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8、19世紀英國美術
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1827—1910)是一個倫敦批發商的兒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在1844年進入皇家美術學院,他的作品往往是在真實的生活畫面中包含著哲理寓意。
他的《牧羊人》標誌著拉斐爾前派藝術的全面成熟,也是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在這幅畫中他以真正的農民為模特兒,配上色彩明麗、景色優美的自然環境,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
《牧羊人》1851年
真正使他出名的是有關宗教的畫作,最初是《世界之光》,這幅畫受到極大歡迎,還被帶至美國及其他英國殖民地巡迴展覽。《世界之光》形象刻畫精細準確,色彩強烈而突出說教。基督手持蠟燭現身曙光裡,敲擊一扇關閉的門,門前雜草叢生――亨特的這幅畫被複製了幾百萬封,成了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的心靈支柱,是時代的一張聖像畫,充滿象徵、情感和超現實主義的細節,跟葡萄乾布丁一樣又甜蜜又沉重。
該情節取自《聖經》:看啊,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的聲音就開門,我將走進門內,我與他,他與我一同進餐。
表現了非常有宗教聖潔的美麗畫面,他手上的燈是整個畫面唯一的光源。當基督走進一個人的心靈的時候他給人帶來心靈的光明,這是畫面的主要意思。兩重光明,一個是良知之光,喚起你的良知,還有安寧之光,帶來拯救靈魂的一種希望。耶穌手提著燈,就是良知的燈。基督的頭部也有一個光環,象徵靈魂獲得拯救的希望,光環發光的地方是荊棘的刺,是非常聖潔的光,這種光芒所到之處,一切都會被它淹沒。所以,這張畫光線非常奇特,這張畫本身像是燈箱一樣放光,實際上不是,畫面的效果有一種發光的效果,而且他的光有一種強烈的感染力,有一種氣氛,即使不是基督徒,也會被深深地感動。
《世界之光》
在他前往巴勒斯坦的基督教聖地進行地形和人種的勘查後,他畫出《替罪的羔羊》、《死亡的圖像》,以及其他許多當地的風景畫。
《替罪的羔羊》
《死亡的圖像》
亨特也畫了許多根基於詩詞的插畫,例如克勞地亞與《伊莎貝拉》和《夏洛特女士》所有這些畫作都非常注重於畫中的細節,運用強烈的色彩,並在畫中布置許多精心設計的象徵物。這些特色是被約翰·拉斯金和湯瑪斯·卡萊的文章所影響的,他們主張世界本身應該被視為許多視覺的記號來解讀,而亨特覺得身為一個畫家應該有責任去顯露這些記號與事實的聯結。在拉斐爾派的成員中,亨特一生都保持了他們當初所宣揚的概念。
《伊莎貝拉與羅勒花盆》
後來他由於視力惡化而不再作畫,他最後一幅作品《夏洛特女士》是在別人協助下才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