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取近似值」或「求近似數」,大家都會想到用「四捨五入」 法來解決。所謂「四捨五入」,即在取近似數的時候,被舍部分的頭一位數字小於等於4,則捨去,如大於等於5,就向被保留部分的最後一位數上進1。例如:趙老師家4個月用水45噸,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得數保留整數)?算式是45÷4=11.25(噸)≈11(噸),就得用「四捨五入」 法保留整數。
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是所有的題「取近似值」時都使用「四捨五入」 法,是「舍」還是「入」,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例如:小強的媽媽要將2.5千克香油分裝在一些玻璃瓶裡,每個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準備幾個瓶子?
算式是2.5÷0.4=6.25(個),因為算的是瓶子個數,商得保留整數,如果按「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則需要6個瓶子,但6個瓶子只能裝2.4千克的香油,剩下的0.1千克香油不能倒掉,還得要1個瓶子,所以總共需要7個瓶子。這裡,就不能用「四捨五入」法保留整數,而是用「進一法」將6.25中的小數點後面的尾數捨去,向個位進1,變成7。
所謂進一法,是去掉多餘部分的數字後,在保留部分的最後一個數字上加1。這樣得到的近似值為過剩近似值(即比準確值大)。也就是說,去近似值時,被舍部分的頭一位數字不管是幾,都得向前一位進1。
在日常生活中,用「進一法」的例子很多。比如:遊玩的時候租船,每條船做3人,16人要租幾條船?16÷3=5(條)……1(人),這1人也得坐船,所以需要加1條船。又比如:1010個杯子要裝箱,每20個要裝一紙箱,需要多少個紙箱?1010÷20=50(個)……10(個),餘下的10個杯子也得要1個紙箱,所以需要加1個紙箱。還比如:車運貨,桶裝油的時候,因為剩下的還有運一次或者裝一桶,不然就浪費了,所以要多算一。「進一法」屬於「入」。
既然有「入」,就得有「舍」,例如: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長的紅絲帶包裝禮盒。每個禮盒要用1.5米長的絲帶,這些紅絲帶可以包裝多少個禮盒?
算式是25÷1.5=16.666……(個),要求包裝多少個禮盒,就得保留整數,如果按「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可以包裝17個禮盒,而17個禮盒需要25.5米絲帶,還差0.5米,絲帶不夠,所以得用「去尾法」,的近似數16。
所謂去尾法,是去掉數字的小數部分,取其整數部分的常用的數學取值方法,其取的值為近似值(比準確值小),這種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也叫去尾原則。
在平時的生活中,用到「去尾法」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做一個奶油蛋糕要用7.5克奶油,8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出幾個這樣的蛋糕?80÷7.5=10.666……(個)≈10(個),因為剩下的奶油不夠做1個蛋糕,所以就捨去;夏銘用彩紙折疊紙飛機,每5張紙折一架,34張紙可以折幾架? 34÷5=6(架)……4(張),剩下的4張紙不夠折一架飛機,因此也捨去。還比如:購物時錢不夠,做衣服時布料不夠等等,這樣的例子都用「去尾法」解決。
綜上所述,在解決問題取近似值時,不能機械地使用「四捨五入」法,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是「舍」——「 去尾法」,還是「入」——「 進一法」。現在,您了解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