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將「寺廟」合起來叫,並且認為其佛教弟子的住處,事實上「寺」與「廟」是分開的,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作為華夏子孫要明白。
了解古代歷史,很多人都聽過或是看過「大理寺」三個字,古時的大理寺相當於現今的最高法院,掌刑案件審理,秦漢時期名為「延尉」,北齊時候正式改名為「大理寺」,唐朝時期為九寺之一。
唐時的九寺即「大理寺、光祿寺、太僕寺、太常寺、宗正寺、衛尉寺、鴻臚寺、少府寺、太府寺」,寺其實是官署名,《說文》中解釋:「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正」「寺卿」等是大理寺正卿的略稱,寺曹是九卿官署,寺舍指官舍等。
雖然秦朝時有延尉,秦後有「寺」,但法治卻是源遠流長,「法」的古字即「灋」,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字形有「氵(水)」、「廌(zhì)」、「去」,水代表了執法公平如水,廌是古時傳說中的一種明辨是非的神獸,去則是去除壞人。
值得注意的是法制不等於法治,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是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對法制有完善和改造。
「廟」在我國古時也並非與佛教有關,《禮記》記載:「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說文解字》解釋是:「廟,尊先祖皃也。」「廟」其實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漢朝以後,廟作為了祭祀鬼神的場所,還常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等。
大家並不陌生的就是「孔子廟」,在中國、朝鮮、日本、美國等都建有孔廟,而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1座;另外還有關羽廟等。
漢代漢明帝在位期間,專門派人去取回了佛經,並且建築有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寺」字其實來源於「鴻臚寺」的寺字,當時,有二位印度高僧跟著東漢使者到了我國,漢明帝對二位高僧相當禮重,不僅親自接待了他們,還安排他們暫住在了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
而佛學中的廟指的是奉祀佛祖、聖賢、祖先之靈或神靈的處所,廟相當於梵語中的「窣堵波」,《法苑珠林》卷三十七〈敬塔篇〉云:「西梵正音名為窣堵波,此土雲廟。廟者貌也,即是靈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