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拉斐爾前派,又常譯為前拉斐爾派,是1848年在英國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繼承浪漫主義,並呼籲繪畫應該回到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之前藝術的樣子。拉斐爾前派人數不多,作品也不多,持續時間很短,但先後影響了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英國的「新藝術運動」(工藝美術運動)。
拉斐爾前派風格鮮明,色彩明麗,優美動人,為了表現真實,他們作品前景中的細節纖毫畢現,遠景的細節也絕不輕視,幾乎沒有色彩透視,令整個畫面有一種透視短縮,逼近觀眾的感覺。
起初你看拉斐爾前派的作品你也許會誤以為是文藝復興的作品,因為不僅名字裡面有「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並且拉斐爾前派的作品大多關於神話與宗教題材。但是你如果認真關注的話,你會發現斐爾前派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它們少了約束,更偏向真正的人類心中對「美」的認識:絢爛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動人的細節、活色生香又具有靈性的「女性」形象。讓「美」回歸於「原始美」,而不是被哲學、文藝理論和教條捆綁了的「經驗美」。它是一種反叛,也是一種回歸。
當拉斐爾前派的三位創始人漫步於倫敦街頭時,整個歐洲世界正在被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所席捲,街頭混亂不堪,大量人口從鄉村來到城市,拿著低廉的薪水,從事不穩定的工作。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人不滿工業化帶來的弊端,發起了反工業革命運動,拉斐爾前派藝術家們決定拿起自己手中的畫筆,投入到這場革命中去。我們看拉斐爾前派的作品,對這些畫作的第一感受是美的,但這些唯美的畫面中往往蘊含著更深層次的道德隱喻和批判意味。
Dante Gabrial Rossetti, 但丁·加百列·羅塞蒂
單憑一己之力奠定了整個拉斐爾前派的審美基調。
羅塞蒂在自己的畫中創造出了一種典型的女性形象,恬靜、優雅、幻想的氛圍中帶著憂鬱和超凡脫俗的美,這曾一度成為英國人心目中女神的典型。
滑動查看細節
受胎告知,1850
天使加百利奉神的差遣,來到聖母瑪利亞的面前:
「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了!」
(《路加福音》第一章,第29節)
畫面中天使和瑪利亞身著白衣,天使手持百合花,開啟的窗子飛來白鴿......
羅塞蒂使用了真人職業模特。特別是天使,第一次被畫成踩著火焰,被著白布,透露出裸身的形式。他的右手臂被當時的人評論為「那樣的健美而富有肌肉,太像是人的肉身」。
聖母的表情和姿態也是頭一次被這樣從人的心理角度理解:這個少女被眼前的奇蹟嚇著了,她縮在床角,驚懼地望著獻來的百合。
就算是這種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藝術史中的題材,也能看出拉斐爾前派的反叛精神——不願再遵從傳統,只想著眼於真實的俗世生活。這是羅塞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受胎告知」這個極其俗氣的宗教題材在其筆下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滑動查看更多細節
普羅塞爾蓓娜,1874
《普羅塞爾蓓娜》取材於希臘一羅馬神話故事,羅馬神話中的普羅塞爾落娜,即希臘神話中的珀爾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
傳說她是大神宙斯和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所生的女兒。當她在叢林中採摘花朵時,土地突然裂開,冥王哈得斯從地下躍出,將普羅塞爾蓓娜劫入冥府,強娶為妻。她的母親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悲痛萬分,到處尋找自己的女兒,以致田地荒蕪,穀物不收,人類陷入飢謹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準許普羅塞爾菇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親身邊居住,因此,她也被喻為象徵播種與豐收的女神。
羅塞蒂的這幅作品,實際上是託普羅塞爾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畫。黑色的背景代表著冥界的世界,普羅塞爾蓓娜手中拿著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陽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結果,是她唯一能帶回冥國的果實。從色調上來看,綻開的紅石榴也形成點睛之筆,是全畫最醒目的地方。
滑動查看更多細節
白日夢,1880
在夢幻之樹四面伸展的蔭影中,
夢直到深秋還會萌生,但沒一個夢
能象女性的白日夢那樣從心靈升華。
看哪!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眼光,
她夢著,夢著,直到在她忘了的書上,
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羅塞蒂不僅是個畫家,也是一個充滿幻想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生活任性而又頹廢,特別是在他的愛妻去世之後,更是陷入了無盡的悵惘和幻想中,整天飲酒、吸毒不能自拔,並且瘋狂地為其死去的妻子寫下了許多辭藻華麗、充滿神秘氣息的悼亡詩篇。
後來他遇到了相貌與死去的妻子極為相似的莫裡斯小姐,才再次激發了他創作的激情。這幅《白日夢》就是畫家以莫裡斯小姐為模特創作的畫作,其間充斥著畫家對亡妻的思念。
1872年,具有詩人氣質的英國畫家羅賽蒂,與珍妮·莫裡斯產生了熾烈的愛情,這一幅《白日夢》即作於這段時期。是最富象徵意義的代表作之一。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約翰·艾弗瑞特·米萊
11歲就被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Schools錄取
有著技藝精湛,構思巧妙的特點
米萊的作品畫面精確、細節豐滿,在白色溼潤背景上畫出寶石般明亮的色彩,在奶油色、帶有肌質紋理的表面上處理色彩,技法高妙。
馬裡亞納在護城河田莊,1851
米萊後期脫離了拉斐爾前派,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是在拉斐爾前派時期產生的。
滑動查看更多細節
奧菲莉婭,1852
莎士比亞的原文是這樣描寫的:
「她的衣服四散展開,
使她暫時像人魚一樣漂浮在水上,
她嘴裡還斷斷續續地唱著古老的歌謠,
好像一點不感覺到處境險惡,
又好像她本來就是生長在水中一般。」
莎士比亞筆下的女性,大多「優美絕倫」。她們天生麗質,有著「絕色的仙姿」。奧菲莉婭的美貌在《哈姆雷特》中是由他人描述的。王后為兒子哈姆雷特的瘋病傷心時,就把治癒的希望放在奧菲莉婭的美貌上。
「奧菲莉婭,但願你的美貌果然是哈姆雷特瘋狂的原因;更願你的美貌能夠幫助他恢復原狀,使你們兩人都能安享尊榮。」
哈姆雷特也讚嘆「那天仙化人的,我的靈魂的偶像,最豔麗的奧菲莉婭」, 連「發瘋」時也稱她為「迷人的東西」。
丹麥王的弟弟克勞狄斯為謀取王位與王后通姦,用毒藥毒死國王,國王的陰魂向兒子哈姆雷特訴說自己被害真相。幫助謀害國王的御前大臣有一子一女,女兒奧菲麗婭很受哈姆雷特喜愛,卻受到御前大臣萬般阻攔,並繼續作惡,後被哈姆雷特發現刺死,女兒聞訊後病了,整天唱著古怪的歌到處遊蕩,爾後不幸落水淹死。米萊斯選擇了奧菲麗婭編的花圈,剛要掛上樹枝而躍落水中的情節。
在原作中,奧菲莉婭的悲劇源於她深入骨髓的歐洲封建思想。奧菲莉婭堅守歐洲封建道德,保守而懦弱。她以家庭、父兄為中心,不會主動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父親被情人所殺,導致這位以家長為中心的少女變得瘋瘋癲癲。米萊選擇這個題材作畫,是有很強的批判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