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李百明
吾與二三子,平生結交深。
俱懷鴻鵠志,昔有鶺鴒心。
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
達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這首《洗然弟竹亭》五律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通過竹亭述志,寄託豪情逸氣。
灰鶺鴒
詩中的鶺鴒,是一種嘴細,尾、翅都很長的小鳥,只要一隻離群,其餘的就都鳴叫起來,尋找同類。《詩經·小雅·常棣》:「鶺鴒在原,兄弟急難。」東漢·鄭玄箋:「雝渠水鳥(記者註:鶺鴒別稱),而今在原,失其常處,則飛則鳴,求其類,天性也。猶兄弟之於急難。」後世用鶺鴒以喻兄弟。
黃頭鶺鴒(來源:瀟湘晨報)
詠鶺鴒的古詩詞,不下20首,其中孟浩然就有四五首,例如「平生急難意,遙仰鶺鴒飛」、「早聞牛渚詠,今見鶺鴒心」、「壯志吞鴻鵠,遙心伴鶺鴒」等。
鶺鴒,俗稱張飛鳥,大概是因為白鶺鴒羽毛顏色黑白相間,很像戲曲舞臺上的張飛臉譜。鳥綱鶺鴒科鶺鴒屬各種候鳥的通稱,山鶺鴒則獨成一屬為山鶺鴒屬。
白鶺鴒記者拍了很多,後來僅留了這一張。
我國常見的有白鶺鴒,灰鶺鴒、黃鶺鴒、黃頭鶺鴒。體長17-18釐米,背羽純色,無縱紋;尾呈圓尾狀,中央尾羽較外側尾羽為長。
古人早有對鶺鴒的詳盡觀察,故宮館藏宋代《鶺鴒枯荷圖》。漢代毛氏傳:「脊令,雝渠也,飛則鳴,行則搖,不能自舍耳。」精準表述出了鶺鴒的習性——多活動於水邊,停息時尾上下擺動,故又稱「點水雀」,飛行時極有特點,作連續的拋物線狀,邊飛邊叫。
來到渠邊飲水的灰鶺鴒
體色大都由黑白二色組成,如白鶺鴒;或由黑、黃、白、灰、綠色組成,如黃鶺鴒、黃頭鶺鴒、灰鶺鴒等。棲息於海拔在400~2000米的山區、河谷、池畔等各類生境中。鶺鴒為地棲鳥類,生活於沼澤、池塘、水庫、溪流、水田等處。
灰鶺鴒肚皮是黃色的。(這篇文章中三張灰鶺鴒圖片是同一隻)
春天候鳥季,只要耐心守在任一水邊,都能等到白鶺鴒、黃鶺鴒。黃頭鶺鴒僅見一隻,當時被許多老師「團寵」,記者沒有去湊熱鬧。山鶺鴒拍到一隻,但是因為機會稍縱即逝加之手動對焦,拍糊了。
鶺鴒曾在《紅樓夢》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次出現在賈府為秦可卿送葬途中,前來路祭的北靜王,贈予賈寶玉「聖上親賜鶺鴒香念珠」一串;後林黛玉葬父歸來,寶玉將北靜王所贈鶺鴒香串轉贈黛玉。黛玉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遂擲而不取。
故宮館藏宋代花鳥畫冊頁中收有佚名《鶺鴒枯荷圖》,畫中荷葉翻卷殘破,葉面滿布蟲蝕,而鶺鴒雙爪緊握荷莖,扭頸俯視,畫面疏密有致,動靜結合,實乃高手之作。
鶺鴒喜在水邊生活,但棲息於殘牆斷壁之處,故有學者認為書中「鶺鴒」,已為賈府衰敗伏筆,而賈府敗亡的原因是捲入宮廷皇位爭奪,「聖山親賜」的念珠兜兜轉轉,成了壓垮賈府的若干根稻草之一。
當然,紅學研究深不可測,記者在這也就順嘴一說。
連結:
記者將結合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等等,在半島新聞客戶端分20篇左右文章,講講鳥的故事與拍鳥的故事,權作為青島候鳥立傳。如果您曾拍到珍稀、有故事的鳥,可以通過半島新聞客戶端找記者欄目或者加記者微信(lbming125)聯繫,咱們一起為青島候鳥來個別樣科普。
鳥類知識繁雜且專業,記者如有失誤之處,也請您及時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