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為何叫廟,寺為何叫寺,廟和寺其實是有區別的,別再搞混了!

2020-12-22 陳說歷史呀

不同於西方或伊斯蘭世界的單一宗教,中國的神話體系龐雜,除佛、道等主流宗教外,還摻雜原始鬼、巫崇拜,因而其布道、祭祀地點的名稱也各不相同。現代日常用語中,我們經常把宗教人員居住、生活的地方統稱之為「寺廟」。中國文字博大精深,許多漢字都有其專屬的含義,事實上「寺」和「廟」從場所功能性來說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漢語中「寺」 指的是佛教徒起居的地方或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之所,例如少林寺(佛教)、普陀寺(佛教)、清真寺(伊斯蘭教)等;而「廟」指的是祭祀鬼神、先祖的地方,例如太廟(供奉皇室先祖)、土地廟(祭祀土地神)、城隍廟(祭祀城隍神)、孔廟(祭祀孔子)等。希望通過本文的解釋分析能讓大家對中國傳統宗教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說文解字》中把「寺」解釋為「廷」,指的是政府機關的意思。先秦文獻中「寺」也通假「侍」,如現在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嫪毐的角色就是「寺人」,特指王宮內的近侍。由此可見,在古代無論寺是以動詞還是以名詞出現,都和朝廷、皇室分不開。寺作為一個政府機關,從先秦至清,在歷屆王朝中均有設置。在漢朝中「九卿」辦公的地方都稱之為寺。如鴻臚寺、太常寺、大理寺、光祿寺等。大理寺,它的功能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執掌刑獄訴訟和案件覆核;鴻臚寺執掌朝會、祭祀、禮儀、外交,其職能相當於明清時代的禮部。那麼如此嚴肅的政府機構何時成為了佛教徒的傳教、起居地點了呢?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此前佛教徒起居傳教的居所稱之為「伽藍」,意思是「寂靜之處」。公元 65 年,兩位印度僧人前往中國傳教,使用白馬馱著佛經、佛像來到當時的東漢都城洛陽。崇尚佛教的漢明帝欣喜萬分,便安排兩位僧人居住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宜的「鴻臚寺」內。翻譯經文、布道傳教工作紛繁複雜,所需人力、空間頗多,長時間居住在朝廷官衙內多有不便。公元 68 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為高僧建造精舍,取名「白馬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廟。這裡的「寺」就延用了「鴻臚寺」的官署含義,代表寺廟的官辦性質和皇帝對佛教的禮遇敬重。此後「寺」字便成為佛教徒起居、傳教之所的稱呼流傳下來。而伊斯蘭教自傳入我國後,民間稱之為「回教」、「維教」等,一直沒有統一的稱呼。到了明朝後,才有官方名稱為「清真教」,其禮拜、講經場所俗稱為「清真寺」。

《說文解字》中把「廟」解釋為「祭祀先祖之地」、「王宮的前殿」,皆有大而廣的含義。從一開始「廟」就是祭祀先祖的地方。我們在教科書上看到某皇帝死後,後世要為其取廟號,例如李世民的廟號為「太宗」,劉邦的廟號為「高祖」。這裡的廟即特指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被稱之為「太廟」。漢代以前,廟的使用具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非皇室宗親不可使用。「宗廟社稷」這個成語即把廟的等級與皇權直接對等,平民百姓是無法給自己的祖先立廟祭祀的。

東漢末年,社會動亂,鬼神之論興起,各地出現眾多龐雜的神祗信奉現象,供奉這些神祗的神社也被百姓稱之為「廟」、甚至一些世族大家也可以將自己的先祖供奉於「家廟」之內。嚴格來說「廟」與道教傳教的「觀」有很大不同。廟是民間原始的一種神祗信奉狀態,供奉的神祗有道教體系的神仙,有自己的先祖、也有鬼、怪、妖、魔,其基本沒有宗教傳播的功能性。

發展到後期,封建統治者為了褒揚先賢,也會為那些功績卓著的文臣武將立廟。如孔廟又稱文廟、先師廟(祭祀孔子),關帝廟又稱武廟(祭祀關羽),嶽廟(祭祀嶽飛)等等。後世也常把佛教的「寺」俗稱為廟,但請注意這裡只是俗稱,「寺」與「廟」從神祗的信奉到宗教功能性方面都有著嚴格的不同,廟基本只具備祭祀功能。由於廟的產生摻雜了宗教信仰、原始崇拜、社會風俗、先祖祭祀等多種因素,使得其名稱、性質尤其多變,甚至一間廟可以容納多個不同體系、不同宗教的神祗。

其他表述名稱

「觀」,多指道教徒的傳道起居場所。觀」原為王宮內天文官員觀測天象的高臺,自東漢以後,五鬥米教(道教的前身)興起,天文觀測多由道士、方士充任,「觀」則成為皇帝敕封道教傳道場所的固定名稱。除了「觀」以外,「宮」也是道教廟宇常見的名稱。古代只有皇室居住的地方才稱之為宮,明朝崇尚道教,「宮」也經常被用於敕封皇家廟宇。

「庵」,本意為不對外人敞開的小草屋,因女性修行者的特殊身份,其起居地便以「庵」為名,今日多指比丘尼的修行道場。「祠」,古代通假「司」,原意為執掌祭祀業務的官員,《漢書》中將祭祀鬼神的場所稱之為「祠」。可見「廟」和「祠」的基本作用是一致的。南北朝之後,為活人興建廟宇之風盛行,稱之為「生祠」。從現代漢語來說,「祠」指祭拜家族先輩的場所,同義詞為「家廟」。

結語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當代中國人對神祗、宗教的依賴度有所降低,而漢語也隨著人民生活習慣的改變在不斷的演變,現代人對上述場所的具體表述含義也漸漸模糊,但歷史文化的傳承不能忘記,除了正文中對寺、廟的詳細介紹外,其他宗教場所名稱的背後都有著深受的歷史積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

本文由陳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作為華夏子孫要明白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將「寺廟」合起來叫,並且認為其佛教弟子的住處,事實上「寺」與「廟」是分開的,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作為華夏子孫要明白。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作為炎黃子孫要了解
    一說到「寺廟」,咱中國人通常會連著一起說,但其實「寺」和「廟」完全是兩種不一樣的場合,最近有部叫《慶餘年》的劇挺火,主角範閒被安排去了「鴻臚寺」,裡面全是古代的「外交官」,那麼問題來了,「寺」裡不該住著和尚嗎? 別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到底啥叫「寺」,啥叫「廟」,千萬不要再弄混了。
  • 寺和廟是一個地方嗎,有何區別?別拜錯了
    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總會到寺廟中燒香拜佛,寺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彙,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寺和廟似乎沒什麼差別,人們經常把寺和廟放在一塊兒說,比如有人會說去寺廟燒香拜佛了,這樣看來去寺裡燒香和去廟裡燒香似乎完全是一個意思,其實寺和廟兩者是有區別的,只不過現在的人沒有分得那麼清楚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兩者有什麼區別?作為炎黃子孫要弄清
    ▲佛字「白馬寺」的含義「寺廟」一詞與我們理解的含義也相差甚遠。其實「寺」「廟」和「佛」一點關係都沒有。「寺」它代表的是一個行政機構,在古代什麼樣真的場所是行政機構呢?想必大家在電視劇中都聽過「大理寺」這個詞,「理」是刑法、法律的意思,大理寺則是專門主管法律的行政機構,所以跟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
  • 寺和廟,是一回事兒嗎?
    但是「寺廟」這個詞語其實是「寺」和「廟」兩個單詞的組合,因為在中國的古代,「寺」和「廟」在社會上所佔據的功能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因此本文本文就來辨析一下到底「寺」和「廟」有什麼具體的差別呢?那又是為什麼它們會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呢?
  • 寺為啥叫寺,廟為啥叫廟,二者之間有何區別?作為炎黃子孫要了解
    平日裡,我們在說「寺廟」的時候,這倆字是練在一起的,但是,不知大家發沒有,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寺」和「廟」是分開來的,像「土地廟」、「關公廟」、「觀音廟」等,而「寺」也是一樣,有「少林寺」、「雷音寺」、「大理寺」等等。那麼,這「寺」和「廟」之間,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 99%的人不知道寺與廟的區別,原來在這裡!
    寺,最初有法度的含義,是指官舍,是官員統治的地方,如我們聽說過的大理寺和太常寺等。 為什麼佛教被稱為寺呢?因為在官寺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它負責外交。作為我國第一座寺,並由政府管理,經文傳入我國,接待處自然是鴻臚寺。 漢朝時期,西域地區以白馬馱著經文來,被鴻臚寺接待。後來,我國第一座寺就以「寺」的名字被稱為「白馬寺」,寺就多了新的含義,成為僧侶供奉佛的地方。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其目的是普及教育。
  • 住持與方丈,寺與廟,師傅與師父,意義不同,別再傻傻地分不清!
    住持與方丈,寺與廟,師傅與師父,意義不同,別再傻傻地分不清!中華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同義詞,看似相同,但在不同環境下,意義卻相差甚遠,比如「住持」與「方丈」,「寺」與「廟」,「師傅」與「師父」等,就不能隨便亂用,然而現代人似乎早就傻傻地分不清,讓人貽笑大方還不自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它們之間的區別!一、「住持」與「方丈」住持,原為久住護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個寺院的主僧。
  • 寺,廟,宮,殿,觀,庵等建築有什麼本質區別
    其實寺廟這兩個字分開來說區別很大,古代人總是喜歡求神問佛,什麼事情都要祈禱一番。上到身體健康,下到姻緣事業。要做這些事就要到寺廟裡去拜一拜,添一點香火錢。那麼為什麼有的地方被稱為寺有的地方被稱為廟呢?寺其實最開始是法度的意思,是官舍立志的地方,我們常聽說的大理寺,太常寺。為什麼佛教也叫寺呢?因為在古代的官寺當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是主管外交的。
  • 寺廟壓根不像話,寺與廟有何區別,為啥我們需要了解
    那麼,寺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寺與廟曾經都歸屬了誰,為什麼現在會徹底成了佛教建築的專用詞?寺——古代官署稍微對歷史有了解的朋友大多聽過,諸如大理寺、寺卿、寺曹這樣的詞彙,沒錯「寺」一開始便是指代古代官署,是秦漢時期的行政機構。
  • 寺、廟、祠、觀、殿、宮、庵有何區別?區別大著呢!
    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這些建築,有些人把它們統稱為宗教建築,其實這是錯誤的。那麼,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別呢?一、寺「寺」在古代漢語裡有「持續,相續」的意思。本義:古代官署的名稱。秦以官員任職之所,通稱為寺。如:大理寺。
  • 你知道寺和廟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嗎?為何有不同的叫法?
    你知道寺和廟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嗎?為何有不同的叫法?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寺廟,它就是一個整體的東西,通常會有一些和尚在裡面誦經,然後寺廟場景開放共享客們燒香拜佛,但實際上我們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一個誤區,雖然我們經常會把飼料要連起來念,但二者有很大的差別。
  • 在宋代,為何千萬別得罪寺裡的「方丈」
    書中有言,魯智深打死鎮關西,逃至代州雁門縣,偏巧又遇上了金老二和金翠蓮這對父女。這時的金翠蓮再次把自己典當給了當地的一個姓趙的員外。有人或許要問,怎麼會用「典當」二字?沒錯,事實上金翠蓮就是典當了自己。
  • 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到底是什麼寺?
    其實,大理寺在古裝劇中的出鏡率非常高,因此很多人都知道,大理寺是協助皇帝辦案的司法機關。那麼問題來了,一般人的印象中,「寺」都是和尚住的地方,大理寺沒有和尚為何能稱「寺」?而且不止是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鴻臚寺等等,都是中國古代行政機構。原來,「寺」在古代並不單指寺廟,還是一些國家機構的稱呼。那這些「寺」都有什麼來歷呢?
  • 老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為何一個人不能進廟呢?
    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一人不進廟現在人經常喜歡把寺和廟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寺是屬於佛教建築,裡面是有和尚居住的;而廟是祭祀天地神或者祖宗的地方,裡面只有泥胎雕塑或者牌位;還有一個觀,觀是屬於道教建築,裡面是供奉仙的,比如三清之類的,當然觀裡面也是有道士居住的。
  • 尋訪秦嶺觀音山:三聖寺裡,佛教的菩薩和道教的神仙是和平共處的
    觀音山是秦嶺終南山的核心地帶,自古就是佛家道家弟子的修行之地,這樣的墓塔修了毀,毀了再修,反反覆覆,已經不知有多少個輪迴了。「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由楹聯可知,這殿裡供奉的是彌勒佛。每個寺廟都有每個寺廟的講究,秦嶺觀音山三聖寺裡面,具體供奉的是哪三聖?因無文字介紹,內容不得而知。
  • 拜訪上海七寶教寺,教寺是什麼寺?真的藏有七寶嗎?
    遠遠都能看到七寶古塔在七寶老街,可根據指示牌,找到去往七寶教寺的路。因為中間隔著一條小河,叫北橫涇,所以必須找到橋才能過去。路邊的南七寶寺,據說原來有飛來佛再往前走幾百米,就能看到七寶教寺的山門了。我們看到的寺院,通常叫某某寺,有時會看到某某禪寺,那麼教寺又是什麼寺呢?
  • 被時間覆蓋的重慶華巖寺,歷經風霜,屹立不倒
    重慶華巖寺位於重慶市西南郊區九龍坡區華巖寺景區,華巖寺雄偉壯麗,全寺由大老山華巖洞、接引殿、華巖寺建築群組成;華巖寺周圍有天池夜月、曲水流霞、帕嶺松濤、遠梵霄鍾、疏林夜雨、雙峰蔥翠、古洞魚聲、寒石噴雪等八處景點,山巒起伏,山巒如蓮,素有巴山精神景觀和川東第一廟之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金佛山四大古寺之鐵瓦寺
    寺處甄子巖之巔,座北向南,依山而建。甄子巖又名佛頭臺,山高而險,壁立萬仞,氣勢磅礴。古剎即建在甄子巖上平坦寬闊之處,常有白雲繚繞於山巔,舒捲無定,不一其狀,極目遠望,山峰層疊,蒼翠環抱,美不勝收。清乾隆時,南川縣令原敬德曾遊古剎,作《登金佛山遊鐵瓦寺二絕》,詩云「去天尺五矗層峰,蕩我茫茫萬古胸。下界陰晴看倏忽,眼前三百六芙蓉。人到空濛寂歷間,白雲長為護松關。
  • 瀘州合江法王寺猜想,來一次心無雜念的禪意之旅
    我並看低今天的我們,卻永遠不敢藐視前人的高明和智慧。當你看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大音希聲」、「大羹不和」這些出自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成語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明白,古人一種在追尋一種至簡之道。它的名字叫法王寺。這座法王寺,其實歷史並沒有方山那麼久,位於四川瀘州市合江縣二裡鄉鳳凰山風景區,距縣城40公裡,距貴州赤水市12公裡,海拔820米。法王寺系清同治年間敕賜十方叢林,川南黔北著名古剎。據史料記載,法王寺始建於宋、元之際,興於明、清。法王寺碑記載「欲知梵剎之因肇啟興,崇於宋元,歷乎明,千有餘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