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時代美的召喚——看拉斐爾前派如何做設計

2021-01-08 藝術中國

凱特·伊莉莎白·邦斯,音樂,1895年至1897年 圖片 來源:artdaily

一段被低估的藝術設計歷史

2019年是包浩斯創辦100周年,圍繞包浩斯運動,世界各地也展開了各項展覽和討論。由此開啟的藝術與設計的話題也再次進入公眾的視野。

近日,美國維羅海灘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維多利亞激進派展覽:從拉斐爾前派到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似乎提供了另一個窺視」前現代世界」中藝術與設計的窗口。這是一段容易被大眾所忽視的藝術設計史。

維多利亞激進派展覽:從拉斐爾前派到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youtube

維多利亞激進派展覽:從拉斐爾前派到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youtube

20世紀初期的包浩斯所開創的現代風格並非是憑空而來,在19世紀這個孕育著一切變革的百年中,由英國起源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可視為包浩斯的精神前身。

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在中國的知名度遠遠不及包浩斯,但是提起拉斐爾前派,很多美術愛好者都有所耳聞,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怎麼會與一個畫派連接在一起呢?這裡有很深的歷史淵源。

拉斐爾前派藝術家也愛設計

羅塞蒂、米萊斯和亨特這三劍客是拉斐爾畫派的開創者和靈魂人物,其中羅塞蒂、米萊斯最為大家熟悉,羅塞蒂的長頸紅髮女郎和米萊斯的《奧菲利亞之死》《盲女》經常出現在畫冊中。

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羅塞蒂、米萊斯和亨特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十九世紀中葉,但丁·加百利·羅塞蒂( Dante GabrielRossetti)、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s)和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alman Hunt)這三位叛逆的英國青年藝術家,對以拉斐爾美學為代表的古典主義學院派充滿蔑視。他們尊崇拉斐爾之前的文藝復興初期和中世紀喬託、波提切利等藝術家的作品,迷戀於中世紀藝術內蘊的精神靈性以及對於自然的真誠描繪。他們成立了藝術兄弟會(史稱「拉斐爾前派」),以大量的作品來實踐他們的藝術理想。

1851年英國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國際工業博覽會(也稱為水晶宮博覽會),它既是西方工業成就的展示,也暴露了工業設計的各種問題 圖片來源:搜狐


拉斐爾前派藝術家也是全方位的美學家,在他們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大機器生產已經到來,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廉價粗糙的工業產品,在藝術家們看來這類工業產品毫無藝術品位,醜得令人無法容忍,只有自己製作才能符合心中的夢想。

藝術家們秉承圓桌騎士的精神來製造家具,評論家岡特說:「他們要把想像中的那個圓桌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要嚴格按照它在他們夢中的樣子製作,分毫不差。」這一點也符合他們傾慕的中世紀行會中藝人與工匠緊密結合的範例。

約翰·羅斯金與威廉·莫裡斯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和歷史課本中「黑暗的中世紀」觀點完全相反,拉斐爾前派的「精神教父」、藝術評論家拉斯金在《威尼斯石》中把中世紀藝術說成是「表達人們的勞動歡樂」,中世紀工藝表達了「社會的快樂與一致精神」。

米萊斯,基督在父母家中,油畫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可以從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的藝術原則中直接感受到對拉斯金美學思想的繼承:

 誠實的觀察自然,從自然中汲取靈感;

真實地反映現實,特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主張藝術與民眾緊密聯繫,反對貴族式的精英藝術;

取消文藝復興以來藝術與設計的區隔,要求美學家從事產品設計。

 顯然,拉斯金的觀點頗具我們熟悉的社會主義美學特徵,具有非常進步的思想。

拉斐爾前派的藝術家、設計師威廉·莫裡斯(WilliamMorris)繼承拉斯金的思想,他認為藝術、設計是為大眾服務,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其進一步強調產品的手工藝製作,強調藝術與手工藝的結合。著名的「紅屋」就是威廉·莫裡斯設計思想的集中體現。

紅屋——現代設計的開端

莫裡斯想要一座「非常有中世紀精神」的住宅,他與菲利普·韋伯(PhilipWebb)合作在肯特郡阿普頓設計建造了這座建築。建築外觀以簡練的塔樓、尖拱入口的哥特風,摒棄了當時流行的過度裝飾。整個建築是英國第一座紅磚建築,因此得名「紅屋」。

威廉·莫裡斯,紅房子,建築設計圖片來源:網絡

房屋內部的房間、走廊和樓梯充分考慮了設計的實用性,追隨因地制宜的原則,這也影響了幾代希望將功能性放在首位的建築師們。客廳天花板直通屋頂,光線從彩色花窗投射進來,房間通體透亮明淨。

紅屋的門廳圖片來源:網絡

房屋內採用大量紡織品和刺繡覆蓋牆面和地面。莫裡斯對紡織品設計具有極高的天賦,他的紡織品作品被稱為「莫裡斯印花布」,各種植物和動物的清新、優雅的造型仿佛是波提切利時代的裝飾紋樣,一掃維多利亞時代裝飾的沉悶暗啞。

莫裡斯&韋伯可調椅 1870-1890年圖片來源:搜狐

「紅屋」無倫是建築理念、室內裝修以及材料工程的運用都開啟了現代設計的開端,有評論認為,「紅屋」的建設是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正式啟動,威廉·莫裡斯也成為這一運動的開創者。

「紅屋」的建造得到了拉斐爾前派藝術家、設計師的大力支持,菲利普·韋伯和羅塞蒂等藝術家都參與了家具、繪畫工作,這裡也成為眾多藝術名流聚會的伊甸園,成為藝術家共同的藝術宮殿,羅塞蒂說:「從各個方面看它都是最傑出的藝術品,與其說是一個家不如說是首詩。」

威廉·莫裡斯,壁紙紋樣 圖片來源:網絡

1861年,威廉·莫裡斯聚集了一批「美術工作者」,成立莫裡斯,馬歇爾,福克納公司(後來命名為莫裡斯公司)——維多利亞時代最具進步性和特殊性的公司。公司的協作工作方式和手工藝技術使藝術家和設計師能夠創造出耳目一新的產品。

在莫裡斯眼中,公司與中世紀的手工作坊無異,都是陶冶道德的地方,絕不能製作只為賺錢的便宜貨,而要把看得見、摸得著的日常家用器物當作一種信仰,為人們生活在其中的所謂「文明」樹立一個典範。

威廉•莫裡斯,《烏有鄉消息》扉頁和首頁,約1892年圖片來源:搜狐

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在歐洲有著相當的影響力,並直接影響了20世紀日本的民藝之父——柳宗悅。在這場運動中出現了染色、機織、印花棉布、彩色玻璃畫窗、花紋掛毯等工藝門類,它們的方針都由莫裡斯在1861年確立,至今通行。莫裡斯的設計確定了流行的風格,形成一種高雅的大眾趣味。

失落的烏託邦理想

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拉斐爾前派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藝術理念與現實充滿矛盾,以手工製造的精美產品只能令價格飆升,他們的審美趣味也屬於文藝知識階層,這和他們希望藝術為大眾服務的理念相反,事實上,莫裡斯公司生產的產品往往是市面上最貴的。

而面向中世紀的拉斐爾前派的繪畫作品也被部分人認為是頹廢和倒退的象徵,英國文豪狄更斯更是露骨地諷刺拉斐爾前派的作品。

拉斐爾前派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後來被印象派、包浩斯等現代藝術流派搶去了風頭,他們的社會理念被認為是空想的烏託邦,英國也被認為錯過了引領全球工業美學設計開創者的時代契機。

但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公眾開始重新審視拉斐爾前派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魅力,重估它的歷史意義,深入思考當年美術家提出的問題。

維多利亞激進派展覽:從拉斐爾前派到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此次在美國維羅海灘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維多利亞激進派展覽:從拉斐爾前派到藝術與手工藝運動》集中展示了拉斐爾前派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主要藝術家、設計師140多件重要作品。這次展覽是英國伯明罕博物館發起的美國巡迴展之一,伯明罕博物館是收藏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作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威廉·霍爾曼·亨特,瓦倫汀從普羅丟斯那裡救下西爾維亞,油畫  圖片來源:artdaily

福特·馬多克斯·布朗,漂亮羔羊,油畫  圖片來源:artdaily

亨利·沃利斯,破石者,油畫  圖片來源:artdaily

但丁·加布裡埃爾·羅塞蒂,莫克森·丁尼生設計:藝術宮殿,1856 - 1857。鋼筆和黑色、棕色墨水 圖片來源:artdaily

此次展覽展出了拉斐爾前派經典畫作之一《漂亮羔羊》,這是藝術家福特·馬多克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在陽光下描繪自然景觀的開創性嘗試,它遠早於印象派藝術家的外光寫生。其他繪畫亮點還有表現十九世紀英國嚴酷工業環境的亨利·沃利斯(Henry Wallis)的《破石者》和羅塞蒂未完成繪畫作品。

彩色玻璃面板-聖馬克福音,愛德華·伯恩-瓊斯設計,1873年圖片來源:artdaily

除了羅塞蒂、米萊斯和威廉·霍爾曼·亨特第一代拉斐爾前派的藝術家作品外,展覽還展出了以威廉·莫裡斯和伯明罕出生的愛德華·伯恩-瓊斯(Burne-Jones)在內的第二代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弗雷德裡克·桑蒂斯(Frederick Sandys)和西蒙·所羅門(Simeon Solomon)在紙上的繪畫和作品。這一代藝術家具有更鮮明的中世紀色彩和優雅美感。

伯恩-瓊斯是莫裡斯的終身好友,他師從於羅塞蒂,研讀中世紀文學,他後來成為拉斐爾前派的主將。而所羅門的作品以猶太人生活和同性戀題材聞名,這也顯示出拉斐爾前派作品的多樣性主題。

羅塞蒂,虔誠的比阿特麗斯,油畫,1864至1870年 圖片來源:新浪

該展覽還展出了當時女性藝術家的作品,除了羅塞蒂的「藝術女神繆斯」——伊莉莎白•西達爾,還有凱特·伊莉莎白·邦斯(Kate Elizabeth Bunce)的畫作、範妮·邦恩(Fanny Bunn)和瑪麗·邦廷(Mary Bunting)的琺瑯製品、瑪麗·簡·內威爾(Mary Jane Newill)的彩色玻璃和紡織品,以及莎拉·富勒頓·蒙蒂思·楊(Sarah Fullerton Monteith Young)的一件連衣裙。

莫裡斯設計的圖案 圖片來源:artdaily

在裝飾藝術中,回歸中世紀的簡約使設計師更加貼近形式與功能的結合。展覽包括彩色玻璃面板、陶瓷、紡織品和金屬製品,和莫裡斯的一組精美的紡織品和牆紙,以及奧古斯塔斯·普金(Augustus Pugin)、威廉·巴特菲爾德(WilliamButterfield)和由菲利普·韋伯(Philip Webb)在1859年至60年間設計的一組優秀的手工玻璃容器,它們是現代設計的早期體現。

伯恩-瓊斯,赫斯帕裡德斯•卡森 圖片來源:網絡

展覽中其他產品設計 圖片來源:網絡

展覽中其他產品設計 圖片來源:網絡

展覽中有一個華貴的鍍金箱子——赫斯帕裡德斯•卡森(Hesperides Cassone, 1888年),它由伯恩-瓊斯設計,自1893年在倫敦的工藝美術展首次展出以來,在伯明罕以外地區從未展出。莫裡斯夥伴們的作品還包括威廉•德•摩根(William de Morgan)設計的釉面陶瓷和由工藝美術運動的創始成員威廉•阿瑟•史密斯•本森(W. A. S. Benson)設計的一套非凡的茶具。

毫無疑問,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激發了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Lloyd Wright)到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的藝術家,以及從歐洲象徵主義到包浩斯和國際現代主義的藝術運動。

以包浩斯為發端的國際現代主義順應時代發展,真正繼承和實現了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社會理想——為大眾服務的產品設計。現代設計已經塑造了整個當今社會的視覺景觀,但這也造成了另一種困境,全球城市面貌千城一面,過度極簡的產品設計缺乏個性與情感。

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提倡的手工藝、向自然與歷史汲取靈感、以藝術治癒被工業和機械化非人化社會的理念,在21世紀的今天或許能重現喚醒當代人日趨麻木的心靈,為藝術家和設計師帶來更多新的靈感,創造出嶄新的工業美學理想。

(作者:劉鵬飛 內容參考:artdaily 搜狐 三聯生活周刊)

相關焦點

  • 圖書館帶你雲觀展|拉斐爾前派——絕美的反叛
    前言 拉斐爾前派,又常譯為前拉斐爾派,是1848年在英國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繼承浪漫主義,並呼籲繪畫應該回到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之前藝術的樣子。拉斐爾前派人數不多,作品也不多,持續時間很短,但先後影響了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英國的「新藝術運動」(工藝美術運動)。
  • 出生於印度的英國藝術家,拉斐爾前派畫家普林塞普
    瓦倫丁·卡梅隆·普林塞普 Valentine Cameron Prinsep 1838-1904 普林塞普是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的拉斐爾前派畫家
  • 拉斐爾前派的詩和遠方——藝術上高度敏感的自然唯美主義
    da Urbino,1483 -1520),與達文西、米開朗琪羅並稱「文藝復興後三傑」(文藝復興美術三傑),拉斐爾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理想美所能達到的巔峰。拉斐爾前派反對學院派的陳規,有的作品呈現憂鬱的情調。 前拉斐爾派的起源
  • 全球最大拉斐爾前派收藏家,藏品多到想要買下唐頓莊園當倉庫
    《菲婭美達的願景》/但丁·加百列·羅塞蒂/1878年這幅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屬於當今一位名聲赫赫的音樂家,一位音樂劇界的傳奇締造者。他不僅是這一流派的超級擁躉,還低調坐擁成百上千件拉斐爾前派們的作品,成為世紀頂級藏家。他就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爵士。
  • 拉斐爾前派:激進的年輕藝術家顛覆傳統與道德,是墮落還是前衛?
    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常譯為前拉斐爾兄弟會,是在1848年由英國年輕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團體。《珀耳塞福涅》[Proserpine],羅塞蒂,1874,珍·莫裡斯為模特 拉斐爾前派派認為拉斐爾時代以前古典藝術風格已經被學院派的教學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為前拉斐爾派
  • 他是一位融合了拉斐爾前派與新古典主義繪畫風格的藝術家
    他的藝術風格和技巧有著拉斐爾前派和新古典主義晚期的特點。少婦尼瑞莎 格維得 英國 1906年 拉斐爾前派是19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一個畫派,從1848年成立,到1854年就基本解散了。他們推崇早期文藝復興(即拉斐爾之前)那種有明快色彩、有豐富細節和漂亮自然風光的繪畫藝術,希望創造出一種風格清新、技巧淳樸和感情真摯的藝術。這願望雖好,他們卻無法做到這一點,畢竟時代不同了,藝術的發展也不可能再完全恢復到早期文藝復興藝術的那種淳樸畫風。但是,畫家格維得繼承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與技巧。
  • 解讀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羅塞蒂的油畫《貝亞特裡齊》
    19 世紀下半葉的英國是一個不同於任何時代的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下,英國步入了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繁榮發展的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出現使其一躍成為經濟大國,「維多利亞風格」在文化和藝術領域引領著新的風尚,此時的大英帝國正處於巔峰狀態。
  • 西方藝術史:英國美術 拉斐爾前派創始人 霍爾曼·亨特
    他的《牧羊人》標誌著拉斐爾前派藝術的全面成熟,也是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在這幅畫中他以真正的農民為模特兒,配上色彩明麗、景色優美的自然環境,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基督手持蠟燭現身曙光裡,敲擊一扇關閉的門,門前雜草叢生――亨特的這幅畫被複製了幾百萬封,成了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的心靈支柱,是時代的一張聖像畫,充滿象徵、情感和超現實主義的細節,跟葡萄乾布丁一樣又甜蜜又沉重。該情節取自《聖經》:看啊,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的聲音就開門,我將走進門內,我與他,他與我一同進餐。
  • 拉斐爾和他的朋友圈:如何影響那個時代?
    【來源:雅昌藝術網專稿】拉斐爾·桑西,這個「文藝復興三傑」中最年輕的男子,用38年的生命長度,為世界留下了一筆恆久的財富——理想化的美的形式。他仿佛輕而易舉就能在人世發現原屬天堂的美,並將之訴諸筆端。這樣一位在五百多年後依舊享有盛譽的畫家,在他所處的時代,產生了什麼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又從他身上汲取了哪些營養?
  • 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的代表
    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作品,以寫實為傳統風格,畫風細緻而端莊,用色清新而淡雅,呈現一種憂鬱的情調感。畫面中的花朵將人物映射得格外美豔,不是機械化的風格展示,而是將時代因素富有藝術潮流的美感。◆阿瑟哈克(Arthur Hacker)的作品實屬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的代表,最初是由英國畫家亨特、羅塞蒂和米萊斯所組成的藝術團體。在Arthur Hacker的油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畫面中的人物描畫擁有自己的風格特點。繼續了寫實的風格傳統,在畫面用色等方面均墨守成規與基調。
  • 網絡情人節,欣賞英國拉斐爾前派畫家亞瑟.休斯油畫中的愛情
    他崇拜拉斐爾前派,是拉斐爾前派中藝術感情最脆弱的畫家,他最擅長表達男女談情說愛的畫面!這幅《永久的婚約》,就是描繪兩位愛戀中的男女,在一棵老樹下,山盟海誓海枯石爛心不變,締結百年之約!她們以一棵老樹作為見證,保護她們的愛情,能夠白頭到老,永葆青春!
  • 拉斐爾·桑西一生的執著
    拉斐爾·桑西一生的執著拉斐爾·桑西所有畫家中,萬神廟無瑕的穹頂接納了這最具神性的一位—拉斐爾。這位畫家,在他短暫的生命裡達到了微妙的平衡一在人工美與自然美,在宗教之美與世俗之美中,最珍貴的平衡。500年以來,拉斐爾以繪製聖母、聖子題材的宗教畫著名,也被公認為學院派精確優雅風格的典範,被模仿、複製,乃至數量充斥到令人生厭的地步。如今,廉價複製的聖母以憔悴的目光注視眾生,天使們也出現在T恤和情人節賀卡上悲嘆著本來渾然天成之物,若自恰當的情境中剝離,即使是拉斐爾的作品也不免淪落為粗劣的拷貝品,變得庸俗陳腐。
  • 500年後 拉斐爾的「理想美」仍未過時
    500年後,拉斐爾創造的古典主義理想美為何依然動人?記者採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孫乃樹教授,請他解讀拉斐爾繪畫之美。「我曾去米蘭的聖瑪利亞感恩教堂看過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在這幅畫的對面有一幅文藝復興早期的畫,兩者一對比,就會發現《最後的晚餐》要簡潔得多。達·文西把人物的許多細節提煉了出來,使得整幅畫呈現出一種深刻的概括性,這得益於他的三角形構圖法以及對人體解剖學深入的理解。」孫乃樹教授說。    在「文藝復興後三傑」中,拉斐爾是最年輕的一位,卻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所達到的巔峰。
  • 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你所不知的秘密
    故事還是從名字開始,這是包含著人名的藝術派別的名字 - 拉斐爾前派。拉斐爾《椅中聖母》1514年顧名思義,拉斐爾前派的含義是指回到拉斐爾之前的意思。拉斐爾在這裡被當作了文藝復興時期古典藝術繪畫的代表而被反對,可見其在藝術家心中的份量。
  • 拉斐爾五百周年忌辰,我們看什麼?
    相對三傑中的其他兩位,拉斐爾堪稱乖乖牌。 大概也是因此,對於拉斐爾,不少人存在著一種偏見,認為他只會畫治癒能量滿格的甜美聖母,這樣的畫具有普遍的感染力,卻似絲毫不費力氣,甚至略微「淺顯」。 但藝術史家貢布裡希卻指出,拉斐爾的作品有著一種超越時空的純粹美,看起來似乎理所當然。
  • 「畫壇潘安」拉斐爾
    今天,向大家推薦一個朋友:看世界。 看世界是南風窗的兄弟媒體,我們相信:世界比想像更有趣。 關注看世界,用思想丈量世界,找回一顆自由而有趣的靈魂。做一個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碼頭。 拉斐爾《披紗的女子》
  • 拉斐爾逝世500周年 單純之美背後是被忽略的藝術智慧
    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逝世500周年  單純之美背後,是被忽略的藝術智慧  林霖  2020年,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逝世500周年,全球各大博物館原本都計劃了持續整年的各類特展。
  • 大師鑑賞|看拉斐爾的畫,有時是需要「智商」爆表的!
    拉斐爾的其他著名聖母畫作賞析▲《聖母訂婚》,1504年拉斐爾是「文藝復興後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巔峰。他最求美的崇高性精神世界;柏拉圖式的愛情嚮往;為後人奠定的美的人性化,卻只活到了37歲只留下了300幅左右作品。
  • 拉斐爾逝世500周年:讓我們以不尋常的方式,置身拉斐爾作品展中
    拉斐爾繪畫中寧靜和諧的特質被認為是那個時代人文主義推動力的最高典範之一,它試圖通過強調至美的藝術作品來探索人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他不僅掌握了文藝復興時期高級藝術的標誌性技巧,如立體、透視、精確的解剖結構、真實的情感和表達,他還融入了一種獨特的風格,以其清晰、豐富的色彩、輕鬆的構圖和獨特的宏偉而著稱。
  • 在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位巨匠你喜歡誰
    拉斐爾模仿能力之強,學習能力之高,在當時甚至讓米開朗基羅都忌憚幾分。在繪製西斯廷天頂畫的時候,米開朗基羅特地叫人把天頂畫封了起來,教皇都不能看。但防火防盜防不住拉斐爾,他很快買通了建築設計負責人,趁著深夜偷偷摸摸來到西斯廷教堂觀摩。拉斐爾整整看了一夜,回去就將米開朗基羅加入了自己的畫作《雅典學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