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以及茶馬古道都是漢武帝時期開闢的對外商路,漢朝由此走向強盛,成就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大漢之臣妾」的強悍。
強漢之後,又有盛唐,三條商路重新開闢,比之漢朝支路更多,貿易更加繁榮,由此成就了「文治武功,皆在盛唐」的氣象。
到了宋朝,陸上絲綢之路被阻斷,海上絲綢之路日益繁榮,由此成就了「年造海船四百條,南洋競逐千帆過」的富宋之名。
一般來說,商路就意味著財路,商路通達則財源茂盛,進而助長國力。
然而,相比強漢盛唐,宋朝卻富而不強,被動挨打,兩次被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所滅,崖山一戰,天地變色,數十萬軍民投身大海為國殉葬,讓人垂淚。
為何宋朝會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中覆滅?這是大宋的悲歌,這是一條走不出去的海上絲綢之路。
一:絲路千帆無宋人,海波萬裡無宋疆。
絲路千帆無宋人,海波萬裡無宋疆,這兩句話才是兩宋海貿的真實情況。
兩宋海貿發達,朝廷設立市舶司,收了很多稅收,關稅收入佔了兩宋財政收入的一定比重,使兩宋成為第一個較為倚重海洋貿易經濟的王朝。
在東南沿海的開發上,兩宋也走在了歷朝歷代的前列,老百姓與大海搏擊,開墾了許多海田,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使得大量的商品糧湧入城市,推動了商業的發展,一座座港口城市崛起,港口海船進出頻繁,或是貿易的商船,或是出海捕魚的漁船,兩宋似乎成為了一個海洋大國。
然而,宋人根本就沒有走出去,或者說走不出去。
對於兩宋朝廷而言,對抗北方的遼金蒙元才是保護其政權生存的關鍵,兩宋不得不維持一支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北宋禁軍八十萬、廂軍四十萬、鄉兵三十萬,總兵力達到一百五十萬,南宋失去了半壁江山後,兵制不斷變動,但仍維持著高達七十萬的駐屯軍。
兩宋每年的財政收入有八成投入到了軍隊之中,而這還不夠,軍費缺乏,兩宋朝廷只能允許各軍自力更生,發展生產,彌補軍費缺額,由此導致軍隊缺乏足夠的訓練,戰鬥力被拉低,同時缺乏物資,也使得宋軍在對敵時總是被動。
對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軍力尚且不足,宋朝根本沒有餘力去開拓海外疆土,這也就是為何元朝得到南宋幾十萬降軍後能夠徵伐海上,而南宋卻無法動彈的原因,還是因為缺錢呀,富宋尚且缺錢,不富的話就得亡國了。
由此,兩宋無力開拓海外疆土,也無法像後來的明朝一樣派出船隊下南洋,探索海外,不僅造成海外無疆的局面,對於海外的情況,兩宋也是毫不知曉,流求(臺灣)和麻逸(菲律賓)尚有退路,南宋在不利的局面下卻只能選擇崖山與北元決戰,最終兵敗國亡。
既然朝廷沒有錢,那麼民間的商人百姓為何不走出去?兩宋也沒有搞海禁,也沒有不允許百姓出海打漁貿易之類的,反而相當鼓勵百姓出海,兩宋本來就這樣,反正自己幹不來的事情,全部都壓到老百姓的身上了。
只是,老百姓都流淚了,朝廷都沒有錢,我們小老百姓哪來的錢?沒錢,難道那些富商大賈也沒有錢?真的沒有錢,交子很多,你要不要?
兩宋對於攜帶宋錢出境有嚴格的限制,超過五十文就是死罪,商人們沒有錢怎麼出海做生意?
那麼是誰在繁榮的海貿中做生意呢?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其它各國的海商,泉州與廣州成為了各國海商的匯聚之處,宋朝給予了他們很大的便利,不僅可以授予官職,讓他們代表宋朝前往各國招商引資,還能有自己獨立的社區,自行處理內部的事物。
二:日進鬥金鬧錢荒,腰纏萬貫看宋亡。
日進鬥金鬧錢荒,腰纏萬貫看宋亡,這兩句話反應了宋朝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也是宋朝滅亡的根源。
在前面關於宋朝的發文中,陳述了宋朝為何要推動社會的商業化的問題。
文明中心的衰弱,讓宋朝不得不推動社會商業化,以聚攏財富維持國家的統一以及對抗少數民族政權的入侵。
然而,也正是商業化讓宋朝無法凝聚國力,在大陸擴張時代,一個國家的強大,在於人口的眾多以及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
兩宋幾乎將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了貨幣化轉換,推入市場,包括:官員的俸祿、賦稅、勞役、軍費、土地、金銀等。
大量具有實際價值各種資源都被強行推入市場,自然能促進社會的商品化,加速商品經濟的發展,從而助長財富的聚集,讓兩宋朝廷能夠徵收到更多的賦稅,以應對國家方方面面的問題。
所有的資源進行貨幣化後,很容易引發了錢荒,導致銅錢貶值,因為一些不該流入市場的產品流入市場,這些產品並不具備商品價值,會很快地被消耗掉,或者像土地一樣能夠儲備起來,從而退出市場,讓市場上不斷增加的錢失去了原來的價值,迅速貶值。
錢並沒有價值,只有在充當交換媒介的時候,才會被賦予價值,兩宋朝廷即便錢再多,也不一定能夠徵發到足夠的兵力人力物力,有一些東西並不是錢能夠買到的,特別是戰略物資,一定得多多儲備,如果這些東西被推入市場的情況下,一旦戰爭爆發,再收回來重新調度就難了。
戰爭可以說是商業化社會的催化劑,也可以說是毒藥,因為戰爭需要大量的物資,這能夠帶動社會的快速生產,但是其對物資的快速消耗,卻會引發通貨膨脹,特別是在戰爭已經打到本土的時候。
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就是這麼一回事,以為黃金就是財富,就是國力,等到戰爭一敲響,所有的財富像流水一樣輕易地流向了西歐其它國家,黃金再怎麼珍貴,也買不到關乎戰爭成敗的戰略物資。
在南宋滅亡前,其社會經濟已經完全崩潰,所有的人已經不在乎朝廷生死了,只在乎手裡的物資,只在乎這些物資值多少錢。
所有的人都在為了錢而活,老百姓為了錢而做事,軍人士兵為了錢而戰鬥,商人更是如此,不斷地囤積物資。
如此一來,兩宋朝廷根本無法調動人力物力財力,在面對傾國大戰的時候,處處受制,軍人士兵臨敵逃散,商人百姓坐看國家覆滅。
北宋,僅僅是兩萬女真鐵騎開到中原,兵臨汴京城下,毫無攻城能力,然而北宋禁軍已經逃散,汴京城內的兩百萬百姓卻仿佛事不關己,最後汴京城破,汴京淪為廢墟。
南宋,更是如此,元軍突破江淮防線後,南宋就兵敗如山倒,士兵或是逃散或是投降,而老百姓根本不在乎什麼,因為土地不是他們的,他們擁有的只是手裡少許的物資以及他們的勞動力,只要元軍不搶他們,他們什麼都不在乎。
只是,一旦元軍決定搶他們了,他們只能卻叫天不靈叫地不應了。
南宋自己的國民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那些從事海洋貿易發財的外國商人了,那些商人不僅沒有感恩宋朝對他們的厚待,反而叛變,著名的例子就是阿拉伯商人蒲壽庚。
蒲壽庚做過幾次泉州市舶司的官員,海貿生意越做越大,手裡的商船比南宋的戰船都要多很多,南宋一半的海貿控制在他手裡,就是這樣的人物發動叛變,投降了元朝,並屠殺泉州趙氏宗族。
總結說來,南宋之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中覆滅,根源還是在於自己沒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