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結構的漢字該怎樣書寫?被光緒皇帝封為「字聖」的清人黃自元說:「讓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為主的字,左邊要高,右邊要低;讓右者右伸左縮,以右半部為主的字,右邊要長,左邊要短。」
但是,黃自元所總結的「讓左」或「讓右」還不夠全面、具體。
我們這裡概括總結一下,左右結構的漢字在結字時大概共有七個規律:
第一,「左小上提」:左短的偏旁「靠上」。
如「口、田、山、日、冫、石、目」這類偏旁,因其比較矮小,一般位居字的左邊居中,或者稍微靠上的位置,切記不能靠下。「左小上提」,書寫右邊的字時不影響視線,且便從結構上修正整個字勢。
像「土、王、立、工、蟲「這類偏旁,因為比較矮小,同樣要位居字的左邊居中,或稍微靠上的位置,同時其末橫要變成「提」。
第二,「右小下落」:右短的偏旁或部件「靠下」。
當「工、口、厶、田」這類部件,如果在漢字右邊,一般要寫成左長右短,且右部的位置居中或稍靠下,切記不能靠上。「右小下落」是因為整個字到了結束部分,寫得靠下點易與下一字起筆構成呼應,更符合人的視覺習慣。
第三,「左昂右低」:「T」型結構的偏旁或部件「左高右低」。
「月、下、甲、丁」這類「T」型結構的部件,以及「阝、卩」這類形體窄長的偏旁,位居漢字右邊時,由於末端沒有其它筆畫遮擋,寫成「左高右低」的狀態更好看。此即清人所說的「左豎不嫌短,右豎不嫌長」。
第四,「右伸左縮」:形體窄的偏旁書寫時「左收右放」。
像「女、火、牛、子、馬、弓、耳、糹」這類偏旁,形體較窄,書寫時右側對齊讓右,末筆有橫的橫要變「提」,末尾有捺的要變為「點」。整個字形呈現「左收斂、右舒展」的特點。
含「子、馬、弓、耳」的漢字多左收右放,但若遇見右部筆畫窄長且筆畫較窄時,也可能呈左寬右窄或左右均等,如「引、職」等。
第五,形體窄的偏旁位於左側時「左窄右寬」。
像「亻、彳、氵、訁、礻、扌、巾、阝、月、釒、犭、忄」這類偏旁由於形體比較窄,其位於左側時,其一般只佔漢字寬度的1/3。
而「禾、木、米、矢、衤、又」這類偏旁除了「左窄又寬」之外,還可以將末捺變點,此外偏旁的右側書寫時基本對齊。
第六,形體窄的偏旁位於右側時「左寬右窄」。
像「刂、彡」這樣的偏旁位於右側時,由於形體較窄,一般要寫得「左寬右窄」。
第七、左右平衡的漢字書裡時要「左右均等」。
像「魚、革、舟、車、身」這類偏旁,由於左右兩部的筆畫複雜程度相近、寬度大致相同,所以書寫時要做到「左右均等」。但為了好看,它們一般上要做「錯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