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跟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為什麼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2020-12-11 騰訊網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想到過:用普通話讀古詩,為什麼會押韻?古代漢語跟現在的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

古人的文字,我們學習過以後,至今能看懂;古人的文章,大部分我們幾乎也能讀下來。

所以,古詩詞,我們能夠讀懂,並不奇怪。古人的讀音的確與現代讀音有了不小的區別,但是,為什麼我們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一、有的押韻,有的不押韻

有的詩詞,用普通話讀,是不押韻的,有的用普通話讀,是押韻的。

如果時間過於久遠的詩歌,例如詩經中的詩,感覺不押韻的現象比較多。例如: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詩經·二子乘舟》

年代近一點的,感覺不押韻的就少一些。例如唐詩宋詞,讀起來大多是押韻的,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詞之所以今天讀起來依然押韻,除了口語的傳承以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韻書的作用。

從隋朝以後,詩人作詩大多按照韻書來押韻,韻書有點像今天的字典,一脈相承到今天,所以我們還可以閱讀古詩文,並享受到韻律之美。

二、隋朝以前詩詞的押韻現象

詩經中,有很多詩歌今天讀還是押韻的。例如《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漢朝張衡的《四愁詩》同樣很久遠,我們讀起來也押韻: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

這一段詩還換韻,有的三句一組韻,有的四句一組韻。每一組中,句句押韻。

秦漢時期傳承到今天的詩歌,大多是讀書人創作或者潤色過,這也是押韻變化不大的原因之一。

三、隋唐宋的韻書

說到詩詞的押韻,不能不提到詩人作詩的重要工具:韻書。

漢分三國,歸於一晉,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南北的口音變化非常大。隋朝一統天下後,隋代陸法言等學者,研究了各地的口音,制定了一部《切韻》。這部書在唐朝經孫愐改編為《唐韻》,用在了科舉考試中,成為了作詩押韻的工具書。

宋時人根據切韻、唐韻的音韻系統,又改編為廣韻、集韻、平水韻等韻書。以後,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即使在元朝和清朝,詩人們依舊頑固地堅持用平水韻為標準押韻作詩。

清朝權臣肅順門下有高心夔者,自以為有狀元之才,但是科舉時兩次押錯韻,一次把十二文和十三元混押:

高舉己未進士,相傳禮部發榜後,肅為之竭力揄揚於公卿間,必欲以第一人處之。及覆試保和殿,欽命詩題,官韻限十二文,而高誤押入元韻一字,因置四等,罰停殿試一科。肅亦為懊喪無已。《春冰室野乘》

第二次,又把十一真和十三元混押:

次歲庚申恩科,高臚唱列入二甲。肅於朝考前一日,探得詩題為紗窗宿鬥牛,得門字,唐人孫逖夜宿雲門寺詩也。亟召高至,密以題紙授之,且勖曰:「此番好為之,朝元當可望也。」入場,題下果符,通場三百人,無識出處者。高意得甚,自命不作第二人想,出場後,持詩稿即往謁肅。肅覽之,頓足曰:「完矣!完矣!」蓋通首除官韻外,其七字皆押入十一真部也。翌日榜發,複列四等,引見得歸班銓選。《春冰室野乘》

即使高心夔才高八鬥,即使肅順權高位重,也幫不了忙。無奈因為押錯韻,高心夔又一次被列為四等。導致同門王闓運拿他開玩笑,作聯贈高曰: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

正因為詩人們的堅持,科舉的食古不化,我們今天仍舊可以體會到古人作品的韻律美。

四、讀音與韻部

康熙字典中,關於字的發音,有古韻書的記錄。例如【江】這個字,古韻是這樣記錄的:

【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槓。水名。又【韻補】葉古紅切,音公。

可以看出,江,發音類似gang、gong 。江,本意是指水,當然常用的發音類似:gang。雖然與今天的【jiang】不同,但韻母是一樣的。老街估計,目前在南方,一定有方言讀江水為:gang水。

這個江字,在宋平水韻中的【三江】部,與「缸窗邦雙瀧龐撞豇扛槓腔」........同一個韻部。

雖然讀音與今天不同,但是這一類字相互押韻並沒有改變,這就是很多詩詞至今讀起來押韻的原因。

五、不押韻的現象

但還是有很多古詩詞今天讀起來不押韻了。之所以不押韻,很大原因是口音的變化。

曹操的《觀滄海》今天讀起來,有些韻腳就不押韻了: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不僅僅今天的我們讀起來不押韻,看一下古人的韻書可以知道,這首詩到了唐宋朝讀起來就可能不押韻了。

漢唐之間隔得遠,語音的變化比較大。即使唐宋兩朝比較近,有些字的發音也有變化。

例如白居易有一句詩云:請錢不早朝,仄平仄仄平,明顯犯了孤平。但是宋人劉攽在《中山詩話》中說,【請】在唐朝是平聲,平平仄仄平,白居易這句詩是合律的,沒有詩病:

白樂天詩曰:「請錢不早朝。」「請」作平聲,唐人語也。今人不用廝字,唐人作斯音,五代已作入聲,陶谷雲「尖簷帽子卑凡廝」是也。...............。二公詩自非語病。《中山詩話》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元朝與滿清時,北方人的口音變化甚大,入聲字幾乎消失了,因此如今很多入聲字寫成的詩詞,我們讀起來就不押韻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韻)。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韻)。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韻)...........

物、壁、雪、傑,這些古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分別成了四聲、三聲、二聲,讀起來並不押韻。但是在南方有入聲的方言中,這些讀起來還是押韻的。

聽說日語、越南語等受到唐音的影響,也是有入聲的。

我們讀唐詩宋詞,大多數都是押韻的,這種現象很正常。

看看《平水韻》就可以知道,除了入聲以外,平、上、去三聲共89個韻部中,大多數字今天讀起來都押韻。而平水韻是隋朝切韻、唐朝唐韻的傳承,詩人嚴格依照韻書作詩,所以我們讀古詩詞幾乎都押韻並不奇怪。

老祖宗們喜歡遵循守舊,留給了我們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今人作詩,留下了很多新韻作品,其實也是給後人出了一個難題,以後讀詩又多了一套系統。

不過,今天的詩詞作品,又有幾首值得流傳呢?大多是自娛自樂罷了。

相關焦點

  • 千萬別讓某地人念: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歌,你會笑到岔氣!
    02古漢語的「代言人」除了語言影響力大,粵語還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特徵。粵語,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宋代的《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就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
  • 蘇軾隨手寫了一首奇詩,能一次讀通順的,考普通話一定沒問題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流傳至今沒有中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漢字的傳承。一個文明只有自己的文字,才能夠生生不息地傳承下來。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今天甚至已經走向了世界,相對應的,中國文學也是一部漫長又輝煌的發展過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形式文體,以唐詩宋詞為代表,中國文學的形式多樣豐富,成為中華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 中秋賞月,宋詞和唐詩有哪些不同?宋代如何賞月
    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唐朝的詩比較出名,而宋朝的詞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中秋節即將到來,讓我們通過宋人的賞月,來了解當代的中秋佳節。宋詞與唐詩的不同魅力詩和詞是很神奇的兩種文學體裁,它們有明確的區別,卻又因為江山代代才人出的原因,又有著意想不到的融合。詩與詞的界定很模糊,沒有鐵板釘釘的界線,這種朦朧感,正是中國文學的魅力。
  • 「街」字原來的讀音是「gai」,為什麼現在變成「jie」了?
    我們現在的普通話是原來的北京話,那邊就是讀jie,其他地方的方面該gai的還是gai,閩南語也是這樣讀。北京話並不是正宗的漢語。普通話本身就不是以漢人發音為標準的語言,明朝滅亡後滿清就開始推立以滿人發音為標準的滿清官話(普通話),雖對比明朝官話讀音錯誤太多,但人家有武力呀!既使是錯誤讀音也要以滿人為標準。
  • 我見過最反感的行為,就是動不動念唐詩宋詞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裡的「唐詩宋詞」,並不特指唐朝的詩宋代的詞,而是指那些看起來很有逼格的詩句。 這些天,日本人給我們上課來了,上的還就是「唐詩宋詞」。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 唐詩宋詞裡的喜怒哀樂
    唐詩宋詞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一再學習。說實話,我很喜歡詩詞,只恨自己不會做。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看來我是太懶了,若肯下功夫苦讀怕不會吟?《唐之韻》講唐詩,也講作者,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李商隱、白居易、孟浩然等等。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空前繁榮的王朝,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達到巔峰狀態。
  • 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那麼,粵語、吳語等方言呢?
    普通話不是用「望」,是用「看」。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望廬山瀑布》陳小春: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凍死】,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好凍、凍冰冰。普通話不是用「凍」,是用「冷」。畫堂鸚鵡鳥,冷暖不相知。
  • 中華版《全唐詩》《全宋詞》,五萬首唐詩、兩萬首宋詞一覽無餘
    宋詞作為詞體文學之冠,以其文體形式的獨創性與開拓性,獲得了與唐詩並駕齊驅的歷史地位。《全唐詩》與《全宋詞》分別彙輯有唐一代詩歌與有宋一代詞作,堪稱中國韻文的雙璧,不僅展示了唐詩宋詞的完整風貌,亦使讀者得以攬其菁華、識其源流,是學習和研究唐詩、宋詞的必備之本。
  • 拼音由cui改成shuai後不押韻,失去韻律美?拜託念完全詩再說!
    所以我非常好奇,拼音裡為什麼會有xia的讀音而不是xie?是粵語和普通話同時變音了,還是說這個「斜」字在古代就是多音字?在句子末尾的時候念xia,在句子中間或者句首念xie?這有待專家考究哈。
  • 鳳姓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唐詩宋詞
    鳳姓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唐詩宋詞(上) (鳳雪妍) 「雪妍」一名出自唐詩宋詞《南鄉子》中「奪取梅魂鬥雪妍。」 (鳳清瑤) 「清瑤」一名出自唐詩宋詞《聞丹丘子於城北營石門幽居中有高鳳遺蹟僕離》中「松風清瑤瑟,溪月湛芳樽。」 (鳳月嬋) 「月嬋」一名出自唐詩宋詞《虞美人》中「洞房人睡月嬋娟,梧桐雙影上朱軒,立階前。」
  • 關於近體詩的欣賞、品鑑以及寫作都需要注意什麼,律詩的押韻對仗...
    由於現在的語言環境是基於白話為基礎的普通話交流而產生的,而當今的白話和以前封建社會的官話是有所區別的,尤其近體詩的高潮在唐朝,唐朝之後因為政權的更替,導致官話來回交替變化,從關中官話變為開封洛陽一帶的官話之後,又變為鳳陽一帶的南京官話,而後又變成東北一帶發音。
  • 藍姓女孩詩經楚辭起名有詩意的唐詩宋詞名字
    藍姓女孩詩經楚辭起名有詩意的唐詩宋詞名字(上) (藍冰安) 「冰安」一名出自唐詩宋詞楚辭詩經《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縛戎人》中「陰森神廟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
  • 街,方言大部分念gai,古漢語也念gai,為何到普通話就念jie了?
    由此可見,幾乎所有地區的街字的方言讀音都念作gai,而不是jie。那麼問題就來了,方言是作為地域特色的一種存在,是諸多歷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導致的結果。除了客家人的語言分布在全國但基本保持一定特色,其他的方言有且只有自身的特點。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方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那麼「街」字的讀音為何會有這麼高的相似性?
  • 尹姓有文採典故的女孩名字唐詩宋詞楚辭詩經
    尹姓有文採典故的女孩名字唐詩宋詞楚辭詩經(上) (尹竹君) 「竹君」一名出自唐詩宋詞楚辭詩經《徵招》中「這奇絕,好喚蒼髯,與竹君來共。」
  • 別只看唐詩宋詞,元曲,也是被忽略的經典
    唐詩宋詞元曲 導讀: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是每個時代留下的文化瑰寶,唐詩宋詞已不必說,那都是我們語文教材裡邊的常客。即使是明清小說,也幾乎耳熟能詳,四大名著,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等。那麼為什么元曲幾乎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了呢,那麼現如今她的傳承又在何處呢? 百度百科: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 唐詩、宋詞,卻很少見這一時期的散文,為什麼古代散文不受待見?
    《辭海》認為: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統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那麼,為什麼南宋的散文不出名呢?
  • 他們是純正的漢族人,人口有1億,只說正統漢語,雖難懂,但好聽
    但其實在所有語言來說有一些語言經過長時間的流傳漸漸與傳統的古漢語脫離了,直到現在有這麼一群人才算是說正宗漢語的漢族人,這類漢語比較難懂,但是聽起來還是很好聽的。漢語根據時代分為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還有現代漢語,現代漢語跟之前的上古漢語相差甚遠,不過上古漢語是現代漢語的祖宗。
  • 盛開在唐詩宋詞裡的杜鵑花,奼紫嫣紅,爭奇鬥豔
    在唐詩宋詞裡,我們經常能聽到杜鵑鳥的鳴叫,也能看到杜鵑花的綻放,唐詩宋詞真可謂是「鳥語花香」。每當春天來臨,杜鵑花與報春蘭、迎春花爭相開放,奼紫嫣紅,爭奇鬥豔,給人們帶來喜訊和祝福。今天,果爸帶大家一起去欣賞那些盛開在唐詩宋詞裡的杜鵑花。
  • 唐詩宋詞取名男孩:200個具有男子氣概的名字,點綴精彩人生
    唐詩宋詞作為中華漢語言文化的巔峰,屬於中國國學的範疇,而唐詩宋詞起名也是國學起名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詩詞能夠陶冶人的性情,溫養人的氣質,父母如果能夠參考唐詩宋詞為男孩起名,不僅能夠彰顯父母的文化學識,還能賦予寶寶一種文雅的氣質,對寶寶未來的成長有大有助益。
  • 唐詩宋詞女孩起名,有詩意寓意好的女寶寶名字
    唐詩宋詞是我們讀書以來學習的比較多的詩集,因為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文化意蘊,因此,很多父母也會從古詩宋詞中給女兒選取名字。宋詞的風格很多樣,有婉約淡雅的類型,也有壯志難酬的豪放類型。以下是五行閣分享的好聽、有詩意、寓意好的女寶寶名字,可供大家作為寶寶取名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