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最後的名將:以3萬兵馬大敗8萬晉軍,死後六年吳國滅亡!

2020-12-24 情懷與歷史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被司馬昭的手下弒殺。緊接著,司馬昭另立曹奐為帝,這意味著曹魏的大權已經被司馬懿家族徹底控制了。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漢之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分東、中、西三路進攻蜀國。雖然姜維竭力抵抗,但是鄧艾兵臨成都,迫使後主劉禪放棄了抵抗,這意味著蜀漢的正式滅亡。

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曹魏滅亡,西晉開始。由此,在蜀漢、曹魏相繼滅亡之後,東吳自然成為西晉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可是,在蜀漢滅亡之後,東吳卻堅持了17年之久,也即直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晉消滅。對此,在筆者看來,東吳之所以能堅持這麼久,離不開陸抗這位名將的堅守。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吳國丞相陸遜次子。建興元年(252年),孫權去世,孫亮繼位,拜陸抗為奮威將軍。永安二年(259年),陸抗被拜為鎮軍將軍,鎮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負責從關羽瀨到白帝城段的防禦。元興元年(264年),孫皓繼位,加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在公元264年,蜀漢已經滅亡,這意味著東吳需要獨自抗衡司馬氏了。

在此基礎上,陸抗長期鎮守東吳邊境,也即正是因為陸抗這位名將的存在,促使西晉大軍對於東吳的進攻沒有取得較大的戰果。就陸抗的父親陸遜來說,在夷陵之戰中大破劉備親自率領的蜀漢大軍,奠定了自己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名將地位。與此相對應的是,就陸遜的次子陸抗來說,也有一場成名之戰,這就是重創西晉大軍的「西陵之戰」。

鳳凰元年(272年)九月,昭武將軍、西陵督步闡背叛東吳,歸降西晉。對此,晉武帝司馬炎冊封步闡為都督西陵諸軍事、衛將軍。西陵,主要指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帶,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上遊與中遊的結合部、鄂西武陵山脈和秦巴山脈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因此,西陵這座重鎮一旦被西晉長期佔據的話,那麼東吳的長江防線將被撕裂,而如果長江防線沒有起到效果的話,東吳的滅亡只是時間上的早晚問題了。

因此,在得知步闡叛變的消息後,陸抗急遣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部進圍西陵。當然,西晉也非常重視這座城池,命車騎將軍羊祜率步兵5萬進攻江陵(今屬湖北),以此救援步闡。在西陵之戰中,西晉前後投入了8萬大軍,而就陸抗來說,手中則只有3萬兵馬,這註定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戰役。

當初,江陵平坦廣寬,道路通暢。陸抗任命江陵督張鹹作大堰以阻水,用以水淹敵軍。與此同時,西晉大軍則準備進攻陸抗,以此幫助步闡解圍。對此,陸抗命令吳軍反擊,矢石雨下,晉軍大敗。公元272年十二月,陸抗轉兵攻克西陵,俘殺步闡及其部屬數十人,皆誅三族,其餘脅從者數萬皆赦之。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自此以下,所請赦者數萬口。脩治城圍,東還樂鄉,貌無矜色,謙衝如常,故得將士歡心。

在西陵之戰中,陸抗用次要兵力牽制晉軍主力,用主力圍城打援,終於擊敗晉軍,攻克西陵。在此基礎上,陸抗這位名將雖立大功,卻「貌無矜色,謙衝如常,故得將士歡心」。因功加拜都護。鳳凰二年(273年)三月,陸抗被拜為大司馬、荊州牧。在漢末三國時期,大司馬的地位在大將軍,可以說是武將的最高官職了,比如曹仁曾擔任曹魏大司馬,蔣琬曾擔任蜀漢大司馬。因此,在官職上,陸抗完全不輸自己的父親陸遜。

最後,鳳凰三年(274年),晉武帝復任王濬為益州刺史,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戰船,訓練水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西晉這是在為消滅東吳精心準備。對此,陸抗這位大臣自然非常憂慮,所以希望東吳皇帝孫皓可以加強西陵等地的防守。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孫皓對此置之不理,如同蜀漢滅亡前夕的劉禪一樣,沒有聽從姜維加強漢中防守的建議。同年秋天,陸抗病逝。在陸抗去世後,陸晏與陸景、陸玄、陸機、陸雲分領陸抗之兵。不過,對於陸抗的幾個兒子來說,作為武將的能力相對平庸,無法頂替陸抗。更為關鍵的是,陸抗死後,吳國再無良將。

公元279年,晉軍開始發動滅吳之戰,20萬晉軍直撲東吳,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由於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在沒有陸抗這樣的良將的背景下,孫皓於公元280年向西晉歸降,這意味著東吳的正式滅亡。總的來說,陸抗可以說是東吳最後的名將,也即陸抗在東吳的地位,可以類比姜維在蜀漢的作用。在陸抗去世六年後,吳國正式滅亡,促使三國時代徹底在公元280年畫上了一個句號。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被忽略的蜀漢名將:兩千人守城一年,抗擊東吳陸抗數萬大軍
    比如在蜀漢滅亡後,一位將領率領孤軍守城一年多的時間,成功擊退了東吳名將陸抗率領的數萬大軍,此人就是蜀漢後期的名將羅憲!那麼,羅憲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人?他又是如何擊退東吳名將陸抗的呢?
  • 盤點三國時期,五大防禦戰名將,都是頂尖的守城作戰名將
    三國時期,有這五大守城名將,都是頂尖的防禦名將,他們甚至分別讓諸葛亮,周瑜,孫策等當世名將吃了不少苦頭,甚至毫無辦法。那麼他們到底是誰呢?曹仁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馬去攻打夷陵。周瑜親自帶兵去救甘寧,在夷陵大破曹仁,解除了甘寧之圍。周瑜乘勢渡過長江,駐兵北岸,與曹仁相持。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率軍數萬攻打南郡,其前鋒數千人已至,曹仁登城遠望,募得三百人,便令部曲將牛金迎軍挑戰。但吳軍甚多,牛金眾少,於是被圍。
  • 東吳的一位權臣,廢黜皇帝,誅殺大臣,最後是什麼結局?
    在此基礎上,東吳皇帝孫亮任命孫綝為侍中兼武衛將軍,受命代理主持朝政,接替孫峻掌控了東吳的大權。當然,對於孫綝來說,其執掌大權,也遭到了不少吳國重臣的反對。比如大司馬滕胤、驃騎將軍呂據,就希望限制孫綝的權力,從而維護東吳朝廷的穩定。 二 在一番較量之後,孫綝消滅了反對他的大司馬滕胤、驃騎將軍呂據,進而升為大將軍,封永寧侯。
  • 東吳名將周瑜,三分天下締造者,東吳的蓋世功臣
    首先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周瑜,周瑜是東吳名將,出身揚州大族,族學淵博,精通音律,少有謀略,因此少年成名,而同樣也少年成名的還有少年孫策,或許是少年英雄之間惺惺相惜,周瑜和孫策兩位後來東吳的奠基者,就在當時的壽春現在的安徽淮南碰面了,孫策比周瑜大一點,所以孫策算是周瑜的老哥,孫策這位江東小霸王足夠勇猛,周瑜足夠多謀善變,兄弟二人相互扶持,才有了後來的江東,甚至於後來孫策和周瑜都娶了喬公的女兒
  • 姜維鍾會陸抗鄧艾,誰是後三國時期的第一名將
    說起來這三國後期的名將,其實要是說起來實力最厲害的還是要數以下幾位:西蜀虎將姜維,東吳名將陸抗,魏國雙子星鄧艾,鍾會。要說起來這四位,可以說都是掌握方軍權的狠人,這幾個人手頭的兵馬可以說就是三國後期最主要的戰鬥力了。那麼這幾位名將當中,到底排行怎麼樣呢?
  • 此人背叛東吳投奔曹魏,丟盡了父親的臉面,孫權對他恨之入骨
    傅肜於夷陵之戰力保主公劉備而戰死,傅僉堅守陽安關最後格鬥致死;龐德寧死不降關羽而被殺,龐會破蜀後殺盡關羽後裔以報父仇,這些父子將領都算得上是忠義的英雄。然而在吳國有一對父子,父親為東吳嘔心瀝血付出了一生,兒子一言不合卻投靠了曹魏,著實令人不齒,本篇要說的人便是韓當的兒子韓綜。
  • 中國古代108位名將排行榜之偏將七十二位(下半部)關羽僅排名105
    接著上回中國古代108位名將排行榜,接著說偏將(下半部)第73名到108名。73.討東將軍:王賁陝西富平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之子,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公元前226年,王賁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十幾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賁水淹大梁,滅亡魏國。公元前222年,王賁奪取遼東,滅亡燕國,繼而消滅趙國殘餘勢力。公元前221年,滅亡齊國,自此秦統一六國。
  • 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手下的十位名將,看看你能認識幾位?
    北海解圍,大戰程普,孫策,指東不打西,近戰,遠程攻擊能力都超強,東吳第一武將非他末屬 所以,他生前並未封侯,死後也沒有按照慣例被孫權追封,令人扼腕。 戰績:射殺凌操,射殺黃祖,一合斬馬延張凱,20合敗曹洪,不數合平樂進,射中樂進面門,嘗5000精兵屯於陸口,唬得關羽10萬精兵不敢攻之。水戰,騎兵都為經典,全能型
  • 劉備與袁紹在大敗後抑鬱而亡,而曹操在大敗後為何還能重整旗鼓?
    今日我要和大家談的歷史話題是,三國時期的劉備、袁紹、曹操三個人,分別經歷了一次或幾次大敗,如劉備的夷陵之戰、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的赤壁之戰等等。可是為什麼劉備和袁紹大敗後還不到一年就消沉了呢,只有曹操在大敗後還能重整旗鼓,再打一次好漢呢?關於這個話題,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往下看。
  • 此人是曹魏名將,不懼周瑜,不怕關羽,卻死在東吳小將之手
    此人是曹魏名將,不懼周瑜,不怕關羽,卻死在東吳小將之手 導語:三國時期魏蜀吳各國都有自己的王牌將領,比如蜀漢的關羽,他是劉備的義弟,年輕時候就已經跟隨劉備南徵北戰,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裡走單騎就是他的代表作。
  • 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所以,對於東吳四大都督來說,按照《三國志》等正史中的說法,只能說唯有陸遜沒有善終,其他三人實際上都獲得了善終的結局。另一方面,對於東吳歷史上的12位丞相,結局則要悽涼很多。換而言之,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執掌兵馬的大都督,而是百官之首的丞相。
  • 此人是東吳開國名將,一生忠於東吳,死後被兒子帶著屍體叛逃曹魏
    韓當,字義公,三國時期東吳開國名將。 《三國志》作者陳壽曾評選出東吳方面英勇驍戰、功勳卓著的十二位名將,將他們合稱為「江表之虎臣」,又稱作「江東十二虎臣」。這其中,韓當排名第三,僅次於程普和黃蓋,由此可見韓當的功勞之大。 相比起小說中的副都督程普、施苦肉計的黃蓋,韓當的事跡似乎並沒有那麼光彩奪目,但是不可否認,韓當對東吳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曹魏第一名將,三國志說他有勇有謀,死後兩年司馬懿就篡權
    此後,滿寵在汝南參與了多次徵戰,也逐步展示出他具備成為名將的潛質。 219年,關羽攻樊城,滿寵協助曹仁守城。關羽水淹七軍,于禁被俘全軍覆沒,樊城城牆也因水淹多處崩壞。曹仁手下僅剩數千人,眾軍慌亂,勸說曹仁棄城脫身,曹仁猶豫不決。滿寵勸說曹仁務必堅守,「山洪又快又猛,應該不會長久;關羽不敢進攻,是害怕我軍後面成犄角;若退走,則黃河以南的領土將拱手讓人」。
  • 三國最難過的一年:魏國死了幾位名將,吳國死了大都督,蜀國更慘
    如果要評價出現在讀者最喜歡的一個朝代,那麼很多人肯定都會選擇三國,這離不開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介紹和渲染,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最終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家笑到了最後,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 東吳四英傑及十二虎臣
    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並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而關羽不敢相逼。
  • 三國東吳四位大都督實力排名,到底誰最厲害
    他在呂蒙死後,統領吳國軍政二十多年,出將入相,將吳國治理的井井有條,是孫權最為倚仗的肱骨之臣。 陸遜智勇雙全,武能安邦,文能治國。 對於吳國來說,這一戰之功,可謂幾乎不輸周瑜之赤壁。而在這之前,呂蒙智取荊州,陸遜也是功不可沒,正是因為他的一封"馬屁信",把關羽直接給吹飄了。這招"綿裡藏針",是奪取荊州的關鍵。 他在主政期間,勸課農桑,鼓勵生產,輕徭薄賦,減少戰爭,使得吳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姜維到底是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
    面對姜維的北伐,魏國居然一直處於戰略防守階段,司馬昭甚至一度準備派人刺殺姜維,姜維在蜀漢受到排擠,卻深受魏國忌憚,不喜歡姜維的人,說姜維窮兵黷武導致蜀漢國力衰弱,又改變漢中防禦政策,導致漢中失守,必須為蜀漢滅亡負責;喜歡姜維的人,認為正是因為姜維的積極北伐,才延緩了蜀漢滅亡,正是因為有姜維的存在,魏國才不敢輕易進攻蜀漢,稱讚姜維是蜀漢最後的守護者。
  • 東吳是什麼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
    之後東吳數次北伐,乃至孫權死後,諸葛恪也幾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反而大敗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所以孫權昧著良心吞併荊州之舉,也限制住了東吳的發揮。而因為結仇而始終有隔閡,東吳也不可能借道給蜀漢讓他們從荊州進軍中原,這又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 二十萬兵馬劍指東吳,九大名將悉數登場
    三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就被曹魏集團攻破,那麼僅剩下的東吳命運又會如何呢?公元222年,夷陵之戰剛剛結束,掌管曹魏集團兩年的曹丕終於按奈不住了,發動了三路的伐吳之戰,而從這場戰役的規模來看,這並不是曹丕衝動之舉,很可能早就精心謀划過了,並打算一舉拿下東吳。
  • 東吳大將呂蒙為何非要殺了關羽?原因其實很簡單!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劉備助東吳攻打南郡曹仁之後,將關羽任命為襄陽太守,此後留守荊州。 東吳呂蒙,以膽氣著稱,是孫權帳下有名的鷹派人物,主張對蜀國強硬。孫權當權之後,呂蒙開始展露頭角,軍功卓著。魯肅死後,呂蒙代守陸口,呂蒙一向非常有韜略,善於把握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