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到底是什麼寺?

2020-12-18 新浪財經

來源:瞭望智庫

最近,《大理寺日誌》引起了廣大國漫粉的熱捧,它以彩色條格漫畫的形式,講述武則天時期國家司法機關大理寺辦案的故事。其實,大理寺在古裝劇中的出鏡率非常高,因此很多人都知道,大理寺是協助皇帝辦案的司法機關。

那麼問題來了,一般人的印象中,「寺」都是和尚住的地方,大理寺沒有和尚為何能稱「寺」?而且不止是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鴻臚寺等等,都是中國古代行政機構。原來,「寺」在古代並不單指寺廟,還是一些國家機構的稱呼。那這些「寺」都有什麼來歷呢?

《大理寺日誌》漫畫截圖

文 | 鐵騎如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首發於2020年5月3日,原標題為《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中國古代都有哪些沒和尚的「寺」?》,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寺」在古代是國家機構的一級

「寺」是什麼機構?最早在《漢書》中就已經指明——「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寺」的含義最早在漢語中就有「朝廷」之意。廣義上而言,朝廷設置的官署府衙,都叫「寺」,寺就等同於國家機構。

秦漢時期,朝廷實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因而有「三府九寺之稱」,三府把握大政方針,九寺則分管具體事務,級別相當於今天的國家部委。某些情況下,「府」和「寺」也是可以並稱的,如漢代的御史府,又稱御史大夫寺。

古代「三公九卿」之構造

唐代是「寺」最多的一朝,統共有「九寺」,分別為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這九寺級別低於「六部」,負責國家具體事務。

宋代沿用了唐代的九寺之職,只是各寺職權做了相應的調整。明清時期,「九寺」縮減成了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五寺」,除了大理寺還是「九卿」級別的中央國家機關之外,其他四寺基本成為皇家的御用機構。接下來本文將詳細說說這些著名的「寺」之故事。

2

刑獄斷訟——大理寺

首先,要說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大理寺。商周時期,中央司法官之名為大理,即「整理律法之官」,此「大理」非雲南大理自治州的那個「大理」。至秦漢時期,大理改名為「九卿」中的廷尉。廷尉的職能是掌管天下刑獄之事,廷尉的辦公之處又叫廷尉署。

但是從漢代的幾個皇帝,如漢景帝和漢獻帝就想著搞復古運動,將廷尉重新改為大理,不過每次改完又改回來了。直到北齊時期,皇帝最終將廷尉改名大理,並冠以「寺」之級別,使得大理寺正式成為中央司法機關,位列「九卿」之一。論職權,到當時為止,審判、核查的司法職權都是掌握在大理寺之手,機構設置比較簡單,能夠改變其決定的也就是皇帝了。

隋唐時期開始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成為中央機關,而六部之一的刑部主管典獄刑罰之事。按理來說,刑罰之事應該由刑部包辦了,但是在這時,刑部還只是一個做司法行政工作的機關,較少裁決具體案件。大理寺非但沒有被取消,反而職能與構架更加完善,與刑部和御史臺共稱唐代司法「三法司」。

大理寺舊址

有兩部重要的史籍記載了唐代大理寺的構架和職能。首先是《唐六典》,記載唐代大理寺的主官大理寺卿,兩位大理寺少卿(副手),還有分管文書、記錄、典獄等工作的寺正、寺丞、主簿等將近300人。按照唐律,大理寺卿的品級為從三品,要比正三品的刑部尚書級別低一級,他統籌整個寺內的刑偵審案,少卿則協助寺卿工作。唐代名臣狄仁傑曾經在大理寺任從六品上的寺丞,負責核查來自全國各地上報的案件,一年清理上萬案件的壯舉就是在這時完成的。後來,他到中央擔任了正三品的門下侍郎,成為宰相的一員。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的狄仁傑(前排左)

《續通典》中的《職官七》記載:「唐置大理寺……掌折獄詳刑,凡罪抵流死,皆上刑部覆於中書門下。」

一句話歸納,大理寺卿組織大理寺成員審理案件,如果罪行到了需要流放或判死刑的程度,就要報請刑部和中書門下省覆核。除了本職工作外,大理寺常與刑部和御史臺,一起審理複雜疑難案件,被稱為「三司推事」,後世所謂的「三堂會審」就是由此而來。

以上可以看出,大理寺在以大理寺卿為首的框架下開展工作,與刑部和御史臺實行了職能分工:大理寺主管審案,給嫌疑人判處刑罰;刑部則負責司法行政工作,對大理寺的司法程序進行監督,判斷是否按大理寺的意見做決定,但是很少參與具體案件的審理;而御史臺則負責監察和糾劾官員。

在這裡,大理寺的權力被分割了,但是職權更加細化與完善,在司法審判工作中有較大的自主權。當然了,死刑案件等重大司法案件是需要上奏皇帝決定的,皇帝掌握最終解釋權。

電影《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中大理寺卿尉遲真金

唐代以大理寺為代表的三司制度已經比較完善。到了宋代,刑部的職權範圍更加擴大,不再只做司法行政工作,而是直接覆核大理寺審理的案件,又給大理寺的司法活動增加了一層限制,平衡了三法司的權力。

元代的變化則更加明顯,由於當時中央行政架構與唐宋時期大有不同,中書省、樞密院、宣政院等機關掌控了國家的司法行政工作,大理寺一度被取消或併入刑部當中,即便後來復設大理寺,也沒有把它當作一個中央審判機關來對待了,大理寺面臨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危險。

明朝雖然重建大理寺制度,但是大理寺的職權發生了重大變化。明朝推翻元廷後,朱元璋重設「三法司」,並下詔改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審刑司,五軍斷事官署等衙門於南京太平門之外。他直接讓大理寺卿的級別升至正三品,掌管審讞平反刑獄之政令,也就是與刑部的職權調了位置,讓刑部負責審判,大理寺負責覆核,與宋代剛好相反。而且在洪武年間,大理寺一會兒被改成磨勘司,一會兒直接取消設置,看似隨心所欲,實際上是在將大理寺的司法職權進一步分割到刑部等其他部門之中,以便於加強皇權。

紀錄片《大理寺》截圖,圖為驚堂木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鞏固了大理寺的設置。在遷都北京後,南京也留下了一套一模一樣的朝廷機構,因而成祖在北京和南京都設置了左右兩寺,分別設寺正一員,評事二員,以協助大理寺卿進行工作。

從此之後,大理寺正式變成負責覆核案件、平反冤獄的司法機關。明代的「三法司會審」制度也進一步完善:唐朝的御史臺變成了都察院,刑部、都察院主要負責初審案件,大理寺主要負責覆審案件。十分重大複雜的案件,則在三法司的基礎上會同六部尚書與通政使司共同會審,謂之「圓審」,也稱「九卿會審」。

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司法體系,創設了秋審、朝審等制度,讓大理寺參與,不過大理寺的職權和明朝基本無二,只是品級降為正四品。到了清末光緒年間,受維新運動影響,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大理院正卿品級升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品,由清末著名法學家沈家本擔任。沈家本原想藉此改革司法,但清朝氣數已盡,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朝滅亡,大理寺也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紀錄片《大理寺》截圖,圖為大理院

正是由於大理寺負責刑偵審案司法工作的特殊性,人們又酷愛聽推理偵案故事,所以很多偵探題材古裝劇中,大理寺出鏡率非常高,形象可謂深入人心。

3

王朝禮樂——太常寺

影視劇中,太常寺的出鏡率雖不如大理寺,但在古代,它的重要性不比大理寺低。在中國古代社會,定期祭祀先祖是國家大事,同時,王朝的禮樂教化更彰顯了政權的權威。而太常寺就是王朝禮樂、祭祖慰天的最高機關。

太常寺組織禮樂歌舞

秦代,朝廷掌管祭祀禮樂的官職叫奉常,到了漢代改成太常,同大理寺一樣位列「九卿」之一。同大理寺不同,太常寺的機構設置在漢代就已經很完善了,通常設置有太常卿一人、判寺一人、太常少卿一人,以及太常丞、太常博士、主簿、協律郎、奉禮郎、太祝等職務,人數相對於大理寺要少得多。

太常卿掌管禮樂、社稷等事務,職位為正三品,必須由熟知典章音律之大師擔任。太常博士是太常寺中掌管祭祀的官員,官職正七品。太常寺還在京郊地區設置太樂署、鼓吹署、太醫署等官署,作為太常寺的工作協助機構。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漢代舉辦祭天大典的情景。某一年的冬至日,太常寺卿組織太常博士等人,同皇家衛官一同布置好祭壇(圜丘),準備好昊天上帝和各個先帝的牌位,並在燔柴爐內點燃煙火。隨後身穿大裘和袞服的皇帝在協律郎等樂官奏響的樂聲中走上圜丘,在昊天上帝牌主位前行跪拜之禮,再在奉禮郎的協助下進獻玉帛五齊等奉物,宣讀祝詞,向上天報告自己執政之成績,之後與舞隊同舞黃帝時期流傳下來的《雲門》之舞,一派天朝禮樂之景象。在整個祭天過程中,太常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模仿漢代皇帝祭天大典

漢代獨尊儒術後,太常寺的地位得以穩固。到了宋代,太常寺官員設置有所增加,新列了「判寺」一職,成為寺中實際的一把手,而太常卿更多地充當樂隊指揮官的身份,在各種典禮中指揮奏樂。宋神宗年間的陳彭年由於對「禮文尤所詳練」,滿足精通典章音律的條件,成為太常卿,在朝會和郊祭的時候總是能夠旁徵博引,搞活氣氛,十分受神宗皇帝賞識。

宋朝大駕滷簿中的太常

太常寺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王朝的祭祀禮樂活動,除了官職有改動外,歷朝歷代變化不大。

4

典客兇儀——鴻臚寺

中國古代王朝對於各國朝貢交往極為看重,往往給予前來朝貢的國家使節封侯以賞賜和禮品,招待使節食宿,這就需要設置一個專門接待外國使節的機構,這個機構就是鴻臚寺。

鴻臚寺禮賓

「鴻臚」一詞,東漢學者應劭解讀為「鴻,聲也;臚,傳也,所以傳聲贊導,故曰鴻臚」。也就是說,「鴻臚」代表著傳達信息,指代的便是對外交往。秦朝時期設置典客負責對外交往事宜,漢武帝改為大鴻臚和大行令,也是位列九卿,掌管「九賓之事」。但此時的大鴻臚還沒有鴻臚寺,直到隋朝,鴻臚寺制度才正式建立起來。

鴻臚寺曾被隋文帝併入太常寺,在煬帝時期又拎出來單獨設置,還設置了接待外國使節的四方館給鴻臚寺管理。唐代,鴻臚寺機構完善,設置鴻臚寺卿一人,少卿二人,丞、主簿、錄事、及府、史、亭長、掌固等數人,掌管典客、司儀兩個官署署,編制為255人,比大理寺的規模略小一點。鴻臚卿負責接待賓客及兇儀之事,品級為從三品,與光祿寺卿一樣。

遊戲《大話西遊3》中的大鴻臚寺一角

宋代喜歡以「判」字設置官員,在太常寺設置判寺,在鴻臚寺也設置一個判寺事,擔任實際的一把手。元代時期,鴻臚寺和太常寺一樣被劃歸其他中央機關。明太祖朱元璋重新設置鴻臚寺,據《明史·職官志三》記載:「鴻臚[寺]掌朝會、賓客、吉兇儀禮之事。」明成祖遷都北京後,鴻臚寺在南京也設了「分部」,寺卿為正四品,多來自朝廷培養的儒生和屬官,可以幫助朝廷對外賓傳遞明朝文化的橄欖枝。清代除了分設滿漢寺卿,將級別降為正四品外,基本也沒有變化。

正因為鴻臚寺的外交職能,後來我們熟悉的寺廟中的「寺」便由此得名。

洛陽白馬寺

東漢明帝時期,朝廷派出的西行天竺求法的使者回來,給中原王朝帶回兩位僧人,並受到鴻臚寺的熱情接待。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人居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房屋,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即「白馬寺」。這裡的「寺」就取自鴻臚寺的名字,此後一直沿用下去,逐漸成為佛教廟宇的稱呼。

5

朝會筵席——光祿寺

光祿寺的職能和太常寺有部分重合,兼管皇家的祭祀和朝會之事,但光祿寺的發展歷程類似大理寺,直到北齊時期才設置正式的光祿寺,位列「九卿」之一。

秦代設置郎中令,負責宮廷的宿衛和管理侍從諸官。漢武帝時期短暫地改成光祿勳,下設負責朝廷廷議的光祿大夫等職務,著名的有蜀漢時期的光祿大夫譙周。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譙周

直到北齊時期正式置光祿寺,同大理寺一樣設卿及少卿,從此開始專門負責皇室膳食、朝會等宮廷各項事務,不再像漢朝一樣掌管皇室宿衛。

在官員設置上,光祿寺一般設有卿一人、少卿二人、丞二人、主簿二人。其中光祿寺卿品級為從三品,總管皇室的酒食用膳,統領太官、珍饈、釀醞、掌醢四個官署。

簡單來講,我們可以把光祿寺理解為皇室專屬的後勤機構。每到皇帝要舉辦大型朝會時,光祿寺負責準備酒宴和場地,太常寺準備禮樂,一同把朝會搞得熱熱鬧鬧的。

古代宮廷飲食

光祿寺同太常寺一樣,因其職能的特殊性,官制比較穩定。直到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王安石變法進行官職改革,將「太官令法酒庫、內酒坊、御廚、太官物料庫、翰林司、牛羊司、牛羊供應所、奶酪院、酒醋庫、外物料庫」這些場所都交給光祿寺管理,豐富了光祿寺的運作體系。到了元代,朝廷將光祿寺併入宣徽院,由宣徽院來行使光祿寺的後勤保障職能。

明太祖朱元璋同樣將光祿寺的設置改來改去,一會沿用元代宣徽院的設置,一會兒讓光祿寺分管蓄養牲畜。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在南京也設置了一個光祿寺,除了負責宴席和膳食提供外,還負責皇室成員的祭祀、喪葬物品的籌辦。

由於明清兩代,宦官在皇室生活當中起到重要作用,光祿寺在履行職能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宦官勢力的幹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光祿寺被併入禮部,從此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6

輿馬車駕——太僕寺

太常寺管禮樂,光祿寺管飲食,太僕寺則管馬政,負責古代戰略物資馬匹的儲備與皇室成員的交通出行。

秦漢時期,由於騎兵作戰需求的大幅增加與交通出行的需要日增,朝廷設置太僕卿,負責掌管全國的養馬業,以及皇室的輿馬車駕。太僕寺品級為從三品,一般設有卿一人、少卿二人、丞四人、主簿二人、錄事二人,統弊駱、乘黃、龍廄、車府、典牧、牛羊等官署。如果皇帝哪天要出行用車,只需要知會太僕寺一聲,太僕寺卿就會把車馬準備好。

明代南京太僕寺遺址

太僕寺的建立,不僅方便了皇家出行,更為國家的養馬業發展、騎兵部隊的組建發揮了巨大作用。

歷朝歷代都沿用了太僕寺制度,並不斷加以完善,表現為管理的官署越來越多,可以供太僕寺徵調的資源越來越廣。如果說大理寺為保障國家的治安提供了重要助力,那麼太僕寺為國家的國防與交通運輸做出了巨大貢獻。該機構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而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皇帝出行的車馬儀仗

上文所列舉的是中國古代王朝長期穩定設置,且在國家生活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寺。而「唐朝九寺」中的其他四寺——宗正寺、司農寺、太府寺和衛尉寺,有的演變成宗人府,有的併入戶部,有的被廢除或改建成鑾儀衛,都沒有沿襲下去。

這些官職意義上的寺,都隨著中國古代王朝的覆滅而消失,而那些住了和尚的寺,則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以致於我們現在一提起寺,第一印象都是佛教寺廟。這也說明了,我們的歷史記憶如此連貫,很難有什麼會徹底從歷史中消失。

相關焦點

  • 清朝時期的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都是幹嘛的
    、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等,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就此來看,大理寺基本類似於現今的最高人民法院。就機構級別而言,大理寺的最高領導——大理寺卿,品秩為正三品,行政級別相當於現今的省部級副職,較之現在副國級的最高法院院長,明顯較低。太常寺清朝時期聽著很牛,卻並不擁有多少實權的常設機構,屬「中央官職」之「帝室部」組成部分,也就是專門為皇室服務的特設機構。
  • 大理寺不是寺,宗正府不是府。這些古代機構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先說大理寺。大理寺是古代的官署名稱,是古代掌管刑獄的中央審判機關,相當於現代的最高人民法院。古謂掌刑曰理,加「大」字表示尊重推崇之意。「寺」原來也並非專指佛寺,而是一般官署、官府的通稱。以後歷代因之沿續,到了明清時期大理寺更是與刑部、都察院並稱為「三法司」。我們經常在電視劇和小說裡聽到的「三司會審」就是指大理寺、刑部和御史臺共同審理某一宗大案要案。大理寺的最高長官稱作大理寺卿,副手為大理寺少卿。歷史上的名臣狄仁傑在擔任大理寺卿期間,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多人,卻無一人喊冤上訴,堪稱審理案件的楷模。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作為華夏子孫要明白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將「寺廟」合起來叫,並且認為其佛教弟子的住處,事實上「寺」與「廟」是分開的,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作為華夏子孫要明白。
  • 這篇文章告訴你「寺」字的真實含義,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在大家普遍的印象裡,對寺的理解就是寺廟,僧人們修行的地方。很多時候大家在看古代史書、小說和電視劇的時候,看到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等機構時,就會犯迷糊:寺不是寺廟嗎?寺廟裡有主持,為什麼還會任命寺卿呢?
  • 古代有一個機構叫做:鴻臚寺,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
    在古代,有這麼一個政府機構,叫做:鴻臚寺。這個機構很多人大概都聽說過,但是不知道這個部門是負責什麼事務的。其實這個部門挺邊緣化的,既沒有大理寺知名,在影視劇中出現也沒有人給著重介紹,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鴻臚寺的職責。
  • 99%的人不知道寺與廟的區別,原來在這裡!
    寺,最初有法度的含義,是指官舍,是官員統治的地方,如我們聽說過的大理寺和太常寺等。 為什麼佛教被稱為寺呢?因為在官寺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它負責外交。作為我國第一座寺,並由政府管理,經文傳入我國,接待處自然是鴻臚寺。 漢朝時期,西域地區以白馬馱著經文來,被鴻臚寺接待。後來,我國第一座寺就以「寺」的名字被稱為「白馬寺」,寺就多了新的含義,成為僧侶供奉佛的地方。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其目的是普及教育。
  • 廟為何叫廟,寺為何叫寺,廟和寺其實是有區別的,別再搞混了!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許多漢字都有其專屬的含義,事實上「寺」和「廟」從場所功能性來說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漢語中「寺」 指的是佛教徒起居的地方或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之所,例如少林寺(佛教)、普陀寺(佛教)、清真寺(伊斯蘭教)等;而「廟」指的是祭祀鬼神、先祖的地方,例如太廟(供奉皇室先祖)、土地廟(祭祀土地神)、城隍廟(祭祀城隍神)、孔廟(祭祀孔子)等。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作為炎黃子孫要了解
    一說到「寺廟」,咱中國人通常會連著一起說,但其實「寺」和「廟」完全是兩種不一樣的場合,最近有部叫《慶餘年》的劇挺火,主角範閒被安排去了「鴻臚寺」,裡面全是古代的「外交官」,那麼問題來了,「寺」裡不該住著和尚嗎? 別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到底啥叫「寺」,啥叫「廟」,千萬不要再弄混了。
  • 寺,廟,宮,殿,觀,庵等建築有什麼本質區別
    其實寺廟這兩個字分開來說區別很大,古代人總是喜歡求神問佛,什麼事情都要祈禱一番。上到身體健康,下到姻緣事業。要做這些事就要到寺廟裡去拜一拜,添一點香火錢。那麼為什麼有的地方被稱為寺有的地方被稱為廟呢?寺其實最開始是法度的意思,是官舍立志的地方,我們常聽說的大理寺,太常寺。為什麼佛教也叫寺呢?因為在古代的官寺當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是主管外交的。
  • 白馬寺的名字來歷,和鴻臚寺無關,也可能和「白馬馱經」無關
    我們返回去看「寺」的來歷,都說是因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到了洛陽後被安置在「鴻臚寺」,所以以寺為名。這個說法最早源自宋代趙彥衛(1195年前後在世)的《雲麓漫鈔》,在《雲麓漫鈔卷六》:「漢明帝夢金人,而摩騰、竺法始以白馬陀經入中國,明帝處之鴻臚寺。
  • 大理寺簡史
    不過今天不是講這部國漫的,主要是看的熱血沸騰,同時對大理寺的興趣越發濃厚,所以就順便研究了下大理寺的歷史,今天分享給大家。大理寺我們肯定很熟悉吧,各種影視劇裡經常聽到,動不動就收押大理寺。大理寺到底是個什麼地方呢?在古代,理是一種官職。上古時期,舜帝命皋陶(gāo yáo)為大理,以平正天下罪惡。
  • 寺廟壓根不像話,寺與廟有何區別,為啥我們需要了解
    那麼,寺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寺與廟曾經都歸屬了誰,為什麼現在會徹底成了佛教建築的專用詞?寺——古代官署稍微對歷史有了解的朋友大多聽過,諸如大理寺、寺卿、寺曹這樣的詞彙,沒錯「寺」一開始便是指代古代官署,是秦漢時期的行政機構。
  • 古代的九品官到底有多大?細數明清官職十八個等級
    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從一品:官職有少師、少傅、少保,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等;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總督、加銜巡撫等;從二品:翰林院學士、布政使、巡撫等;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按察使等;從三品:光祿寺卿、太僕寺卿、都轉鹽運使司運使等;四品: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
  • 《慶餘年》鴻臚寺少卿辛其物到底是誰的人?最後為什麼跟了範閒?
    今天換換風格,討論一下電視劇中讓人拍案叫絕的一處改動,那就是鴻臚寺少卿辛其物的站隊問題。無論是原著還是電視劇,有一個觀點表達非常正確,官場人物,總要選擇一方勢力棲身。像範閒這樣的有主角光環加持,有範府這種樹大根深的家族支撐還要考慮究竟要找一方勢力進行投靠,更何況下面的官場小人物。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兩者有什麼區別?作為炎黃子孫要弄清
    曾經也有人疑問,佛教到底是不是中國自己的宗教?其實並不是,佛教起源於印度,所以有很多的詞彙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其實「寺」「廟」和「佛」一點關係都沒有。「寺」它代表的是一個行政機構,在古代什麼樣真的場所是行政機構呢?想必大家在電視劇中都聽過「大理寺」這個詞,「理」是刑法、法律的意思,大理寺則是專門主管法律的行政機構,所以跟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
  • 寺為啥叫寺,廟為啥叫廟,二者之間有何區別?作為炎黃子孫要了解
    平日裡,我們在說「寺廟」的時候,這倆字是練在一起的,但是,不知大家發沒有,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寺」和「廟」是分開來的,像「土地廟」、「關公廟」、「觀音廟」等,而「寺」也是一樣,有「少林寺」、「雷音寺」、「大理寺」等等。那麼,這「寺」和「廟」之間,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 寺和廟,是一回事兒嗎?
    但是「寺廟」這個詞語其實是「寺」和「廟」兩個單詞的組合,因為在中國的古代,「寺」和「廟」在社會上所佔據的功能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因此本文本文就來辨析一下到底「寺」和「廟」有什麼具體的差別呢?那又是為什麼它們會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呢?
  • 拜訪上海七寶教寺,教寺是什麼寺?真的藏有七寶嗎?
    遠遠都能看到七寶古塔在七寶老街,可根據指示牌,找到去往七寶教寺的路。因為中間隔著一條小河,叫北橫涇,所以必須找到橋才能過去。路邊的南七寶寺,據說原來有飛來佛再往前走幾百米,就能看到七寶教寺的山門了。我們看到的寺院,通常叫某某寺,有時會看到某某禪寺,那麼教寺又是什麼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