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帶你雲觀展|拉斐爾前派——絕美的反叛

2020-12-16 騰訊網

前言

拉斐爾前派,又常譯為前拉斐爾派,是1848年在英國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繼承浪漫主義,並呼籲繪畫應該回到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之前藝術的樣子。拉斐爾前派人數不多,作品也不多,持續時間很短,但先後影響了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英國的「新藝術運動」(工藝美術運動)。

拉斐爾前派風格鮮明,色彩明麗,優美動人,為了表現真實,他們作品前景中的細節纖毫畢現,遠景的細節也絕不輕視,幾乎沒有色彩透視,令整個畫面有一種透視短縮,逼近觀眾的感覺。

起初你看拉斐爾前派的作品你也許會誤以為是文藝復興的作品,因為不僅名字裡面有「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並且拉斐爾前派的作品大多關於神話與宗教題材。但是你如果認真關注的話,你會發現斐爾前派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它們少了約束,更偏向真正的人類心中對「美」的認識:絢爛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動人的細節、活色生香又具有靈性的「女性」形象。讓「美」回歸於「原始美」,而不是被哲學、文藝理論和教條捆綁了的「經驗美」。它是一種反叛,也是一種回歸。

當拉斐爾前派的三位創始人漫步於倫敦街頭時,整個歐洲世界正在被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所席捲,街頭混亂不堪,大量人口從鄉村來到城市,拿著低廉的薪水,從事不穩定的工作。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人不滿工業化帶來的弊端,發起了反工業革命運動,拉斐爾前派藝術家們決定拿起自己手中的畫筆,投入到這場革命中去。我們看拉斐爾前派的作品,對這些畫作的第一感受是美的,但這些唯美的畫面中往往蘊含著更深層次的道德隱喻和批判意味。

Dante Gabrial Rossetti, 但丁·加百列·羅塞蒂

單憑一己之力奠定了整個拉斐爾前派的審美基調。

羅塞蒂在自己的畫中創造出了一種典型的女性形象,恬靜、優雅、幻想的氛圍中帶著憂鬱和超凡脫俗的美,這曾一度成為英國人心目中女神的典型。

滑動查看細節

受胎告知,1850

天使加百利奉神的差遣,來到聖母瑪利亞的面前:

「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了!」

(《路加福音》第一章,第29節)

畫面中天使和瑪利亞身著白衣,天使手持百合花,開啟的窗子飛來白鴿......

羅塞蒂使用了真人職業模特。特別是天使,第一次被畫成踩著火焰,被著白布,透露出裸身的形式。他的右手臂被當時的人評論為「那樣的健美而富有肌肉,太像是人的肉身」。

聖母的表情和姿態也是頭一次被這樣從人的心理角度理解:這個少女被眼前的奇蹟嚇著了,她縮在床角,驚懼地望著獻來的百合。

就算是這種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藝術史中的題材,也能看出拉斐爾前派的反叛精神——不願再遵從傳統,只想著眼於真實的俗世生活。這是羅塞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受胎告知」這個極其俗氣的宗教題材在其筆下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感傷主義的意味:白衣消瘦的聖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虛、寂寥的神情。

滑動查看更多細節

普羅塞爾蓓娜,1874

《普羅塞爾蓓娜》取材於希臘一羅馬神話故事,羅馬神話中的普羅塞爾落娜,即希臘神話中的珀爾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

傳說她是大神宙斯和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所生的女兒。當她在叢林中採摘花朵時,土地突然裂開,冥王哈得斯從地下躍出,將普羅塞爾蓓娜劫入冥府,強娶為妻。她的母親穀物女神德米特爾悲痛萬分,到處尋找自己的女兒,以致田地荒蕪,穀物不收,人類陷入飢謹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準許普羅塞爾菇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親身邊居住,因此,她也被喻為象徵播種與豐收的女神。

羅塞蒂的這幅作品,實際上是託普羅塞爾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畫。黑色的背景代表著冥界的世界,普羅塞爾蓓娜手中拿著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陽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結果,是她唯一能帶回冥國的果實。從色調上來看,綻開的紅石榴也形成點睛之筆,是全畫最醒目的地方。

滑動查看更多細節

白日夢,1880

在夢幻之樹四面伸展的蔭影中,

夢直到深秋還會萌生,但沒一個夢

能象女性的白日夢那樣從心靈升華。

看哪!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眼光,

她夢著,夢著,直到在她忘了的書上,

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羅塞蒂不僅是個畫家,也是一個充滿幻想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生活任性而又頹廢,特別是在他的愛妻去世之後,更是陷入了無盡的悵惘和幻想中,整天飲酒、吸毒不能自拔,並且瘋狂地為其死去的妻子寫下了許多辭藻華麗、充滿神秘氣息的悼亡詩篇。

後來他遇到了相貌與死去的妻子極為相似的莫裡斯小姐,才再次激發了他創作的激情。這幅《白日夢》就是畫家以莫裡斯小姐為模特創作的畫作,其間充斥著畫家對亡妻的思念。

1872年,具有詩人氣質的英國畫家羅賽蒂,與珍妮·莫裡斯產生了熾烈的愛情,這一幅《白日夢》即作於這段時期。是最富象徵意義的代表作之一。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約翰·艾弗瑞特·米萊

11歲就被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Schools錄取

有著技藝精湛,構思巧妙的特點

米萊的作品畫面精確、細節豐滿,在白色溼潤背景上畫出寶石般明亮的色彩,在奶油色、帶有肌質紋理的表面上處理色彩,技法高妙。

馬裡亞納在護城河田莊,1851

米萊後期脫離了拉斐爾前派,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是在拉斐爾前派時期產生的。

滑動查看更多細節

奧菲莉婭,1852

莎士比亞的原文是這樣描寫的:

「她的衣服四散展開,

使她暫時像人魚一樣漂浮在水上,

她嘴裡還斷斷續續地唱著古老的歌謠,

好像一點不感覺到處境險惡,

又好像她本來就是生長在水中一般。」

莎士比亞筆下的女性,大多「優美絕倫」。她們天生麗質,有著「絕色的仙姿」。奧菲莉婭的美貌在《哈姆雷特》中是由他人描述的。王后為兒子哈姆雷特的瘋病傷心時,就把治癒的希望放在奧菲莉婭的美貌上。

「奧菲莉婭,但願你的美貌果然是哈姆雷特瘋狂的原因;更願你的美貌能夠幫助他恢復原狀,使你們兩人都能安享尊榮。」

哈姆雷特也讚嘆「那天仙化人的,我的靈魂的偶像,最豔麗的奧菲莉婭」, 連「發瘋」時也稱她為「迷人的東西」。

丹麥王的弟弟克勞狄斯為謀取王位與王后通姦,用毒藥毒死國王,國王的陰魂向兒子哈姆雷特訴說自己被害真相。幫助謀害國王的御前大臣有一子一女,女兒奧菲麗婭很受哈姆雷特喜愛,卻受到御前大臣萬般阻攔,並繼續作惡,後被哈姆雷特發現刺死,女兒聞訊後病了,整天唱著古怪的歌到處遊蕩,爾後不幸落水淹死。米萊斯選擇了奧菲麗婭編的花圈,剛要掛上樹枝而躍落水中的情節。

在原作中,奧菲莉婭的悲劇源於她深入骨髓的歐洲封建思想。奧菲莉婭堅守歐洲封建道德,保守而懦弱。她以家庭、父兄為中心,不會主動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父親被情人所殺,導致這位以家長為中心的少女變得瘋瘋癲癲。米萊選擇這個題材作畫,是有很強的批判意味的。

相關焦點

  • 出生於印度的英國藝術家,拉斐爾前派畫家普林塞普
    瓦倫丁·卡梅隆·普林塞普 Valentine Cameron Prinsep 1838-1904 普林塞普是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的拉斐爾前派畫家
  • 大英博物館公布今年特展:拉斐爾五百年、北極文化、尼祿特展
    澎湃新聞獲悉,大英博物館近日公布2020特展計劃,這份特展名單中,除了2019下半年開幕的《風尚東來——西方藝術中的伊斯蘭影響》和《特洛伊:神話與現實》兩大特展繼續之外,大英博物館還將推出一系列新展,從北極地區文化到託馬斯·貝克特遇刺,從尼祿特展到拉斐爾500年誕辰,再到畢卡索、塞爾敏,展覽將貫通千年的文化藝術史。
  • 拉斐爾前派的詩和遠方——藝術上高度敏感的自然唯美主義
    拉斐爾1516年作品《披頭紗的女子》 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譯為拉斐爾前派、前拉斐爾兄弟會,是1848年歐洲開始的一個藝術運動團體
  • 工業時代美的召喚——看拉斐爾前派如何做設計
    近日,美國維羅海灘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維多利亞激進派展覽:從拉斐爾前派到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似乎提供了另一個窺視」前現代世界」中藝術與設計的窗口。這是一段容易被大眾所忽視的藝術設計史。而面向中世紀的拉斐爾前派的繪畫作品也被部分人認為是頹廢和倒退的象徵,英國文豪狄更斯更是露骨地諷刺拉斐爾前派的作品。拉斐爾前派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後來被印象派、包浩斯等現代藝術流派搶去了風頭,他們的社會理念被認為是空想的烏託邦,英國也被認為錯過了引領全球工業美學設計開創者的時代契機。
  • 西方藝術史:英國美術 拉斐爾前派創始人 霍爾曼·亨特
    他的《牧羊人》標誌著拉斐爾前派藝術的全面成熟,也是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在這幅畫中他以真正的農民為模特兒,配上色彩明麗、景色優美的自然環境,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牧羊人》1851年真正使他出名的是有關宗教的畫作,最初是《世界之光》,這幅畫受到極大歡迎,還被帶至美國及其他英國殖民地巡迴展覽。《世界之光》形象刻畫精細準確,色彩強烈而突出說教。
  • 「身臨其境」雲觀展!濟寧籍書法家呂建德3D全景藝術館上線
    「身臨其境」雲觀展!近日,濟寧籍著名書法家呂建德3D全景藝術館全新上線,展出以最新的3D場景技術為支點,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模式,將呂建德多年來創作的經典作品以立體的空間方式呈現給廣大藝術愛好者。
  • 拉斐爾前派:激進的年輕藝術家顛覆傳統與道德,是墮落還是前衛?
    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常譯為前拉斐爾兄弟會,是在1848年由英國年輕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團體。《珀耳塞福涅》[Proserpine],羅塞蒂,1874,珍·莫裡斯為模特 拉斐爾前派派認為拉斐爾時代以前古典藝術風格已經被學院派的教學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為前拉斐爾派
  • 拉斐爾500年紀念展重開
    羅馬奎裡納萊展覽館的《拉斐爾》終於復展。為了紀念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組織的特展,因為新冠疫情,揭幕不過三天,就被政府叫停。關於此次世紀大展,我們先前粗略介紹過(參見《教你活成伊壁鳩魯主義者》)。由於各有關機構的慷慨寬限,整個活動將延續到8月,但入場限制為館內容量的四分之一,並規定佩戴口罩,保持社交間距。能有這樣的結果,遠比根特的凡埃克大展幸運。 策劃如此規模的展事,需要從其它機構大量拆借,而且是全球行動。
  • 網絡情人節,欣賞英國拉斐爾前派畫家亞瑟.休斯油畫中的愛情
    他崇拜拉斐爾前派,是拉斐爾前派中藝術感情最脆弱的畫家,他最擅長表達男女談情說愛的畫面!這幅《永久的婚約》,就是描繪兩位愛戀中的男女,在一棵老樹下,山盟海誓海枯石爛心不變,締結百年之約!她們以一棵老樹作為見證,保護她們的愛情,能夠白頭到老,永葆青春!
  • 全球最大拉斐爾前派收藏家,藏品多到想要買下唐頓莊園當倉庫
    《菲婭美達的願景》/但丁·加百列·羅塞蒂/1878年這幅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屬於當今一位名聲赫赫的音樂家,一位音樂劇界的傳奇締造者。他不僅是這一流派的超級擁躉,還低調坐擁成百上千件拉斐爾前派們的作品,成為世紀頂級藏家。他就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爵士。
  • 他是一位融合了拉斐爾前派與新古典主義繪畫風格的藝術家
    他的藝術風格和技巧有著拉斐爾前派和新古典主義晚期的特點。少婦尼瑞莎 格維得 英國 1906年 拉斐爾前派是19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一個畫派,從1848年成立,到1854年就基本解散了。他們推崇早期文藝復興(即拉斐爾之前)那種有明快色彩、有豐富細節和漂亮自然風光的繪畫藝術,希望創造出一種風格清新、技巧淳樸和感情真摯的藝術。這願望雖好,他們卻無法做到這一點,畢竟時代不同了,藝術的發展也不可能再完全恢復到早期文藝復興藝術的那種淳樸畫風。但是,畫家格維得繼承了「拉斐爾前派」的風格與技巧。
  • 呂建德3D全景藝術館上線 實現身臨其境雲觀展
    呂建德3D全景藝術館是面對5G時代的到來,以最新的傳媒技術優勢為支點推出的書畫家藝術展的全新呈現方式,將最新的3D場景技術應用於藝術館建設中,將書法家呂建德先生多年來創作的經典作品以立體的空間方式呈現給廣大藝術愛好者,改變傳統藝術展覽館的體現方式,以及觀眾的觀展模式。
  • 沒有一幅真跡的拉斐爾展,究竟值不值得看?實地探訪告訴你
    你可以把它看成流動的故事線,以拉斐爾生命中的三座重要城市為篇章,講述了天才的一生。「朵朵攻略」 7個關鍵詞12幅作品 搶鮮看展那麼,如果你要去看這個展,如何才能看得懂呢?我們精選了12幅作品,用7個關鍵詞帶你先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1「第一幅作品」
  • 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的代表
    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作品,以寫實為傳統風格,畫風細緻而端莊,用色清新而淡雅,呈現一種憂鬱的情調感。畫面中的花朵將人物映射得格外美豔,不是機械化的風格展示,而是將時代因素富有藝術潮流的美感。◆阿瑟哈克(Arthur Hacker)的作品實屬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的代表,最初是由英國畫家亨特、羅塞蒂和米萊斯所組成的藝術團體。在Arthur Hacker的油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畫面中的人物描畫擁有自己的風格特點。繼續了寫實的風格傳統,在畫面用色等方面均墨守成規與基調。
  • 2020北京拉斐爾畫展,帶你走進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的藝術歷程!
    拉斐爾是和達文西、米開朗琪羅齊名文藝復興三傑的男人,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藝術創作卻影響了整個義大利。2月23日,北京拉斐爾畫展將在北京利星行文化藝術中心展出,本次畫展將帶你走進拉斐爾一生的藝術歷程,經典畫作絕對讓你嘆為觀止。
  • 一幅前拉斐爾派畫家素描首次公開,曾在二手書店被意外淘得
    英國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近日舉辦的「Ivor Batchelor 夫婦遺贈展」,一幅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素描將首次公開展出。展覽名稱「Ivor Batchelor 夫婦遺贈展」將從2018年12月4日持續至2019年3月3日。
  • 羅馬的拉斐爾500年紀念展還是關了:僅展三天,正安排退票
    澎湃新聞獲悉,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擴散,3月5日剛剛在義大利首都羅馬開幕的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紀念展覽,當地時間3月8日依據義大利「總理政令」暫停。這場展覽雲集200多件拉斐爾作品,保額高達40億歐元,展覽前已預售門票7萬多張,3月9日起,主辦方羅馬奎裡納萊博物館將聯繫已經購票但未觀展的人,安排退票事宜。
  • 只知道雲觀展?數字時代,博物館這樣吸睛
    因為疫情防控的要求,許多博物館仍處於閉館狀態,但人們仍可通過雲觀展的方式縱覽各類藝術作品但在1995年,法國羅浮宮把藏品從展廳搬上網絡之時,雲觀展的概念對人們來說還十分新奇。在羅浮宮網站向大眾開放的頭幾年,其網頁上的內容比較「簡陋」,只有對博物館歷史和參觀信息的簡單介紹。即便如此,2001年,網站的瀏覽人數也超過了600萬,而當年實地參觀人數是550萬。2002年,時任羅浮宮館長亨利·盧瓦雷特宣布,羅浮宮開始網絡改造計劃。
  • 拉斐爾逝世500周年:讓我們以不尋常的方式,置身拉斐爾作品展中
    繼去年達·文西逝世500周年之際全球各地密集舉辦紀念特展之後。今年,與達·文西同為「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成為了又一個博物館聚光燈下的主角。2020年恰逢拉斐爾逝世500周年,包括英國國家美術館、美國國家美術館、柏林國家博物館在內的多家博物館,都正在或即將舉辦相關特展以示對他的致敬。
  • 解讀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羅塞蒂的油畫《貝亞特裡齊》
    在這個「最好」又「最壞」的時代,有一群人猶如唐吉訶德鬥風車一般,試圖通過復興中世紀的哥德式理想與社會的功利平庸做抗爭,他們便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圓桌騎士」——拉斐爾前派。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是受批評家約翰·羅斯金影響,由威廉·霍爾曼·亨特、約翰·米萊、但丁·加百利·羅塞蒂於1849 年發起建立的藝術團體,他們想要通過復興15 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繪畫來反對當時的藝術潮流,尤其是反對皇家藝術學院創立和標榜的機械風格與公式化的創作。但丁·加百利·羅塞蒂作為拉斐爾前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畫作不僅是拉斐爾前派的優秀作品,也帶著深刻的個人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