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開始靠賣肖像畫謀生的英國畫家威廉·亨特

2020-12-16 聞是藝術

威廉·霍爾曼·亨特 William Holman Hunt

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 1827年4月2日—1910年9月7日),英國畫家。他是前拉斐爾派的創始人之一。亨特1827年4月2日生於奇普賽德,父親是商店的掌柜,不願讓亨特作畫家。十二歲以後,就叫他在某事務所作勤雜工。然而,他的僱主看出亨特的才能,勸他作畫家,父親也終於勉強同意,就說「如果用自己作工的錢畫畫也可以」。所以亨特十六歲以後,一面畫肖像畫自謀生活,一面開始研究繪畫,幸而找到在畫院做見習生的工作,可以比較容易地從事學習。

自畫像

拉斐爾前派畫家福特·馬多克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1821~1893年)從義大利回來後第二年,將生動而清新的真實主義的作品齊集一堂,舉辦展覽會。亨特參觀了展覽會,佩服不已。不用說布朗在這次展覽會上是展出了他那幅有名的題為《祖國啊,再見吧!》的。想要離開祖國的移民夫婦,向親愛的祖國作最後的告別,那真實的眼神、面貌,確實有一種打動人心的東西。激動的霍爾曼·亨特馬上跑到布朗的畫室去,提出要做他的學生。

範妮的畫像

布朗經過認真考慮之後,同意了他要求,但亨特在布朗的畫室僅僅呆了四個月。因為亨特為了叫他體會直接地從自然學習的方法,只讓這個青年畫靜物。亨特對此感到膩煩。年輕的亨特比起畫冷淡的靜物來更愛好畫古代傳說或美妙的故事,因此產生一些不滿,就離開布朗的畫室。然而這時,亨特已經牢牢掌握了這種描繪真實的精神。

伊莎貝拉與羅勒花盆(Isabella and the Pot of Basil) 1867

人物生平

威廉·霍爾曼·亨特本來的中間名是「霍布曼」(Hobman),但他非常不喜歡這個名字。在他進行婚禮時牧師竟然把他中間的名字拼錯,從那時開始他開始自稱為霍爾曼了。在經過一番努力申請後,年輕的亨特終於進入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不久後他便向學院造反,在1848年組織了前拉斐爾派,和他一起的還有但丁·加百列·羅塞蒂及約翰·艾佛雷特·米萊斯。他們希望借著注重對自然狀態細節的觀察,以有如宗教般的精神對事物的真相作描繪。這種宗教般的態度深受中世紀藝術在心靈上的特質所影響,並且反對自從文藝復興以來拉斐爾的理性主義。

牧羊人

亨特的作品最初並不成功,被許多藝術界的報刊攻擊為笨拙而難看。他早期有關現代都市和鄉村生活的作品為他取得了一些知名度,例如牧羊人(The Hireling Shepherd)和良心覺醒(The Awakening Conscience)。不過真正使他出名的是一些有關宗教的畫作,最初是《世界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這幅畫受到極大歡迎,還被帶至美國及其他英國殖民地巡迴展覽。在他前往巴勒斯坦的基督教聖地進行地形和人種的勘查後,他畫出The Scapegoat, The Finding of the Saviour in the Temple and The Shadow of Death,以及其他許多當地的風景畫。亨特也畫了許多根基於詩詞的插畫,例如Isabella和The Lady of Shalott。

死亡的圖像

所有這些畫作都非常注重於畫中的細節,運用強烈的色彩,並在畫中布置許多精心設計的象徵物。這些特色是被約翰·拉斯金和湯瑪斯·卡萊(Thomas Carlyle)的文章所影響的,他們主張世界本身應該被視為許多視覺的記號來解讀,而亨特覺得身為一個畫家應該有責任去顯露這些記號與事實的連結。在拉斐爾前派的成員中,亨特一生都保持了他們當初所宣揚的概念。後來他由於視力惡化而不再作畫,他最後一幅作品The Lady of Shalott則是在別人協助下才完成的。

麥田 Cornfield at Ewell

亨特結婚了兩次。在他與模特兒Annie Miller的婚約失敗後,他與Fanny Waugh結婚,以她作為Isabella的模特兒,並在她於義大利死於分娩後替她雕刻了墳墓。他第二任妻子Edith則是Fanny的妹妹,由於當時英國法律禁止與死去妻子的姊妹通婚,他們到了國外進行婚禮。這段婚姻造成他們與許多家人斷絕關係,包括Edith和Fanny的第三個妹妹Alice的丈夫—前拉斐爾派同僚託馬斯·伍爾納(Thomas Woolner)。

天真的凱旋(The Triumph of the Innocents)

亨特作了他的自傳Pre-Raphaelitism and the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來解釋前拉斐爾派的起源,並說明了他自身的貢獻。他許多寫作都是為了掌控有關他作品的解釋。在1905年,愛德華七世頒給了他英國功勞勳章(Order of Merit)。他晚年住在泰晤士河旁的小村莊Sonning,直到他於1910年去世。

英國海岸上 Our English Coasts 1852

藝術成就

亨特 (1827-1910年) 威廉·霍爾曼·亨特是英國拉斐爾前派的主要發起人和重要畫家。他於1827年4月2日出生在倫敦奇普賽德渥德街,父親是批發商經紀人。亨特自幼就有繪畫才能,但父親不同意兒子學畫,送他到一個拍賣行當差。他只能用業餘時間向肖像畫家羅格斯學習。

開羅街道上制燈人的求歡 1854 - 1861 The Lantern Maker's Courtship

一次在窗上畫一隻蒼蠅,竟使經理誤以為真,可見其繪畫技藝之高。直到亨特能以畫肖像畫維持生活,父母才不再反對他學畫。17歲時他成為皇家美術學院旁聽生,常去國家畫廊臨摹名作。結識了米萊斯後又師從於布朗,在布朗畫室學習了4個月。英國批評家羅斯金於1847年提出畫家應「回到自然中去」,這口號很受年輕畫家亨特、米萊斯和羅賽蒂的歡迎,他們志同道合地團結在一起,並正式以「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名字向學院派藝術挑戰。他們以這個名義舉辦了三次展覽後才分手。

夏洛特小姐 The Lady of Shalott 1905

亨特27歲曾赴埃及和巴勒斯坦旅行,後來又去過耶路撒冷,於1910年9月7日去世。亨特的藝術立足於寫生,在他的作品中注重細節的表現,這也是德國那撒勒派的象徵特點,因此有人認為拉斐爾前派藝術是歐洲象徵主義的前奏。亨特作品的特點在於能探索人類心靈的奧秘和表現國民精神,往往取材於聖經和文學作品,尤其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在拉斐爾前派畫家中,亨特是一位誠實可靠的長者。

五月(May Morning on Magdalen Tower, Oxford)

亨特也是宗教感覺特別強的畫家,他的作品是拉菲爾前派畫家中宗教色彩最濃厚的,比如《世界之光》(1850-1853)(藏於聖保羅大教堂)。畫中直接表現了基督的思想,基督提著一盞燈,穿過黑夜的樹林,來到一座木屋的門前,抬起手敲門。代表作品

《世界之光》 The Light of the World (1851)

亨特的代表作《世界之光》(藏牛津基布爾學院)形象刻畫精細準確,色彩強烈而突出說教。基督手持蠟燭現身曙光裡,敲擊一扇關閉的門,門前雜草叢生――亨特的這幅畫被複製了幾百萬封,成了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的心靈支柱,是時代的一張聖像畫,充滿象徵、情感和超現實主義的細節,跟葡萄乾布丁一樣又甜蜜又沉重。

該情節取自《聖經》:看啊,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的聲音就開門,我將走進門內,我與他,他與我一同進餐。表現了非常有宗教聖潔的美麗畫面,在畫面的左上方我們可以看到門框,門好像從來沒有打開過,已經雜草叢生長了很多植物,上面甚至有一隻蝙蝠在盤旋,門口地上滿是荊棘,耶穌在夜晚來到門前,他是在履行著一種預言者、牧師和王者的職責,穿著白色長袍,代表聖靈,身上披著鑲著寶石的法衣,代表聖職,頭上戴著金冠,金冠上長著荊棘,他手上的燈是整個畫面唯一的光源,當基督走進一個人的心靈的時候他給人帶來心靈的光明,這是畫面的主要意思。兩重光明,一個是良知之光,喚起你的良知,還有安寧之光,帶來拯救靈魂的一種希望。耶穌手提著燈,就是良知的燈。所以,他專門到緊閉的,長滿雜草荊棘衝叢生的門前敲門,來喚醒人們的良知,燈上有一根鏈子拴住他的手,表示照亮了別人的燈也約束了耶穌的手,他的存在跟這種責任有關係。基督的頭部也有一個光環,象徵靈魂獲得拯救的希望,光環發光的地方是荊棘的刺,是非常聖潔的光,這種光芒所到之處,一切都會被它淹沒。所以,這張畫光線非常奇特,我當時看到原作也非常感動,覺得這張畫本身像是燈箱一樣放光,實際上不是,畫面的效果有一種發光的效果,而且他的光有一種強烈的感染力,有一種氣氛,即使你不是基督徒,也會被深深地感動。

《良心覺醒》 The Awakening Conscience (1853)

他的《良心覺醒》(1852~1854年)顯示了拉斐爾前派的特點。他以工整的筆法精心描繪著每一個細節,並用它們來暗示作品的道德訓誡。儘管細節很真實,但這幅畫卻絲毫沒有庫爾貝和杜米埃作品那樣的真實感,這是一個人工的花園,其中的花是沒有香味的假花。

亨特所著《拉斐爾前派和拉斐爾前派協會》是用自傳體形式講述拉斐爾前派觀點的主要著作。作為「拉斐爾前派」的重要畫家,亨特在自己的作品中總是貫穿著一種宗教式的道德說教。《良心覺醒》就是這樣一幅畫,在華麗的房間中,音樂教師和他的女學生在「良知發現」的主題下,一個表示出善意,一個表現出驚訝。畫家以寫意風格刻畫了兩個人物形象,極其逼真生動。他主張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這件作品正是表明了畫家的一種人生態度。

《克勞第奧與伊莎貝爾》 Claudio and Isabella (1850)

表現戲劇《針鋒相對》中的場景:克勞第奧想說服他的姐姐伊莎貝爾賣身給抓他的人,這樣他自己的生命就能夠獲救。圖中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拉斐爾前派所描繪的中世紀的服飾,女人纖細蒼白,面容美麗,男人的臉在陰影中,背景中有樂器,窗外是植物和遠方的城池。從表現伊莎貝爾善良慈愛的神情和他弟弟的自私負氣來看,亨特更站在女性一邊。這和維多利亞時代女權主義運動的興起,有良知的人都開始尊重女性有關。

《瓦倫汀從普羅丟斯那裡救下西爾維亞》 Valentine Rescuing Sylvia from Proteus (1851)

表現的是戲劇《兩個威尼斯紳士》中的場景,中央戴帽子的是瓦倫汀,西爾維亞由西岱爾擔任模特,跪地的是普羅丟斯,依樹而立的是侍女朱利亞。所有人物的服飾都是亨特自己手工製作的,所有模特都是他的朋友,這一場景就在某個倫敦秋葉遍地的公園中畫成。可見亨特確實是忠實於拉斐爾前派的宗旨,是相應拉斯金的手工運動號召的最赤誠的成員。所以當媒介認為藝術家「頭腦或眼睛混亂,人物形象複雜古怪」時。拉斯金回應道:「(因為)完美的真實,力量和完成,可以比作一個瞬間,一個有著……胸膛上的天鵝絨和瓦倫汀的鏈子鎧甲的瞬間。」

《替罪羊》 The Scapegoat (1856)

這幅畫的產生遠比它本身有趣。亨特一向對中東抱有很大興趣,他曾經於1854年在幾個阿拉伯人的陪同下去到耶路撒冷和死海一帶。這幅作品就是他在乾旱的鹽沙地上撐開畫架,面對和畫上一樣的荒涼景致而作的。為了防止劫匪和野獸的進攻,他在作畫的時候,膝上總放著一支槍。回到倫敦後,他又仔細研究了猶太人的宗教儀式,發現它們在祭祀中總是需要帶兩隻羊進入神廟,一隻被焚燒獻給神,另一隻被放逐到荒野,後一隻據說是背負了人類的罪過,就被叫做「替罪羊」。於是亨特再次演出了「羊來了」。不過這次他的羊受到拉斯金的嚴厲批評:「這是一幅失敗的作品,宗教激情損壞了藝術審美。」

《在廟中找到基督》 The Finding of the Saviour in the Temple (1862)

1854年1月16日,為了在宗教題材中儘量地引入現實主義,亨特開始他的第一次中東之行。在研究過新舊約素材之後,他決定表現聖母子在神廟中相間的場面,這樣他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構圖而不需要女性模特。但由於宗教禁忌,他還是在尋找模特上遇到了很多困難。最後,基督的形象,還是他回倫敦後,在一所猶太人學校裡找到的。後來,這幅作品被甘拜克先生以5000英鎊的價格購買,這是當時購買在世畫家作品的最高價。

孩子們的假期

伊迪斯的生日

基督和兩個瑪麗 Christ and the two Marys

相關焦點

  • 西方藝術史:18世紀英國美術 肖像畫家喬舒亞·雷諾茲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18、19世紀英國美術喬舒亞·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是英國18世紀偉大的學院派肖像畫家。18歲到倫敦學畫,後出訪義大利,深受古典主義影響,1752年他回到英國後即成為英國最負盛名的肖像畫家。雷諾茲是典型的上流社會畫家,英國傳統的貴族氣派和新興資產階級的紳士風度被他用義大利的古典主義風格融為一體,引起整個歐洲的注目。他的作品具有巴洛克的氣質,形象真實生動,富貴堂皇,注重心理刻畫。雷諾茲是英國皇家美術院的創建者之一,並任第一任院長。
  • 【名畫賞析】女性肖像畫家-託馬斯·勞倫斯
    託馬斯 · 勞倫斯出生於布里斯托,在迪韋齊斯開始接觸繪畫,他的父親是一家旅館的老闆。在10歲移居巴斯後,靠彩色粉筆肖像畫補貼家庭。18歲時移居倫敦並在那裡以油畫的人像畫家小有名氣,他的作品氣質優雅,是他所處時代最流行的肖像畫家。曾就讀於皇家藝術學院被英國皇家專門調查委員會選中,於1790年為沙羅特皇后創作肖像畫。
  • 【畫倉】英國詩人畫家 威廉·布萊克
    ▲ 你有高山,我有流水 William Blake 1757–1827 British, English 威廉
  • 人像油畫:八十二歲的英國園丁-曼海姆|美術作品
    男人像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男人像四:灰燼男人像五:英國園丁(八十二歲的英國園丁)男人像六:老人:大約是51歲。無記錄(Unknown)原作收藏方:私人收藏Private collection藝術家創作時間:大約在1936年畫家作畫年齡:大約是74歲。
  • 英國18世紀肖像畫家Sir Joshua Reynolds爵士簡介以及作品
    喬舒亞·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1723 - 1792)英國18世紀肖像畫家,洛可可藝術風格。生於普林普頓。曾在倫敦從師肖像畫家託馬斯·赫德森習畫(1740-1743)。1749年赴義大利,在羅馬潛心研究義大利繪畫藝術。
  • 狄更斯、梵谷的椅子,希望之光——英國畫家盧克·菲爾德斯
    文| 大雨798英國畫家塞繆爾·盧克·菲爾德斯(Samuel Luke Fildes 1843—1927年)爵士,出生於英格蘭西北部的港口城市利物浦,畢業於南肯辛頓的師範藝術學院(1896年成為皇家藝術學院)。
  • 英國畫家麥克沃伊水彩人物肖像作品選
    很早就發現了自己喜歡畫畫,他十五歲時就進入了倫敦斯萊德美術學院。在斯萊德,他是奧古斯都·約翰和威廉·奧彭身邊的一員。麥克沃伊因在與惠斯勒的研究中學習到的優良的油脂技術而聞名。後來他和沃爾特·西克特在迪耶普共事。在斯萊德的時候,他是格溫·約翰的同學,他和他有一段不愉快的戀情。從1900年起,麥克沃伊在新英格蘭藝術俱樂部(NEAC)展出,並於1902年成為會員。
  • 畫家英國畫家桑特手繪肖像《一分想法》,畫託腮女孩真可愛
    這幅油畫名為《一分想法》,是女王皇家肖像畫家吉姆斯·桑特所作的英國維多利亞的肖像畫!這是那個穿白裙子和紅腰帶的女孩,她右手拿著一朵花,左手拿著一朵花,她的外套和帽子在她旁邊的石頭上!桑特畫了許多美麗的肖像畫,貴婦美貌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孩子們純潔可愛,人物形象豐富,畫布包含了人物內心的情感和衝突,大部分作品都收藏在英國泰特畫廊!許多的收藏者們正爭先恐後地收集他的肖像,一幅桑特的畫確實是曠世的傑作,所以市場上的拍賣價格仍然很高!
  • 義大利十六世紀風格主義畫家布龍齊諾作品賞析
    局部參考譯文瑪麗亞出生於1540年,是科西莫一世公爵和託雷多的伊蓮諾拉的女兒,於1557年去世,只有17歲。 這幅畫大約作於1551年左右,正如布朗齊諾在那年寫給科西莫一世的信中所提到的那樣。畫家再一次意識到一幅心理封閉的肖像,強調人的高貴、美麗和尊嚴。
  • 狄更斯、梵谷的椅子,希望之光——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畫家盧克...
    英國畫家塞繆爾·盧克·菲爾德斯(Samuel Luke Fildes 1843—1927年)爵士,出生於英格蘭西北部的港口城市利物浦,畢業於南肯辛頓的師範藝術學院
  • 法國畫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繪畫作品欣賞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 - 1905年),生於法國拉羅謝爾,畫家,法國19世紀學院派最重要人物。曾先後在安格爾畫室、法朗索瓦·愛德華·皮柯特工作室接受訓練,後入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以及到羅馬進修。
  • 英國浪漫主義畫家託馬斯·勞倫斯的作品欣賞
    託馬斯·勞倫斯爵士 PRA FRS 爵士(1769-1830)是英國肖像畫家,也是皇家藝術學院的第四任主席,浪漫主義畫家。
  • 欣賞法國畫家亨特的油畫《覺醒與良知》,歡迎期待和曙光
    這幅畫名為《覺醒的良知》,是由英國畫家威廉霍爾曼創作的一種類型畫,他是亨特從到創作的,這是他畫的畫年輕時!他不出名,當然,他的作品也不受歡迎,但這是他唯一受到讚揚的畫!小時候,亨利的父親不同意他對繪畫的研究,所以他16歲以後才接觸油畫,他一邊畫畫,一邊謀生,他經常學習和複製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受益匪淺!他進入皇家美術學院,遇到了兩位畫家,然後他們一起建立了拉斐爾前線學校協會!亨特是拉斐爾學校的創始人之一,在他的畫裡,總是有宗教的道德布道,還有希望和曙光的圖畫!
  • 奧地利最傑出的肖像畫家—馮·阿梅林
    弗裡德裡希·馮·阿梅林,19世紀奧地利最傑出的肖像畫家之一。他的繪畫風格,受到肖像畫家託馬斯·勞倫斯爵士的影響。阿梅林喜歡旅遊,1836年和1838年前往義大利,1838年前往荷蘭,1839年前往慕尼黑,1840-43年在羅馬,1882年在西班牙,1883年在英國,1884年在希臘,1885年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直到挪威的北開普省和1886年到埃及和巴勒斯坦。一邊觀賞美景,一邊創作,佳作不斷!
  • 英國畫家阿瑟哈克油畫作品欣賞!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的代表
    ◆今日分享英國畫家阿瑟哈克(Arthur Hacker)的油畫作品。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作品,以寫實為傳統風格,畫風細緻而端莊,用色清新而淡雅,呈現一種憂鬱的情調感。畫面中的花朵將人物映射得格外美豔,不是機械化的風格展示,而是將時代因素富有藝術潮流的美感。
  • 西方藝術史:英國美術浪漫主義畫家 威廉·布萊克的詩意繪畫
    ——詩人 威廉·布萊克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是英國浪漫主義畫派最重要的人物,同時也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出生於倫敦一個小商人家庭,14歲時跟隨一名雕版家當學徒,沒受過專業美術訓練。
  • 女孩肖像畫 英國畫家-赫伯特·拉桑古:年輕的女孩像
    A.D 19C-20C英國畫家_亨利·赫伯特·拉桑古-Henry Herbert La Thangue RA(生於1859年1月19日至1929年12月21日)是一位與紐林畫派有關的英國現實主義鄉村風景畫家。
  • 西方藝術史:英國美術 拉斐爾前派創始人 霍爾曼·亨特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18、19世紀英國美術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1827—1910)《牧羊人》1851年真正使他出名的是有關宗教的畫作,最初是《世界之光》,這幅畫受到極大歡迎,還被帶至美國及其他英國殖民地巡迴展覽。《世界之光》形象刻畫精細準確,色彩強烈而突出說教。
  • 蒙克:描繪心靈的肖像畫家
    我停下腳步靠在籬笆邊,累得要命。峽灣邊的雲彩變成一片猩紅色。我的朋友們繼續前行,但我只是站在那裡顫抖,我的胸口還有一處裸露的傷口。我聽見大自然中傳來了一聲震撼宇宙的尖叫。」蒙克五歲喪母,由患有精神疾病的父親單獨撫養長大。他的姐姐蘇菲在他十三歲時因肺結核而去世。他兩個妹妹的其中一個,蘿拉,小時候就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病。並且蒙克年少體弱多病,以至於他晚年回憶說:「從我誕生的那一刻起,焦慮、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我的身旁,在我玩耍時始終跟著我,在春天的陽光下和燦爛的夏日裡尾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