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有點諷刺,美國是這個世界最好戰的國家,自從二戰以後,美國幾乎沒有哪天不打仗,比較久遠的韓戰和越南戰爭,最近幾十年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美國大兵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然而美國卻是這個星球拍攝了反戰題材電影最多的國家。
兩相對比一下,大家仔細回憶回憶,咱們中國拍攝過反戰題材電影嗎?
沒有吧。
這個真沒有。
那麼,是咱們中國人民不愛好和平嗎?是咱們中國人民喜歡戰爭嗎?
那指定不是啊。
所以,這就很奇怪了。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天天喜歡宣傳反戰;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從來不宣傳反戰,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真相很殘酷,只有那些天天打來打去的國家,才有資格思考反戰;天天挨打的國家,怎麼可能會反戰?這就好比胖子才會思考減肥這回事,都營養不良了,減的什麼肥?
從這個角度來看,二戰以後的美國和中國的盛唐時期很像很像。美國人拍反戰題材電影那股勁頭,和當年盛唐詩人寫邊塞詩,真的是異曲同工。
美國人拍的反戰題材電影,主要集中在越戰方面。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拍攝的以越戰為題材的電影有上百部。
越戰對於現代美國的社會文化有極其深厚的影響。這是美國二戰之後傷亡最為慘重的一場戰爭;這是一場美國人在局部戰場不斷取得戰鬥勝利,然而最終卻輸掉的戰爭;這是第一次激發美國本土大規模反戰遊行的戰爭,特別是慘烈的戰爭場面在電視上廣泛傳播以後,更是激發了嬰兒潮一代年輕人的反戰情緒。
1975年美軍徹底從越南撤出以後,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反思越戰電影。最有代表性的大概是這4部。
分別是1978年的《獵鹿人》
1979年的《現代啟示錄》
1986年的《野戰排》
1987年的《全金屬外殼》
這4部電影裡面,《獵鹿人》和《野戰排》獲得過奧斯卡最佳電影,《現代啟示錄》則獲得了坎城最佳導演金棕櫚獎,庫布切克的《全金屬外殼》雖然沒有獲獎,然而影響力也非常深遠。
這4部電影裡面,《獵鹿人》和《野戰排》相對寫實一點,嚴肅探討了越戰對普通美國人的心靈扭曲和傷害,其中《野戰排》著重描述了戰場上的殺戮如何異化人性,慘烈的廝殺如何讓人獸性大發;《獵鹿人》則重點關注這場戰爭對那些士兵的後續傷害,他們回到本土,然而戰爭的後遺症一直存在。
大多數的越戰題材電影,以及美國電影裡面後來的關於伊拉克戰爭等相關作品,它們所關注的點基本和上面這2部相似,認真思考戰爭對普通人的精神傷害。
而電影大師庫布切克和科波拉則從思想的高度思考越戰對整個美國,甚至整個人類的影響。《全金屬外殼》和《現代啟示錄》與其說是電影,更像是一個寓言。戰爭是如何摧毀一個人的人格,進而徹底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某些準則,從《現代啟示錄》這個片名,你就可以看出科波拉甚至想討論到宗教高度了。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很多越戰題材電影,限於篇幅就不過多展開了。
總而言之,美國人對越戰的反思確實非常深,畢竟越戰給美國普通人帶來的痛苦確實很多,而這也確實是一場不義的戰爭,並非像二戰打日本人那樣佔據了道德制高點,為這樣一場看不到前途的戰爭,讓那麼多的年輕人到戰場上送死,確實看不到什麼意義,因此當年越戰激發的反戰情緒真的特別強烈。
同樣的,歷史上的盛唐時期,不斷的對外戰爭,也並非都是正義戰爭,很多戰爭也是為了統治階級的一己私利,給普通百姓帶來了巨大痛苦。很多大詩人,一邊在寫各種誇耀武功的邊塞詩同時,也在反思戰爭。
比如李白,既寫過「直為斬樓蘭」,又寫過《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杜甫寫過《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這些詩基本上都在反思戰爭給普通人帶來的巨大傷害,打仗畢竟要死人。多少中原百姓,源源不斷奔赴西域邊疆,就此埋骨異鄉,再也無法生還。
這些反思戰爭的詩作裡面,最著名的大概是這句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戰爭帶來的妻離子散,給勞動生產帶來的巨大破壞,這些社會現象,詩人看在眼裡,自然有所觸動,有所思考。
中國古代詩詞創作高峰,歷來公認唐詩宋詞是兩座高峰。
然而唐詩裡有大量的邊塞詩,大量的關於戰爭題材的詩篇,可是我們仔細回味宋詞,卻找不出類似的作品。
僅有的幾個,大概有範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以及後來辛棄疾寫的一系列回憶軍營的詞,最著名的是那首《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不過,嚴格說來說,這些詞和唐人寫的邊塞詩並不一樣。最大的區別,就是氣質不一樣,表達的主題和情緒也不一樣。你看唐人動不動就「斬樓蘭」,「不教胡馬度陰山」,何等豪氣沖天。而宋人寫的這些關於戰爭題材的作品,處處透露著一股頹喪之氣,不管是範仲淹,還是辛棄疾,都有一股不得志的鬱結之氣。
為何?
原因很簡單。因為宋人在對外戰爭中基本上是挨打的那一個。不是被遼人打,就是被金人打,後來終於被蒙古人滅了國。
你想想看,天天被動挨打,怎麼可能寫出唐人那等豪邁詩篇?盛唐那可是天天逮著別人揍啊。
所以只有唐人才會反思戰爭。
同樣的邏輯,當今世界也只有美國人才會反戰。只有那些天天出去打別人的人,才會反思戰爭,因為他們的很多戰爭是不義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