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大師布拉德伯裡:登陸火星是人類未來的坦途?

2020-12-18 上觀

如果有色人種(1949年,科幻大師雷·布拉德伯裡寫作《乾坤逆轉》時,這是對黑人的稱呼)率先登陸火星,定居下來開始新的生活,建好了城鎮,他們將如何迎接白人的到來?隨後又會發生什麼?

雷·布拉德伯裡用科幻小說的寫作來尋找答案。但寫完後,當時沒有一家美國雜誌肯買下這個故事。民權運動尚未興起,冷戰已經開始,國會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正在帕內爾· 託馬斯的主持下召開聽證會,約瑟夫· 麥卡錫遲些才會登場。在這樣的氛圍中,沒有哪個編輯願意與雷·布拉德伯裡的黑人移民一起登陸火星。

上面這個故事被收錄在上海譯文社最近推出的雷·布拉德伯裡的經典短篇小說集《圖案人》中。小說集以一個全身遍布可以預知未來的文身圖案的神秘男子為線索,牽出18則「黑鏡」式天馬行空的科幻奇妙物語,每一篇都有詩意而奇詭的想像和出人意料的結局。

18個故事的關鍵詞都是「如果」:如果男人可以給自己量身定製一具機械木偶,晚上出門鬼混時留它在家打掩護,不料它真的愛上了主人之妻?如果某座沉睡的城市一夕甦醒,啟動一切科技化感官,對人類展開瘋狂的復仇行動?如果你是一個虔誠的神父,在布道中卻發現真正的上帝並非如你想像的模樣?如果一群來自火星的入侵者戰戰兢兢地登陸地球,才發現人類不過是群沉迷於吃喝玩樂的蠢傢伙?……

作為公認的科幻大師,布拉德伯裡的作品別具一格:並非硬核科幻,卻能洞察人性和科技間最尖銳的矛盾,抵達內心深處的欲望和恐懼。每個故事都像一則寓言,穿梭在科幻與現實、戲謔與嚴肅之間,悲觀而又不乏對人類未來最真誠的期望。

本書曾於1969年被改編為cult電影(指某種在小圈子內被支持者喜愛及推崇的電影),同名系列劇集預計將於2022年由《超感獵殺》導演麥可·斯特拉辛斯基搬上熒幕。


《超感獵殺》劇照

雷·布拉德伯裡1920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沃基根,今年(2020年)是他的一百周年誕辰。自1943年開始專業寫作,他70多年的寫作生涯,激勵了數代讀者去幻想、思考和創新。他創作了數百篇短篇小說,出版近50本書,此外還寫了大量的詩歌、隨筆、戲劇、電視和電影劇本。


雷·布拉德伯裡

《華氏451》和《火星編年史》是他最為著名的作品,奠定了其科幻小說大師的地位。他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作家之一,「將現代科幻領入主流文學領域最重要的人物」。曾獲2000年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卓越成就獎,2004年美國國家藝術獎章和2007年普利茲特別褒揚獎。

2012年6月6日,91歲高齡的布拉德伯裡病逝於洛杉磯。時任美國總統的巴拉克·歐巴馬親致悼詞:「他的敘事才華重塑了我們的文化,拓寬了我們的世界。」

《火星編年史》是確立布拉德伯裡作為一名領先潮流的科幻小說作家地址的作品。這部小說描寫了人類殖民火星的企圖,火星上的殖民化的後果,以及殖民者對於地球上的大規模核戰爭的反應。《火星編年史》既是一部社會批判小說,也是一部科幻小說,它反映了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種種焦慮和不安:核戰爭的威脅、對於簡單生活的嚮往、對種族主義和審查制度的反應、以及對於外在政治勢力的畏懼。《火星編年史》是一部令人讚嘆的作品,它沒有通常科幻小說不可缺少的堅硬的技術內核,卻充滿了孤獨的情感和鄉愁。貫穿全書的是夢一樣的感受。反科技的偏見、簡樸的慶典、小鎮生活的清新印象、成長過程中失落的情感以及探索未知的欲望交織在一起。正如人們稱頌他是科學幻想詩人一樣,布雷德伯裡用富於韻律和懷舊情感的優美文筆描寫幻想,其作品不僅在科幻界大受歡迎,更贏得了主流文學界的廣泛讚賞,人們將布雷德伯裡譽為文體家和意象大師,科幻界也將他稱作「艾倫·坡創始的美國幻想文學的正統繼承人」。

《華氏451度》(發表於1953)是布雷德伯裡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長篇小說,它進一步展現了作者非凡的才華。這部作品講述了一個以焚書為業的「消防隊員」,向一個保護書籍保擴知識的反叛者轉變的過程。故事發生在一個被極權政府統治的未來世界。極權政府取締了各類書籍報刊等出版物。蒙塔格很喜歡他的專業書籍焚燒員的工作。可是當他得知有段時間書籍是合法的、人們沒有生活在恐懼之中後,他開始質疑自己的職責。蒙塔格開始偷取那些本該焚毀的書籍,還與一位同意教育他的教授會面。當他的盜書之事被人發覺,他必須為了自己的性命而逃離。這是一部充滿象徵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擔心。嚴格地說,《華氏451度》更像是一本哲學思想小說。

「在這個荒誕的時代,我們需要科幻。」布雷德伯裡在《圖案人》的序言中宣告自己「步履不停,只為生命不止」。他這樣寫道:

我的侍者朋友,洛朗,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戰神廣場啤酒屋工作。一天晚上,在為我端上一大杯啤酒時,他向我描述了他的生活。

「我每天要幹十到十二小時的活兒,有時是十四小時,」他說,「到了夜裡就去跳舞,跳啊,跳啊,一直跳到凌晨四五點鐘才上床,一覺睡到上午十點,十一點上班,再繼續工作十到十二小時,有時是十五個小時。」

「你是怎麼做到的?」我問。

「很簡單,」他回答,「睡眠如同死亡,睡著了就像死了一樣。所以我們跳舞,為的是遠離死亡。我們不想死。」

「你多大了?」我最後問他。

「二十三。」他回答。

「啊,」我感嘆著,輕輕握住他的肘彎,「啊。二十三,是嗎?」

「二十三,」他微笑著說,「你呢?」

「七十六,」我說,「我也不想死。可是我已經不再是二十三歲了。我該怎麼回答呢?我在做些什麼呢?」

「是啊,」洛朗依舊笑得天真無邪,「凌晨三點你都在做什麼?」

「寫作。」我終於答道。

「寫作!」洛朗驚愕地說,「寫作?」

「為了遠離死亡,」我說,「跟你一樣。」

「我?」

「是的,」此刻我也露出了笑容,「凌晨三點,我寫啊,寫啊,寫個不停!」

「你很幸運,」洛朗說,「你很年輕。」

「目前看來是這樣。」說罷,我飲盡杯中的啤酒,回到打字機旁完成一篇故事。

《圖案人》
[美]雷·布拉德伯裡 著
宋怡秋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相關焦點

  • 50位思考者談「天問」:中國人對火星的想像從此改變
    此後百年,人類文學、藝術中湧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火星幻想」:布拉德伯裡的火星運河、馬特·達蒙的火星土豆,甚至《火星人玩轉地球》帶來的童年陰影…… 它們也許缺乏科學細節,也許充滿荒誕想像,但卻飽含人類探索的強烈願望。 在這裡,科幻迷、作者和學者們,分享了一些史上經典的火星作品。
  • 《火星任務》20年了 人類仍未登陸火星
    但半年後,遭遇風暴生死未卜,伍迪、吉姆等四位太空人前往紅色星球營救……  各位這不是新聞預告,也不是穿越人士的爆料,而是科幻電影《火星任務》主要故事線。今年3月10日是該片上映20周年紀念日。巧合的是,今年來到了電影中人類登陸火星的年份,但現實中的人類依舊沒有實現這個目標。
  • 電影裡的2020年:沒有疫情肆虐,人類已經登陸火星
    但半年後,遭遇風暴生死未卜,伍迪、吉姆等四位太空人前往紅色星球營救…… 各位這不是新聞預告,也不是穿越人士的爆料,而是科幻電影《火星任務》主要故事線。今年3月10日是該片上映20周年紀念日。巧合的是,今年來到了電影中人類登陸火星的年份,但現實中的人類依舊沒有實現這個目標。
  • 那些對未來影響深遠的科幻文學作品
    未來,迫於環境惡化和人口壓力,地球政府決定派出遠徵隊伍,選取25歲以下的人類成員向未來移民。旅行隊伍進行了多次停留,但每一次的地球環境都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最後一次航程,「大使」把時間定在未來11000年。在這未來的這個時代,地球基本恢復了原始生態,人類開始了新文明的起點。
  • 盤點與火星有關的科幻電影
    《火星時代》(美國2016年科幻紀錄片連續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的科幻娛樂紀實巨作《火星時代》是一部帶有半劇集半紀錄片性質的有劇本節目,故事中兩條時間線並行發展——一條是現在,一條是未來。其中有一部分紀錄片形式的訪談鏡頭,還有一部分故事片形式的有劇本內容。具體而言,該劇描述2032年人類殖民火星的歷程。
  • 登陸火星會發生什麼?俄科學家稱:人類或遇到變異生命形式
    火星是太陽系內公轉軌道在地球之外的一顆巖石行星,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對火星報以希望,無論是新生命的發現還是未來可能移居的新家園,火星都能排在第一位上。人類太空探索雖然只有半個多世紀,但是對太陽系內大部分的主要天體都進行過探查,目前並沒有發現生命存在的痕跡。
  • 人類如果在未來登陸火星後,太空衣出現磨損,該如何修復?
    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承載著人類無數的遐想和希望。如今,這個距離地球1.9億千米的行星離我們「越來越近」。這意味著人類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登陸火星計劃。為完成火星表面勘查,太空人必須模擬火星表面從事一些艱苦的活動,諸如挖土取樣、攀緣巖石和長途步行等。
  • 目標:火星。中國即將探測火星,這份火星題材科幻電影片單請收好
    很多人都知道,火星是整個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可能最「宜居」的星球。移民火星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成為現實。在眾多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中,創作者們都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對人類探索火星、移民火星做出過描述。棍哥今天就把那些有關火星探索的電影和劇集做一盤點。
  • 科幻災難片《火星異變》開機 中國科幻再發力
    電影講述了在地球資源枯竭的2046年,人類為尋找更適合生存的星球提出了「火星計劃」,各國頂尖科學家攜幾大類動植物物種前往火星研究,希望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改善火星的居住環境使之更適合人類生存。不料在「火星計劃」的幾周後,基因實驗發生了問題,動物的體態特徵發生了異變並開始瘋狂襲擊人類,一架中國的載人宇宙飛船被緊急派往火星救援,在飛船接近火星表面時卻遇到了不明變異生物的襲擊,一場人性與未知生物的戰爭一觸即發。《火星異變》造「硬」科幻實力派當2019年《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後,國內科幻題材影片便緊鑼密鼓相繼推出。
  • 從2010太空漫遊,到2020同去火星
    同一時間裡,兩個大國在太空中隱隱形成了某種競爭的態勢。▲ 毅力號發射現場,圖源Guardian News這不禁讓人聯想起數十年前,同樣是兩個大國之間的太空競賽。早在世紀60年代,人類剛剛有能力掙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時,就已經發射了最早的火星探測器。
  • 火星疑似發現「廢墟」?未來太空人登陸火星,如果無法返回怎麼辦
    多個探測器將前往火星,未來還計劃載人登陸火星 前文也說到,我們今年會有多個探測器準備發射升空,開啟火星之旅,這些探測器的到來,也將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火星的新發現
  • 火星上發現「廢墟」?科學家:人類登陸火星可能遇到變異生命形式
    而我們地球與火星同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地帶,兩者之間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所以,研究火星的演化歷程,可以為我們研究地球未來的演化趨勢提供一些參考的依據。 如果有一些外星球存在生命,這些外星生命起源時間比我們人類早得多,可能已經發展出外星文明。
  • 2020年,我們終於踏入了科幻電影中的「未來」
    在科幻世界裡,2020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人類早已能夠輕鬆地上天入地、遨遊太空,享受著高度的科技文明。據維基百科不完全統計,至少有97部電影的時間線,涉及到2020年代。那些科幻小說裡遙不可及的很久以後,轉眼就到了,2020已成為現在。
  • 人類已經掌握了航天技術,但為什麼登陸火星還是這麼難?
    火星作為同與地球存在於太陽系宜居帶內的一顆行星,自從它的表面被科學界證實曾經存在過大量水源時,它就被大多數人賦予了未來人類移居首選星球的重望,可是因為技術的限制,對於登陸火星來說真的不容易!人類的「思想」早已經到達了火星,可惜「科技」是「硬傷」目前為止,還未曾有哪個國家已經有了太空人登陸到了火星表面,踏足最多的就屬於NASA的幾個探測器,當然,2020年中國的火星探測器也將踏足火星。人類對想要讓人登陸火星這件事是迫不及待的,可惜「科技」是「硬傷」。現在就連讓太空人登陸月球就很難實現,何談登陸火星呢?
  • 火星男孩揭秘火星,可探測器登陸後,發現火星並不是他形容的樣子
    預言二:能源危機火星男孩認為,人類對於地球的依賴性太大,諸多能源也被無限制的開採,最終會導致嚴重的能源危機。不過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太陽能將成為日後人類獲取能源的主要途徑。預言四:信仰問題火星男孩認為,在未來的日子裡,由於世界末日即將到來,人類的信仰將趨於統一,最終信奉統一。
  • 近未來科幻?No!紀錄片《未來圖鑑》定檔優酷 從現實出髮結構未來
    (原標題:近未來科幻?No!紀錄片《未來圖鑑》定檔優酷 從現實出髮結構未來)       在銀河星系內獵戶臂第四臂彎的太陽系中,地球上的人類文明已經到達了一個空前高度,現代化城市、現代化生活甚至登陸月球、探索宇宙等,皆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但求知慾仍驅動著人類望向未來。
  • 電影《火星異變》橫店開機 科幻實力派雲集開啟太空探險
    電影講述了在地球資源枯竭的2046年,人類為尋找更適合生存的星球提出了「火星計劃」,各國頂尖科學家攜幾大類動植物物種前往火星研究,希望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改善火星的居住環境使之更適合人類生存。不料在「火星計劃」的幾周後,基因實驗發生了問題,動物的體態特徵發生了異變並開始瘋狂襲擊人類,一場人性與未知生物的戰爭一觸即發。
  • 科幻電影裡的2020真的來了嗎?這些神預言讓人不得不服!
    一個曾經存在於小學生科幻作文裡的年代突然到了眼前。 以前我們在作文本上寫,到了2020年,汽車在天上飛,人們住在玻璃罩著的房子裡,四季如春。 但是,當真實的2020年來臨時,我們遺憾地發現這些依然是「科幻」。
  • 科幻片優秀廣告植入大賞|火星救援|超能查派|回到未來2|電影|科幻...
    今天,來盤點科幻片裡,不錯的C位廣告植入。  看科幻片,能在科幻片裡看到什麼?  是登陸火星種土豆,還是香車美女爆炸藝術,或者……看看狂拽酷炫的產品,如何上天入地,時光穿梭,拯救毀滅世界。  慎點:科幻電影的另類打開方式——植入廣告  電影:《火星救援》(2015)  產品:GoPro 思科
  • 火星時代:評分9.0的硬核科幻劇,用現代科技展望「科學未來」
    系列科幻紀錄片《火星時代》卻有其與眾不同的一面。在很多科幻片中,其中的科技遠遠超出現在人類的想像,而且在基礎科學未作出重大突破前,就算再新興的科技手段,也沒有基礎去承載。而該紀錄片卻運用的巧妙,僅僅只是把目前已有的科技手段作出科學延伸,就像是「科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