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普遍的印象裡,對寺的理解就是寺廟,僧人們修行的地方。很多時候大家在看古代史書、小說和電視劇的時候,看到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等機構時,就會犯迷糊:寺不是寺廟嗎?寺廟裡有主持,為什麼還會任命寺卿呢?
「寺」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的含義為持取。它也是現在「持」的本字、古字。那麼「寺」字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呢?
在宋朝的《廣韻》裡有一句「在寺,漢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的描述。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白馬寺是中國的第一座官方僧寺,取名的時候使用了「鴻臚寺」的「寺」字。
在秦朝的《三蒼》和《廣雅》、漢代的《說文》、唐代的《一切經音義》裡,對「寺」的解釋都有官舍的意思。而在《漢書·何竝傳》裡對「在令騎奴還至寺門」的註解為「諸官曹之所,通呼為寺」。在《漢書·元帝紀》裡對「城郭官寺」的註解為「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也就是說,在古代,寺通常指的是官員居住的場所。
所以,到此,我們對寺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了,在公元68年前,「寺」字要主要的意思就是官員辦公居住的場所。而在公元68年後,從白馬寺建成並命名之後,「寺」字才廣泛用於僧人修行弘法場所的命名。這兩種對「寺」字的用法也形成了現在《新華字典》裡對其的基本釋義: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廟禮儀的官署)。鴻臚寺(略同於現代的禮賓司)。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觀(gu刵 )。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的地方:清真寺。
之前我們說了,在古代,「寺」字是所有官衙的統稱,無論是中央部門還是縣衙,一律稱之為「寺」,也說了「寺」字用於僧人修行場所的時候。那麼寺字在什麼時候開始作為古代中央政府部門的正式名稱呢?
在秦漢時期,設有九卿,在唐朝起更名為九寺,其一把手為卿分別為:
太常寺,負責祭祀和宗廟禮儀,秦朝名為奉常,漢朝時改為太常,北齊起正式確定為太常寺。
光祿寺,負責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兼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
衛尉寺,負責門衛屯兵,北齊正式確定為衛尉寺,隋朝時負責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清未設立,在清朝更名為鑾儀衛。
太僕寺,負責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起正式確定為太僕寺。
大理寺,負責刑獄案件審理,秦漢時其名為廷尉,北齊起正式確定為大理寺,在清朝時更名為大理院。
宗正寺,負責天子宗族事務,明清時更名為宗人府。
鴻臚寺,負責贊導相禮和外交事務。秦朝名為典客,漢朝時改為大鴻臚,北齊正式確定為鴻臚寺。
太府寺,負責錢穀金帛諸貨幣,常見官名為大司農,明清不再設立。
少府寺,負責山澤之事,以及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朝時改為少府監,明清不再設立。
到了明清時期,九寺的部門職能逐步由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代替,九寺也逐漸變更為五寺,並沿用到清朝。具體五寺包括:
大理寺,主要負責審判,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太常寺:主要負責祭祀活動。
光祿寺:主要負責宴享管理。
太僕寺,主要負責馬匹的購買、牧養、訓練和使用。
鴻臚寺,主要負責朝貢國的封冊、賞賜儀式和使節的朝覲禮節。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禮賓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