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前派:激進的年輕藝術家顛覆傳統與道德,是墮落還是前衛?

2020-12-25 騰訊網

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常譯為前拉斐爾兄弟會,是在1848年由英國年輕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團體。創始人主要包括3位藝術家:約翰·艾佛雷特·米萊[Sir John Everett Millais]、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和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

《珀耳塞福涅》[Proserpine],羅塞蒂,1874,珍·莫裡斯為模特

拉斐爾前派派認為拉斐爾時代以前古典藝術風格已經被學院派的教學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為前拉斐爾派。他們主張回歸到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出大量細節、並運用強烈色彩的畫風。

受英國藝術評論家的約翰·魯斯金[John Ruskin]認為藝術家應該「走向自然」的理論啟發,他們相信作為藝術應該保持最高的真實。最開始他們主要是宗教題材,有時也有文學和詩歌的主題,特別是愛情和死亡的主題,他們還探討了社會現實的問題。

《瑪麗安娜》[Mariana],米萊,1851

1850年發行期刊《The Germ》向大眾宣揚拉斐爾前派的理念,由羅塞蒂的弟弟威廉·羅塞蒂負責編輯雜誌,出版了包括羅塞蒂、託馬斯·伍爾納和詹姆士·柯林的詩,以及其他有關藝術與文學間的拉斐爾前派的論文。儘管這個團體活躍的時間不到5年,但對英國的繪畫、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具有深遠的影響。

《羅馬寡婦》[The Roman Widow ],羅塞蒂,1874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米萊,生於英國南安普敦一個以澤西島為根基的顯要家庭,在1840年考入皇家藝術研究院,當時他只有11歲成為了該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學生。1849年,米萊第一幅拉斐爾前派作品《伊莎貝拉》[Isabella]展出,這幅作品取材自薄伽丘小說《十日談》中的故事。米萊幾乎消除了色彩明暗對比,畫面故意扭曲視角破壞了構圖的結構,右邊的桌子被拉長,人物沿著桌子分布,左邊的人物伸出的腳和翹起的椅子進步不打破構圖的平衡感。

《伊莎貝拉》[Isabella],米萊,1849年

《基督在父母家中》[Christ in the House of his Parents],米萊,1850

米萊的早期的作品都非常專注於描繪畫中的細節上,通常集中在描繪出美感以及大自然的複雜性,如《歐菲莉亞》[Ophelia]中,基於整合各種的自然元素,米萊創造出密集而精心設計的畫面,種方法被人稱為「生態繪畫法」[pictorial eco-system]。

《奧菲莉亞》[Ophelia],米萊,1851–1852

《聖巴塞洛繆日的胡格諾派》[A Huguenot on St Bartholomew's Day],米萊,1851–1852

《赦免命令》[The Order of Release],米萊,1852-1853

《西北方通道》[The North-West Passage],米萊,1874

《眼盲的女孩》[The Blind Girl],米萊,1856

《聖愛尼節前夜》[The Eve of Saint Agnes ],米萊,1863

《穿黑衣的布倫瑞克人》[The Black Brunswicker],米萊,1860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

Dante Gabriel Rossetti

羅塞蒂集畫家和詩人於一身,他的父親是著名的但丁學者,1845年他進入皇家藝術研究院學習。1849年,在拉斐爾前派首次展覽中,羅塞蒂展出了第一幅重要作品《少女時代的聖母瑪利亞》[The Girlhood of Mary Virgin],同年認識了未來的妻子伊莉莎白·希達爾[Elizabeth Siddall],希達爾成為了羅塞蒂畫作的主角,此後他也轉以描繪女性肖像為主。

《少女時代的聖母瑪利亞》[The Girlhood of Mary Virgin],羅塞蒂,1849

《貝婭塔·貝婭特麗絲》[Beata Beatrix],羅塞蒂,1864-1870,妻子為模特

羅塞蒂的情婦更是貫穿畫作的主角,在妻子去世後,羅塞蒂仍不斷找尋與她相似的身影,但他對女人的描繪幾乎過分的格式化。他的女管家芬妮·康佛絲[Fanny Cornforth]成為他的新戀人,他在畫作裡將她描繪為肉體性慾的象徵,而威廉·莫裡斯的妻子珍·莫裡斯[Jane Morris]則成為他另一位情婦,則被描繪的如同天上的女神一般。

《博卡·巴西塔》[Bocca Baciatam],羅塞蒂,1859,芬妮·康佛絲為模特

《莉莉斯小姐》[Lady Lilith],羅塞蒂,1867,芬妮·康佛絲為模特

《託洛美的皮耶》[Pia de' Tolomei ],羅塞蒂,1868-1880,珍·莫裡斯為模特

《珍·莫裡斯》[Jane Morris],羅塞蒂,1868

《白日夢》[The Day Dream],羅塞蒂,1880,珍·莫裡斯為模特

《菲婭美達的幻象》[A Vision of Fiammetta],羅塞蒂,1878,瑪麗·斯巴達利為模特

威廉·霍爾曼·亨特

William Holman Hunt

亨特在1844年進入皇家藝術研究院學習請,曾經是一位辦公室文員。亨特早期以現代都市和鄉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如《良心覺醒》[The Awakening Conscience]和《牧羊人》[The Hireling Shepherd]取得了一定知名度。在《牧羊人》這幅作品中亨特展現出基督的理想。

《牧羊人》[The Hireling Shepherd],亨特,1851

《英國海岸》[Our English Coasts],亨特,1852

《良心覺醒》[The Awakening Conscience],亨特,1853

《伊薩貝拉和香草罐》[Isabella and the Pot of Basil],亨特,1868

《生日》[The Birthday],亨特,1868

亨特的宗教主題繪畫才真正讓他名聲大振,如《世界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極受歡迎,甚至在各地進行巡迴展覽。他三度拜訪聖城耶路撒冷,將新的風格帶入聖經繪本中,試著藉新的形象啟發觀者重新體悟聖經。

《世界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亨特,1851-1853

《無辜者的勝利》[The Triumph of the Innocents],亨特,1883

《阿瑪麗利斯》[IAmaryllis],亨特,1884

《基督和兩個瑪麗》[Christ and the two Marys],亨特

相關焦點

  • 拉斐爾前派的詩和遠方——藝術上高度敏感的自然唯美主義
    da Urbino,1483 -1520),與達文西、米開朗琪羅並稱「文藝復興後三傑」(文藝復興美術三傑),拉斐爾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理想美所能達到的巔峰。,由3名年輕的英國畫家所發起——約翰·艾佛雷特·米萊、但丁·加百利·羅塞蒂和威廉·霍爾曼·亨特,拉斐爾前派的作品基本上以寫實的傳統風格為主,畫風審慎而細緻,用色較清新。
  • 出生於印度的英國藝術家,拉斐爾前派畫家普林塞普
    瓦倫丁·卡梅隆·普林塞普 Valentine Cameron Prinsep 1838-1904 普林塞普是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的拉斐爾前派畫家
  • 他是一位融合了拉斐爾前派與新古典主義繪畫風格的藝術家
    他的藝術風格和技巧有著拉斐爾前派和新古典主義晚期的特點。少婦尼瑞莎 格維得 英國 1906年 拉斐爾前派是19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一個畫派,從1848年成立,到1854年就基本解散了。他們推崇早期文藝復興(即拉斐爾之前)那種有明快色彩、有豐富細節和漂亮自然風光的繪畫藝術,希望創造出一種風格清新、技巧淳樸和感情真摯的藝術。這願望雖好,他們卻無法做到這一點,畢竟時代不同了,藝術的發展也不可能再完全恢復到早期文藝復興藝術的那種淳樸畫風。但是,畫家格維得繼承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與技巧。
  • 工業時代美的召喚——看拉斐爾前派如何做設計
    拉斐爾前派藝術家也愛設計羅塞蒂、米萊斯和亨特這三劍客是拉斐爾畫派的開創者和靈魂人物,其中羅塞蒂、米萊斯最為大家熟悉,羅塞蒂的長頸紅髮女郎和米萊斯的《奧菲利亞之死》《盲女》經常出現在畫冊中。「紅屋」的建造得到了拉斐爾前派藝術家、設計師的大力支持,菲利普·韋伯和羅塞蒂等藝術家都參與了家具、繪畫工作,這裡也成為眾多藝術名流聚會的伊甸園,成為藝術家共同的藝術宮殿,羅塞蒂說:「從各個方面看它都是最傑出的藝術品,與其說是一個家不如說是首詩。」
  • 圖書館帶你雲觀展|拉斐爾前派——絕美的反叛
    前言 拉斐爾前派,又常譯為前拉斐爾派,是1848年在英國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繼承浪漫主義,並呼籲繪畫應該回到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之前藝術的樣子。拉斐爾前派人數不多,作品也不多,持續時間很短,但先後影響了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英國的「新藝術運動」(工藝美術運動)。
  • 全球最大拉斐爾前派收藏家,藏品多到想要買下唐頓莊園當倉庫
    《菲婭美達的願景》/但丁·加百列·羅塞蒂/1878年這幅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屬於當今一位名聲赫赫的音樂家,一位音樂劇界的傳奇締造者。他不僅是這一流派的超級擁躉,還低調坐擁成百上千件拉斐爾前派們的作品,成為世紀頂級藏家。他就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爵士。
  • 布萊克:英國最早的浪漫主義、前衛藝術家
    你可能聽過這幾句,尤其是前兩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很多人會以為這四句出自佛家,但其實是譯自威廉布萊克《一粒沙子》,只是跟佛語的「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有契合之處。這段期間藝術史當然有不同的發展,但布萊克最仰慕的大師,仍然是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布萊克本人還不是前拉斐爾派,但他是這小團體的欣賞、學習對象,就如其名,這群藝術家偏激地認為拉斐爾之後再無藝術。若說布萊克跟不上時代,他是不願跟上時代,他屬於最早的英國浪漫主義先驅。
  • 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的代表
    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作品,以寫實為傳統風格,畫風細緻而端莊,用色清新而淡雅,呈現一種憂鬱的情調感。畫面中的花朵將人物映射得格外美豔,不是機械化的風格展示,而是將時代因素富有藝術潮流的美感。◆阿瑟哈克(Arthur Hacker)的作品實屬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的代表,最初是由英國畫家亨特、羅塞蒂和米萊斯所組成的藝術團體。在Arthur Hacker的油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畫面中的人物描畫擁有自己的風格特點。繼續了寫實的風格傳統,在畫面用色等方面均墨守成規與基調。
  • 解讀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羅塞蒂的油畫《貝亞特裡齊》
    在這個「最好」又「最壞」的時代,有一群人猶如唐吉訶德鬥風車一般,試圖通過復興中世紀的哥德式理想與社會的功利平庸做抗爭,他們便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圓桌騎士」——拉斐爾前派。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是受批評家約翰·羅斯金影響,由威廉·霍爾曼·亨特、約翰·米萊、但丁·加百利·羅塞蒂於1849 年發起建立的藝術團體,他們想要通過復興15 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繪畫來反對當時的藝術潮流,尤其是反對皇家藝術學院創立和標榜的機械風格與公式化的創作。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作為拉斐爾前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畫作不僅是拉斐爾前派的優秀作品,也帶著深刻的個人烙印。
  • 上遊時尚|前衛個性顛覆傳統,當塗鴉藝術遇上室內裝修
    {"title":"上遊時尚|前衛個性顛覆傳統,當塗鴉藝術遇上室內裝修", "url":"https://www.cqcb.com/xinshishang/zixun/2020-04-29/2365867.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xinshishang
  • 拉斐爾vs梵谷的37歲,6對關鍵詞
    同樣,偉大的藝術家梵谷也在37歲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中外藝術史上,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家都在年輕的時候結束了生命:王微29歲,李賀26歲,李贊華37歲,謝時臣30,宋璲36歲,任熊35,華託37歲,卡拉瓦喬37歲?勞特雷克37歲,修拉32歲。
  • 拉斐爾:為繪畫而生的「完美」藝術家
    ——瓦薩裡《大藝術家傳》帶著「完美」標籤的拉斐爾和所有人一樣,在幸福與不幸中成長。拉斐爾8歲喪母,11歲喪父,叔叔成了他唯一的監護人,之後他就進入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1446-1523)的工作室系統地學習藝術。
  • 是藝術還是墮落? 直擊行為藝術家的血腥作品(多圖)
    是藝術還是屠殺行為?藝術家的血腥作品  16日,20多位來自中國、英國、捷克、德國、日本等近10個國家的行為藝術家在成都郊區某花園住宅內展示了令世人震驚和不解的行為藝術。其中,北京朱昱的作品《復活節快樂》因其血腥的場面和殘忍的過程引發了強烈的反應,來自英國的女行為藝術家MiMi甚至一度揮舞鐵鎬衝入現場試圖阻止行為的繼續。
  • 藝術家柔情的一面:拉斐爾、魯本斯等筆下的母親和孩子
    在所有人心中,母親佔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再叛逆的藝術家在母親面前都會流露出柔情的一面。「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拉斐爾、魯本斯、畢卡索等名家筆下的的母親們。14世紀早期的《聖母像》《聖母像》是最早的成體系的描繪母親形象的一類作品,在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風靡一時,但是文藝復興前的藝術作品大多服務於宗教,所以聖母像的程式化痕跡十分明顯。
  • 拉斐爾500周年丨年輕的拉斐爾何以躋身文藝復興三傑?
    16世紀初的佛羅倫斯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藝術的發展走在時代的前列,因此吸引了很多藝術家紛至沓來,1504年拉斐爾去到佛羅倫斯,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年輕畫家。當時的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已經擁有大師的稱號和無可動搖的藝術地位,該怎麼做才能成為像他們一樣成功的人?思來想去的拉斐爾決定穩紮穩打,先從模仿開始。
  • ​三島由紀夫之死,是日本文化與前衛藝術的合謀
    三島早就策劃讓媒體到東京市谷軍事基地,記錄下他自殺前對大眾重建君權的呼籲。三島問了在NHK工作的一位好友,詢問電視臺會不會對現場轉播他切腹自殺有興趣,這位友人以為這只是三島眾多黑色玩笑之一。事實證明並非如此。三島一直對死亡有種藝術式的執迷。1966年他執導了短片《憂國》,飾演在20世紀30年代切腹自殺的年輕軍官,背景音樂是華格納的《愛之死》。
  • 自由繪畫丨具體派:日本戰後的前衛藝術
    具體派成員合影 1954 年夏天,「具體藝術協會」在吉原治良的領導下成立於關西地區的蘆屋市,參與是他的16 名年輕學生。吉原治良在介紹具體派的圖錄前言中寫道:「我們希望以一種具體的方式來呈現我們精神自由的證據,我們將上下求索,從所有類型的藝術創作當中尋找興奮點。」 日本的當代書法在戰後不斷地引發歐美抽象藝術家的興趣,書法藝術家們被頻頻邀請參與國際展覽,這導致1950 年代的日本藝術界具有非常國際化的面向。
  • 網絡情人節,欣賞英國拉斐爾前派畫家亞瑟.休斯油畫中的愛情
    他崇拜拉斐爾前派,是拉斐爾前派中藝術感情最脆弱的畫家,他最擅長表達男女談情說愛的畫面!這幅《永久的婚約》,就是描繪兩位愛戀中的男女,在一棵老樹下,山盟海誓海枯石爛心不變,締結百年之約!她們以一棵老樹作為見證,保護她們的愛情,能夠白頭到老,永葆青春!
  • 西方藝術史:英國美術 拉斐爾前派創始人 霍爾曼·亨特
    他的《牧羊人》標誌著拉斐爾前派藝術的全面成熟,也是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在這幅畫中他以真正的農民為模特兒,配上色彩明麗、景色優美的自然環境,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在拉斐爾派的成員中,亨特一生都保持了他們當初所宣揚的概念。《伊莎貝拉與羅勒花盆》後來他由於視力惡化而不再作畫,他最後一幅作品《夏洛特女士》是在別人協助下才完成的。
  • 2020全球藝術大展關鍵詞:女性藝術家、拉斐爾、馬蒂斯、日本
    女性藝術家 2020年,全球數場大展將視角對準了「女性藝術家」,恰逢3月,話題正熱。)開展,在女性被排除於傳統教育之外的時代,阿特米西婭自身以及作品中的反抗精神無疑使她成為了古典時期女藝術家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