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惡文學的三島由紀夫,為何成為了大作家?

2020-12-15 李起ANLL

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秀明,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

在他的講述中,我們逐漸了解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中那極度熾熱的一面。

△ 佐藤秀明

知日:您是1955年生人,想必也親身感受到了1970年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事件給日本帶來的震撼。您能講講當時的情況嗎?

佐藤:那一年我15歲,事件發生後,整個社會都沸騰了。連續好多天的報紙都在講三島由紀夫自殺的事件,電視和廣播也幾乎沒有別的消息,好像整個日本都在談論這件事。周刊雜誌也聞風而動,連續幾周都有關於三島由紀夫的文章,許多月刊則乾脆出了三島由紀夫特集。

圍繞三島由紀夫自殺的話題,熱度持續了很久。當時,人們最關心的就是他是為什麼自殺的。要求修改憲法、把自衛隊變成正規的軍隊,三島由紀夫的這些主張雖然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但人們並不是完全不理解的,不過,他為了這一主張把自己的性命搭進去這件事,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不可理喻的。而且他選擇了剖腹的死法,而且還需要別人介錯,砍下他的頭顱,這在當時成了非比尋常的事件。

△ 三島由紀夫發表最後的演講

1970年11月26日,也就是三島自殺第二天,《朝日新聞》刊登了三島由紀夫死後置於自衛隊總監室地上的頭顱的照片,那時候日本早已進入和平時代,普通家庭的群眾看到了這樣血淋淋的照片,異樣的感情迅速發酵,大家都在思考他為何自殺,可是這個問題漸漸成了一個謎。隨著時光流逝,再去追問「三島由紀夫為何自殺」,已經失去了意義。

知日:那麼,您是如何理解三島之死的呢?

佐藤:按照我的理解,他是期待赴死的。這種死亡不單單是死神欲望的驅使,按照三島在《假面的告白》中所說的,他要「挺身而出」,要憑藉自己的犧牲精神去實現大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三島由紀夫是懷著將自衛隊改造成國家軍隊這種理想信念去死的。這是三島由紀夫的「思想」,是即使「生活」因此毀滅也要去踐行的「思想」。

△ 三島由紀夫和盾會成員

像我之前說的,三島由紀夫思想的本質是「脫離社會」的,他像個外星人,並不真正屬於人世,因此他選擇的行動也是「脫離社會」的,但是,肉體只能從屬於這個現實社會的三島由紀夫想要挺身而出解決現實問題,就不得不採取這樣的方式去「挺身而出」了。這是我的理解。

還要多說一句,雖然三島由紀夫希望將自衛隊改造成國家軍隊,但是他並不想發動戰爭,也不想侵略別國,他只是喜歡軍隊。三島認為,沒有軍隊的國家根本不是正常國家,所以他希望能夠修改憲法第九條,這被當時的日本人詬病,抨擊他是軍國主義分子,據我所知,在當時的中國,日本研究者們也是這樣評價三島的。

了解三島由紀夫不代表要認同他的觀點,我對他的總體態度其實是批判為主的。為了告訴大家真實的三島由紀夫,就請讓我照實說這幾句吧。

知日:您為什麼會開始對三島由紀夫感興趣?

佐藤:其實我研究三島由紀夫,是因為被他的小說打動了。為什麼會被打動,一開始我也無法說清楚緣由,但是後來,我從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熱愛文學的同時也憎恨著文學。我感受到了他對文學的愛憎,就是被這一點打動了。

我並不是那種一下子就會沉迷文學的人,但是三島由紀夫讓我感受到了文學能夠具備的柔軟性,我從此喜歡上了文學,也對他的作品格外感興趣。

知日:三島由紀夫對文學之「愛」是很容易理解的,文學是他一生心靈的寄託,不過「憎」要怎麼理解呢?

佐藤:三島由紀夫對於文學的憎惡,並不是一眼就能看穿、明明白白的憎惡。我說的「憎」,在這種情況下指的是觀念、意識,而非感情。三島在思想深處有「憎惡」的想法。

三島由紀夫從幼年一直到30歲左右,身體很弱,只能在文學世界盡情馳騁,在這種情況下,他雖然愛著文學,但是同時也對支持著弱小自己的文學懷有一種厭惡感。三島由紀夫一直渴望變強,他討厭身體虛弱的自己,隨之也就憎惡支撐著身體虛弱的自己的文學。不過,他無法改變自己,也無法真的去恨文學。

從30歲開始,三島由紀夫開始進行身體鍛鍊,他鍛鍊肌肉,身體也日漸強健起來了。擺脫身體的虛弱後,他更進一步,開始追求一個更為強大的肉體。三島由紀夫的文學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他的作品中開始出現那種擁有強健肉體,同時高強度運用甚至透支自己身體的主人公。

隨後,他又強調肉體和精神兩者都要強大,相對地,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他要去描述人如何使用肉體,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肉體和精神的強大。瀕死的表現也開始在他的文字中出現,三島由紀夫本人內心也有了親自實踐死亡的傾向。

我認為,對文學的愛與憎,或許始終在他思想的最深處吧。

相關焦點

  • 三島由紀夫為何試圖用切腹自殺喚醒軍國主義?首相:他一定是瘋了
    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起了個大早,隨後帶著他的「盾會」成員來到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總部。三島由紀夫帶著手下劫持了指揮官益田兼利,聞訊而來的數百名自衛隊士兵來到了樓下,三島由紀夫滿心歡喜地對自衛隊發表了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然而得到的卻是自衛隊士兵們的破口大罵。
  • 餘華:三島由紀夫的寫作與生活
    新聞媒體的介入,使他的自殺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成為了社會行為。三島由紀夫之死,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就像是一部傑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這部最後的作品中,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寫作與生活,於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寫作與生活,對於一位作家來說,應該是雙重的。生活是規範的,是受到限制的;而寫作則是隨心所欲,是沒有任何限制的。
  • 三島由紀夫小名的由來
    唐月梅寫了一本關於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怪異鬼才》,寫得很有味道。讀了一部分,寫了三島由紀夫的童年,也是在這本書裡,我才第一次記住了三島由紀夫的真實名字,叫平崗公威。因此,在三島由紀夫出生的時候,祖父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平崗公威四個大字,並放在一個盒子裡。自此,平崗公威就成了三島由紀夫的名字,而三島由紀夫是在平崗公威走上文學道理之後,他給自己取得筆名。不過,讓我沒有想到是,平崗公威的童年基本上在祖母的那間門窗緊閉、陰暗的潮溼的充滿著病人的氣息的屋子裡度過。
  • 三島由紀夫|寫作和生活的邊界
    因為在三島由紀夫這裡,自殺不再是悄悄的,獨自的行為,他將傳統意義上屬於隱秘的行為公開化了。新聞媒體的介入,使他的自殺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成為了社會行為。三島由紀夫之死,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就像是一部傑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這部最後的作品中,三島由紀夫混淆了寫作與生活,於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筆下。
  • 三島由紀夫和他的「女神」們
    原標題:三島由紀夫和他的「女神」們從少年時期自己構建出獨一無二的三島式美學開始,三島由紀夫就具備了一雙慧眼,這雙眼睛關注文學、關注戲劇、關注電影、關注美術,同時,也關注女性。人們也能輕而易舉地在他的人生軌跡中,發現一些各具風情的女性的身影。三島由紀夫的人生也因她們變得浪漫多彩。
  • 三島由紀夫對川端康成和太宰治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佐藤秀明教授是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專家,也是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現任館長。小時候目睹三島由紀夫之死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震撼,之後專注於三島由紀夫文學研究的佐藤,用「脫離社會」來概括三島由紀夫的獨特魅力。人們常常將三島以及他的作品與同時代其他名家相比較。您能簡單地評價一下三島由紀夫與太宰治、川端康成的關係嗎?佐藤:三島由紀夫是好惡分明的人,也不會掩藏,他會很直接地表現出來。
  •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的提攜  初識三島由紀夫那年,川端康成46歲。在太平洋戰爭階段,日本文壇不少文人都受軍國主義影響,像川端康成這樣未受其染指、且名譽絲毫不受損害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  1946年的新年假期裡,身為法律系大學生的無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手稿前去拜會川端先生,川端康成認為創作之佳,足以推薦給文學雜誌。就這樣,這篇名為《香菸》的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夏天的《人間》雜誌上。三島由紀夫憑藉此文正式登上戰後文壇的舞臺。  1947年秋,三島通過了文官考試,正式在大藏省任公務員。儘管如此,三島對仕途並無野心。他潛心致力於下班後的短篇小說寫作。
  • 細江英公與三島由紀夫|《薔薇刑》
    日本現代攝影家細江英公與三島由紀夫合作創作的這組作品,因其獨特的美學內涵,已經成為藝術影史的象徵性作品。1961年,細江英公以作家三島由紀夫為模特,將其置身於薔薇花和黑暗的色塊之中,拍攝了這些具備強烈超現實意象之美的攝影作品。
  • 值得讀|三島由紀夫: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
    1.不被人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我也不會產生要讓自己被理解的、表現的衝動。我覺得命運沒有賦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東西。於是我的孤獨愈發膨脹,簡直就像一頭豬。——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2.生活是無邊無際的、浮滿各種漂流物的、變幻無常的、暴力的,但總是一片澄澈而湛藍的海。
  • 三島由紀夫:奇怪的信念推動著作家瘋狂而天才的一生
    50年前的今天,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 三島由紀夫一生著有21部長篇小說,80餘篇短篇小說,33個劇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編成電影,36部被搬上舞臺,7部得過各種文學獎。
  • 日本學者披露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是同性戀者
    中新網香港10月26日消息:專門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學者田中美代子在即將出版的《決定版三島由紀夫全集第1卷》一書中引用三島在一封寫給精神醫生的書信中,承認描寫同性戀主角自覺過程的《假面的告白》一書其實源自於自己的體驗。  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於30年前自殺身亡,生前他並未正式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者身份。
  • 不一樣的三島由紀夫——陰鬱之外的純美
    最近閱讀了三島由紀夫的《潮騷》,說實話,剛看到書名時我的臉有點紅,在圖書館裡把書借走時都有些不好意思。但實際上,「潮騷」只是「潮水的喧囂」的簡稱,歌島,是作者創設的一個世外桃源。看過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和《春雪》後,我一直認為,在書中那些對環境充滿美感的描寫之下藏著一顆敏感壓抑的心,它愛惜著純粹的美,但內心的瘋狂與極端往往使主人公親手去毀掉美。在三島眾多表達世界的惡意對個體內心的扭曲的作品中,《潮騷》像是一直在陽光底下發生著的故事,乾淨而透明,一眼看到明亮的未來。
  • 【BBC精讀】三島由紀夫:一位日本作家的奇聞
    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是理解三島由紀夫晚期生活和作品的關鍵。這部小說揭示了三島由紀夫審美的起源,三島由紀夫的審美和性密切相關,他對此有一種很深的痴迷。《假面自白》中,敘述者寫道,他「接受了戰爭期間流行的死亡信條。」當時,徵兵和自我犧牲就在眼前。事實上,三島由紀夫認為,消逝之時即為美,在他看來,毀滅即為美。他的這一美學觀點和他的男性崇拜交織在一起,而男性氣質正式小說敘述者所缺乏的。
  • 三島由紀夫10句精華語錄,體會他作品中的極致美學,太震撼了!
    也許在三島由紀夫而言,這種離去方式,也是他極致美學的一部分吧。今天,紀念三島由紀夫。精緻的沉默,凌駕於一切之上。—— 三島由紀夫也許是天生懦弱的關係,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三島由紀夫我在客觀上是幸福的,誰也無可非議。
  • 高橋睦郎 晚霞、性和三島由紀夫
    高橋睦郎的直言不諱吸引了作家三島由紀夫的注意。他邀請高橋睦郎共進晚餐,並為他的第三部詩集《沉睡、侵犯和墜落》作序,由此開始了兩人六年亦師亦友的同性情人生活,這段關係一直持續到三島由紀夫切腹自盡。三島由紀夫自殺後,高橋睦郎動了辭職的念頭。他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業餘時間寫作。老闆建議他暫時放棄專職寫作,並減免了他一半的工作量。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他白天過著優雅的貴族生活,夜裡卻搖身一變成為無惡不作的大盜,騷擾京都的大街小巷。最後他以切腹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但是,他恐怕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為自己設計的這一自殺方式,在其死後的幾百年裡,卻成了武士道最崇高的典範,從而成為每個武士的必修科目,也就是說,每個武士都期待著某一天可以切腹自殺。而藤原義本人也成為武士道中第一個確有其人的切腹武士。
  • 文壇巨匠三島由紀夫這十句格言,充滿大智慧和哲理,領悟深入人心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三島由紀夫的十句格言,體會文字背後深刻的哲理。在三島由紀夫的文學之路上,不得不提到兩個關鍵的人物,其一是他的國文老師,另一個則是日本文壇巨擘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的國文老師發現了他的文學才華,是他文學創作的伯樂,促使他邁向文學創作之路。而川端康成則是三島由紀夫踏入文壇的引路人,正是在川端康成的推薦下,三島由紀夫才得以發表他第一部小說,從此走上文壇之路。
  •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毀滅的美學
    《金閣寺》《金閣寺》是日本極具爭議的作家三島由紀夫(一九二五-一九七〇)的代表作,出版於一九五六年,其時作者三十一歲。另外,不難發現,如果和西方十九世紀的唯美主義相比較,如戈蒂耶的《莫班小姐》,王爾德的《道連·葛雷的畫像》,這些作品的主角都是美貌異於常人的,而三島由紀夫筆下的主人公則是恰恰相反。
  • 雙面三島由紀夫:一面卓越的文學才能,一面讓人困惑的偏激心理
    三島由紀夫是二戰後世界知名的日本作家。他聞名於世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其卓越的文學才能,另一方面則在於他奇特而偏激的美學主張和政治上的異常舉動。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有很多人喜歡,但對作家本身如何評價?三島死後,好像並沒有人對他過激的舉措表示讚賞或肯定。在當時,許多作家、評論家都迷惑不解,或者施以激烈抨擊。如作家井上光晴1971年曾撰文說,三島由紀夫否定人化的天皇制,是向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靠攏。他認為不論人們對三島及其作品的印象如何,三島事件本身都體現了戰後25年後日本最為反動的思想。但是同時,也有一些日本人表示理解他的赴死心境。
  • 三島由紀夫死時多慘?切腹後腸子出來了,別人連砍三刀都沒死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日本最後一位剖腹自殺的男子叫三島由紀夫,他自殺時有多慘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三島由紀夫出生在日本東京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其父親很平庸,無法復興家族。所以,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永井夏把家族復興的希望放在了他這個長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