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最初有法度的含義,是指官舍,是官員統治的地方,如我們聽說過的大理寺和太常寺等。
為什麼佛教被稱為寺呢?因為在官寺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它負責外交。作為我國第一座寺,並由政府管理,經文傳入我國,接待處自然是鴻臚寺。
漢朝時期,西域地區以白馬馱著經文來,被鴻臚寺接待。後來,我國第一座寺就以「寺」的名字被稱為「白馬寺」,寺就多了新的含義,成為僧侶供奉佛的地方。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其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內有一幢佛教經文建築即藏經樓,有點像目前的公共圖書館。裡面不僅有佛教經典,而且還有儒家和道家的經典。
歷代很多讀書人,如:範仲淹,朱熹和王陽明等許多這些大儒都曾在寺院中掛單讀書。此外,寺院定期舉辦有關佛法的講座,當地人都可以去聽,這對佛法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裡也是人們一起修行的地方。
「廟」出現的時間早於「寺」。最初,廟是宮室,指皇帝和貴族祀奉祖先神位的宮室。實際上,一開始,古人就把廟當作「貌」的諧音,他們認為可以在這裡看到祖先的容貌。這可以從《說文》中看出:「廟,尊祖先貌也。」
「廟」通常是指供奉著「神」或已故聖賢的廟宇,例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孔廟,關帝廟等等。去廟裡一般表示人們對忠孝、信義和美好生活的嚮往,並承載著人們強大的精神寄託。
寺與廟之間有本質的區別,但它們也有相似之處。寺一般供奉從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人物,像釋迦摩尼佛,觀音菩薩,羅漢都是佛教人物,寺裡供奉的就是他們的塑像。
而廟供奉著我國本土神仙一類的塑像,如土地爺,山神廟,關公廟,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等。
而兩者相似的地方是人們都相信他們是掌管著人間命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