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變,楊秀清死得慘,從外國當事人披露真相來看,還死得冤

2020-12-16 覃仕勇講史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清軍即在天京城的東南郊建立了江南大營,一者以鎖困天京,二者以庇護蘇州、常州等產糧區;繼而又在揚州城北郊建立江北大營,從上遊威脅天京,並庇護淮北一帶的產鹽區。

江南、江北兩個大營,就像兩道絞索,一南一北,同時發力,死死地拉絞著天京的咽喉。

天京事變之前,東王李秀清運籌帷幄,大張旗鼓地發動西徵,克武昌,圍南昌,將「老妖頭」曾國藩緊緊困鎖在南昌孤城之內。隨後,突然調秦日綱電擊鎮江城外及揚州之敵,一舉擊潰江北大營;緊接著又調回南昌城下石達開部,以泰山壓頂之勢猛搗江南大營,一擊湊效,清軍主將向榮黯然上吊自盡,天京三年之圍遂解。

當此之時,太平天國事業如日中天,東王楊秀清的威勢赫赫,人氣達到了巔峰。

但是,旬日之間,風雲突變,天京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神話宗教體系的崩潰,人心渙散,軍事形勢逆轉,由盛轉衰。

為此,後人賦詩詠嘆云:

楚歌聲裡霸圖空,血染胡天爛漫紅。

煮豆燃萁誰管得,莫將成敗論英雄。

關於這場事變的導火索,普遍的說法是「逼封萬歲說」。

即楊秀清在大勝之後居功自傲,得意忘形,威迫洪秀全封自己為「萬歲」,意欲取代天王。洪秀全忍無可忍,密詔北王、翼王及燕王剷除東王。北王韋昌輝與燕王秦日綱心狠手辣,不僅盡誅東王府內數千男女,還以搜捕「東黨」為名,大殺異己,血洗天京城,致使兩萬餘人在這場變故中喪生。翼王石達開指責北王韋昌輝濫殺,北王不滿,又盡屠翼王一家。翼王從天京縋城逃出,返回安慶點兵起討北王,要天王殺北王以謝天下。最終,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在眾叛親離中被處死。

以「逼封萬歲說」來解釋這場事變的始末,似乎合情合理。

1854年9月,張德堅編纂《賊情彙纂》,他在收錄太平天國重要人物事跡時,剛剛弄清楚了楊秀清在太平天國裡的地位,就預言「似不久必有內訌之事」。天京事變爆發,鹹皆稱頌其有先見之明。

但是,英國研究太平天國史的專家柯文南博士通過對愛爾蘭人肯能口述記錄資料的研究,得出了事變的另一種解釋:「告密說」。

這種說法是與「逼封萬歲說」是完全對立的。

因為,楊秀清若真的當面逼迫洪秀全封自己為「萬歲」,那就是篡位意圖已經公開暴露;而所謂「告密」,說明並無「逼封萬歲」之事,純屬「告密」者的編造。

實際上,距離天京事變不到一年,即 1857年l月3日,《華北先驅周報》就發表了一篇署名為布列治門寫的通訊,上面說:「先是楊秀清有一心腹部將為其親信,不知何故,向洪秀全告密,洪立即召其心腹盟弟北王韋昌輝回兵勤王,一以保護其自己生命,次則以誅滅謀篡位者。」「人皆相信彼有奸謀欲弒天王而奪其位,他卻被一同盟的高級人員所賣。對天王告密。而自告奮勇願負掃除奸黨之責。洪秀全於昏聵閉之中忽然醒悟。立即傳諭召出徵安徽之北王韋昌輝及方奔丹陽之頂天侯。或並有其他首領回京。」

其實,這個布列治門所寫通訊,也是根據愛爾蘭人肯能的口述記錄資料整理出來的。

肯能在鎮江投入太平軍,隸屬燕王秦日綱麾下,很快成為了燕王親信部屬,跟隨燕王入天京,目睹了天京事變的全過程。

根據他所說,韋昌輝在屠殺楊秀清時,他的住處「距東王府僅五十碼」。屠殺楊秀清後一兩小時,他曾親自進入東王府,親眼看到楊秀清的屍體;事後見燕王有被處死危險時,他才走避安慶,並即離開太平軍回上海。

一句話,肯能既是事變的參加者和目擊者,則其所提供的材料就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了。

肯能敘述韋昌輝會同秦日綱回兵天京的情景是這樣說的:「我們(肯能和另一個歐洲人)聽說No.2(「第二位」,指東王楊秀清),曾命令北王韋昌輝的部隊從駐地(江西)調往他處,在丹陽的燕王秦日綱被調住安徽。他(秦日綱)在途中遇韋昌輝,韋昌輝問他到哪兒去?秦日綱回答說:遵東王之命去安徽(江西)。韋昌輝說:你得跟我一起回南京,因為我有天王信件,這是你所不知道的。在他們到達南京前,秦日綱一直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們在城外停下,這時 韋昌輝才告訴秦日綱,他得到天王命令,要殺掉東王。」

肯能這一敘述,即可明殺東王楊秀清是洪秀全的命令,但並沒有提到所謂的「楊秀清逼封萬歲」事。

此外,肯能也明確提到石達開事前沒有參與密謀,事後也不曾贊成過屠殺東王和東王部屬,因此其全家遭殺,他說:「東王被殺後六星期左右,翼王帶一部分軍隊進天京,到了天王府,遇到北王和燕王。他們給他看了他們的行動記錄,翼王說:『你們殺了東王和他們的主要將領還不滿足嗎?為什麼還要殺這麼多為我們打仗的弟兄?』……此後,翼王說:『你們既然已經走到這個地步,你們自己可以了結這件事,我就不管了。』當天晚上,他悄悄集合部隊來到西門,但不經北王許可是不得出城的。他就殺死守門者,同他的大部分部眾出了城。要是那天晚上他不出走,那就要被殺。」

肯能的敘述可以與石達開被清軍俘獲後的《石達開自述》相印證,完全吻合。石達開說:「達開聞信,回南京與他們排解。因見事機不好,就到安徽,妻子都在南京城內,皆被韋昌輝所殺。」

一句話,所謂的「楊秀清逼封萬歲」,既不出現在當事者之一肯能的敘述中,也沒有在《石達開自述》中找得到任何蹤跡。

這,說明了楊秀清無罪的。

而在楊秀清遭受陷害之後不久,洪秀全不得不公開為之平反冤案,定楊秀清被殺之日為東王升節扎,簡稱東升節。

冤案是怎麼構成的呢?洪秀全諱莫如深,含糊其詞,只在《天曆六節並命官富作月令詔》中說:「天曆三重識東王,降託東王是父皇,爺前下凡空中講,爺今聖旨降託楊。七月念七東升節,天國代代莫些王,謝爺降託贖病主,乃埋世人轉天堂。天國代代遵三重,天情真道福無窮。妄為推測有何益?可憐叛爺成臭蟲。」

洪秀全教導臣民千萬不要推測構成冤案的原因,只指出「叛爺」的都成了「臭蟲」。

那麼,這個「叛爺」的「臭蟲」是誰呢?即誰是掀起這場巨變的「告密者」呢?

肯能明確指明:「即他們教外國人稱為『No.8』者」。

據《李秀成自述》所說,太平天國的領導核心共有七人,即一是天王洪秀全、二是東王楊秀清、三是西王蕭朝貴、四是南王馮雲山、五是北王韋昌輝、六是翼王石達開、七是燕王秦日綱。這七人便是「起首共事之人」

前期七王以外,胡以晃一度封過豫王,他在位僅只幾個月,即因六安戰敗而被革除王位,並在天京事變前已病死。那麼,「No.8」就是佐天侯陳承鎔!

陳承鎔為廣西藤縣人,短小精悍,有權謀,參加了金田起義,得楊秀清器重,幫助楊秀清總理國務,地位僅次於豫王胡以晃。

但陳承鎔是看不慣楊秀清的專橫的,他也因此受秦日綱牧馬案件小事的牽連,被楊秀清打了二百杖,從此懷恨在心。

陳承鎔的職務,主要是在洪秀全和楊秀清之間下宣上達各種政令,因此能準確地把握到了洪楊之間的猜忌。

他利用職權收集楊秀清張揚跋扈的材料,在進宮面奏天王時,不斷告密、挑唆,終致洪楊之間的矛盾加激。

七月,陳承瑢向天王播弄是非,說楊秀清要行篡位之事,自告奮勇地聲稱,自己願負掃除奸黨的責任,與韋昌輝、秦日綱裡應外合,引發巨變,殺死了楊秀清。

玩火者終自焚。

陳承瑢萬萬沒有想到,這場悲劇是他一手導演出來的,而他,最終也成為了悲劇中的一角。

洪秀全在殺韋昌輝之後,又於十一月初一日將燕王秦日綱與佐天侯陳承鎔同時處死。

毫無疑問,處死秦日綱,是因為他和韋昌輝襲殺楊秀清並大殺其部屬二萬餘人的罪魁禍首;處死陳承鎔,就因為他是犯了「告密」不實的陷害罪。

洪秀全在《賜英國全權特使額爾金記》承認:因為「告密」者告密不實,致使被「告密」者遭到了陷害。

詔中說:「爺遣東王來贖病,眼蒙耳聾口無聲,受了無盡的辛戰,妖損破頸跌橫。爺爺預先降聖旨,師由外出苦難清,期至朝觀遭陷害,爺爺聖旨總成行。」

相關焦點

  • 蕭朝貴不中途陣亡,與楊秀清抗衡,能否阻止天京事變爆發?
    天京事變爆發,東王、北王、翼王、燕王等金田起義元勳捲入內鬥,自相殘殺,不但導致2萬骨幹力量死於內鬥,還導致拜上帝教信仰崩潰,人心渙散,太平天國註定玩不轉。李秀成在《自述書》中將天京事變視為「大誤」,是太平天國滅亡的重要原因。
  • 天京事變死了多少人?學者:最不該死的被殺,太平天國活該亡國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太平天國運動徹底蛻化為變質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從政治上來說,如果說前期太平天國領導層雖有無法避免的權力鬥爭,但還遠遠沒有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少史學專家將太平天國天京事變簡單的概括為洪楊兩人之間的權力矛盾,但是卻忽略了天京事變實際上是太平天國早期潛伏危機的一次集中爆發而已,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來聚攏信徒
  • 如果「天京事變」中死的是洪秀全,太平天國接下來將會如何發展?
    結果可能會更糟,因為雖然東王楊秀清很有才華,但畢竟不是太平天國集團公認的領袖。所以一旦出現了洪秀全被幹掉,楊秀清奪位之事,太平天國領導層必將大亂!應該說在太平天國崛起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的並不是天王洪秀全,而是東王楊秀清。公平而言,洪秀全更像是一個精神領袖,而不是有能力、有擔當的全能領導人!(清朝疆域)尤其是在「天京事變」爆發前,太平軍之所以會不斷獲得發展,與東王楊秀清善於運籌幃幄有直接的關係!
  • 發生了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為何還能堅持八年抗清?
    精英將領死的死,逃的逃,人心渙散。受此影響,太平天國在各大戰場屢戰屢敗,被迫收縮防線,丟棄了湖北、江西的大部分根據地。 不過,如果我們來看一下時間線,發現天京事變雖然嚴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領導和軍事力量,但太平天國仍然堅持了8年之久。期間,太平天國甚至還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並攻佔了杭州和蘇州,將控制區域第一次擴展到富庶繁華的江浙一帶。
  • 天京事變:對石達開「忠、勇、信、義、智」的一次考驗
    左宗棠還評價:不信邪說,稱自己是充滿智慧的理性派的代表。翼王石達開,無疑代表了農民運動的光輝形象,是反抗軍的靈魂。特別是石達開32歲的時候,為了保住部下的性命,不惜犧牲自己,得到了不少的形象分。在天京事件前,石達開是「完美形象」的代表,實至名歸。然而,天京事變爆發,石達開的「忠、勇、信、義、智」形象崩潰,翼王經受不住考驗,年幼。
  • 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之後,為何還能堅持8年?
    在清鹹豐年間發生的天京事變,這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發生一次公開的分裂,那為何他們還能堅持8年不倒呢?1851年,洪秀全在「永安建制」時,將其他四王都歸東王楊秀清節制,最終導致實際權力都在他手上,並且還多次假託「天父下凡」傳令,最後天王洪秀全也要聽從楊秀清的命令。
  • 楊秀清簡直是天才的政治家,玩弄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於股掌
    永安封王共有五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正軍師楊秀清和蕭朝貴,還有副軍師韋昌輝和馮雲山。太平天國實行的是軍師負責制,正軍師為天王洪秀全負責,副軍師為正軍師負責。到定都天京的時候,蕭朝貴和馮雲山皆戰死了,只剩下正軍師楊秀清、副軍師韋昌輝。
  • 太平天國有楊秀清、石達開,為何最終仍舊失敗?
    洪秀全天性多疑,天京事變之後,更是任人唯親。 首先是他哥哥洪仁發、洪仁達,分別封為安王、福王,讓兩個老哥掌權,壓制、監視石達開。之後洪秀全迫於滿朝反對,不得已取消兩個昏庸兄長的王爵,還是對他們言聽計從,後來又再改封為信王、勇王,一直幹預朝政。
  • 太平天國第一美女洪宣嬌,最終的結局如何,她到底是怎麼死的?
    而到了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被封王的人,高達2700多人,也有人認為,太平天國的失敗,其實和這種封王體系也有莫大的關係,想想也是,一個政權裡,大家都是王,誰也不服誰,根本無法有效的管理好嗎,所以這種說法也有道理。
  • 洪秀全不務正業,是如何扳倒大權在握的楊秀清的?原因令人咋舌
    可以說楊秀清就是當時太平天國的主心骨,也正是因為楊秀清在前期能夠統籌全局,石達開能夠多次擊敗曾國藩,而我們也可以看到石達開離開了楊秀清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最終落得個凌遲處死。所以天京事變最大的損失就是損失了東王楊秀清,如果楊秀清尚在,那麼太平天國在這之後不至於是一盤散沙。
  • 楊秀清,大字不識的燒炭工,是如何從一代梟雄到一無所有的?
    楊秀清太平天國的二號人物,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楊秀清的話,太平天國也不可能有跟清廷抗衡的實力,就是這樣一個風雲人物,最後還是被洪秀全所殺,而且是被滿門抄斬,死的真的是很慘啊!
  • 太平天國西徵:楊秀清與石達開權力博弈,沒有誰是贏家
    「首義五王」,即是東王九千歲楊秀清、西王八千歲蕭朝貴、南王七千歲馮雲山、北王六千歲韋昌輝、翼王五千歲石達開。進軍途中,南王、西王相繼陣亡,「首義五王」中僅存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三人。那麼,誰的權力最大呢?理論上看,楊秀清最大,「東王節制諸王」,掌握政權、軍權、教權;實際則是石達開最大,楊秀清很忌憚他。
  • 蕭朝貴和楊秀清恩怨情仇,戰死長沙後慘被刨屍處刑
    甚至清軍慌亂中還從城隆廟搬出定湘王神像,把它放在南城樓上,希望神靈能庇佑長沙城。但蕭朝貴畢竟只有3000人,不可能四面圍攻,而只攻一面,清軍完全可以集中優勢兵力防守。
  • 1856年9月2日天京事變爆發殺死2萬人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856年9月2日: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突襲東王府,誅殺東王楊秀清,其後大肆屠殺官民二萬人。為什麼太平天國會在情況一片大好的時候,突然發生致命內訌?
  • 關於楊秀清篡位,有很多版本,這個版本最為可信,但可惜石達開
    歷史還不是一門科學,僅僅靠偽造和刪節才會被弄得像門科學似的。,這個韋昌輝也是鬼角色,他一定會搭上楊秀清的位置,威脅自己於是,洪秀全的堂兄楊秀清,好讓自己的兩個相互牽制,差價韋昌輝見面的天王這樣持續下去,肚子楊秀清殺了洪秀全楊秀清知道死了,但他對韋昌輝,反而給他多殺的要求現在,韋昌輝才明白,自己是洪秀全被槍斃了,洪秀全一點責任也沒有韋昌輝擔心自己會受到楊秀清餘黨的威脅,於是改變了洪秀全的原則,要求與楊秀清劃清界限,否則只能一死
  • 逼得曾國藩欲自盡的石達開,出走單幹後系列神操作悲劇落幕大渡河
    寶慶府曾經的制高點有讀者對翼王石達開於「天京事變」後,不顧大家的極力挽留、勸阻,而執意出走「單幹」,並且劍指湘軍老巢、兵圍寶慶堅城,這一系列「神操作」,表示不能理解。認為他在天京事變太平軍元氣大傷後還帶走精兵強將,客觀上幫助了敵人,加速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進程。
  • 太平天國中諸王的實力如何,為何東王楊秀清被稱為天國第一名將?
    而在太平軍攻打南京時,楊秀清也是首功,攻破南京之後,洪秀全等人才入駐南京,正式建都,之後楊秀清以南京為據點,開啟了北伐和西徵,決定掃除威脅天京的江南、江北兩大營,而最終楊秀清成功地拔掉了這兩個大營,穩定了天平軍在天京的政權。西王蕭朝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