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吸貓族」越來越壯大,不少人也開始關注起「貓抓病」這種疾病來。
研究表明,40%的貓身上都會攜帶一種名為「巴爾通體」(Bartonella)的病原體,通常通過跳蚤在貓中傳播,具有廣泛的致病性。當人被這樣的貓抓傷、咬傷後,這種病原體就會感染人體,從而患上巴爾通氏體病,俗稱「貓抓病」。
「貓抓病」不僅會出現抓傷處皮膚冒丘疹、水皰或膿皰等災難性現象,還有可能與一些突發的精神病症、腦腫脹、心臟炎症有關聯。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某些細菌通過貓抓傷或其他動物接觸傳播,有時會對人類大腦產生令人震驚的影響。
在新的研究發現中,調查人員詳細描述了一組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這些患者同時表現出了被稱為「巴爾通體」(Bartonella)的細菌感染的跡象,包括暴露的皮膚損傷。
然而,微生物和大腦惡化之間的直接聯繫仍然不確定;這種情況發生的頻率也不清楚。目前已知的巴爾通體細菌中,至少有30種,其中13種已經被發現可以感染人類。
據澳大利亞科技博客Gizmodo Australia報導,2019年,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究人員公布了一份案例報告,稱一名十幾歲的男孩「突然在2015年患上了暴力精神病和妄想發作」。
儘管在醫院多次禁閉並接受了各種治療,這位年輕的病人還是沒有太大好轉。一年後,醫生注意到這個十幾歲的男孩在腋窩和大腿上有非常明顯的類似妊娠紋的病變。
最終,檢測結果顯示,這名14歲的男孩攜帶巴爾通體(Bartonella)細菌導致的持續血流感染,於是男孩接受了強烈的抗生素治療。
他的感染得到治療之後,類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也消失了,之後還能夠繼續他的正常生活並上大學。
這些研究的一些作者現在已經發表了對本月早些時候發表在《病原體》(Pathogens)雜誌上的報告的後續報導。
這篇論文調查了33名有類似神經精神症狀,並很有可能接觸過巴爾通體細菌的患者。病人中包括了他們去年報告中描述的那個男孩。
在所有的病人中,29名研究人員發現了以前和現在感染上述細菌的證據,並通過測試確定了巴爾通體抗體或上述細菌在他們體內的直接痕跡。
在這29名患者中,有24人也有皮膚損傷,與巴爾通體感染有關,並且在其他症狀開始時同時出現。這些病變通常是垂直或水平的紅色劃痕,類似妊娠紋,見於人的四肢或軀幹。
與此同時,患者的神經精神症狀包括睡眠障礙、思維混亂、焦慮、抑鬱和偏頭痛等。
Gizmodo的文章還指出,杆狀巴爾通體微生物相當奇怪,甚至在它們自己體內也是如此。
它們可以在類似於病毒和人類的其他細胞中生存和繁殖,通常會選擇生活在血管內或血管內壁的細胞。
這種無故消失的行為,使它們能夠避免追蹤感染的常規檢測,並使抗生素更難以消滅它們。
目前,有必要強調的是,這項研究本身並不能證明巴爾通體感染會導致精神疾病。同時,它也不能證明如果這種聯繫是真實的,巴爾通體感染發生的頻率有多高。
研究人員指出,對獻血者的研究表明,許多人都有巴爾通體感染的跡象,儘管巴爾通體似乎還好。
此外,這項研究也不能說明巴爾通體菌是如何導致大腦問題的。然而,他們提出,這種細菌對血管的損傷可能會激發持續感染,同時影響大腦和皮膚。
除了2019年的報告,調查人員沒有發現任何其他在感染被清除後似乎已經從症狀中恢復的人,這將是上述「貓抓病」與精神疾病之間聯繫的有力證據。
版權歸原作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前瞻網
編輯:申鵬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