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之死,是日本文化與前衛藝術的合謀

2020-12-05 澎湃新聞

1970年,三島由紀夫自殺,場面一團混亂。他先用一把短劍刺進腹部,接著由他私人軍隊裡的一位瀟灑年輕人持武士刀將他斬首。這位年輕人試了三次都沒能成功,最後由另一位他的追隨者完成了任務。看待這場血腥事件的一種方式,是把它當作一場表演。三島早就策劃讓媒體到東京市谷軍事基地,記錄下他自殺前對大眾重建君權的呼籲。三島問了在NHK工作的一位好友,詢問電視臺會不會對現場轉播他切腹自殺有興趣,這位友人以為這只是三島眾多黑色玩笑之一。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三島一直對死亡有種藝術式的執迷。1966年他執導了短片《憂國》,飾演在20世紀30年代切腹自殺的年輕軍官,背景音樂是華格納的《愛之死》。

電影《憂國》

自殺前一年,三島依據緬甸傳說寫了一個劇本。年輕的緬甸國王起造了一座漂亮的廟宇,卻在完工之前得了麻風病,廟宇完成之際,他也撒手人寰。三島認為這個故事"象徵藝術家的一生,將自己完全注入作品之後,接著也哲人其萎了"。

自殺前兩個月,三島擔任當紅攝影師筱山紀信的模特兒,作品輯的標題是《男人之死》系列照片上:三島裝扮成聖塞巴斯蒂安(Saint Sebastian)被綁在樹上;三島被箭刺穿赤裸裸的上身;三島倒在泥濘中;三島頭被斧頭削去;三島被一輛水泥車碾過。

這位小說家殘忍的死亡方式,看似離經叛道,卻是整體文化的一部分。這是累積了日本藝術家、舞蹈家、演員、導演、詩人和音樂家,在挑戰身體藝術表現的極限二十年之後所到達的高峰:街頭表演、參與式即興劇場、公眾行動繪畫、虐待與被虐戲劇等等。日本五六十年代的前衛藝術和當今中國藝術很像,經常聚焦在人體上,有時甚至非常極端。三島的自殺將這種表演藝術推向極致,這在之後是不可能再繼續發展的。在歷經了藝術沉潛、醜聞、實驗的年代之後,三島之死幾乎代表了一個藝術時代的終結。

三島由紀夫《薔薇刑》,細江英公攝

三島是個傳奇人物,他和絕大多數前衛藝術家有各種合作關係。大家談到他時,仍驚嘆不已。有一點十分奇怪:三島成了極右派的代表人物,想要復興武士道精神和日本天皇崇拜的激進民族主義者。就這點而言,三島和其他藝術家很不一樣。其他藝術家對振興武士道精神毫無興趣,有些人甚至成為極左派,這個趨勢在70年代早期演變為"反帝國主義"的暴力行動。三島和其他叛逆藝術家雖然政治理念完全不同,關心的目標卻一致。三島形容這個目標是已經"耽溺於富足",墮入"精神空虛"的"平淡無奇國度"。戰後的日本中產階級因循苟且的奴性心態,一味崇拜有"三神器"之稱的電視機、洗衣機和電冰箱;一心模仿美國文化;瘋狂追求商業活動;以及學術和藝術界階級的僵化,日本人的自由精神已不復存在,政治傾向也變得無關緊要了。

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造成大眾不滿的情緒。起初有上百萬的民眾和學生在50年代抗議《日美安保條約》,這些協議讓日本成為美軍前進亞洲的重要基地,先是韓國,接著是越南。這些協定對日本精英有好處,因為美國的戰爭帶來許多商機;但許多民眾對此恨之入骨。1969年5月,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件,三島在東京大學和激進學生辯論。三島穿著黑色針織襯衫和綁得緊緊的棉腰帶,看上去堅毅、有個人風格。他告訴在場的兩千名學生,假如學生願意支持天皇,他會"很高興"和他們合作。

學生的反應不佳,自衛隊軍人也不買帳。三島在切腹前對這些軍人喊話,談到武士道精神以及為民族和天皇犧牲的必要。至少學生還聽了這位名作家的演講,而這些軍人只是放聲笑罵。

假如說1970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日本前衛藝術展,某種程度上是為前衛藝術畫上了句點,那麼1955年算是日本前衛藝術的起點。日本的兩個保守政黨,自由黨和日本民主黨在1955年合併,共同主導了20世紀後半葉的日本政治。新政黨承諾穩定、安全、以及更好的經濟發展,讓中產階級不再進行政治抗爭;社會運動退居幕後,讓位給感官享樂。

到50年代中期為止,日本的現代藝術主題,多集中在戰爭災難以及之後的美軍佔領上。多數藝術家是堅定的左派,有些加入共產黨,意識形態在他們的作品中清晰可見。日本人發動戰爭,引發民眾恐懼,但一般公認,日本人天生就沒有面對這些恐懼的能力。MoMA展出的一些作品則打破了這種諷刺。舉例來說,讓我們看看濱田知明描寫戰爭疏離感的美麗蝕刻版畫:在被夷為平地的中國村莊裡,散落著被刺穿的頭顱和身體,一具女性屍體陰道裡插了根木樁。這比較不像是報導,而是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抗爭藝術。

濱田知明作品

許多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為了反抗戰後美國無遠弗屆的影響,從歐洲擷取靈感,特別是法國。薩特、加繆和梅洛·龐蒂(Merleau-Ponty)的作品在日本廣為流傳,法式貝雷帽和長發,成了有思想的人的必備裝束。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新一批對政治形態感到厭煩的藝術家浮上檯面,他們不喜歡盲從西化,也不喜歡高格調的日本傳統;日本傳統文化已僵化為美術館展覽品,也被戰時民族至上的要求給汙染了。新藝術是直覺的、肢體接觸的、戶外的、非理性的日本新達達主義(Neo-Dada)或是反藝術(Anti-Art)。深具影響力的詩人和評論家瀧口修造在1954年寫道:"或許我們尚未能夠完全吸收西方藝術的流派和原則,不過,日本現代藝術必須要能存在我們的血肉之中。"

讓我們以在1955年誕生的《挑戰泥土》表演為例,這是大阪"具體派"(Gutai group)的白髮一雄的作品。具體派藝術在東京首展時,白髮只穿著一件四腳短褲,跳進泥巴裡瘋狂地敲打,自己最後也受了傷。現場的混亂如今只存一張照片為證,現在也在MoMA展出。當然重點並非作品本身,創作者本來就沒打算要讓它傳世,而是要開創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東方和西方在內,一場世界性的革命"。

白髮雄一,《挑戰泥土》

這些實驗的特色,是藝術家的跨界合作。在大師丹下健三的率領下,一群年輕的新陳代謝主義建築師提出了激進的想法,抵制紀念碑式的目標建築,重新改造現代城市。和新達達主義者的表演有些類似,他們認為建築物和城市空間沒有其終極形式,而是像生物一般不斷蛻變。

街頭即興表演,之後被稱為"參與式劇場",並非日本所獨創。這是世界即興潮流的一部分,主旨是強調藝術不能用買賣而得。不過每個地區因為文化不同,對此潮流有不同的詮釋。日本有久遠的嘉年華傳統,包括各種慶典和舞蹈,絕大多數和神道教的豐收或生育儀式有關,有時狂野,有時性感,有時和死亡有關,通常具有荒謬性。土方非常接近這個傳統。他一絲不掛,只用繩子綁住陰莖,緩慢地舞出腐敗和重生。在這之前,日本在20世紀20年代的藝術和政治運動,以"情慾、荒謬、無理"(ero,guro,nansensu)為口號,也是這個傳統的延伸。詩人白石嘉壽子靈感來自爵士樂的詩,在參與式劇場中經常被引用,也是這個傳統的一部分。名古屋的表演團體"零度空間"所演出的"儀式"也是如此。他們赤條條地遊街,用針刺自己。這些都是設計來讓人們從中產階級的安逸生活中驚醒。

1960年為抗議《美日安保條約》續約,成千上百的民眾齊聚東京街頭,蛇舞、唱歌、與鎮暴警察扭打成一團,最後卻以失敗收場。在1945年,一度以戰犯身份被逮捕的首相岸信介,在國會強行通過此協議。

策展人亞歷山德拉·芒羅(Alexandra Munroe)在為1995年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的日本前衛藝術展所寫的文章中,描述在協議續約的當晚,新達達主義成員的反應。他們聚在其中一位成員吉村益信的工作室裡:

大家脫光了衣服,有些頭上綁了帶子狂舞。吉村用繩子在丁字褲上綁了一個用碎紙做的巨大陰莖,在肚子上畫了紅色鑽石狀的圖案、流出的腸子——像是他剛剛切腹自殺一樣——身體其他部位則畫上白色箭頭。

不過現代日本文化最有趣的地方,從來就不是衍生自西方"精緻藝術"傳統的畫作,或是這個傳統的現代版。五六十年代的藝術革命刻意強調暫時性,因此我們本來就不用期待這會有永恆的價值或是紀念性。想當然耳,美術館展覽無法真的重現當年振奮人心的表演和參與式劇場。我們只能從屏幕中跳動的畫面、幾幅藍圖、照片中一窺當年。MoMA的展覽畫冊設計得很不吸引人,也對理解沒幫助。誰會想要讀這樣艱澀的長篇大論:"在特定社會歷史脈絡的藝術對話網絡裡,我們很容易發現有一組概念,其提供了各種藝術活動關鍵性聯結。不過......"

幸好在MoMA,同時有一個日本獨立製片電影節,讓我們可以得到更多信息。放映的影片包括土方的舞蹈表演,寺山的優秀短片,以及由美國評論家唐納德·裡奇所執導的短片《庫柏勒》(Cybele)。

"零度空間"成員在影片中遭到一位虐待狂女子鞭打。從歷史觀點來看,其中最有趣的影片是大島的《新宿小偷日記》,影片記錄了性解放、街頭劇場、政治革命。演員包括橫尾忠則,他的海報藝術在60年代和土方的暗黑舞踏、武滿的音樂、磯崎的建築物,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新宿小偷日記》

對我來說,那個年代日本最讓人著迷的地方,是重新發現了從前被忽略的日本文化。這部分的日本文化和嘉年華式的參與式劇場路線相近。這是從前日本傳統的底層文化,包括神道教的情色面,鄉間生活的母系崇拜,日本城市的底層生活,以及在過去孕育出歌舞伎的性與暴力的大眾表現。一言以蔽之,這是精緻藝術、高尚文化、傳統或現代主義的反面。這是在頌揚"原始本能",也就是日本人所謂的"泥臭"(dorokusai),土裡土氣的意思。

一些高度精緻的藝術家,如岡本太郎或建築師丹下健三,開始從史前的繩文時代(公元前5000到300年)找尋靈感。此時文化尚未被佛教、儒家、邪惡的貴族階級所馴化而精緻;他們認為衝繩島和東北鄉間,仍然保留了現代日本之前的原始能量。岡本在1961年寫了一本關於衝繩島的書《被遺忘的日本:衝繩文化論》。美國雕塑家野口勇在日本停留期間鼓勵這樣的發展。他試圖說服日本人說,和那些模仿的現代國際藝術潮流、沒有生氣的作品比起來,古老的工藝藝術更有趣,意境上更為前衛。並非所有的人都認同這個觀點。有些日本藝術家和評論家認為野口不過是個空降的外國人,陶醉在一種新形態的日本狂熱衷,從繩文時代擷取靈感捏捏雕塑,做做紙燈籠,說這是"懷念低俗事物"還比較讓人信服。像是今村昌平等導演,把電影場景設定在東北鄉間、衝繩、東京或大阪的貧民窟,鏡頭下的人物則是農夫、小混混和廉價妓女。前衛劇場團體,如寺山的天井棧敷、唐十郎的狀況劇場(Situation Theater),結合了脫衣秀粗獷的活力,以及靈感源自安託南·阿爾託(Antonin Artaud)及梅洛·龐蒂的鄉村故事。他們把帳篷設在河岸或是神道教廟宇旁,視自己為早期歌舞伎精神傳承的後裔,當年劇場惡名昭彰,和邊緣人及妓女屬於同一族類。

這些在意境上(形式上則不一定)都可以追溯至江戶時代(1603-1868)的商人傳統。當時木刻版畫藝術家、演員、花魁和妓女的世界密不可分,題材粗俗,但藝術上非常精彩動人。60年代的前衛藝術家之間互相合作,正如當年。武滿最出色的音樂作品,有一些就是為如大島所執導的電影所寫的。詩人白石嘉壽子和導演筱田正浩結為連理,寺山為筱田寫劇本,橫尾忠則設計海報。攝影家細江英公和三島、土方聯手創作幾本傑出的攝影集,把土方拍成從他家鄉水稻田間冒出的鄉間魔鬼。

細江英公個展《男人與女人》

其中一些作品,像是細江的攝影照片、橫尾的海報都可以在MoMA的展出看到,但我認為這些展覽是遠遠不足的。二三十年代的日本現代藝術展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日本人在平面藝術、攝影、建築、戲劇、電影和舞蹈上成就非凡。這次的展出也有同樣的效果。或許是因為可被稱之為精緻大眾文化的悠久傳統,日本藝術家在大膽使用大眾藝術及娛樂、甚至擁抱商業藝術時,表現最為出色,讓大部分的畫作相形失色。

橫尾的海報藝術頌揚地下劇場、幫派電影、聲名狼藉的舞者,廣受歡迎,但他似乎對這樣的成功感到厭煩。1981年在MoMA看到畢卡索的展覽之後,他決定轉換跑道,致力於油畫精緻藝術;自此之後,他的氣勢損失大半。三島非常欣賞橫尾的平面藝術,他說橫尾揭露了日本人不願面對的黑暗內心世界,而這個世界孕育出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或許也導致了三島的死亡。

本文節選自

《殘酷劇場》

作者: [荷] 伊恩·布魯瑪

出版社: 北京日報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國

副標題: 藝術、電影、戰爭陰影

原作名: Theater of Cruelty: Art, Film, and the Shadows of War

譯者: 周如怡

編輯 | 杏花村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原標題:《​三島由紀夫之死,是日本文化與前衛藝術的合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日本湘南文化之旅:從三島由紀夫到夏目漱石,淺談鎌倉文學的蛻變
    我們很多中國人去日本旅遊的時候,大多只是走馬觀花而已,去的地方大多是在東京、北海道這些繁華都市,而日本湘南卻是很少有人會特意去的。在很多了解一點日本地理的眼裡,日本湘南就是連綿的海與充足的陽光,但是這裡也孕育著一個文化古都——鎌倉,鎌倉除了曾作為日本「鎌倉幕府」的根據地外,其依山傍水的位置,自古亦為一處修養之所。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主要作品有《金閣寺》、《鹿鳴館》《豐饒之海》等。
  • 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三島由紀夫之死轟動了日本。當時,他是日本文壇明星,他男性氣概十足,敢於挑戰但同時也有點荒謬,就像美國作家諾曼·梅勒和當代法國作家米歇爾 維勒貝那樣。但那些看起來很是荒誕的一切突然成為了現實。那天早上,日本第64屆國會正在召開,天皇本人也出席了會議。他的自殺使得人們無暇關注日本首相關於明年政府議程的講話。自二戰結束之後,還沒有人以切腹的形式自殺。
  • 他是三島由紀夫的迷弟,設計的作品暴露了日本人無法忍受的東西
    橫尾忠則橫尾忠則是日本當代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年紀輕輕便揚名世界,一度被稱為日本的「安迪·沃霍爾」,波普藝術的先鋒。早年的自傳《海海人生》中,橫尾忠則隨和自在地聊他從神戶到東京,又奔赴紐約,乃至更廣闊的藝術舞臺的故事,聊他與三島由紀夫、大島渚、高倉健、安迪·沃霍爾、約翰·列儂、賈斯培·瓊斯等藝術家的交往,無意間鋪陳了一幅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世界藝術地圖。《海海人生》是橫尾忠則漫長人生時光中的一個片段式呈現。
  • 談談三島由紀夫那篇《假面自白》
    唐月梅當年「走後門」看到了這套小說,這成了她此後專注研究、翻譯三島由紀夫的誘發劑,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研究日本文學的切入點。唐月梅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說:「他引起我研究的興趣,一是他本人非常複雜,其文學藝術成果非常豐富,但又有所偏頗。二是他在日本戰後文學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三是長期以來,由於特定歷史條件的限制,也影響了對他及作品做多層次的立體式研究。」
  • 三島由紀夫|寫作和生活的邊界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
  • 世界「變裝皇后」美輪明宏:三島由紀夫同性情人,川端康成的偶像
    如日本「偵探推理小說之父」江戶川亂步、因崇尚武士精神而切腹自盡的三島由紀夫、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川端康成、代表日本20世紀文學最高水平的遠藤周作、日本戰後第三批新人派代表作家吉行淳之介、日本的尤其是,美輪明宏被三島由紀夫盛讚為「來自天上的麗人」,他們之間還流傳著一段風花雪月的浪漫故事。只是,三島由紀夫帶著對美輪明宏的無限愛戀去了天堂,而美輪明宏,則始終無法忘懷三島由紀夫在自殺前送他的那束玫瑰。
  •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川端康成親自到場,卻說:該死的是我
    在上個世紀的日本,有多位著名作家自殺,不論寫下《羅生門》的芥川龍之介,還是被後世不斷提起的太宰治都是其中之一。1970年時,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數百位作家到場,但只有川端康成被允許進入現場,並對旁人說:該死的人是我!川端康成為何說出這樣的一番話呢?這一切或許要從川端康成的童年說起。
  • 三島由紀夫為何試圖用切腹自殺喚醒軍國主義?首相:他一定是瘋了
    絕望的三島由紀夫回到室內切腹自殺,在聞訊趕來的許多作家裡面,只有川端康成一人允許被進入,看到三島由紀夫的可怖死狀之後,川端康成喃喃地說了句「三島君,死在這裡的不應該是你,而應該是我」。兩年後悲劇再度發生,川端康成自殺身亡。
  • 細江英公與三島由紀夫|《薔薇刑》
    日本現代攝影家細江英公與三島由紀夫合作創作的這組作品,因其獨特的美學內涵,已經成為藝術影史的象徵性作品。1961年,細江英公以作家三島由紀夫為模特,將其置身於薔薇花和黑暗的色塊之中,拍攝了這些具備強烈超現實意象之美的攝影作品。
  • 雙面三島由紀夫:一面卓越的文學才能,一面讓人困惑的偏激心理
    三島由紀夫是二戰後世界知名的日本作家。他聞名於世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其卓越的文學才能,另一方面則在於他奇特而偏激的美學主張和政治上的異常舉動。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有很多人喜歡,但對作家本身如何評價?在戰後日本的社會氛圍中,三島認定必須振奮民族精神,回歸傳統,重振武士之魂。但是他不願像太宰治那樣懦弱地死,而是沿襲了武士的赴死方式。三島死後,好像並沒有人對他過激的舉措表示讚賞或肯定。在當時,許多作家、評論家都迷惑不解,或者施以激烈抨擊。如作家井上光晴1971年曾撰文說,三島由紀夫否定人化的天皇制,是向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靠攏。
  • 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切腹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七十八期】(歷史系列第671講)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東京市谷駐屯地的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隊總監部(軍區指揮部)鼓動兵變失敗後,切腹自殺身亡
  • 三島由紀夫對川端康成和太宰治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佐藤秀明教授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用「脫離社會」來概括三島由紀夫的獨特魅力。佐藤:如果讓我說三島由紀夫的魅力,我會說他的視野之廣闊、緯度之大。三島由紀夫對社會與人有著自然而然的批判態度,但他不是作為一個反社會分子去批判自己身處的這個社會,而是具備更加激烈的「社會脫離性」。
  • 日本學者披露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是同性戀者
    中新網香港10月26日消息:專門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學者田中美代子在即將出版的《決定版三島由紀夫全集第1卷》一書中引用三島在一封寫給精神醫生的書信中,承認描寫同性戀主角自覺過程的《假面的告白》一書其實源自於自己的體驗。  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於30年前自殺身亡,生前他並未正式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者身份。
  • 三島由紀夫小名的由來
    唐月梅寫了一本關於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怪異鬼才》,寫得很有味道。讀了一部分,寫了三島由紀夫的童年,也是在這本書裡,我才第一次記住了三島由紀夫的真實名字,叫平崗公威。也知道了日本人起名字的習俗,習慣給剛出生的孩子用對於自己家庭有大恩惠或者扶持的人名字來命名。平崗公威的祖父在仕途上曾經受到一個叫公威的大官提攜。因此,在三島由紀夫出生的時候,祖父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平崗公威四個大字,並放在一個盒子裡。自此,平崗公威就成了三島由紀夫的名字,而三島由紀夫是在平崗公威走上文學道理之後,他給自己取得筆名。
  • 三島由紀夫和他的「女神」們
    憑藉出色的演技成為日本電影正統派美女演員代表,也是戰後日本電影代表女演員之一。1952年,小石榮一的電影《逃脫死亡之街》讓若尾文子開啟了電影之路,第二年《十代的性典》上映後,她被媒體稱作「性典女優」,知名度不斷上升,也憑藉出色的演技成為了大日本映畫製作公司的當家花旦。
  • 文壇巨匠三島由紀夫這十句格言,充滿大智慧和哲理,領悟深入人心
    他不僅具備敏銳的思維,還具有高屋建瓴的智慧,一生不斷在思考著人生中的種種問題,在作品中表現出他對人生的態度,展現出哲學深度以及對生、死、美、醜的哲學思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三島由紀夫的十句格言,體會文字背後深刻的哲理。在三島由紀夫的文學之路上,不得不提到兩個關鍵的人物,其一是他的國文老師,另一個則是日本文壇巨擘川端康成。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毀滅的美學
    《金閣寺》《金閣寺》是日本極具爭議的作家三島由紀夫(一九二五-一九七〇)的代表作,出版於一九五六年,其時作者三十一歲。他患有口吃,也算是一個「畸形人」吧(這樣說並無不敬之意),心理方面給人扭曲之感(從書中的心理描寫來看)。——不得不說(或者說正如加拿大學者弗萊所言),文學發展到十九世紀,特別是二十世紀,西方作家筆下的主人公越來越多「非正常人」,如白痴、羅鍋、侏儒、精神病人等。日本文學中似乎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太宰治《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就是一個病態的人物。
  • 三島由紀夫死時多慘?切腹後腸子出來了,別人連砍三刀都沒死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日本最後一位剖腹自殺的男子叫三島由紀夫,他自殺時有多慘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三島由紀夫出生在日本東京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其父親很平庸,無法復興家族。所以,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永井夏把家族復興的希望放在了他這個長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