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來自火神山醫院的戰「疫」面孔

2020-12-14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一組來自火神山醫院的戰「疫」面孔

你的信任是我最大動力

趙玉英

49歲,火神山醫院八科一病區主任

2月25日上午,記者來到火神山醫院感染八科一病區,剛結束查房的趙玉英仍穿著防護服在病房裡打轉。

「溫度多少?」「還有沒有咳嗽?」……50多名患者,趙玉英都要一一問到。

「科學救治,首先得讓患者配合治療,信任醫生。」趙玉英說。患者吳阿姨症狀較輕,只需服用口服藥片,看到其他病友輸液,誤以為醫生不重視自己,繼而產生情緒。

為打消她的顧慮,趙玉英找來即將治癒出院的患者吳先生,向她介紹自己吃藥治癒的過程,並告訴她「對症才是科學」。隨後,趙玉英拿著CT片耐心向她說明病情,講解治療方案,打消了吳阿姨的顧慮。

70多歲的李大爺入院時病情很重,救治效果並不理想。幾天下來,吃不下飯,喝不了水,情緒越來越差。情急之下,他拔掉吸氧導管,扔掉口罩,喘著粗氣說「不活了!」見狀,趙玉英小跑來到床前,快速撿起導管消毒,並幫他戴好導管和口罩。

「大爺,我知道您想家了。」趙玉英一邊安撫老人情緒,一邊講起自己父母的生活瑣事。待情緒平復,趙玉英給老人倒了杯溫水遞到跟前:「吃飯就有精神,精神好了身體就好,回家的日子也就近了。」幾天後,老人開始進食,病情逐漸好轉。

治心勝過用藥。趙玉英特意安排年紀輕、恢復較好的患者與病情較重、年齡較大的患者同住一間病房,幫忙看護的同時,還能陪老人聊聊天。趙玉英說,這些人都是病區裡的志願者。

患者萬春暉就是其中一位。打水、送飯、拖地,協助醫護人員推輪椅、攙扶重症患者做檢查,聽說病友情緒不好,他還跟著趙玉英一起去給病友「做思想工作」。

「信心比黃金還珍貴。」趙玉英說,鼓勵輕症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就是讓他看到自己在慢慢恢復,同時幫助重症病人重樹信心。「患者的信任,是我最大動力。」

(劉會賓、本報記者王均波)

戰「疫」場上我是優秀「彈藥手」

季波

51歲,火神山醫院藥械科主任

「感控×科,來取藥了!」

「好嘞,來了!」

在火神山醫院藥房,如果你留心的話,這樣的對話一天可以聽上幾百遍。

2月23日,臨近下班時間,藥械科主任季波終於能正兒八經地坐下來吃上一口熱乎飯菜。一邊嚼著飯菜,一邊大腦還在飛速運轉,想著下一步藥房的工作安排……

「主任,我來領藥!」這不,凳子還沒坐熱,又一個科室來領藥。

「好嘞,來了!」

51歲的季波和藥師樊磊放下碗筷,戴上口罩來到藥房窗口。沒一會,又陸續來了幾位等著取藥的科室護士。

讀取信息,分揀藥品,核對數量……等到這一批藥品分發完畢,半小時過去了。坐回桌前飯菜已涼,兩人不約而同笑出聲來。不打緊,端起繼續開吃!

火神山醫院藥房每天承擔著醫院1000餘名患者的臨床用藥供應,同時保障1400名。人命關天,哪個環節都不能出差錯。24小時服務,季波和11名戰友每天三班倒。

藥房組建的時候,工作千頭萬緒,從各單位抽調而來的12名醫務人員,不要說熟悉藥房,就連彼此之間也都相互不認識。從零到一的探索過程中,季波和同事逐步熟悉藥房、規範程序,幾天時間就把藥房建了起來,擬制了一批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記者從登記本上看到,僅2月14日這天,季波和同事完成了31區次藥品補充、請領、發放任務,發放80餘種600餘盒(瓶)藥品,處理醫囑350批次,巴掌大小的醫囑單壘起厚厚一摞。那天,他們還結合臨床實踐,增加4種治療新冠肺炎的中藥湯劑。

季波說:「藥物供應猶如戰場的『彈藥』保障,是治病救人的關鍵因素。我必須做到『彈藥』保障精準及時,做戰『疫』場上的優秀『彈藥手』。」

(曠嶽軍、楊柳、本報記者王均波)

一起等待出門曬太陽的日子

高越

38歲,火神山醫院超聲影像科技師

2月25日6時許,值了一宿夜班的超聲影像科文職技師高越剛走出醫院,就收到感染七科一病區醫生滕玥發來的信息,讓他高興地原地跳了起來:

「這幾天23床劉大爺沒再出現胸悶胸疼症狀。第一次核酸檢測顯示陰性,今天準備做第二次檢測,希望不久就能出院!」

疫情發生後,高越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感染患者的治療需要隔離,大型設備在封閉病區無法展開,便捷式彩超更適合臨床。他曾執行過多次大項任務,可攜式彩超早已成為他最親密的戰友,這一次也不例外。

高越所在科室承擔著所有感染科室、重症醫學科室新冠肺炎患者床旁彩超、心電圖等檢查任務。65歲的劉大爺是高越的第一個接診患者。

儘管對「紅區」早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但身臨其境,高越還是緊張。穿上兩層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和兩層口罩後,還沒開始檢查,身上已經冒汗。

為患者檢查時,高越操作超聲探頭的動作儘量輕一些。大爺有些耳背,高越就湊近他身邊。這個舉動大大增加被感染風險,「但當時顧不了那麼多。」高越說。像這樣的檢查,以往只需要三五分鐘就能完成,但穿著防護服操作機器很不方便,一次檢查得花上10多分鐘。

有次高越做完檢查,收拾機器準備離開時,看見隔壁床阿姨欲言又止的樣子,他趕緊折回,走到她床旁俯下身子,將耳朵湊近聽。阿姨前幾年做過腎移植手術,擔心這次感染對腎臟有影響,想讓高越幫忙檢查下。聽到這,高越立即打開儀器,對移植腎進行檢查。

「阿姨,移植腎的結構和血流都非常好,沒有變化。」

「謝謝你。」阿姨不停道謝。

「您安心治療,放心出門曬太陽的日子應該快了。」

(孫先鵬、閆濤、本報記者王均波)

在睡夢裡才能停下奔跑的腳步

吳昊

42歲,火神山醫院七科一病區洗消護士

「阿姨,您別下床,衛生間我去收拾。」

「謝謝,謝謝。」

在火神山醫院七科一病區,類似的對話連她自己都不知道每天要說上多少遍。

她是洗消護士吳昊,負責的病區是醫院收治患者的首個病區。

2月4日下午,該病區將接收首批10餘名確診患者。為儘快讓病區達到收治患者的要求,吳昊和戰友全力配合施工單位和設備調試人員,收拾各種建築垃圾和設備器材的外包裝。手磨破了,眼熬紅了,但她全然不顧。在首批患者到來之前,她要嚴格按照標準把整個病區打掃乾淨、洗消完畢。直到患者順利住進病房,她才鬆了一口氣。首次突擊,吳昊整整忙了兩天一夜。

作為洗消護士,吳昊每天都要兩次進入「紅區」進行消殺作業,清掃病房、清理患者的生活垃圾並進行分類處理,使其達到感控要求,同時還承擔著病區醫療用品消毒供應工作。

該病區包含60張床位及部分公共區域,洗消作業由3名洗消護士和1名洗消戰士共同完成。噴灑消毒劑、掃地、拖地、清理垃圾……收拾乾淨一間病房,吳昊最快需要10分鐘,收拾完整個病區,需要馬不停蹄地忙上3個多小時。自認為手腳麻利的她忙活了半天,早已汗流浹背:「在火神山工作,體能消耗大。20間病房忙完,感覺像剛跑完一個三公裡。」

有天晚上,乘班車返回賓館的路上,吳昊歪著頭倚著車窗睡著了。車子到了賓館,戰友們遲遲沒見到她的身影,返回車上再一看,空空蕩蕩的車廂裡發出了輕輕的鼾聲。

「她太累了,讓她再睡一會兒吧。」司機說。接連好幾天,班車的座椅和靠背成了她短暫休憩的「行軍床」。

或許在夢裡,才能停下她奔跑的腳步。

(汪學潮、孫先鵬、本報記者王均波)

埋頭不語卻有梅香飄來

黃詠梅

48歲,火神山醫院八科二病區感控護士

2月22日6時,天未亮,黃詠梅已經起床忙碌起來。洗漱、燒水、服降壓藥,諸事妥當後乘車前往火神山醫院。她必須趕在8時前穿戴好防護衣物進入隔離病區。

黃詠梅是火神山醫院感染八科二病區的一名護士。疫情發生後,她與同在醫院工作的丈夫張明德一起遞交了請戰書,來到火神山。丈夫是病區主任,黃詠梅是感控組護士。

與看不見的病毒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防護,絕不能有半點疏忽或大意。

黃詠梅的工作是督導檢查醫護人員感控防護是否到位、準備防護用品、進病房清理出院患者物品、垃圾封口搬離病區、清理醫護人員更衣間、對醫護人員易接觸部位消毒、對護目鏡和呼吸機面罩等進行消毒清洗……可以說,黃詠梅就是確保科室醫護人員零感染的「把關者」「守護者」。

工作時,黃詠梅很少說話,大多數時候只是埋頭不語,像陀螺一樣快速轉動著,工作細而繁瑣。

一天午飯時,黃詠梅感到身體有些不適,但堅持到下班才離開病房。「早上的護目鏡型號不合適,眼睛壓痛感特別強,從病房出來就吐了!」黃詠梅喘著氣說。

讓她操心的不僅是感控工作。2月18日那場驚心動魄的搶救讓黃詠梅記憶深刻。「37床面罩脫落,快來……」聽聞護士的喊聲,張明德飛快衝進病房,正在給器械消毒的黃詠梅也立即向37床奔去。37床是一名危重患者,此時臉色煞白、情緒躁動不安,氧飽和度已經降到70以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在眾人的合力救治下,患者臉色漸漸紅潤,轉危為安。

「類似的驚險每天都有。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病變都比較嚴重,脫離氧氣吸入後,很快就會出現呼吸衰竭。」黃詠梅說:「搶救必須分秒必爭,多一個人手,就多一分把握,我必須及時補位。」

(馮振洲、杜家鑫、本報記者王均波)

致敬你的存在

■汪娜

「這5張照片有區別麼?都戴著口罩。」

「有啊。你看,黃詠梅護士有雙單眼皮,吳昊護士是雙眼皮。你再看,趙玉英醫生的眼角下方有顆痣……」

這是發生在編輯部的一段對話,我猜想,它或許也曾發生在火神山醫院的病患之間,用來加深屬於他們的一種特殊記憶:「雖然我看不清你的臉,但我知道你很美。」

疫情發生後,人民軍隊聞令而動。從除夕夜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緊急出徵到進駐火神山醫院,一批又一批醫護人員逆向前行。

人們稱讚她們是英雄,但她們說,自己不是英雄,是使命職責所在。

這世上哪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面對急難險重時,一次又一次挺身而出的凡人,用生命守護生命的義舉。

為致敬生命,致敬「她」和「她們」,我們推出視點:《戰「疫」面孔》,和讀者分享她們的故事。

原本想為每一位「面孔」拍攝一張不戴口罩的「無碼」人物肖像,讓讀者看看「天使」的真實容顏。但出於安全考慮,我們最終放棄了這一想法。

但,「你以為戴上口罩,我就不認得你了嗎?」又或者「你以為摘了口罩,我就記不得你了嗎?」

當然不會。我們依然,並將始終,認得你、記住你。

沒見過你的樣子,但記住了你的眼睛,和你寫在防護服上的名字,甚至於記住了你身上淡淡的消毒水氣味。

偉大藏在平凡的背後,患者的目光也時常定格在你的背後,鎖定你的名字,並將它刻於腦海。這些,或許你現在還不知道,但最終你都會知道。

有一位患者說:「說星星很亮的人,是因為沒有看過這些白衣天使的眼睛。在隔離治療的日子裡,她們的眼睛給了我莫大的希望。」

口罩可以遮擋病毒,但遮不住她們眼睛裡的擔心、鼓勵和牽掛。一個眼神扛起了一個熱切的等候和一個滿懷的期盼。謝謝你們的守護,可愛可敬的白衣天使。

「親愛的,等我出院,我要喊出你的名字,你敢答應嗎?」

來源:中國國防報

相關焦點

  • 來自火神山醫院的「神秘禮物」!
    疫情期間,在火神山消防救援站,一支由 7 名黨員和 1 名預備黨員組成的隊伍 24 小時備勤,全力守護著醫院安全。4 月 25 日,火神山消防救援站收到了來自武漢火神山醫院運行保障指揮部的 1 封感謝信和 8 套榮譽勳章及證書。
  • [分享]火神山醫院進度資料下載
    瀏覽數:1217 關鍵詞: 施工現場管理 安全防疫措施 工程施工技術 施工進度計劃
  • 開發者團隊還原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我的世界與創造者共抗疫情!
    近日,《我的世界》知名開發者團隊上古之石中精心打造了火神山、雷神山兩大醫院的同款同名地圖,成功在方塊世界內挑戰了這項巨大工程。同樣發起致敬的還有MineHero團隊成員小人,他憑藉自己的力量搭建了一整個"武漢雷神山醫院"地圖,而爬山小虎團隊則為前線"白衣逆行者"們設計了三款抗疫醫護人員的皮膚形象。
  • 這個火神山醫院的「哆啦A夢」是浙機電聯合研發的智慧機器人
    近日,由武漢火神山醫院組織的抗疫防治科研攻關項目「平戰結合感染防治技術及裝置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由浙江大學、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杭州艾米機器人有限公司共同研製的多模態高響應智能抗疫機器人在武漢火神山醫院投入試用。
  • 火神山醫院開微博怎麼回事?火神山醫院為什麼開微博id叫什麼
    @武漢火神山醫院置頂微博「大家好,我是小火。」2月8日晚7點50分,武漢火神山醫院官方微博@火神山醫院宣告上線。不過,火神山醫院的微博粉絲卻紛紛期盼其早日下線。@火神山醫院被置頂的微博寫道:「今天是元宵節,一個國人也許這輩子都難以忘記的元宵節。願萬眾一心戰勝疫魔,讓以後的每個日子,都是芝麻豆沙餡的甜。」這條微博瞬間爆火,截至發稿,共累計38034條轉發,33552條評論和94萬點讚。
  • "火神山功臣"獲火線提拔 其妻子在醫院一線不幸感染
    此前帶隊參與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工作的程曦被火線提拔為武漢建工集團(以下簡稱「武建集團」)副總經理。1月下旬,武建集團受命對部分醫院實施隔離病房改造。程曦於1月22日下午帶領管理團隊火速趕到武漢市四醫院,討論研究改造方案,組織材料及工人進場,連續奮戰36小時,及時完成接診大廳及15層樓病房改造,保證了醫院在24日上午開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武漢市四醫院改造工作完成後,程曦又擔負起武建集團火神山醫院項目現場指揮部協調人和醫技樓負責人的重任。
  • 火神山醫院如何高質高效救治患者?帶您一探究竟
    一段時間以來,這兩家抗疫醫院強勁的實戰能力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和讚許。其中,火神山醫院積極探索新型診療方法,對患者病情實施早預測和精準幹預,防範患者病情向重症和危重症轉化。敢與「死神」較量的醫療團隊據悉,火神山醫院的醫療力量來自全軍不同的醫療單位。
  • 來自火神山的一份思想匯報:「像黨員那樣去戰鬥」
    在戰「疫」一線,一大批抗疫「戰士」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們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衝鋒在第一線、戰鬥在最前沿。火線入黨抗疫「戰士」們,為戰「疫」一線黨組織帶來新的戰鬥力量。2月21日下午,火神山醫院組織了一場短暫的火線入黨宣誓儀式。34名預備黨員多地同步面向鮮紅的黨旗莊嚴宣誓。他們中年齡最大的50歲,最小的20歲。
  • 無名英雄丨300多名維保隊員守衛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在雷神山醫院醫護人員通道裡,有一組漫畫非常引人注目。這組漫畫一共 9 幅圖,描繪了雷神山醫院拔地而起對抗 " 疫魔 " 的過程,這組漫畫正是出自維保隊水電工許新焰之手。  許新焰看到醫護人員通道的一面牆空著,就用一組漫畫,把中建三局建設醫院對抗 " 疫魔 " 的過程,用 9 幅漫畫體現出來。"
  • 致敬「沉默的英雄」——記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
    鮮有人知,在4萬多名「白衣天使」馳援荊楚,救死扶傷,託舉生命之時,同樣有4萬多名建設工人八方趕來,傾力搶建,並肩奮戰,成為武漢戰「疫」中「最美建設者」。這群「沉默英雄」的辛勤付出、無私奉獻,成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生動寫照。
  • 火神山醫院交付!小紅小藍背後的真人來了
    小紅小藍背後的真人來了報導策劃:藺玉紅、周凱、王勁松圖文整理:陳敏2月2日正式交付的火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交付前的施工現場武漢火神山醫院2月2日交付雷神山醫院也將於2月5日建成很多人說中國是「基建狂魔」為此新建的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可望解決約2300張的床位。從1月25日正式開工到2月1日,高峰期7000餘名建設者日夜鏖戰,與疫魔競速。2月2日,《中國青年》記者從中建三局獲悉,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可容納1000張床位、總建築面積3.39萬平方米。據悉,2月3日將正式接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從開工到正式使用,這家醫院僅用了不到10天。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交付背後,藏著這些秘密……
    2月8日,武漢雷神山醫院交付使用,收治第一批30名新冠肺炎患者。早在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也順利交付使用,並於次日正式接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疫情面前,兩座醫院共同組成了阻擊新冠肺炎戰場上的新堡壘。
  • 綠島風公司火線馳援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捐贈240多套...
    綠島風公司火線馳援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捐贈240多套通風設備「中國速度」背後的「江門力量」
  • 北京青年 一同戰「疫」 | 記中建集團青年援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放棄與妻子、孩子團聚的機會,這位「逆行者」驅車6小時,毅然返回到武漢抗「疫」最前線,帶領全體黨員投身到不見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  全心全意保障員工安全  「時刻準備著,勇敢戰鬥在第一線!」這是鄧委在防控緊急會議上所強調的一句話。
  • 建證戰疫: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守護者聯盟」
    」2月2日,火神山醫院交接,中建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周乃翔在現場提出要求,維保團隊必須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提供周到服務和及時維保,為醫院高效運轉提供有力保障。2月5日上午,周乃翔會見火神山醫院院長張思兵。周乃翔說,「建成火神山醫院是中建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保障火神山醫院正常運轉是中建義不容辭的職責。」
  • 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中的馬邊「父子兵」
    2月1日,原本已收拾好行李,打算回家團年的荍壩鄉東升村2組盧定根、盧乾寨父子倆,意外在微信群中看見火神山醫院急需工人的消息後,便毅然放棄回家團聚的念頭,迅速收拾工具,踏上了前往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的徵程。
  • 武漢戰「疫」全景紀錄片《英雄之城》
    首部武漢戰「疫」2個月全景紀錄片  一部感天動地的中國抗「疫」群英譜  新華社記者勇闖「紅區」 60多位記者「疫」線拍攝  很多年後,當人們回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戰「疫」,一定會想起2020年初,武漢關閉離漢通道那個遙遠的日子。
  • 新華視點:與疫魔競速,以精準阻擊——直擊火神山、雷神山兩所醫院...
    新華社武漢2月1日電 題:與疫魔競速,以精準阻擊——直擊火神山、雷神山兩所醫院七大焦點問題  新華社 「新華視點」記者徐海波  好消息從武漢防疫一線傳來——武漢火神山醫院2月2日將完工,雷神山醫院也將於2月5日建成。與疫魔競速!自緊急開工以來,武漢市這兩所醫院的建設一直備受關注。
  • 田兆元:「雷神山」「火神山」兩所醫院的命名來自中國傳統
    全國共抗「新冠」的當下,1月24日,武漢版「小湯山」火神山醫院動工開建,預計可容納1000張床位。1月26日,武漢市防疫指揮部舉行調度會決定,將再建一所擁有1300張病床的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雷神山」,兩所醫院不同尋常的霸氣名字立刻引起關注,網上很快流傳起頗有樂觀精神的段子:——「你知道為啥武漢第二個應急醫院叫雷神山嗎?」——「第一個叫啥?」——「火神山,因為這個病毒怕熱。但是雷神山你知道為啥麼?
  • 戰「疫」一線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者:我們與中聯重科共同奮戰!
    「從大年三十到現在,我們吃盒飯、睡車上,24小時待命,根據現場指揮要求,隨時進場施工……」敖文偉在接受《長沙晚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說,自己正在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操作中聯重科汽車起重機,吊裝剛剛運到的設備;而同一時間,他二哥敖文龍領著隊伍和7臺中聯汽車起重機,正在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