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雨798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文學的先驅者: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藝復興的三顆巨星,也稱為「文藝復興前三傑」(文藝復興文壇三傑)。
但丁·阿利吉耶裡
公元14-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臻於成熟,義大利著名畫家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 -1520),與達文西、米開朗琪羅並稱「文藝復興後三傑」(文藝復興美術三傑),拉斐爾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理想美所能達到的巔峰。
拉斐爾1516年作品《披頭紗的女子》
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譯為拉斐爾前派、前拉斐爾兄弟會,是1848年歐洲開始的一個藝術運動團體,由3名年輕的英國畫家所發起——約翰·艾佛雷特·米萊、但丁·加百利·羅塞蒂和威廉·霍爾曼·亨特,拉斐爾前派的作品基本上以寫實的傳統風格為主,畫風審慎而細緻,用色較清新。拉斐爾前派反對學院派的陳規,有的作品呈現憂鬱的情調。
前拉斐爾派的起源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1851年作品莎翁劇中的《奧菲麗亞》
《奧菲麗亞》取景地英國薩裡郡的霍格斯米爾河岸
《奧菲麗亞》取景地英國薩裡郡的霍格斯米爾河岸
1848年,前拉斐爾派在約翰·米萊於倫敦的家中發起。在開始的會面中有約翰·艾佛雷特·米萊、但丁·加百利·羅塞蒂和威廉·霍爾曼·亨特三人。羅塞蒂和亨特是皇家藝術學院的學生,羅塞蒂想要將浪漫詩和繪畫連接起來。到了那年秋天他們已經累積至7人,畫派逐漸形成。他們是威廉·麥可·羅塞蒂(William Michael Rossetti, 但丁羅塞蒂的弟弟)、託馬斯·伍爾納(Thomas Woolner)、詹姆士·柯林(James Collinson)、弗雷德裡克·喬治·史蒂芬(Frederic George Stephens)。一些年輕的畫家和雕刻家也和他們有緊密關係。他們將畫派的成立作為秘密,沒有讓皇家學院的其他人知道。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作品
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的藝術潮流,反對那些在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時代之後在他們看來偏向了機械論的風格主義畫家。他們認為拉斐爾時代以前古典的姿勢和優美的繪畫成分已經被學院藝術派的教學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為前拉斐爾派。他們尤其反對由約書亞·雷諾茲爵士所創立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畫風,認為他的作畫技巧只是懶散而公式化的學院風格主義。他們主張回歸到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出大量細節、並運用強烈色彩的畫風。
威廉·霍爾曼·亨特作品《良心覺醒》1853年
拉斐爾前派常被看作是藝術中的前衛派運動,不過他們否認這種描述,因為他們仍然以古典歷史和神話作為繪畫題材以及模仿的藝術態度,或者是以模擬自然的狀態,來作為他們藝術的目的。不過,前拉斐爾派毫無疑問將自身視為藝術界的改革運動,為他們的運動取了名稱以做區別,並且也出版了他們的期刊《The Germ》,以宣揚他們的理論。有關他們的討論則紀錄在《Pre-Raphaelite Journal》的雜誌中。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1851年作品《馬裡亞娜》
前拉斐爾派的早期四原則
一、要有真正想要表達的理念。
二、要仔細地研究自然,從而得以知道怎樣表達它們。
三、要對以前的藝術中直接、認真而真誠的部分感同身受,並排斥那些陳腐的、自我模仿的、死記硬背的部分。
四、最重要的一點,要創作出徹頭徹尾的好的畫和雕塑。
弗雷德裡克·萊頓作品
這些原則相當謹慎地避免教條化,因為他們希望強調藝術家個人的責任,去決定他們繪畫的觀點和方法。他們受到了浪漫主義的影響,將自由和個人責任視為不可分離的兩個概念。不過,他們尤其著迷於中世紀的文化,相信中世紀文化有著後來的時代所失去的正直精神和創造性。後來,強調中世紀文化的觀點與強調獨立觀察自然狀態的現實主義產生了衝突。原本拉斐爾畫派裡認為這兩者是能互相配合的,但在衝突產生後畫派一分為二,現實主義派由亨特和米萊領導,中世紀派則由羅塞蒂和威廉·莫裡斯等追隨者領導。不過衝突並不是完全的,兩派都相信藝術的實質是心靈上的,反對庫爾貝唯物的現實主義以及印象派。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1856年作品《盲女》
前拉斐爾派的歷史地位
從歷史角度來看,前拉斐爾派在前衛的同時也是中世紀的,它綜合了浪漫理想主義、科學理性主義、和一種在當時屬於前衛的道德觀。如同後來維多利亞時期的藝術一般,這種結合在當今看來充滿了矛盾,但它卻也反映出了後來維多利亞時期的走向。
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作品《美人魚》
1849年,前拉斐爾派的作品被首次展覽。米萊所繪的《伊莎貝拉》(1848-1849)和亨特的《Rienzi》(1848-1849)在皇家學院進行了展示,而羅塞蒂的《Girlhood of Mary Virgin》則在倫敦海德公園的街角自由展示。畫派裡所有成員已達成共識,在他們作品的籤名旁邊留下前拉斐爾派的縮寫— PRB 的記號。在1850年1月至4月間他們也發行了雜誌,名為The Germ。但丁·羅塞蒂的弟弟威廉·羅塞蒂負責編輯雜誌,發行了包括羅塞蒂、託馬斯·伍爾納和詹姆士·柯林的詩,以及其他有關藝術與文學間的親前拉斐爾派的論文,如考文垂·巴特摩爾(Coventry Patmore)的文章。但這也顯現了為何前拉斐爾派僅維持短暫時間的原因,雜誌並不能長時間的維持畫派的氣勢。
《基督在父母家中》約翰·艾佛雷特·米萊1850年作品
在1850年,在米萊的《基督在父母家中》(Christ In the House of His Parents)進行展覽後,前拉斐爾派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畫中描繪基督一家人在滿地木屑的雜亂木匠房裡工作,包括查爾斯·狄更斯在內的許多人批評那是一種對基督的褻瀆。他們的中世紀畫風被批評為保守倒退,而詳盡的描繪細節則被批評為醜陋而刺眼。狄更斯批評米萊將基督一家人描繪的像是酗酒者和貧民窟,而「中世紀」的姿勢則荒謬而扭曲。另一個名為「The Clique」的畫派也極力批評前拉斐爾派。皇家學院的主席查理斯·洛克·伊斯特萊克(Charles Lock Eastlake)也公開批評前拉斐爾派主張的原則。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作品《白日夢》
不過,前拉斐爾派得到了評論家約翰·拉斯金的支持,他讚揚前拉斐爾派對於自然狀態的描繪以及否定了傳統繪畫的方法。他繼續在經濟上和他的寫作上支援前拉斐爾派,比如在泰晤士報發表了支持前拉斐爾派的評論,同時他還僱請米萊到蘇格蘭去替他畫了一幅肖像,這趟旅程使得米萊認識了拉斯金的妻子埃菲,兩人接著發展出戀情,導致後來埃菲與拉斯金離婚而改嫁米萊,成為了一場被大幅報導的醜聞。
在經過這些爭議之後,詹姆士·柯林離開了畫派。他們集合起來討論應該由誰來取代他的位置,但最後卻無法達成決定。同時米萊在結婚後也逐漸放棄前拉斐爾派的畫風。於是畫派便解散了,不過他們繼續發揮著影響力,畫家仍然繼續用這些風格作畫,只是他們不再在作品上籤下「PRB」了。儘管與米萊決裂,但拉斯金仍然繼續支持羅塞蒂和亨特的畫作,並且鼓勵羅塞蒂的妻子伊莉莎白·西德爾進行更多繪畫。
伊莉莎白•西德爾
前拉斐爾派的發展及對後世的影響
前拉斐爾派持續影響許多英國畫家直至20世紀。羅塞蒂後來成為了歐洲象徵主義的先驅。
弗雷德裡克·萊頓1895作品《燃燒的六月》
在英國伯明罕市的伯明罕博物館和藝術畫廊(Birmingham Museum & Art Gallery)收藏著許多世界知名的前拉斐爾派畫作,這些畫作也對在當地長大的作家J.R.R.託爾金產生極大的影響。
20世紀時畫家的觀點大量改變,由於攝影技術的發達,藝術的目的逐漸遠離了重現實際的狀態。因為前拉斐爾派主要專注於將事物描繪的如同攝影般逼真,儘管他們也特殊的專注於詳細描繪表面圖案上,他們的作品仍被許多批評家所貶低。
不過自從1960年代以來,前拉斐爾派的作品開始重新受到重視,比如1984年倫敦泰特美術館的展覽,確立前拉斐爾派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在2012年9月泰特美術館又再次的對前拉斐爾派的畫作進行了展覽。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1874年作品《西北通道》
拉斐爾前派對後世的繪畫流派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新藝術運動和工藝美術運動等等……甚至20世紀70年代後的一些當代繪畫作品亦受到它的啟迪。
前拉斐爾派成員
詹姆士·柯林(James Collinson) 畫家
威廉·霍爾曼·亨特 畫家《伊莎貝拉與香草罐》《登上英國海岸》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 畫家《歐菲麗亞》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 畫家、詩人《碧兒翠絲》《報佳音》
威廉·麥可·羅塞蒂(William Michael Rossetti)評論家
弗雷德裡克·喬治·史蒂芬(Frederic George Stephens)評論家
託馬斯·伍爾納(Thomas Woolner)雕刻家、詩人
比爾茲萊《莎樂美》
弗雷德裡克·萊頓1880年作品《普薩瑪忒》
有關聯的畫家與人物
查爾斯·奧爾斯頓·柯林斯 畫家
福特·馬多克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 畫家、設計師
克裡斯蒂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 詩人
約翰·拉斯金 評論家《威尼斯之石》
弗雷德裡克·萊頓 畫家
伊莉莎白·西德爾(Elizabeth Siddal) 畫家、詩人和模特兒
阿爾吉儂·斯文本恩(Algernon Swinburne) 詩人
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畫家
威廉·莫裡斯 設計師、作家《金盞花紋飾》
約翰·柯裡爾《戈黛娃夫人》
艾菲·格蕾(Effie Gray) 模特兒
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 畫家
約翰·威廉·格威德 畫家
埃德蒙·布萊爾·雷頓 畫家
約瑟夫·諾埃爾·佩頓 畫家
詹姆斯·迪索 畫家
詹姆斯·惠斯勒 畫家
「 唯美品鑑 」歡迎大家留言點讚+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