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而以科技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正在慢慢走進大家的視野,一場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革命正在悄然發生,這一場教育的變革,是勢在必行的!」在TWP騰訊智慧育兒分論壇——科技創新專場,韓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鍾志剛為我們分享他的真知灼見:
在20世紀30——40年代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首先倡導創造教育,發表了著名的「創造宣言」提出了「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的主張,但基本上處在專家個人倡導探索階段。
在20世紀末社會提出創新教育,正是由於這種導向行為,可以說創新教育從此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固有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導出來的學生面對新世紀的新能力嚴重缺乏,科技動手能力普遍很差,思維模式傳統守舊,思維定勢太強過於嚴謹,過於尊崇權威。
慢慢的,大家逐漸發現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而以科技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正在慢慢走進大家的視野,一場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革命正在悄然發生,這一場教育的變革,是勢在必行的!
從科技創新教育發展腳步來看,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創新教育已經走進校園,這種創新教育不僅是狹義的「小發明小創造教育」。主要是保護和啟迪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意識,培養其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為今後達到更高層次的創造能力打下基礎。
在科技創新教育的不斷迭代更新過程中,以Steam教育的代表性最為突出。Steam教育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教育,它將課本裡的基礎知識與藝術、設計、創意、動手、協作、表達等多種能力融為一體,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了孩子一種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思維方式,並且還提高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正如陶行知先生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理念,正是這樣的思維方式+動手能力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競爭力。這個也是我們一直堅持做產品、做課程的初衷,不斷根植於K12全年齡段科技創新教育,始終為了孩子的成長。
比如開發出的「6E」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的價值就在於,它更強調動手能力的訓練和理論聯繫實際,即通過跨學科式的動手造物來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深入鑽研、自發學習、鼓勵創新,從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舉個例子來說,在創客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是教會孩子學會使用各種工具、傳感器和各種軟體。就拿學習無人駕駛車來說,首先培養孩子們的人工智慧概念,了解各種傳感器的原理,然後學習編程軟體,掌握這些的基礎技能,進而鼓勵引導孩子們,發現身邊的問題。哪些是能用所學的硬體來解決的,從而解決身邊的小問題,並把成果帶回家,讓學生從知識學習者轉變為知識傳播者,這樣就能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從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當孩子們開始真正的主動探索時,科技創新教育的價值也就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核心在於創新,科技只是最有效達到目的的手段。與其他大多數能力一樣,創造性也符合「用進廢退」的原則。
為了保持或者提高創造能力,學生需要終生不斷地有效練習。在此過程中,首先是兒童青少年的早期教育對於其創新素養的塑造與培養意義重大,關係到他們終生的學習和職業發展。而在之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深化對跨學科知識的掌握、融合多學科知識體系、開展基於項目和基於問題的學習、強化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多種途徑解決問題、創新性設計等,都有助於創造性的培養和保持。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Lubinski教授等人關於天才青少年的20年追蹤研究發現,創造力與科技創新能力對於確保個體日後在職業上取得突出成就非常重要,這一點在當前的資訊時代尤其關鍵。
正如Saracho所指出的,創造力是通過長期的學習、練習和實踐產生的,並非固有的心理特質。雖然目前沒有十足的證據或者理論可以說明早期少年兒童教育與成年之後的創造成就之間的作用機制,但早期的培養會對之後的創造力有顯著影響這點是可以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有眾多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致力於優化創造力培養方式的探索和評估。
學生通過實踐練習可以檢驗自己的創新性設想,這有利於學生認識到自己思維的不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僅僅通過提高發散思維尚不足以成為創造型人才,創新素養的培養還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以培養「專長」來實現,這一點也是科技創新教育能夠做到的。
但不免有人疑問,在應試教育體系下,科技創新類課程相比其他學科培訓來說需求彈性更大,這種錦上添花式的教育培訓是否會在經濟收緊時期被消費者首先割捨?
首先,科技創新教育和應試教育並非競爭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真正達到了培養孩子全方位的能力。疫情的影響勢必淘汰了一批停留於形式上的科技創新教育,留下來的是真正有核心課程實力的教育企業。隨著越來越多高知家長意識到科技創新教育的重要性,勢必會引來更強的勢頭,但同時各教育科技企業也不得不做相應的轉型升級。未來的科技創新教育,可以在以下方面來著力:
第一,以中小學校學科建設與專業教學改革為基點,促進科技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與發展,中小學在學科建設與課程體系上已經相對健全和完善特色學科更是具有先天性的優勢,對此,創新教育可以藉助中小學學科的便利,以中小學學科教育資源和學科教學優勢作為突破口和切入點,將不同學科與專業進行多層次的連接與創新,培養跨學科學習與研究的高素質人才。
從效果上來說,這樣做既可以構建更堅實可靠的科技創新課程教育基礎,也可以讓創新教育的創新實踐達到事半功的效果。
第二,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對學生的潛能與需求進行科學規範的挖掘和培養,提高學校創新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率。科技創新教育雖然強調全面素質的培養,但是盲目的擴大創新教學的課題覆蓋面也很難真正的提高科技人才培養的質量。
因此我國科技創新教育發展應當堅持以學生需求為中心,通過各種數據和調研手段全面分析學生的潛能與需求,從而在科技創新教育中做到全面覆蓋,重點突出有效提高科技創新教育的實效性。
第三,加強創新教育體系與社會創新項目研發平臺的交流與對接,切實提高學生在創新項目中的能力應用水平。
踐行科技創新教育的發展策略不僅體現在學校教育教學方面,同時也體現在社會科技創新項目,創新等方面,也就是說,科技創新教育的發展應當以社會實踐為導向,積極與社會創新項目形成更實時同步的交流與對接,並讓科技創新教育,在與時俱進的應用實踐中,逐步建構起跨學科項目創新的理論體系與實踐體系,進而全面提高科技創新教育中產學研合作的整體水平,最大程度發揮科技創新教育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