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羅塞蒂的油畫《貝亞特裡齊》

2021-01-12 人美renmei

19 世紀下半葉的英國是一個不同於任何時代的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下,英國步入了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繁榮發展的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出現使其一躍成為經濟大國,「維多利亞風格」在文化和藝術領域引領著新的風尚,此時的大英帝國正處於巔峰狀態。然而這個時代也是社會矛盾叢生的時代,使用機器進行生產的工業革命破壞了英國原本田園牧歌一般的景色, 新興的商人階級急功近利, 衝擊著長久以來佔主導的英國貴族情懷, 社會品味愈發乏善可陳。在這個「最好」又「最壞」的時代,有一群人猶如唐吉訶德鬥風車一般,試圖通過復興中世紀的哥德式理想與社會的功利平庸做抗爭,他們便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圓桌騎士」——拉斐爾前派。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是受批評家約翰·羅斯金影響,由威廉·霍爾曼·亨特、約翰·米萊、但丁·加百利·羅塞蒂於1849 年發起建立的藝術團體,他們想要通過復興15 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繪畫來反對當時的藝術潮流,尤其是反對皇家藝術學院創立和標榜的機械風格與公式化的創作。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作為拉斐爾前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畫作不僅是拉斐爾前派的優秀作品,也帶著深刻的個人烙印。羅塞蒂涉獵的題材多為文學故事和聖經故事,代表作有《受胎告知》《白日夢》等。他的早期作品多為故事性的場景繪畫,而後常常只在畫面中描繪一位女性,這一轉變在其1870 年完成的《貝亞特裡齊》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畫作以羅塞蒂的妻子伊莉莎白·西達爾為模特,描繪的是但丁《新生》中記錄的貝亞特裡齊臨終的場景,畫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被公認為是使貝亞特裡齊獲得「永生」的經典圖像。

受胎告知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幅畫是羅塞蒂為悼念亡妻而作,是對貝亞特裡齊和西達爾死亡的隱喻。但從故事原型、圖像志分析,以及羅塞蒂對但丁的崇敬之情、與西達爾的愛情等多方面綜合考量,可以發現《貝亞特裡齊》的內在含義並非只停留在情愛之思上,羅塞蒂把更多信息藏在表象之後,想要帶著觀者一起超越塵世,走向更深遠的精神世界。

白日夢

《貝亞特裡齊》與《新生》的不解之緣

《新生》是但丁於1295 年出版的由31 首抒情詩和連綴其間的散文組成的文學作品,描繪的是詩人同貝亞特裡齊的「宮廷之愛」(courtly love)。但丁用散文串聯詩歌之間的敘述性內容,回顧自己從幼年到少年,再到青年時代的愛情經歷。文中的女主角貝亞特裡齊既是一位有具體所指的人物,也是一個符號化的意象集合體,但丁通過對貝亞特裡齊的讚美、愛戀和追思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大多數學者認為,「新生」代表的是「由愛而發生改變,並開始新的生活」,貝亞特裡齊是但丁心中的理想女性,是集形態之美、精神之美、理想之美為一體的化身。羅塞蒂的《貝亞特裡齊》描繪的便是《新生》中這一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

但丁之夢

羅塞蒂的祖籍是義大利,在這一點上他與但丁有著深厚的淵源。或許正因如此,又或許因為羅塞蒂的父親是一名義大利文學的研究者,羅塞蒂在16 歲時就開始閱讀並喜愛上了但丁的作品,他甚至為了表達對但丁的崇敬將自己原本的名字「加百利·查爾斯·但丁·羅塞蒂」改成了「但丁·加百利·羅塞蒂」,還翻譯出版了但丁的作品《義大利早期詩歌》,《新生》即是其中一篇。《新生》對羅塞蒂的影響非常深遠,在他看來,「《新生》中有一股宛如初次降臨的、耳語般的力量在觸碰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得以瞭望到更遠的遠方」,由此也萌生了塑造貝亞特裡齊的念頭。

貝亞特裡齊

《貝亞特裡齊》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羅塞蒂因西達爾的去世而作,然而在他的信件中發現,羅塞蒂早在1862 年就開始著手創作這幅《貝亞特裡齊》,在1863 年西達爾去世後又重啟創作,直到1870 年創作完成。在準備階段,羅塞蒂以妻子西達爾和其他人為模特進行了許多素描練習,並且直接使用了自己之前創作的插圖版聖則濟利亞的人物姿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儘管西達爾的逝去對羅塞蒂創作《貝亞特裡齊》是有影響的,但這幅畫並非是專屬之作,而是羅塞蒂在經過多年的精心準備和練習後,最終完成的作品。有學者認為,「《貝亞特裡齊》是紀念愛妻之逝」的說法不過是威廉·羅塞蒂(羅塞蒂的弟弟)的「炒作」,對《貝亞特裡齊》的解讀絕不能止步於對二人愛情故事的感慨。

超越形象的深層解讀

若非是「愛情之約」,又該從哪裡開始解讀《貝亞特裡齊》呢?圖像本身仍是重要的線索。羅塞蒂在畫面中安置了許多細節,之前的「誤會」也由此而生:研究者將畫中的西達爾與貝亞特裡齊等同,認為血色鴿子叼來的罌粟花象徵著她們的死亡,又暗示西達爾是因服用過量的鴉片酊而喪命;背景中的日晷指向數字「9」,這正是貝亞特裡齊死亡的時間,也恰巧是西達爾去世的時間。從表面上看,用圖像志分析畫作中的象徵意義沒有什麼不妥,但羅塞蒂的精妙之處卻在於不僅使用了圖像約定俗成的表徵指向,還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圖像系統,讓每一個細節都具有雙重指向性,把自己的精神嚮往和思想觀念隱藏在其中。在畫面中,貝亞特裡齊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間,她的左右兩側是愛神與但丁。貝亞特裡齊身著綠色的中世紀服裝,棕紅色的頭髮蓬鬆地披在肩上,從窗戶洩進來的光芒在她的頭部環繞成一個光環,如聖潔的少女一般。她的面色蒼白,微張的嘴唇和臉上的表情卻暗含著興奮與虔誠,雙眼微閉,臉頰上揚,突顯出修長的頸部,雙手的交疊如同正在祈禱,輕置於大腿之上,仿佛正在等待由紅色鴿子銜來的白色花朵。在色彩的選擇上,羅塞蒂給貝亞特裡齊披上了綠色的衣裙,其他部分多用紅色或金色等暖色描繪,在冷暖之間達成了一種特殊的平衡。然而這樣的色彩安排並非只是為了單純的美感而設計,相反它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羅塞蒂曾說:「一個穿著綠衣的女士對我來說就像是她蘊含著生命的火焰一般。」身著綠色衣袍的貝亞特裡齊在此即是「生命火焰」的隱喻,在但丁的《新生》中也有貝亞特裡齊「吞下如同火焰一般的心」的情節,背景中愛神手中的火焰也與之相映成趣。

阿施塔特女神

女性形象在羅塞蒂的畫作中經常出現,表面上看她們是具體的形象,但是羅塞蒂真正想要表現的卻是 「虛擬的身體」,是一種超越肉體的存在,一種意向的集合。在《貝亞特裡齊》裡,西達爾不過是貝亞特裡齊形象的提供者,而羅塞蒂自比創作完美女神的但丁,他用畫筆創造出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和但丁一樣,把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浪漫情感注入其中,以實現最終的理想。至此,這裡既沒有貝亞特裡齊也沒有西達爾,羅塞蒂帶著觀看者超越形象,邀請大家進入他的內心世界。而「死亡」的信息在畫面中其實並不明顯。雖然描繪的是死亡前的剎那,但貝亞特裡齊的臉上沒有半點痛苦和慌張,流露出的竟是平靜與興奮的神情。作為模特的西達爾生前健康狀況就一直欠佳,雖然不知道她所患是何種疾病,但從她的就診記錄中可知她的病讓她的胃口非常好,「有著似乎無法將自己的胃填滿的無底洞一般的欲望」,這與當時肺結核的病症相類似。在羅塞蒂及其之前的時代,人們一直認為肺結核是由某種熱情似火的情感引發的,因而病症的發作是自我情感的宣洩,是一種自我升華的體現。在畫面裡,西達爾身體的虛弱被表現為蒼白的面龐,而「熱情似火」的情感宣洩和精神超越則是由紅潤的唇色來體現。在這一次描繪的背後,羅塞蒂再一次超越了肉體,不斷強化向上的情緒,西達爾過量吸食鴉片酊的狀況在此也成為對精神升華的隱喻。

蒙娜·瓦娜

超越塵世的精神表達

《貝亞特裡齊》裡的其他圖像也有著豐富的含義和隱喻。前景中有一隻叼著白色花朵的紅色鴿子。鴿子在西方傳統繪畫中多是白色的,尤其在天使傳報的題材中,鴿子作為生靈的化身象徵著聖母的純潔,也是受胎的啟示,通常以口銜百合的形象出現,就像羅塞蒂在《受胎告知》中表現的一樣。《貝亞特裡齊》中鴿子、花朵和女性的組合看上去與天使傳報題材有異曲同工之處,實際上卻另有深意——紅色鴿子銜來的不是百合花,而是和百合顏色一樣的罌粟花,傳達的是熱情而非聖潔。此時的貝亞特裡齊懷揣的並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對可以在另一個世界重獲新生的期待與嚮往。與貝亞特裡齊的形象一樣,羅塞蒂在約定俗成的圖像組合中置入了自己的象徵體系,借用人們熟悉的題材和象徵符號表現超越認知的深層含義,賦予畫面深刻的內涵和耐人尋味的意味。畫面的右上方,但丁站在一口水井前,手裡拿著一本書,在他旁邊的是手握一團火焰的愛神。在《新生》中,但丁與愛神的關係非常密切,每當但丁感知到自己的愛人時,愛神就會現身。在但丁看來愛神並不是「有血有肉的實體」,而是「物質中偶然存在的東西」,是超越肉體之外的精神存在。羅塞蒂顯然全盤接受了但丁的理念,畫面中但丁和愛神分立貝亞特裡齊的左右,即是這一「精神感知」的顯現。從某種程度上說,羅塞蒂的《貝亞特裡齊》是對但丁《新生》的「圖解」。許多學者在解讀《貝亞特裡齊》的時候都著重強調日晷指向的數字,認為這是連接貝亞特裡齊和西達爾的「死亡時間」。但《新生》中的這段記錄,或許可以更為準確地解釋數字的真實含義:

「九」這個數字同她(指貝亞特裡齊)的關係如此密切,也許有這麼一個理由。根據託勒密和基督教的經義,「九」為天庭轉動的數字;根據一般天學家的意見,天庭對地球在其相互位置上有某種感應力。「九」這個數字之所以和她結下不解之緣,是為了讓我們了解她在降生時,轉動的九重天正處於極其協調的狀態……「九」這個數字就是她本人的化身,這不過是一種比喻。「三」是「九」之根,因為它不加入其他數字自乘即為九……因此,倘「三」本身就是「九」的因數,奇蹟的因數本身就是「三」,即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她的本質不是別的,是令人稱奇的三位一體……

通過這段但丁對數字九的解讀,我們得以知曉羅塞蒂每一處細小的安排實際上都有可以參照的文本,他把帶有象徵意義的符號和文學作品、個人的主觀情感糅合在一起,透過畫面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而那些「看圖識字」的研究者們,只停留在羅塞蒂故意設下的「圈套」裡,解釋著最直觀的信息,卻永遠進入不了羅塞蒂的內心。將《貝亞特裡齊》中的女主角、但丁、愛神、鴿子、罌粟等的圖像隱喻放到一起,我們可以看到宗教、文學、個人主觀情感的相互交融對羅塞蒂想要通過畫作表達的語義進行一番有根據的猜測,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相比於想要表現西達爾或是貝亞特裡齊的死亡,他更想表現的是肉體的死亡與精神的重生;相比於想要表達任何的宗教觀念和思想或是抒發對文學作品的情懷,他更想通過這些似是而非的符號傳達不似宗教、勝似宗教的情感, 這樣的情感正是對擺脫肉體、超越塵世的精神性的追求與嚮往,它有著宗教般濃鬱的氛圍卻指向無人之神位,羅塞蒂在畫作中的這般排布經營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哲學之思考。

內容選自《油畫》2017年第4期

魏婧宇《超越塵世——羅塞蒂<貝亞特裡齊>中的愛與信仰》

相關焦點

  • 工業時代美的召喚——看拉斐爾前派如何做設計
    拉斐爾前派藝術家也愛設計羅塞蒂、米萊斯和亨特這三劍客是拉斐爾畫派的開創者和靈魂人物,其中羅塞蒂、米萊斯最為大家熟悉,羅塞蒂的長頸紅髮女郎和米萊斯的《奧菲利亞之死》《盲女》經常出現在畫冊中。「紅屋」的建造得到了拉斐爾前派藝術家、設計師的大力支持,菲利普·韋伯和羅塞蒂等藝術家都參與了家具、繪畫工作,這裡也成為眾多藝術名流聚會的伊甸園,成為藝術家共同的藝術宮殿,羅塞蒂說:「從各個方面看它都是最傑出的藝術品,與其說是一個家不如說是首詩。」
  • 拉斐爾前派:激進的年輕藝術家顛覆傳統與道德,是墮落還是前衛?
    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常譯為前拉斐爾兄弟會,是在1848年由英國年輕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團體。《珀耳塞福涅》[Proserpine],羅塞蒂,1874,珍·莫裡斯為模特 拉斐爾前派派認為拉斐爾時代以前古典藝術風格已經被學院派的教學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為前拉斐爾派
  • 油畫大師羅塞蒂畫作中憂傷而早逝的人體模特—莉茲.西達
    她的名字叫莉滋.西達,是畫家的人體模特也是戀人,也是拉斐爾前派時代最著名,壽命最短的模特之一!西達於1829年出生在倫敦,雖然她父親說出生於貴族,但他們現在已經一貧如洗!他們居住在一個工人階級社區,父親開了一家商店,家中兩個男孩隨父親做生意,三個姐妹做裁縫、女帽工。
  • 英國畫家阿瑟哈克油畫作品欣賞!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的代表
    ◆今日分享英國畫家阿瑟哈克(Arthur Hacker)的油畫作品。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作品,以寫實為傳統風格,畫風細緻而端莊,用色清新而淡雅,呈現一種憂鬱的情調感。畫面中的花朵將人物映射得格外美豔,不是機械化的風格展示,而是將時代因素富有藝術潮流的美感。
  • 出生於印度的英國藝術家,拉斐爾前派畫家普林塞普
    瓦倫丁·卡梅隆·普林塞普 Valentine Cameron Prinsep 1838-1904 普林塞普是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的拉斐爾前派畫家
  • 拉斐爾前派的詩和遠方——藝術上高度敏感的自然唯美主義
    拉斐爾前派反對學院派的陳規,有的作品呈現憂鬱的情調。 前拉斐爾派的起源 但丁·羅塞蒂的弟弟威廉·羅塞蒂負責編輯雜誌,發行了包括羅塞蒂、託馬斯·伍爾納和詹姆士·柯林的詩,以及其他有關藝術與文學間的親前拉斐爾派的論文,如考文垂·巴特摩爾(Coventry Patmore)的文章。但這也顯現了為何前拉斐爾派僅維持短暫時間的原因,雜誌並不能長時間的維持畫派的氣勢。
  • 圖書館帶你雲觀展|拉斐爾前派——絕美的反叛
    前言 拉斐爾前派,又常譯為前拉斐爾派,是1848年在英國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繼承浪漫主義,並呼籲繪畫應該回到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之前藝術的樣子。拉斐爾前派人數不多,作品也不多,持續時間很短,但先後影響了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英國的「新藝術運動」(工藝美術運動)。
  • 全球最大拉斐爾前派收藏家,藏品多到想要買下唐頓莊園當倉庫
    《菲婭美達的願景》/但丁·加百列·羅塞蒂/1878年這幅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屬於當今一位名聲赫赫的音樂家,一位音樂劇界的傳奇締造者。他不僅是這一流派的超級擁躉,還低調坐擁成百上千件拉斐爾前派們的作品,成為世紀頂級藏家。他就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爵士。
  • 一幅前拉斐爾派畫家素描首次公開,曾在二手書店被意外淘得
    英國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近日舉辦的「Ivor Batchelor 夫婦遺贈展」,一幅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素描將首次公開展出。粉彩素描,但丁·加百利·羅塞蒂這幅粉彩素描是油畫《Pia de Tolomei》的草稿,描繪了一名女子倚靠在植物牆邊的場景,畫面中的女子名為 Alexa Wilding,曾是羅塞蒂最常使用的模特之一。1868年羅塞蒂完成油畫終稿,畫面中的人物則替換為他的情人 Jane Morris。
  • 網絡情人節,欣賞英國拉斐爾前派畫家亞瑟.休斯油畫中的愛情
    他崇拜拉斐爾前派,是拉斐爾前派中藝術感情最脆弱的畫家,他最擅長表達男女談情說愛的畫面!這幅《永久的婚約》,就是描繪兩位愛戀中的男女,在一棵老樹下,山盟海誓海枯石爛心不變,締結百年之約!她們以一棵老樹作為見證,保護她們的愛情,能夠白頭到老,永葆青春!
  • 欣賞拉斐爾學前女畫家斯蒂爾曼油畫,與才華美貌共存
    著名英國拉斐爾前女畫家瑪麗·斯巴達·斯蒂爾曼(marieSpartali出生於Stillman),出生於希臘商人家庭,他在家裡舉辦聚會,經常邀請著名的藝術家和作家參加,他對斯蒂爾曼非常熟悉,熱愛藝術,後來,他在畫家福特·馬多·布朗的指導下學習繪畫!
  • 拉斐爾:為繪畫而生的「完美」藝術家
    ——瓦薩裡《大藝術家傳》帶著「完美」標籤的拉斐爾和所有人一樣,在幸福與不幸中成長。拉斐爾8歲喪母,11歲喪父,叔叔成了他唯一的監護人,之後他就進入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1446-1523)的工作室系統地學習藝術。
  • 他是一位融合了拉斐爾前派與新古典主義繪畫風格的藝術家
    他的藝術風格和技巧有著拉斐爾前派和新古典主義晚期的特點。少婦尼瑞莎 格維得 英國 1906年 拉斐爾前派是19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一個畫派,從1848年成立,到1854年就基本解散了。他們推崇早期文藝復興(即拉斐爾之前)那種有明快色彩、有豐富細節和漂亮自然風光的繪畫藝術,希望創造出一種風格清新、技巧淳樸和感情真摯的藝術。這願望雖好,他們卻無法做到這一點,畢竟時代不同了,藝術的發展也不可能再完全恢復到早期文藝復興藝術的那種淳樸畫風。但是,畫家格維得繼承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與技巧。
  • 3D技術重建油畫巨匠拉斐爾容貌,大師把自己的鼻子畫美了
    拉斐爾,油畫《自畫像》1833年,工人們從古廟的一個墓穴中挖掘出了幾具遺骨。拉斐爾據說在他們中間。在遺體被重新埋葬之前,根據頭骨推定做了一枚石膏鑄成了這位大師的頭骨模型。因為這位雅典學派藝術家的學徒也被埋在他附近,所以,研究人員一直在質疑這個頭骨是否真的屬於拉斐爾。羅馬大學的研究人員用石膏模型對主人的臉進行了三維重建。然後,他們將模型與藝術家的自畫像以及同時代的肖像進行了比較,並做出了明確的匹配。
  • 西方藝術史:英國美術 拉斐爾前派創始人 霍爾曼·亨特
    他的《牧羊人》標誌著拉斐爾前派藝術的全面成熟,也是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在這幅畫中他以真正的農民為模特兒,配上色彩明麗、景色優美的自然環境,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這些特色是被約翰·拉斯金和湯瑪斯·卡萊的文章所影響的,他們主張世界本身應該被視為許多視覺的記號來解讀,而亨特覺得身為一個畫家應該有責任去顯露這些記號與事實的聯結。在拉斐爾派的成員中,亨特一生都保持了他們當初所宣揚的概念。
  • 唯美溫情的女性光輝|拉斐爾、安格爾、布格羅人體油畫的不凡表現
    布格羅油畫作品《義大利女人》1871年在西方繪畫的歷史中,女性更是成為藝術創作的主要對象,女性形象作為西方繪畫形象的一種類型,它不僅是藝術家表現個人情感、藝術追求的載體,也是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狀況、思想觀念以及文化結構的一面鏡子。
  • 一日一話 | 藝術之王拉斐爾
    藝術家是一群天賦奇才有著獨特思想、獨特性格、獨特能力的一群人,但我們可能無緣了解他們奇幻的一生,電影給了我們走進他們世界的機會,去更深入的了解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愛情,了解他們的作品!當電影和藝術家相遇時,會產生怎樣絢爛的火花?那就跟著Touchbox一起,通過電影走進藝術家的世界吧 !八月份主題:31部電影帶你了解31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