測量下壓後組織的應力鬆弛,對損傷後組織的粘彈特性參數進行計算(圖2)。

圖 1| A 自製可控皮層衝擊儀器;B 儀器控制界面

圖 2|A 自製壓痕測試儀;B 基於LABVIEW的儀器控制界面

作者進而基於自製的儀器和提出的測量方法,對典型小鼠模型的腦損傷組織開展了測量(圖3)。測量時採用可控皮層衝擊儀,在小鼠左腦的lambda和bregma區之間進行閉顱打擊,並在1小時後對小鼠的左右半腦的腦皮層(cortex)和海馬區(hippocampus)進行粘彈性參數測量。結果顯示,損傷1小時後,對比右腦的對照組織,損傷組織的瞬時剪切模量(G₀)顯著增加,表明組織在損傷後粘彈特性發生了變化(圖4)。

圖 3|腦外傷產生、樣本製備、生物力學參數測量流程圖

該研究提出的損傷組織製備和粘彈性測量方法不僅可以用於腦組織,也可用於其他軟組織的損傷建模和生物力學特性測試。

該方法已發表在Biophysics Report 2020年第4期上,論文題目為「Measurement of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injured mouse brain after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第一作者是研究生陳宇。

文章連結(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全文):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1048-020-00110-1

Biophysics Reports是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會刊,前身是中文核心期刊《生物物理學報》,自2014年起將以全新英文雙月刊形式出版,旨在主要發表生命科學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New theory/New technology/New method)。具體學科領域覆蓋: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生物信息學、光生物學、分子影像、生物力學與力學生物學、電鏡及結構生物學、氧化還原生物學、自由基生物學、神經生物學、膜生物學、納米生物醫學、各類組學等.

中國一直缺少一本有關生物學技術方法的專業期刊,我們將努力為從事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提供一個交流理論、探討和共享技術方法的科學平臺。

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主辦的

「第十八次中國暨國際生物物理大會」

將於2020年11月15-18日

在廣東省廣州市召開

歡迎全國各研究機構、高等院校

和企業的科技工作者參加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小鼠腦損傷模型的製備及腦組織粘彈特性的測定》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技術乾貨:常用小動物腦缺血模型製備及評價匯總
    腦缺血模型製備方法製備腦缺血模型,常用腦缺血動物模型分類如下:常用腦缺血動物模型手術方法有:缺血性腦血管病I CVD研究,涉及很多模型,按缺血程度分全腦性缺血、局灶性缺血,血流是否恢復又分永久性閉塞和可再灌注。
  • NSR:幹細胞技術快速製備新冠小鼠模型
    為打贏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戰,製備用於新冠肺炎藥物開發和疫苗測試的動物模型迫在眉睫。hACE2基因敲入小鼠並用於構建新冠感染模型的方法。 陳捷凱課題組有多年胚胎幹細胞基礎研究與操作經驗,能長期維持近交系胚胎幹細胞的發育乾性,並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小鼠胚胎幹細胞進行人源ACE2定點插入基因編輯;吳光明課題組長期從事胚胎發育研究,在該報導中採用其優化的小鼠四倍體補償技術,快速製備出有效的C57BL/6 以及BALB/c近交品系的人源ACE2定點插入小鼠模型,且效率可達30%;鄭永唐課題組長期從事病毒免疫學以及感染動物模型研究
  • 小鼠模型在轉化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所以,所謂人源化小鼠模型,就是指通過移植或基因編輯技術方法,將人細胞組織、人基因或人腸道微生物導入小鼠體內,構建的使小鼠體內含有人相關細胞或組織、基因或腸道微生物等類型的小鼠模型。為什麼要構建人源化小鼠模型?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2020-03-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魅力江蘇】萌小鼠,或成挽救腫瘤患者的「大英雄」
    夏海林說,在腫瘤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動物就是裸小鼠,它是一種免疫缺陷的小鼠,渾身無毛或者只有很少量的毛髮,常用來接種人類腫瘤細胞,進行抗腫瘤藥物的篩選。從當今人類高發的疾病來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等,對人類的生命健康都造成了巨大威脅,目前人類製備出了各種疾病模型的小鼠,這些小鼠用於各種藥效實驗,為人類攻克各種疾病和生物醫學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疫苗4月有望...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疫苗4月有望臨床使用! 3月6日,廣州醫科大學表示,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重塑了「帕金森小鼠」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
  • 科技·前沿 | 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圖1 液態金屬液池表面的量子化軌道和在軌追逐的液態金屬液滴波粒二象性是指物質在具有粒子特性的同時又會表現出波動特性。量子世界之所以神秘,是因為它充滿了這類讓人難以琢磨的既是粒子又是波的物質。這使得我們無法單獨用粒子或者波動的理論來描述量子世界。玻爾等人提出量子體系中粒子的位置或者狀態是概率性的,可以通過一個波函數來描述。
  • 免費聽課|大牛帶你選擇合適的小鼠模型研究冠狀病毒!
    小鼠由於成本較低、易繁殖飼養、產仔數較多等優點,是研究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利器。但是小鼠與人之間存在一定的物種差異,導致一些感染人的病毒無法直接感染小鼠,或雖能在小鼠體內複製,但卻難以引起感染疾病明顯的症狀。那麼,有哪些方法可以克服這個缺點?如何利用冠狀病毒感染小鼠模型進行研究?
  • 昌平人才周|李瑩:立足國際科技前沿 探秘人類腦神經「密碼」
    認識腦、保護腦、創造腦是人類科學發展的長期目標,以神經計算和類腦智能為代表的腦科學是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研究熱點。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李瑩帶領課題組的成員一起攻堅克難,以嚙齒類(小鼠)和非人靈長類(狨猴)為模型,應用和研發多學科交叉研究手段,在感覺輸入到行為輸出的各個階段,研究社會信息在大腦中的編碼機制,以此來探秘人類腦神經「密碼」。
  • 鍾南山指導團隊構建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記者在現場獲悉,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團隊與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美國愛荷華大學、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團隊合作,應用表達新冠病毒受體人ACE2的腺病毒轉導小鼠,快速建立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 【科技前沿】專家點評:楊輝/周海波等利用CasRx在神經性疾病治療...
    在不觸動DNA的前提下,這項技術就可以對目標基因的表達實現非常強的抑制效果,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3月18日,上海科技大學黃鵬羽實驗室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楊輝實驗室合作,在Protein & Cell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首次利用Cas13d家族蛋白CasRx在小鼠肝臟中實現了基因的高效沉默,從而證實Cas13d系統在成體動物體內也具有靶向沉默RNA的活性()【2】。
  • 秦川團隊建立國際首個新冠動物模型,轉基因小鼠做出重要貢獻
    剛剛,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獲悉,該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應用hACE2轉基因小鼠闡明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性,建立了國際首個新冠動物模型。此次新冠科技攻關,動物模型是五大主攻方向之一。由於秦川團隊在非典以來歷次傳染病動物模型研製和應用中的積累,科技部安排該團隊主持動物模型攻關任務。
  • 利用三倍人源化小鼠模型進行的藥物交互作用研究已被領先科學雜誌...
    Marketwire 2011年7月12日紐約哈得遜消息—— CXR生物科學有限公司(CXR Biosciences Ltd)與Taconic公司欣然宣布出版與日本製藥公司Kyowa Hakko Kirin合作研究成果,成果表明CXR與Taconic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可被用於預測人體內的藥物交互作用。
  • 新冠肺炎小鼠模型成功模擬人感染特徵—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開發出能夠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小鼠模型,這些小鼠在感染中呈現出與人類感染者相同的特徵。
  • eLife|Aβ纖維引發的AD小鼠小膠質細胞的蛋白組變化和功能障礙
    為此,作者選擇了APPPS1小鼠模型作為參考,因為它能顯示早期的變化,相較於APP-KI,APPPS1小鼠模型能提供一個更好的關於蛋白質改變澱粉樣蛋白反應的時間解析度(圖2A)。該分析證實了相較於WT小鼠,在兩種轉基因小鼠模型中早期MARPs APOE和CD68的明顯增加,中位MARPs TREM2和FABP5以及領先的MARP CSF1R的水平降低(圖4)。
  • B肝創新藥VLV-dp改良版,小鼠模型,結合NA降低抗原水平
    近期,小番健康介紹了美國科學家開發的一個改良的VLV平臺,VLV不僅應該在慢性HBV小鼠模型中顯示出增強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而且根據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研究人員的介紹,VLV還有改進特性,允許進一步擴展疫苗接種目標。
  • 八面體金剛石單晶的製備與性能
    實踐證明:採用該工藝製備的八面體金剛石分布均勻,粒度集中,顏色黃、晶型完整一致,連聚晶較少。 普通金剛石製備:原材料選用Fe基觸媒、高純石墨和母粉,採用二次增壓和功率慢降工藝,生長區間為圖2中的b區域,製備出晶型以六-八面體為主的普通金剛石。
  • 【學術前沿】 重磅綜述!探究腦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奧秘
    例如,cystatin B(溶酶體水解酶抑制劑)基因的缺失增強了AD小鼠模型的自噬和學習能力,並改善了記憶缺陷;轉錄因子EB(自噬的關鍵調節因子)的過表達,挽救了Tauopathy疾病小鼠模型的記憶缺陷;自噬上調可以改善斑馬魚模型的神經退化。這些發現共同揭示了溶酶體和自噬在保護神經元免受衰老損傷中的關鍵作用。
  • 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有什麼用?趙金存教授權威解答
    3月6日,廣州醫科大學公布,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2月26日,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成功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