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啥喜歡拍反戰電影?其實和盛唐詩人寫邊塞詩類似

2020-12-17 木暖月

說起來有點諷刺,美國是這個世界最好戰的國家,自從二戰以後,美國幾乎沒有哪天不打仗,比較久遠的韓戰和越南戰爭,最近幾十年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美國大兵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然而美國卻是這個星球拍攝了反戰題材電影最多的國家。

兩相對比一下,大家仔細回憶回憶,咱們中國拍攝過反戰題材電影嗎?

沒有吧。

這個真沒有。

那麼,是咱們中國人民不愛好和平嗎?是咱們中國人民喜歡戰爭嗎?

那指定不是啊。

所以,這就很奇怪了。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天天喜歡宣傳反戰;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從來不宣傳反戰,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真相很殘酷,只有那些天天打來打去的國家,才有資格思考反戰;天天挨打的國家,怎麼可能會反戰?這就好比胖子才會思考減肥這回事,都營養不良了,減的什麼肥?

從這個角度來看,二戰以後的美國和中國的盛唐時期很像很像。美國人拍反戰題材電影那股勁頭,和當年盛唐詩人寫邊塞詩,真的是異曲同工。

美國人拍的反戰題材電影,主要集中在越戰方面。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拍攝的以越戰為題材的電影有上百部。

越戰對於現代美國的社會文化有極其深厚的影響。這是美國二戰之後傷亡最為慘重的一場戰爭;這是一場美國人在局部戰場不斷取得戰鬥勝利,然而最終卻輸掉的戰爭;這是第一次激發美國本土大規模反戰遊行的戰爭,特別是慘烈的戰爭場面在電視上廣泛傳播以後,更是激發了嬰兒潮一代年輕人的反戰情緒。

1975年美軍徹底從越南撤出以後,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反思越戰電影。最有代表性的大概是這4部。

分別是1978年的《獵鹿人》

1979年的《現代啟示錄》

1986年的《野戰排》

1987年的《全金屬外殼》

這4部電影裡面,《獵鹿人》和《野戰排》獲得過奧斯卡最佳電影,《現代啟示錄》則獲得了坎城最佳導演金棕櫚獎,庫布切克的《全金屬外殼》雖然沒有獲獎,然而影響力也非常深遠。

這4部電影裡面,《獵鹿人》和《野戰排》相對寫實一點,嚴肅探討了越戰對普通美國人的心靈扭曲和傷害,其中《野戰排》著重描述了戰場上的殺戮如何異化人性,慘烈的廝殺如何讓人獸性大發;《獵鹿人》則重點關注這場戰爭對那些士兵的後續傷害,他們回到本土,然而戰爭的後遺症一直存在。

大多數的越戰題材電影,以及美國電影裡面後來的關於伊拉克戰爭等相關作品,它們所關注的點基本和上面這2部相似,認真思考戰爭對普通人的精神傷害。

而電影大師庫布切克和科波拉則從思想的高度思考越戰對整個美國,甚至整個人類的影響。《全金屬外殼》和《現代啟示錄》與其說是電影,更像是一個寓言。戰爭是如何摧毀一個人的人格,進而徹底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某些準則,從《現代啟示錄》這個片名,你就可以看出科波拉甚至想討論到宗教高度了。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很多越戰題材電影,限於篇幅就不過多展開了。

總而言之,美國人對越戰的反思確實非常深,畢竟越戰給美國普通人帶來的痛苦確實很多,而這也確實是一場不義的戰爭,並非像二戰打日本人那樣佔據了道德制高點,為這樣一場看不到前途的戰爭,讓那麼多的年輕人到戰場上送死,確實看不到什麼意義,因此當年越戰激發的反戰情緒真的特別強烈。

同樣的,歷史上的盛唐時期,不斷的對外戰爭,也並非都是正義戰爭,很多戰爭也是為了統治階級的一己私利,給普通百姓帶來了巨大痛苦。很多大詩人,一邊在寫各種誇耀武功的邊塞詩同時,也在反思戰爭。

比如李白,既寫過「直為斬樓蘭」,又寫過《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杜甫寫過《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這些詩基本上都在反思戰爭給普通人帶來的巨大傷害,打仗畢竟要死人。多少中原百姓,源源不斷奔赴西域邊疆,就此埋骨異鄉,再也無法生還。

這些反思戰爭的詩作裡面,最著名的大概是這句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戰爭帶來的妻離子散,給勞動生產帶來的巨大破壞,這些社會現象,詩人看在眼裡,自然有所觸動,有所思考。

中國古代詩詞創作高峰,歷來公認唐詩宋詞是兩座高峰。

然而唐詩裡有大量的邊塞詩,大量的關於戰爭題材的詩篇,可是我們仔細回味宋詞,卻找不出類似的作品。

僅有的幾個,大概有範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以及後來辛棄疾寫的一系列回憶軍營的詞,最著名的是那首《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不過,嚴格說來說,這些詞和唐人寫的邊塞詩並不一樣。最大的區別,就是氣質不一樣,表達的主題和情緒也不一樣。你看唐人動不動就「斬樓蘭」,「不教胡馬度陰山」,何等豪氣沖天。而宋人寫的這些關於戰爭題材的作品,處處透露著一股頹喪之氣,不管是範仲淹,還是辛棄疾,都有一股不得志的鬱結之氣。

為何?

原因很簡單。因為宋人在對外戰爭中基本上是挨打的那一個。不是被遼人打,就是被金人打,後來終於被蒙古人滅了國。

你想想看,天天被動挨打,怎麼可能寫出唐人那等豪邁詩篇?盛唐那可是天天逮著別人揍啊。

所以只有唐人才會反思戰爭。

同樣的邏輯,當今世界也只有美國人才會反戰。只有那些天天出去打別人的人,才會反思戰爭,因為他們的很多戰爭是不義之戰。

相關焦點

  • 初唐詩人奠基,盛唐詩人開拓:邊塞詩壯大於唐朝絕非偶然
    唐朝邊塞詩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對於後人而言,後一個誤解,那就是總以為邊塞詩起源、發展、壯大於盛唐,但其實不然,在初唐時期,初唐四傑就已經開始寫邊塞詩了。
  • 這7首邊塞詩,是「盛唐氣象」最好的體現
    唐朝寫邊塞詩出名的詩人,可能要數岑參。他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是唐朝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岑參曾兩度出塞,這首詩是岑參第二次出塞時候所寫。這次來邊塞,是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接替武判官的位置。
  • 從盛唐邊塞詩,看唐代詩人的風骨,探索唐代詩人任俠尚武的精神!
    唐代的邊塞詩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無論在文學藝術價值還是在歷史研究價值上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們研究唐代文人思想、唐代歷史戰爭最珍貴的文獻。邊塞詩可以說是唐詩中地位最高的,最能體現「盛唐之音」、「盛唐氣象」。唐朝著名的詩人幾乎都有寫過邊塞詩。
  • 晚唐邊塞詩,迴蕩著王朝的悽厲餘韻
    且因時代環境、詩人心態的變化而表現出與盛唐、中唐邊塞詩迥然不同的特點。晚唐國勢日漸衰微,各種社會危機日趨嚴重,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邊患頻仍,統治者忙於自救,已完全失去了盛唐、中唐時期開疆拓土、成就帝王大業的氣魄。
  •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
    唐代詩人中唯一的「侯爺」高適,為何偏愛「邊塞詩」?盛唐是大唐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唐詩發展的巔峰時刻。相信一提起盛唐詩人大多數唐詩愛好者,都會馬上想到「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如果再讓大家仔細回想一下,或許還會想起王維和孟浩然。
  •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從軍報國,立功邊塞的英雄主義榮譽感瀰漫在社會之中,關心戰爭,嚮往邊塞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這就給盛唐邊塞詩的創作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盛唐的邊塞詩,無論是寫行役、徵戍、戰爭,還是寫自然風光、邊地風情,大都表現了詩人們追求功名、嚮往邊塞的愛國主義感情。
  • 《邊塞風光,畫在邊塞詩裡》文/木若水(遼寧)
    在對外並非總佔優勢地位的盛唐,邊塞詩中更是產生了許多傑作,這與盛唐進取雄放的風氣不無關係。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有:王昌齡、高適、岑參等。初盛唐邊塞軍旅詩 繁榮的原因: 一方面在於強大的邊防和 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 另一方面在於建功立業的 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 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 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 同樣是敗仗,美國為何喜歡拍越南戰爭電影,卻極少拍朝戰?
    對於這一問題,筆者從電影的導演編輯、美國民眾和官方三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首先對好萊塢導演和編劇來說,美國的戰爭片劇本編寫在任何時期都有一個固定的規律可循,但唯獨朝戰沒法套用 假如美國導演要拍戰爭電影,在選擇二戰時期的題材時,導演和編劇可以通過戰爭的正義性來凸顯美軍的英勇無畏。
  • 王維邊塞詩的儒俠傾向:大唐盛世下的士人審美
    唐王朝,雖是以軍事立國的封建帝制的強國,然邊犯戰爭依然是此起彼伏,西方的吐蕃,東北的契丹,北部的突厥等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央漢政權的衝突異常激烈,這為唐代邊塞詩的創造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此外,盛唐邊塞詩興盛的重要原因還在於民族性格和時代心理的作用。
  • 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這樣的詩歌,絕對不在以宮怨詩出名的王昌齡和元稹之下。因此,一個天才總是能隨心所欲地駕馭各種詩歌的題材。我們今天要說的王維,更是其中的高手。王維是盛唐著名詩人,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齊名,被稱為詩佛,是盛唐時代三大著名的詩人。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學古詩,重在積累,如果學有有餘力,就按照這3步來學,堅持下去,積少成多,會慢慢喜歡上古詩,對應的考題也不怯,反而成了加分項呢!我們要尊重閱讀的獨特感受,只要能說出大概內容,說明理解了,內化了,這過程其實是在提高語言能力與理解力。三、拓展對於古詩文,背誦是重點,不用過度解讀,但對於求知慾強的你,我們完全可以進行拓展。
  • 面對盛唐詩歌的高峰,中唐詩人開闢了「尚奇」思潮
    魯迅先生說,「中國人又很有些喜歡奇形怪狀、鬼鬼祟祟的脾氣。」表現在詩歌領域,就是在中唐詩壇上出現了一股很明顯的「尚奇」思潮。詩歌發展到盛唐無疑走上了巔峰。因此,杜甫寫了不少讓人看了很不舒服的詩: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及多出現「瘦馬」「病馬」「枯樹」等病態意象。這場戰亂的殺傷力是很持久的,「後遺症」帶給中唐的滿目蒼夷、政治環境的沉悶汙濁、道德風尚的敗壞……在盛唐時期詩人們經常看到的美好、完美、蓬勃之象,而中唐詩人多看到的是醜陋、殘缺、衰頹之象。
  • 李白的山水詩雄奇飄逸若仙,沒想到邊塞詩也能哀怨悽涼:悲天憫人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胸懷凌雲之志,熱愛祖國山河,遊遍山巒河川,寫了很多歌頌祖國錦繡山川的名篇,中間毫不掩飾抒發雄偉豪邁的氣概,或壯志未酬的憤慨,或纏綿不盡的相思。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既天真率直又狂放不羈,表現了他的喜怒哀樂和曲折人生。
  •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頎,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作者簡介:李頎,唐朝河南潁陽人,生於690年,這一年武則天稱帝,並在神都紫微城洛城殿親自策問貢士。李頎年少時家中富有,頗有產業,但少年時結交富商紈絝子弟,最終傾財破產。從這裡可以看出李頎是一個極好交友的人,其為人豪爽義氣。
  • 唐朝100餘位著名詩人年代排名- 初唐 盛唐 中唐晚唐劃分 皇帝列表
    16、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性格豪放曠達,喜歡喝醉了酒以後揮筆寫詩,被杜甫稱為「酒中八仙」之一。他和大詩人李白情趣相投,是十分要好的朋友。賀知章不但詩寫得好,還擅長隸書和草書。17、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 盛唐詩人中,誰的職務最高?讀書無用論靠譜嗎?
    不知從何時開始,社會上時不時就會出現讀書無用論,列舉了古代的狀元和落第名人,今人中各種富豪,其實,這種論調都是給自己不讀書找理由,在任何年代,讀書都是有用的,即便是戰爭時期,有知識和學習能力強的也更容易生存下來,更容易獲得勝利。更不用說和平時期,知識對社會的貢獻了。
  • 2020寧夏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邊塞四詩人都有誰
    今天寧夏公務員考試網小編幫你們整理了邊塞四詩人都有誰常識,希望對你們的考試有所幫助。   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 盛唐詩人那麼多,為什麼大家都獨愛李白的詩?
    李白是毫無爭議的中國古詩詞第一人,但是正像題主所言,盛唐詩人那麼多,還有中唐、晚唐、宋詩、明清詩作,往前面也有躊躇滿志、音韻發展的魏晉南北朝詩。好的詩人層出不窮,好的作品浩瀚星辰,哪裡有什麼獨愛?獨愛李白,不能證明李白的偉大,反而證明了讀者對詩詞的閱讀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