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蜀漢名將:兩千人守城一年,抗擊東吳陸抗數萬大軍

2020-12-14 騰訊網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後期雖然人才凋零,但依然有不少將才,只不過被人們忽略了。比如在蜀漢滅亡後,一位將領率領孤軍守城一年多的時間,成功擊退了東吳名將陸抗率領的數萬大軍,此人就是蜀漢後期的名將羅憲!那麼,羅憲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人?他又是如何擊退東吳名將陸抗的呢?

一、羅憲是誰?

羅憲字令則,祖籍襄陽人,出生於218年,他的父親羅蒙在蜀漢政權中擔任過廣漢太守。羅憲非常聰明,十三年就能寫文章,後拜蜀地大儒譙周為師,師兄弟們都稱讚他為「子貢」。羅憲先後在蜀漢政權中先後擔任太子舍人、宣信校尉等職務,還兩次奉命出使東吳,並得到了東吳方面的稱讚。

當時,宦官黃皓幹預朝政,許多人都依附於他。由於羅憲為人正直,引起了黃皓的嫉恨,結果被貶出了朝廷,「左遷巴東太守」。右大將軍閻宇鎮守永安地區,他非常看重羅憲的才能,於是任命其為領軍,作為自己的副手。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這一系列的變動,才給了羅憲發揮自己軍事才能的機會。

二、東吳來犯

263年,曹魏調集十幾萬大軍徵討蜀漢,蜀漢政權岌岌可危。就在這個時候,後主劉禪下旨,讓永安都督閻宇率兵勤王,前去救援成都。閻宇不敢怠慢,給羅憲留下兩千兵馬,自己帶著主力離開了永安地區。可就這個時候,成都傳來消息,劉禪已經向鄧艾投降,羅憲「乃率所統臨於都亭三日」。

此時,東吳方面得到消息,打算以救援為名,趁機入蜀,「遣將軍盛憲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羅憲拒絕向東吳投降,整頓軍隊、準備迎戰。可是成都爆發了鍾會之亂,一時間沒人來接管永安。東吳又派步協領兵西徵,結果卻被羅憲打得大敗。東吳繼續派兵,派出名將陸抗率兵三萬攻打永安。

三、永安之戰

羅憲率領兩千多軍隊堅守永安城達一年的時間,多次擊退陸抗的進攻。當時城內的情況非常危險,「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有人勸羅憲率軍突圍。羅憲卻說:「夫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直到後來,司馬昭派荊州刺史胡烈救援,陸抗才被迫撤兵而去。

羅憲被封為封為陵江將軍、監巴東軍事、使持節、領任武陵太守。西晉建立後,羅憲來到了洛陽,司馬炎下詔褒獎,「憲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幹,可給鼓吹」,還賞賜山玄玉佩劍。在洛陽期間,羅憲向司馬炎推薦了陳壽、諸葛京(諸葛亮的孫子)等原蜀漢的人才。羅憲雖然是蜀漢的降將,但卻受到了西晉的重用。270年,羅憲病死,「追封西鄂侯,諡曰烈」,他的兒子羅襲,「歷給事中、陵江將軍,統其父部曲」。

參考資料:1.《晉書》;2.《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東吳最後的名將:以3萬兵馬大敗8萬晉軍,死後六年吳國滅亡!
    可是,在蜀漢滅亡之後,東吳卻堅持了17年之久,也即直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晉消滅。對此,在筆者看來,東吳之所以能堅持這麼久,離不開陸抗這位名將的堅守。一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吳國丞相陸遜次子。建興元年(252年),孫權去世,孫亮繼位,拜陸抗為奮威將軍。
  • 盤點三國時期,五大防禦戰名將,都是頂尖的守城作戰名將
    三國時期,有這五大守城名將,都是頂尖的防禦名將,他們甚至分別讓諸葛亮,周瑜,孫策等當世名將吃了不少苦頭,甚至毫無辦法。那麼他們到底是誰呢?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在攻下皖城後,主動向陳登發難,派東吳大軍跨江進攻陳登所守匡琦城(射陽縣附近)。敵軍十倍於陳登守軍,陳登鎮靜自若,命將士們嚴陣以待。為迷惑敵人,陳登下令緊閉城門,偃旗息鼓,示弱於敵。陳登登上城樓,仔細觀察敵軍,認為可以出擊,突然打開城門,將士們如下山猛虎,奮勇殺出,向敵陣衝去。東吳大軍猝不及防,被陳登軍衝亂,潰不成軍,失去指揮。
  • 蜀漢除了五虎將魏延姜維等名將之外,還有平安三侯和晚期四大名將
    魏延與姜維的能力不用懷疑,絕對是三國一流的,蜀漢政權從建立鼎盛時期,光有幾個將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除了五虎將和魏延、姜維之外,蜀漢的名將還有不少,比如下面說到的蜀漢中期的平安三侯和蜀漢晚期的四大名將。
  • 三國版「斯巴達勇士」,800人擊潰10萬大軍,名將排名超關羽張飛
    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在三國時代,也發生了這麼一場經典戰役,800勇士擊潰10萬大軍!當時曹操率領魏國大部分精銳部隊前去徵伐漢中的張魯,只留個張遼、李典、樂進數千人守衛合肥,而孫權見曹魏空虛,便起兵十萬,前來進攻,合肥大戰就此爆發。
  • 曹魏伐吳大軍有多豪華?二十萬兵馬劍指東吳,九大名將悉數登場
    三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就被曹魏集團攻破,那麼僅剩下的東吳命運又會如何呢?公元222年,夷陵之戰剛剛結束,掌管曹魏集團兩年的曹丕終於按奈不住了,發動了三路的伐吳之戰,而從這場戰役的規模來看,這並不是曹丕衝動之舉,很可能早就精心謀划過了,並打算一舉拿下東吳。
  • 三國籍貫河南的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
    現今的河南在三國時期分別屬於豫州、荊州、冀州、兗州、揚州、司隸州六個州,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自古人傑地靈,三國時期不少名將和謀士都是出自於河南,尤其是謀士,光是豫州潁川郡就至少為三國各路諸侯貢獻了十幾位頂級謀士,名將數量雖然不如謀士多,但也無一不是聲名顯赫之輩,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時期河南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宋朝的武廟十哲把武安君白起與西河郡守吳起降為六十二名將,張良從十哲拔高至姜尚的地位,管仲、郭子儀、範蠡從名將行列上升到十哲之中。這是為何?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
  • 以「五虎上將」為參照:孫權手下八位名將誰能入選「東吳五傑」?
    曹魏有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蜀漢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這不全是演義胡謅,因為正史《三國志》作傳的時候,就是這個排序。但是很多人會感到奇怪:曹操陣營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劉備手下個個堪稱精英,那江東孫權又拿什麼跟曹劉抗衡?
  • 三國正史上的十大名將,關羽第五,張飛第八,呂布未上榜
    九、姜維  姜維是蜀漢名將,他深得諸葛亮真傳,也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秉承其遺志,多次率兵北伐,雖然取得了不少戰果,但受困於蜀漢國力,最終未能完成北伐,興復漢室。後來,劉禪投降曹後,他下詔讓姜維等人也投降曹魏,姜維等人被迫投降了曹魏。不過姜維不甘心就此失敗,降魏後,他和鍾會密謀造反,試圖恢復蜀漢。計劃敗露後,遭曹魏誅殺。
  • 三國十大元帥:關羽第十,張飛第八,另一位蜀漢名將排名第一
    赤壁之戰以後,張遼獨當一面,率七千兵馬,以少勝多擊退孫權十萬大軍。張遼的指揮能力之強,由此可見一斑。張遼被正史《三國志》排在五子良將之首,還是曹魏早期將領當中,唯一入祀武廟的名將。張遼的合肥之戰,對三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遼一輩子沒有吃大敗仗,這是他能排在關羽前面,位列三國十大元帥第九名的原因。
  • 張遼威震逍遙津,差點俘虜孫權,為何終其一生都沒有討伐蜀漢?
    確實,張遼是曹魏一方唯二入選武廟六十四名將的人之一,而且在唐朝時期,不僅被奉為曹魏第一武將,甚至是三國第一武將。但是其一生都沒有對上蜀漢,卻並不是浪費,反而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而且越到後來,張遼就越來越適合抵擋東吳,更加難以被撤走,因為到了之後,曹魏以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頂替張遼的職位了。合肥之戰,也就是逍遙津之戰,這是張遼一生最為出彩的一戰,也是其名聲達到了峰值的一站。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大有趁著曹操率領重兵西徵張魯,後方兵力空虛的時候,一舉攻入中原之勢。
  • 此人是曹魏名將,不懼周瑜,不怕關羽,卻死在東吳小將之手
    此人是曹魏名將,不懼周瑜,不怕關羽,卻死在東吳小將之手 導語:三國時期魏蜀吳各國都有自己的王牌將領,比如蜀漢的關羽,他是劉備的義弟,年輕時候就已經跟隨劉備南徵北戰,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裡走單騎就是他的代表作。
  • 同樣是滅蜀功臣,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名將,鍾會卻不能進?
    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這就是著名的「武廟72將」。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就鄧艾這位名將來說,之所以能夠進入武廟72名將之中,自然和魏滅蜀之戰存在直接的關係。
  • 三國時期兩個馬忠:一個俘虜關羽名傳後世,一個則是蜀漢名將
    我們比較熟悉的重名大概要數"馬忠"了,一個是東吳,或者叫江東集團的馬忠,一個是蜀漢的馬忠。其實,這兩個馬忠在各自政權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蜀漢馬忠要比東吳馬忠高得多,但東吳馬忠做了一件大事,對歷史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蜀漢馬忠的熱度。下面小編要說的這兩個人物,當然主要是蜀漢的馬。
  • 趙雲張郃死後,後三國時期還有哪些名將?誰能排第一?
    劉備的這一舉措直接驚呆了眾人,因為以魏延的資歷,完全做不了漢中太守,後面張飛等一系列名將還排著隊呢。不過也確實得佩服劉備的決策,魏延軍事能力確實強,駐守漢中十數年,曹軍不能進軍一步!夷陵戰敗後,蜀漢名將凋零,而魏延則成功地接過了名將的這把交椅。
  • 三國中10位一戰成名的猛將,五虎將全部上榜,東吳3人,曹魏2人
    ,甚至嚇死一位名將。,合肥一戰,威震逍遙津,張遼八百步卒衝擊孫權十萬大軍,這樣的壯舉天下少有。 第四名:陸遜 陸遜,東吳名將,相比作為武將陸遜得更像是一位帥才,為給孫權奪回荊州,陸遜和呂蒙密謀,也正是因為陸遜的牽制,關羽才喪失警惕性,
  • 十餘位大將不敵一員良將,為什麼東吳沒有什麼猛將?
    逍遙津一戰,東吳呂蒙、陳武、甘寧、凌統、董襲、潘璋、宋謙、徐盛、丁奉、賀齊、蔣欽、孫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東吳名將盡數登場,卻被張遼率領八百人打得潰不成軍。建安二十年,孫權召麾下諸多百戰名將,統國內十萬大軍,進攻魏將張遼等率領七千人駐守的合肥,卻在逍遙津遭慘敗,孫權更是兩次險些被擒。經此一戰一戰孫權被三國迷戲稱為「孫十萬」,這場戰役也總是被人拿來論證東吳沒有猛將的典型案例來講。江東真的沒有猛將嗎?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在三國之中,曹魏無疑是最強大的一方。在此基礎上,曹魏不僅謀臣眾多,在武將上也是人才濟濟。對於曹魏武將來說,既包含了張郃、張遼、徐晃、于禁、樂進等曹魏五子良將,也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爽、夏侯淵、夏侯惇、夏侯玄。夏侯霸等曹魏宗室武將。
  • 張遼率800人偷襲孫權十幾人,卻死了600,為何會被稱為名將?
    在《三國演義》中,蜀漢最有名的武將又被稱為「五虎上將」,由自封「漢中王」的劉備親自為他們冊封。與之相對應的,曹魏也有五大名將,被稱為「五子良將」,他們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和徐晃。相比較其他四人而言,張遼在《三國演義》中的出場並不多,反而是于禁和張郃等人因為和蜀漢正面交手,被著墨較多。
  • 淺談蜀漢的四大都督——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
    蜀漢、曹魏、東吳都設置了都督,主管某個防區的軍務。下面小編要說的是蜀漢的四個最為重要的都督,分別是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這四個都督,幾乎撐起蜀漢的整個國防。 一方面是因為漢中的位置太過重要,所以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來鎮守;另一方面漢中是曹魏進攻蜀漢的首要目標,在這樣一個關鍵位置上更容易出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