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4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BPR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
供稿 ∣Biophysics Reports編輯部
責編 ∣吉 佳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馮原實驗室,應用自行研發的儀器,基於小鼠模型建立了一套面向腦外傷研究的組織製備和測量方法。
粘彈特性是生物組織的一種典型生物力學屬性。已有研究表明,生物組織粘彈特性與大腦的生長發育和疾病有著顯著的相關性。因此,測量腦組織的粘彈特性對理解腦組織損傷相關特徵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腦外傷是一種常見的腦組織損傷疾病,給公眾健康帶來了挑戰。小鼠是研究腦外傷常用的動物模型。為了研究腦外傷情況下的腦組織粘彈特性,需要建立腦外傷模型來進行損傷組織的粘彈性參數測量。本文作者建立了一整套基於腦外傷的產生、樣本製備、生物力學參數測量的方法,並自製了兩套實驗儀器:可控皮層衝擊儀和壓痕測試儀。其中,小鼠腦外傷由可控皮層衝擊儀產生,損傷和未損傷腦組織的粘彈特性參數通過壓痕試驗儀測量。
可控皮層衝擊儀可以針對腦組織的特定位置區域進行打擊,通過調節打擊的角度、速度、深度和位置,可以對腦組織的特定區域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圖1)。壓痕測試儀通過測量下壓後組織的應力鬆弛,對損傷後組織的粘彈特性參數進行計算(圖2)。
圖 1| A 自製可控皮層衝擊儀器;B 儀器控制界面
圖 2|A 自製壓痕測試儀;B 基於LABVIEW的儀器控制界面
作者進而基於自製的儀器和提出的測量方法,對典型小鼠模型的腦損傷組織開展了測量(圖3)。測量時採用可控皮層衝擊儀,在小鼠左腦的lambda和bregma區之間進行閉顱打擊,並在1小時後對小鼠的左右半腦的腦皮層(cortex)和海馬區(hippocampus)進行粘彈性參數測量。結果顯示,損傷1小時後,對比右腦的對照組織,損傷組織的瞬時剪切模量(G₀)顯著增加,表明組織在損傷後粘彈特性發生了變化(圖4)。
圖 3|腦外傷產生、樣本製備、生物力學參數測量流程圖
該研究提出的損傷組織製備和粘彈性測量方法不僅可以用於腦組織,也可用於其他軟組織的損傷建模和生物力學特性測試。
該方法已發表在Biophysics Report 2020年第4期上,論文題目為「Measurement of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injured mouse brain after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第一作者是研究生陳宇。
文章連結(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全文):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1048-020-00110-1
Biophysics Reports是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會刊,前身是中文核心期刊《生物物理學報》,自2014年起將以全新英文雙月刊形式出版,旨在主要發表生命科學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New theory/New technology/New method)。具體學科領域覆蓋: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生物信息學、光生物學、分子影像、生物力學與力學生物學、電鏡及結構生物學、氧化還原生物學、自由基生物學、神經生物學、膜生物學、納米生物醫學、各類組學等.
中國一直缺少一本有關生物學技術方法的專業期刊,我們將努力為從事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提供一個交流理論、探討和共享技術方法的科學平臺。
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主辦的
「第十八次中國暨國際生物物理大會」
將於2020年11月15-18日
在廣東省廣州市召開
歡迎全國各研究機構、高等院校
和企業的科技工作者參加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小鼠腦損傷模型的製備及腦組織粘彈特性的測定》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