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王子良脫貧記

2020-12-08 彭水快報

近日,在鹿角鎮橫路村2組村民王子良的養豬場裡,王子良從豬圈裡陸續抱出4隻豬仔遞給一旁等候的村民手裡,等豬仔安頓完畢,他從村民手中高興地接過一沓錢,一張一張地數了起來。「現在正逢春季補欄,出售豬仔正是時候。」王子良說,按照市場價1500元/頭的價格出售,今早上他就收入了6000元。「現在還有20頭豬仔需要出售,剩下的就自己養了。」因病返貧養殖生豬找出路在2014年,他家被村裡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一家人勤勞肯幹,一步一步地甩掉貧困帽。2017年,他家成功脫貧。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直都很健康的小女兒突感不適,隨即送往醫院,經過檢查,小女兒確診為白血病,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當年,經過鎮上幹部實地走訪了解情況,加上王子良自己申請,他家被確定為返貧戶。「貧困戶不光榮,擺脫貧困才能過上好日子。」王子良時常在心裡想。自從成為了返貧戶,橫路村支部書記冉從奎就常常到他家裡了解情況。為了幫助他早日擺脫困境,冉從奎根據他家的實際情況,建議他在家發展養殖業,一方面照看家庭,另一方面增加收入。對於搞養殖的提議,王子良和妻子一拍即合。

「老話說『窮不丟豬、富不丟書』,對於養豬我還是很有信心。」王子良說。從確定養豬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幹好!「當年我就買了20頭小豬、5頭母豬。」為了儘可能降低成本,王子良將村裡部分閒置的耕地重新利用起來,種植了莊稼。從此,王子良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養殖之路。勤勞肯幹順利摘下貧困帽「脫貧致富,關鍵還是靠自己。」養殖生豬後的王子良成了一個大忙人,每天一大早,王子良與妻子就開始了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調拌飼料、清理豬舍、按時給豬飲水餵食……生產忙碌充實、生活井井有條。除了地裡的莊稼外,王子良一心撲在那些豬仔上,不是捧著書看相關的飼養技術,就是現場請教當地的技術人員,現在他已是養豬「土專家」,談起養豬經說得頭頭是道。2017年,養殖的20頭豬全部出欄,收入了6萬元,這讓他對養豬信心大增。為了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他將原來的舊豬圈徹底拆除,蓋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豬舍,還單獨新建了飼料儲存間、消毒池和三級化糞池等簡易的配套設施。這之後,他和妻子起早貪黑,夫妻倆不是在地裡就是在豬圈裡,養豬事業蒸蒸日上。2019年,豬肉價格不斷上漲,王子良的生豬價格也達到高峰,出欄了50餘頭,毛收入達到27萬。王子良成為了當地響噹噹的養豬大戶。2019年,他成功摘下了貧困帽。如今,走進王子良的生豬養殖場,有活蹦亂跳的小豬仔,也有長得膘肥體壯即將出欄的大肥豬。王子良說,儘管養殖環境和設施仍相對簡陋,但目前的養殖規模已達到50餘頭。種植羊肚菌日子越過越紅火正當王子良的養豬產業紅紅火火的時候,冉從奎再一次來到了他家,動員王子良與他一起種植羊肚菌。「前兩年冉支書已經在村裡試種並獲得了成功,對於他推薦發展的產業,我很有信心。」王子良說。

說幹就幹!王子良將家中8畝土地用來種植羊肚菌,冉從奎無償為他提供種植技術,由於勤勞好學,種植的羊肚菌長勢很好。陽春三月,正是羊肚菌採摘時節,在王子良家的菌棚裡,小傘般的羊肚菌一個個破土而出,撐起褐色的「小傘」,羊肚菌迎來大豐收。「由於疫情,我們都是通過電商、微信朋友圈等方式銷售,然後送貨上門,按照鮮菌50塊錢一斤,每天平均銷售量在50斤左右。」王子良看著大棚裡長勢喜人的羊肚菌,高興地說。「不愁銷路,冉支書已經與貴州的一家公司籤訂合同,收購幹羊肚菌。」對於未來的打算,王子良坦言,會繼續擴大生豬養殖規模和羊肚菌種植規模,還打算養殖蜜蜂,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END—

作者:趙琴

編輯:趙秀梅︱編審:黃智宇

審核:廖鳳蓮 | 策劃:溫江華

彭水日報社出品

相關焦點

  • 貧困戶養羊變身「領頭羊」——石樓縣羅村鎮泊河村任志平脫貧記
    羅村鎮泊河村的任志平自強不息、艱苦創業,並帶領貧困戶一起脫貧致富的故事被傳為佳話。窮則思變。前幾年,我家境貧寒,一家4口人靠著幾畝地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2014年4月,我無奈地向村委會遞交了貧困戶申請書,經評議,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 「脫貧互助協會」暖了貧困戶心窩
    「脫貧互助協會」暖了貧困戶心窩本報記者 孫健 本報通訊員 石磊  前幾天,走進鹽山縣望樹鎮於化村的韓廣勇家,他正在院子裡忙著加工電纜防護鏈。「活兒不累,也沒什麼技術含量,可是解決了一家人的生計問題。」
  • 脫貧了,貧困戶遞交入黨申請書
    一個多月前,廉江市石頸鎮白坭村的貧困戶李永珍向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昔日的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村裡有名的「養豬專業戶」——李永珍的脫貧逆襲,是「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帶來的神奇效果。在白坭村,還有許多類似的「脫貧故事」在田間地頭生動上演。廉江市石頸鎮白坭村的光伏項目與太陽能路燈。
  • 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 貧困戶包秀英上電視了,咋了?
    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 貧困戶包秀英上電視了,咋了?村裡人私下議論:「包秀英脫貧,猴年馬月。」2015年,阿都沁蘇木為包秀英一家申請納入低保,又幫助她家申請了慢病送醫送藥服務,家庭醫生定期送醫、送藥。
  • 東嘎鎮肉牛託管養殖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嘎鎮肉牛託管養殖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昌圖縣東嘎鎮整合優化資源,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將肉牛養殖列為脫貧攻堅重點扶持產業,發揮以東嘎鑫源牧業公司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作用,利用金融扶貧政策,發展貸款託管養牛項目,建立長效脫貧機制,讓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
  • 民兵帶頭致富,遼寧省清原縣百餘貧困戶脫貧
    7月7日,遼寧省清原縣人武部政委侯慶明接到了該縣敖家堡鎮于家堡村貧困戶劉桂英的電話,劉桂英激動地告訴他,自從跟民兵連長胡景髮結成幫扶對子,日子一天一個樣,脫貧摘帽指日可待。胡景發是于家堡村的民兵連長,同時也是縣人武部培養的致富帶頭人。
  • 成武縣:一位貧困戶的脫貧讚歌
    劉統敏就是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今年57歲,夫妻二人,子女已成家另過。近年來,他依靠扶貧大棚助力已成功脫貧。   因病致貧 禍不單行   劉統敏,1978年初初中畢業後,一直在家務農,土裡創金,因兄弟多耕地少,再加上天災人禍,自然災害等原因,一致在貧困線上掙扎。改革開放後,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解決了溫飽。日子勉強過的去。
  • 韭菜莊鄉貧困戶免費領到脫貧種薯
    北槽碾村貧困戶龔三滿意地笑著說。出生於山老區清水河縣北堡鄉的祁有富,2016年創辦了內蒙古全豐薯業有限公司,公司擁有日光溫室大棚38座,專業從事脫毒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在精準扶貧中,企業走「公司加農戶,產業帶富路」的路子,為貧困戶提供適合綠色、精品、高產、高效的馬鈴薯微型薯原原種,並與貧困戶籤訂了保底價收購合同,即到秋後在地裡連大帶小每斤最低5角5分錢收回,貧困戶每畝地可拿到2500元到3000元的錢。該公司繁育的種薯不僅服務本縣各鄉鎮,還服務周邊各旗縣以及山西、陝西、河北、甘肅和貴州的客戶。
  • 樂東扶貧人於亞傑:情系貧困戶 產業助脫貧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總有一種力量讓人充滿希望。為樹立樂東黎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先進典型,講好樂東脫貧攻堅故事,近日人民網海南頻道記者走進樂東田間地頭,聚焦基層一線脫貧攻堅人物的奮鬥歷程,尋找「最美扶貧人」。
  • 武漢市市場監管局精準扶貧助貧困戶脫貧摘帽
    武漢市市場監管局精準扶貧助貧困戶脫貧摘帽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18日電 (高翔)「現在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都有了保障,生活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近日,提及脫貧後的生活時,武漢市江夏區湖泗街肖家壠村66歲的陳家先笑得合不攏嘴。肖家壠村全村370戶、1460人,貧困戶44戶115人。
  • 洋浦脫貧故事|貧困戶變身「上班族」家門口就業底氣足
    記者韓星 攝大哥羊啟亮說,去年10月至今年9月全家年總收入53508元,人均年收入13377元,超出全省人均脫貧收入線3倍還要多,今年三兄弟信心滿滿,收入還能再上升。羊啟亮一家就是洋浦深化產業就業扶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成功縮影。以就業帶動扶貧,以產業發展確保脫貧成效的長期可持續性,已經成為洋浦經濟開發區在「後脫貧時代」行之有效的首選方案之一。
  • 【感恩奮進決戰脫貧攻堅】新幹神政橋鄉貧困戶王篤青脫貧之路
    原標題:脫貧達人的「六手」絕活——新幹神政橋鄉貧困戶王篤青脫貧之路新幹縣神政橋鄉城安村是一個移民村,地理位置偏遠。村裡貧困戶王篤青雖年過古稀卻不甘貧困的命運,通過自己的勤勞和努力,發展起養雞、養鴨、養魚、養牛、養狗和種油茶六種種養業,這「六手」絕活讓他逐漸擺脫貧困,成為遠近聞名的脫貧達人。王篤青是1982年從湖南邵陽移民過來的。
  • 湖南脫貧記|破除「等靠要」 激活「內勢能」
    12月5日起,紅網時刻推出《湖南脫貧記》系列報導,全面展示湖南脫貧攻堅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典型經驗做法。紅網時刻記者 王嫣 長沙報導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於激活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 視頻| 王浩到周至縣檢查脫貧攻堅工作並走訪慰問貧困戶
    視頻 | 王浩到周至縣檢查脫貧攻堅工作並走訪慰問貧困戶 2020-12-07 2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魯山縣:貧困戶養兔 踏上脫貧路
    2016年,他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剛開始,張紅旭不但沒有脫貧信心,而且沒有致富意識,於是,幫扶他的鄉村幹部上門與其促膝談心,向他講解身邊的脫貧故事。經過考察,張紅旭決定養殖長毛兔。可問題又來了,資金從何來呢?張紅旭正犯愁時,背孜鄉扶貧辦第一時間幫他申請了4000元到戶增收財政扶持資金和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
  • 陽穀縣金鬥營鎮:引來好項目,企業開進村,貧困戶「組團」脫貧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侯夢第七個「10.17全國扶貧日」暨「2020決勝小康 脫貧攻堅看聊城」中央、省級媒體聊城行啟動。10月17日,媒體行採訪團走進聊城市陽穀縣金鬥營鎮。近年來,聊城在基本完成脫貧任務的基礎上,立足脫貧攻堅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加快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不斷增強產業扶貧實效,積極推行「兩場同建」模式,重點在發展比較落後、貧困人口較為集中、地理位置偏遠的地區,建設規模農場、就業工場……企業開進村 貧困戶「組團」脫貧一個人伺候5畝地,還養著兒子和婆婆,4年前的林秀芹過年都不捨得給自己買件新衣服。
  • 懷遠縣龍亢鎮:「四個一些」助力貧困戶高質量脫貧
    央廣網蚌埠7月16日消息(記者張宣劍 通訊員張娟娟)近年來,安徽懷遠縣紅廟村嚴格按照上級有關決策部署,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建立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紅廟模式」:政府扶一些,扶要實事求是在落實扶貧政策過程中針對
  • 道縣:貧困戶 「家門口」就業 工錢日清日結助推脫貧清零
    今日永州訊(通訊員 楊林 周絢 田治排)道縣以「合作社+產業扶貧+貧困戶」的模式,產生了巨大的磁場效應,優先考慮貧困家庭勞動力有事做有錢掙,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率落實100%,農業產業用工制度成了全縣脫貧清零的有力保證,讓昔日的貧困戶成了種植戶的「香餑餑」。
  • 「齊」心「魯」力|沂蒙脫貧記
    當地發揮「八百裡沂蒙山山清水秀、千裡沂河風光旖旎、紅色文化根深葉茂」的優勢,依託果品、苗木、黑山羊、編織等特色種養殖和手工藝品,將貧困村和貧困群眾吸納到扶貧項目產業鏈中,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不斷擴寬脫貧增收渠道,實現貧困戶脫貧、村集體增收、合作社發展共贏。
  • 綏江脫貧「摘帽」記
    31個貧困村脫貧,累計脫貧人數45260人。  愚公移山志,精準脫貧式,綏江打了一場漂亮的脫貧攻堅戰。  「一遷」:水電移民——舊貌換新顏  依山傍水,雲霧繚繞。  眼前的綏江新城,寬闊的柏油路延伸,整齊的高樓林立,還有幾座懸索大橋橫跨金沙江面,與對岸的四川省宜賓市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