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入門前後,菩提老祖對他的四大考驗?1.至純之性:原著中講到,孫悟空入門之前,曾遇到一位樵夫,這當然是菩提老祖安排的,只從其穿著就能看出「新筍脫籜戴箬笠,木綿拈就紗布衣,老蠶吐絲系環絛,枯莎槎就爽草履。」而後來樵夫的話也印證了這一點。
樵夫道:「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你順那條小路兒,向南行七八裡遠近,即是他家了。」孫悟空出深林,又過了一個山坡,還「約有七八裡遠」才能到的地方,樵夫居然說不遠,怎麼可能是凡人呢,而以修道的年月來看,凡人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
至於考驗一說從何而來,正常一個求仙訪道的普通人,見到樵夫這身即便不太一般的打扮,也不會認為他就是神仙,而孫悟空僅僅聽了樵夫的歌,便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脫離世俗之見,但凡有一絲機會都要抓住,這便是至純之性的體現,也是俗稱的赤子之心。
2.無敵耐心:孫悟空得了姓名入門後,「那祖師即命大眾引孫悟空出二門外,教他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眾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門外,又拜了大眾師兄,就於廊廡之間,安排寢處。次早,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閒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凡所用之物,無一不備。在洞中不覺倏六七年。」
孫悟空為求長生,自出花果山以來,已經十數個年頭(見原著),又打雜了六七年,卻從未和菩提老祖說過自己要學什麼,直到菩提老祖講經時發出動靜:「孫悟空在旁聞講,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和一些電影裡拜師學武的主角不同,原著並沒有寫到孫悟空在打雜的過程中有過任何埋怨,而是欣然自得。
所以才有了後來菩提老祖的——『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旁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 作為師傅並不是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問徒弟學什麼,這證明,孫悟空的七八年打雜並不是沒有收穫,而是終於得到了菩提老祖的認可。
3.至誠之心:無論是學武還是學道,心誠都是師傅擇徒的重要前提,菩提老祖作為西遊記中曇花一現,卻又實力強大的神仙,幾乎無所不能(會道門三百六十旁門,又會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這種大神通),當然也不例外,於是,給了孫悟空很多個選擇術字門。
術字門,請仙問卜,能知趨吉避兇之理;流字門,及百家所長,並朝真降聖;靜字門,參禪打坐,入定坐關;動字門,採陰補陽,攀弓踏弩。而孫悟空只一句回覆:「似這般可得長生麼 」 ,不忘初心,向道之誠,菩提老祖怎能不喜歡,而——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臺,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 自然也是裝出來的。
有了這些前提條件,才能保證學道這條路走得長遠,但這些都不夠,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
4.聰明悟性:也是菩提老祖的盤中之謎。前文說了,孫悟空通過了菩提老祖的幾大考驗,終於即將邁向長生的大門,然而門前這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而難度更大。
「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這可不是現代流行的猜謎語和腦筋急轉彎,其中難度和兇險程度非同一般,須知,孫悟空受了十數年漂泊之苦,又經受了七八年打雜,即將得傳道法,一旦猜錯,半夜三更打擾師傅,輕的難得道法,重則逐出師門,看其他師兄弟的反應就可見一斑。
人人驚懼,皆怨悟空道:「你這潑猴,十分無狀!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這番衝撞了他,不知幾時才出來呵!」此時俱甚報怨他,又鄙賤嫌惡他。
孫悟空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求道之苦,又受了菩提老祖的諸多考驗,終於得償所願,求得長生大道,其過程無比艱辛,稍有差錯便功敗垂成,非大機緣和大毅力不可得,原著雖篇幅不長,卻是西遊能進行下去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