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總是把兩個事務(或兩個東西)合在一起來稱呼,比如墳墓,夫妻,寺廟等。但是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會那麼簡單地將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表達一個意思。其實寺廟這兩個字分開來說區別很大,古代人總是喜歡求神問佛,什麼事情都要祈禱一番。上到身體健康,下到姻緣事業。要做這些事就要到寺廟裡去拜一拜,添一點香火錢。
那麼為什麼有的地方被稱為寺有的地方被稱為廟呢?寺其實最開始是法度的意思,是官舍立志的地方,我們常聽說的大理寺,太常寺。為什麼佛教也叫寺呢?因為在古代的官寺當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是主管外交的。它作為我國第一座寺廟,而且是官辦的,經書傳入我國,接待的自然是鴻臚寺了。漢朝時期西域以白馬馱經書而來,受到鴻臚寺的接待。後來我國第一座寺就有了寺的名號就做白馬寺。這個時候寺就多了一個意思,成為和尚供奉佛祖的地方。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代的大學,他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邊有藏經樓,相當於現在圖書館的作用。裡邊不僅有佛家經典,還有儒家,道家的經典。很多讀書人像範仲淹,朱熹,王陽明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讀書。而且寺院裡有定期的佛法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起到了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而廟比寺出現得更早,一開始的時候,廟是指帝王貴族祭祀先祖神位的地方,叫做宗廟。其實一開始古人把廟當作貌的諧音,覺得在這裡可以看到先祖的容貌,從這裡可以看出,廟遵祖先之貌也,廟一般指的是廟宇,供奉的是神,或者說已經去世的聖賢,如孔廟供奉孔子,如武聖廟供奉關羽。還有土地廟,城隍廟,龍王廟,媽祖廟等等。去廟裡一般是表達人們對忠孝信義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承載強烈的精神寄託。
寺和廟有著本質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的地方,寺是指印度傳入我國的佛家像如來佛祖,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羅漢等都是在寺裡邊供奉著。而廟供奉的是神仙一類的雕像,如土地爺,山神廟,關公廟,太上老君廟,玉皇大帝等等。都是在廟裡供奉的。
寺和廟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他們都是掌管人家命運的高等地方,而祠是為了紀念一些人而修建的建築。這點與廟有點相似,子孫們也常常把祖宗牌位供奉在裡邊,這就叫做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據《漢書》記載:文公忠於蜀,利民,為立祠堂,及時祭禮不絕。東漢末年,社會上興起建祠堂,以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有活人為自己修建生祠,因此祠堂也日漸增多。
而觀有不一樣了,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歷史上記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之後各地建觀已然成風,據說最早進入觀中的道家道士是漢中的王仲篤,他因治好了漢元帝的頑疾而引進皇宮內的,從此皇家感激道教徒,因此將道教的建築稱之為觀。
還有一種建築叫做庵,古時候庵指的是一種小草屋,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屋也能稱為庵,如老學庵,穎梅庵等等。在漢代以後,建立了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古代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還有殿,殿,堂之高大者也。——《說文古本考》。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築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於周代。「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後部高起的物貌;用於建築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
殿堂的名稱即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薩像者,有大雄寶殿(一般稱為大殿)、毗盧殿、藥師殿、三聖殿、彌勒殿、觀音殿、韋馱殿、金剛殿、伽蘭殿等。安置遺骨及法寶者,有舍利殿、藏經樓(閣)、轉輪藏殿等。
主要殿堂,如佛殿、法堂、毗盧殿、天王殿、方丈等,一般建於寺院的南北中心線上,其餘齋堂、禪堂、伽蘭殿、祖師堂、觀音殿、藥師殿等,則作為配屋而建於正殿前後的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