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朝會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中覆滅?

2020-12-14 文明有歷史

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以及茶馬古道都是漢武帝時期開闢的對外商路,漢朝由此走向強盛,成就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大漢之臣妾」的強悍。

強漢之後,又有盛唐,三條商路重新開闢,比之漢朝支路更多,貿易更加繁榮,由此成就了「文治武功,皆在盛唐」的氣象。

到了宋朝,陸上絲綢之路被阻斷,海上絲綢之路日益繁榮,由此成就了「年造海船四百條,南洋競逐千帆過」的富宋之名。

一般來說,商路就意味著財路,商路通達則財源茂盛,進而助長國力。

然而,相比強漢盛唐,宋朝卻富而不強,被動挨打,兩次被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所滅,崖山一戰,天地變色,數十萬軍民投身大海為國殉葬,讓人垂淚。

為何宋朝會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中覆滅?這是大宋的悲歌,這是一條走不出去的海上絲綢之路。

一:絲路千帆無宋人,海波萬裡無宋疆。

絲路千帆無宋人,海波萬裡無宋疆,這兩句話才是兩宋海貿的真實情況。

兩宋海貿發達,朝廷設立市舶司,收了很多稅收,關稅收入佔了兩宋財政收入的一定比重,使兩宋成為第一個較為倚重海洋貿易經濟的王朝。

在東南沿海的開發上,兩宋也走在了歷朝歷代的前列,老百姓與大海搏擊,開墾了許多海田,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使得大量的商品糧湧入城市,推動了商業的發展,一座座港口城市崛起,港口海船進出頻繁,或是貿易的商船,或是出海捕魚的漁船,兩宋似乎成為了一個海洋大國。

然而,宋人根本就沒有走出去,或者說走不出去。

對於兩宋朝廷而言,對抗北方的遼金蒙元才是保護其政權生存的關鍵,兩宋不得不維持一支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北宋禁軍八十萬、廂軍四十萬、鄉兵三十萬,總兵力達到一百五十萬,南宋失去了半壁江山後,兵制不斷變動,但仍維持著高達七十萬的駐屯軍。

兩宋每年的財政收入有八成投入到了軍隊之中,而這還不夠,軍費缺乏,兩宋朝廷只能允許各軍自力更生,發展生產,彌補軍費缺額,由此導致軍隊缺乏足夠的訓練,戰鬥力被拉低,同時缺乏物資,也使得宋軍在對敵時總是被動。

對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軍力尚且不足,宋朝根本沒有餘力去開拓海外疆土,這也就是為何元朝得到南宋幾十萬降軍後能夠徵伐海上,而南宋卻無法動彈的原因,還是因為缺錢呀,富宋尚且缺錢,不富的話就得亡國了。

由此,兩宋無力開拓海外疆土,也無法像後來的明朝一樣派出船隊下南洋,探索海外,不僅造成海外無疆的局面,對於海外的情況,兩宋也是毫不知曉,流求(臺灣)和麻逸(菲律賓)尚有退路,南宋在不利的局面下卻只能選擇崖山與北元決戰,最終兵敗國亡。

既然朝廷沒有錢,那麼民間的商人百姓為何不走出去?兩宋也沒有搞海禁,也沒有不允許百姓出海打漁貿易之類的,反而相當鼓勵百姓出海,兩宋本來就這樣,反正自己幹不來的事情,全部都壓到老百姓的身上了。

只是,老百姓都流淚了,朝廷都沒有錢,我們小老百姓哪來的錢?沒錢,難道那些富商大賈也沒有錢?真的沒有錢,交子很多,你要不要?

兩宋對於攜帶宋錢出境有嚴格的限制,超過五十文就是死罪,商人們沒有錢怎麼出海做生意?

那麼是誰在繁榮的海貿中做生意呢?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其它各國的海商,泉州與廣州成為了各國海商的匯聚之處,宋朝給予了他們很大的便利,不僅可以授予官職,讓他們代表宋朝前往各國招商引資,還能有自己獨立的社區,自行處理內部的事物。

二:日進鬥金鬧錢荒,腰纏萬貫看宋亡。

日進鬥金鬧錢荒,腰纏萬貫看宋亡,這兩句話反應了宋朝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也是宋朝滅亡的根源。

在前面關於宋朝的發文中,陳述了宋朝為何要推動社會的商業化的問題。

文明中心的衰弱,讓宋朝不得不推動社會商業化,以聚攏財富維持國家的統一以及對抗少數民族政權的入侵。

然而,也正是商業化讓宋朝無法凝聚國力,在大陸擴張時代,一個國家的強大,在於人口的眾多以及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

兩宋幾乎將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了貨幣化轉換,推入市場,包括:官員的俸祿、賦稅、勞役、軍費、土地、金銀等。

大量具有實際價值各種資源都被強行推入市場,自然能促進社會的商品化,加速商品經濟的發展,從而助長財富的聚集,讓兩宋朝廷能夠徵收到更多的賦稅,以應對國家方方面面的問題。

所有的資源進行貨幣化後,很容易引發了錢荒,導致銅錢貶值,因為一些不該流入市場的產品流入市場,這些產品並不具備商品價值,會很快地被消耗掉,或者像土地一樣能夠儲備起來,從而退出市場,讓市場上不斷增加的錢失去了原來的價值,迅速貶值。

錢並沒有價值,只有在充當交換媒介的時候,才會被賦予價值,兩宋朝廷即便錢再多,也不一定能夠徵發到足夠的兵力人力物力,有一些東西並不是錢能夠買到的,特別是戰略物資,一定得多多儲備,如果這些東西被推入市場的情況下,一旦戰爭爆發,再收回來重新調度就難了。

戰爭可以說是商業化社會的催化劑,也可以說是毒藥,因為戰爭需要大量的物資,這能夠帶動社會的快速生產,但是其對物資的快速消耗,卻會引發通貨膨脹,特別是在戰爭已經打到本土的時候。

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就是這麼一回事,以為黃金就是財富,就是國力,等到戰爭一敲響,所有的財富像流水一樣輕易地流向了西歐其它國家,黃金再怎麼珍貴,也買不到關乎戰爭成敗的戰略物資。

在南宋滅亡前,其社會經濟已經完全崩潰,所有的人已經不在乎朝廷生死了,只在乎手裡的物資,只在乎這些物資值多少錢。

所有的人都在為了錢而活,老百姓為了錢而做事,軍人士兵為了錢而戰鬥,商人更是如此,不斷地囤積物資。

如此一來,兩宋朝廷根本無法調動人力物力財力,在面對傾國大戰的時候,處處受制,軍人士兵臨敵逃散,商人百姓坐看國家覆滅。

北宋,僅僅是兩萬女真鐵騎開到中原,兵臨汴京城下,毫無攻城能力,然而北宋禁軍已經逃散,汴京城內的兩百萬百姓卻仿佛事不關己,最後汴京城破,汴京淪為廢墟。

南宋,更是如此,元軍突破江淮防線後,南宋就兵敗如山倒,士兵或是逃散或是投降,而老百姓根本不在乎什麼,因為土地不是他們的,他們擁有的只是手裡少許的物資以及他們的勞動力,只要元軍不搶他們,他們什麼都不在乎。

只是,一旦元軍決定搶他們了,他們只能卻叫天不靈叫地不應了。

南宋自己的國民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那些從事海洋貿易發財的外國商人了,那些商人不僅沒有感恩宋朝對他們的厚待,反而叛變,著名的例子就是阿拉伯商人蒲壽庚。

蒲壽庚做過幾次泉州市舶司的官員,海貿生意越做越大,手裡的商船比南宋的戰船都要多很多,南宋一半的海貿控制在他手裡,就是這樣的人物發動叛變,投降了元朝,並屠殺泉州趙氏宗族。

總結說來,南宋之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中覆滅,根源還是在於自己沒能走出去。

相關焦點

  • 漲海聲中萬國商:海上絲綢之路為何在宋朝達到鼎盛?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唐朝王維的詩,反映了大唐盛世,萬國來朝的輝煌;「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宋人李邴的詩,則折射出宋朝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一條海上絲綢之路,跨越近兩千年時光,為何偏偏在宋朝達到鼎盛?這絕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
  • 宋代寧波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宋代明州海上貿易的發達,促使政府在此設立市舶司進行管理。明州市舶司設在三江口一帶,這裡是甬江、餘姚江、奉化江交匯處,波斯巷、來遠亭等地名,揭示了這座城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密切關係。(資料圖片)宋代明州市舶司籤發的公憑(局部)民間商人經營海外貿易,必須獲得市舶司頒發的公憑,否則即為違法,宋代前往高麗、日本的商船,只能在明州市舶司籤發公憑。
  • 從廣州眺望海上絲綢之路
    眾所周知,中國諸多城市,如廣州、泉州、寧波、南京、澳門等20餘城聯合起來,正在積極申報「海上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對於這樣一個涉及多個國家、多個文明體的大型國際間的合作,顯而易見,釐清其中的諸多問題,有助於我們從今人的角度去遙望曾經繁忙的海上通道,這條促進了東西方貿易、文化、藝術、商業、宗教交流與傳播的大動脈。
  • 《大航海時代OL》開通你的海上絲綢之路
    在該版本中將會迎來一系列更新,「南蠻交易」也將同步開啟。西方航海家為了追逐數之不盡的財富,在大航海時代經過廣泛探索,終於發現了前往東方的海路,從此一條新的絲綢之路便被打開了,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條海上絲綢之路。
  • 宋朝之後,再無宋朝。
    前言 敏銳的明末思想家黃宗羲與王夫之都察覺到,宋朝的覆滅不可跟其他王朝的更迭相提並論。宋朝之亡,不僅僅是一個王朝的覆滅,更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性改朝換代的歷史性巨大變故。用那個時代的話語來說,叫做「亡天下」;用今天的話語來說,不妨稱為「文明的中斷」。 今天就從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科技分別「意淫」一下最強盛的故國——宋朝吧。
  • 吳必虎受邀出席第六屆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遊節
    11月2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六屆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遊節在福州市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本屆「海絲旅遊節」以「共建海絲之路 共促文旅繁榮」為主題,重點突出「國際特色、海絲特色、文旅特色」,旨在進一步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貿往來、文化交流,分享國際合作的經驗與成果。
  • 第四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隆重啟動
    第四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隆重啟動 發布時間:2020-12-01 17:22:00 來源: 中國網 莆田第四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啟動儀式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隆重召開。啟動儀式上,莆田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惠黔宣布本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將於12月25日-27日在莆田市綜合體育館舉行。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羽毛球愛好者將共聚莆田,同享羽毛球運動帶來的無限樂趣。
  •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最重要的起點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西漢時期,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及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
  • Alfa的航海大時代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在哪 城市經緯坐標一覽
    導 讀 Alfa的航海大時代海上絲綢之路怎麼走?
  • 「絲綢之路駝鈴遠,一縷幽香傳千年」:聊聊絲綢之路上的香文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不僅用香來祭祀祖先,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生活用香,他們在公共場所會擺放薰香來使空氣清新;在洗澡時會進行燻浴,用香燻蒸來使身體充滿香氣;在重大節日中,人們還會用香來驅逐妖魔鬼怪,祈求上天福澤;甚至詩人們也很喜歡香。屈原在《離騷》中寫到:「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 為海上絲綢之路賦新 多益網絡與廣東省博物館達成戰略合作
    該館收藏有南宋沉船「南海I號」和明朝萬曆時期沉船「南澳I號」的出水文物精品,通過策劃「牽星過洋」「大海道」等國內知名展覽,向世人展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曾經的繁盛景象。可以說,粵博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守護者。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表示,在「網際網路+」時代,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更新穎、更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大眾,一直是粵博人不斷探索的課題。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在廣州舉行
    12月12日,由「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指導,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五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在廣州開幕,線上線下同步舉辦。
  • 羅馬帝國與絲綢之路:海上貿易開闢天地,供需矛盾杯水車薪
    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國絲綢已流入古羅馬,引發了古羅馬對絲綢需要的矛盾,使其急待尋求和開闢絲綢貿易途徑,雖然開通了南北兩條陸上貿易之路,但更為重要的是在公元前開闢了一條通向中國海岸的遠洋航道,使古羅馬有了海上的絲綢貿易之路。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舉行
    12月12日,由「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指導,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五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在廣州開幕,線上線下同步舉辦。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在廣外舉行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2020)在廣州開幕,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辦。會上發布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2020年度研究報告:「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合作》。  本屆論壇以「人文交流溝通民心,互信包容共謀發展」為主題,設置了13個平行論壇,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經濟治理、新冠肺炎疫情下太平洋島國的社會經濟與對外關係、國際移民治理與發展趨勢、人文交流等議題展開。
  • 第六屆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開館
    本報訊 10月30日上午,第六屆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開館儀式在中國石獅國際食品城舉行。國際商會世界商會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國際商會秘書長於健龍,石獅市委副書記、市長黃春輝分别致辭。
  • 看鑑·拍一拍宋朝:農夫都穿絲綢,宋朝為什麼如此有錢?
    我們可以想見當時連一些普通的雜工都可以穿上這樣的鞋子,可見宋朝的經濟是非常繁華,為什麼北宋會取得經濟上如此出色的成就呢?01宋朝經濟如此繁榮的原因是什麼?這樣一個小販都能獲得這樣的收入,獲得這樣的生活條件,我們可以想見,宋朝的商業是多麼的發達。第三個因素是它有繁榮的海外貿易宋朝開闢出了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宋朝先後在廣州、臨安,明州等沿海十幾個城市設立了市舶司,這個市舶司就是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
  • 日本敢對強大的唐朝和明朝開戰,為何卻不敢打宋朝?有一致命原因
    在很多人看來,宋朝並沒有唐朝那麼強大,但是為什麼日本卻不敢攻打宋朝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唐朝之後的宋朝,儘管沒有唐朝那麼強盛,但是經濟文化實力還是在的,周圍的國家也是虎視眈眈,對宋朝構成了比較大的威脅,例如遼、金等,但是,宋朝卻堅持了下來,這說明他無論是在經濟,文化還是軍事實力上都是不容小覷的。
  • 送王船,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送王船是中國東南沿海和馬來西亞共同傳承的一種祭祀巡遊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不僅承載著海外華人鄉情,更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盛大的送王船巡遊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近年來每逢中國農曆正月十五都舉行盛大的巡遊活動。在外國遊客看來,這就是以華人為主的一場化裝遊行。當地人知道這是送王船巡遊,紛紛加入進去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貫穿整個送王船活動的是濃濃的中國風。
  • 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廈門舉辦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12月17日廈門消息(記者 陳必揚)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15日在廈門舉辦。  中共廈門市委常委、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海滄區委書記林文生表示,海滄地處閩南金三角突出部、九龍江口南岸,三面臨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這條海路在過去千百年間連通著東西方,既促進著商貿往來、互惠合作,更促進著文明對話、實現人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