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寧波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2020-12-14 新華社客戶端

宋代明州市舶遺址示意圖。宋代明州海上貿易的發達,促使政府在此設立市舶司進行管理。明州市舶司設在三江口一帶,這裡是甬江、餘姚江、奉化江交匯處,波斯巷、來遠亭等地名,揭示了這座城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密切關係。(資料圖片)

宋代明州市舶司籤發的公憑(局部)民間商人經營海外貿易,必須獲得市舶司頒發的公憑,否則即為違法,宋代前往高麗、日本的商船,只能在明州市舶司籤發公憑。這份公憑長242釐米,我們只截取了開頭的一部分,這是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六月明州市舶司頒給泉州商人李充的公憑,公憑中有大段文字提醒李充應當遵守的法規,並記載了他運往日本銷售的商品,其中有生絹、白綾等

寧波來遠亭遺址。《論語》記載,葉公向孔子問政,孔子答曰:「近者悅,遠者來。」遠方的人們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中國人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資料圖片)

東南要會舳艫千裡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鄞縣人單仲友奏稱明州名同國號,乞「以海定則波寧」之意改為寧波。由此,明州這個沿用了近六百年、因山而名的州郡,改為因海而名的寧波。提起明州,海外貿易千帆雲集的榮景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寧波的海上貿易在明州從越州(越州和以下提及的會稽郡均以今紹興為治)獨立出來之前就開始了。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列會稽郡下有鄮縣。《十道四番志》說:「以海人持貨貿易於此故名,而後漢以縣居鄮山之陰,乃加邑為鄮。」因為有來自海上的人在此地貿易,故而稱該地為鄮縣,附近的山稱鄮山。這也許是關於寧波海上貿易最初的記載吧。

西晉時期,鄮縣「東臨巨海,往往無涯,泛船長驅,一舉千裡,北接青徐,東洞交廣,海物惟錯,不可稱名」,然這一時期的鄮縣海外貿易尚不發達。自唐以來,明州建州,海上絲綢之路在三江口逐漸繁榮起來。宋代《乾道四明圖經》稱「明之為州,實越之東部。觀輿地圖,則僻在一隅,雖非都會,乃海道輻湊之地。故南則閩廣,東則倭人,北則高句麗,商舶往來,物貨豐衍。東出定海,有蛟門、虎蹲天設之險,亦東南之要會也」。

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一位叫陳造的官員知定海縣(明州下轄縣之一,即現在的鎮海)。在任期間,陳造曾寫《定海四首》,其中一首寫道:「官廨鹽煙外,居人雜賈胡。聽言須畫字,討海倚輸租。」說當時的定海縣中,居民和「賈胡」雜處,這些來自海外的胡人商賈通過「畫字」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流貿易。這完全是當時明州海外貿易盛況的速寫。

海外貿易的繁榮以及政府對此的重視帶來相關管理機構的創設。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政府在廣州設立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貿易,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設立海外貿易的專門機構。到了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經過幾次反覆,明州市舶司最終設立,管理明州港進出的海外貿易。明州的市舶司最初設在定海縣,不久移到了三江口的州城之內,同時還專門設置了用於海外貿易貨物進出的市舶務門。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當時知慶元府(南宋以來明州改稱慶元)的胡榘重修州城,因為城門外有當時的通判修建的來安亭,胡榘題匾將城門改稱來安門,「惟舶貨入則開」。

據元代《延祐四明志》記載,宋元時期,明州港海外進口的商品分為細色和粗色兩種,分別收稅。細色有珊瑚、玉、瑪瑙、水晶、人參、鹿茸、丁香枝、白豆蔻等香料珍寶等,粗色則有紅豆、殼砂、草豆蔻、松香、磨珠等較為普通的貨物。其中,細色十分抽二分,粗色十五分抽二分,然後再於貨內抽稅三十分取一分。

作為海外貿易的管理機構,市舶司還承擔著出口貿易的審批管理職能。日本史料《朝野群載》摘錄了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的一張公憑。公憑由當時的明州市舶務出具,船主為泉州商人李充,貿易的目的地是日本。公憑上除了記載船主、船上人員、相關市舶條例之外,還詳細記載了此次出口日本的貨物,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絲綢,包括象眼四十匹、生絹十匹、白綾二十匹,另一類是瓷器,包括瓷碗二百床、瓷碟一百床。

互派使者往來頻繁

從地理上來說,從高麗前來宋朝最近的道路是從山東半島的登州上岸,唐代有「登舟海行入高麗、渤海道」,北宋早期與高麗的官方往來主要也是這條道路。但在民間,明州至高麗的往來航線已經是一條非常成熟的海上貿易航線,市舶司的相關條例中就有關於明州前往高麗的條文。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一度中斷的北宋與高麗的官方交往恢復,高麗使者提出,為了避開北方的契丹,改由明州登陸。自此,「率道於明,來乘南風,去乘北風,風便,不逾五日即抵岸」。

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詔兩浙轉運使蘇澥與明州知州李定建造去高麗的海船,「其一曰凌虛致遠安濟神舟,其次曰靈飛順濟神舟」;同年,安燾、陳睦出使高麗。在此之後,又有王舜封等出使高麗。宋徽宗時期,又有劉逵、路允迪等人出使高麗,徐兢還寫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詳細記載了從明州出發至高麗的詳細路線。

宋朝出使高麗的同時,高麗使者也紛紛自明州登陸赴京。為了接待高麗使者,元豐元年,明州城內建高麗使館,在定海縣修建接待亭。

政和七年(1117年),樓異「於明置髙麗司曰來遠局,創二巨航、百畫舫以應辦三韓歲使,且請墾州之廣德湖為田,收歲租以足用」。樓異知明州後,利用廣德湖「凡為田七萬餘畝,歲得谷三十餘萬斛,依元豐故事,造畫舫百柁置海口,專備麗使」。此後,樓異又將因明州缺乏木料而在政和二年(1112年)移到溫州的造船場移回明州,用於打造出使高麗的海船,「錦帆朱鬣,威耀若神,固陵善之」。

也正是因為這一時期明州與高麗的頻繁往來,之後的很多文人在提及明州時經常將其與高麗、三韓相聯繫,如元代程端禮說明州「海右三韓外,江南兩浙東」,不一而足。

天童宗風遠播域外

《寶慶四明志》記載:「晉永康中,僧義興誅茆縛屋(伐茅草建陋屋)山間,有童子來給薪水,後既有眾,遂辭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以師篤道行,遣侍左右。』語訖不見,故稱義興者曰太白禪師。」這便是寧波名剎天童寺的雛形。唐開元二十年(732年),太白精舍重建。唐至德年間(756年—758年),遷址於現在所在地太白峰下,逐漸成為禪林名剎。大概在宋寧宗時期,政府設立五山十剎制度,天童則列禪宗五山之第二。

但天童寺還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即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作用,或者說其對海外特別是日本佛教文化的影響。日本往來明州的貿易商船上,僧人往往是重要的搭乘人員。日本僧人仰慕中國佛法,入宋學法;宋朝僧人胸懷弘法大願,東渡傳法。這其中,地處明州且禪法精深的天童寺成為了日僧的目的地和中國僧人的出發地。

被尊為日本禪宗「初祖」的千光榮西,曾在明州港登陸,在天童寺隨師傅虛庵懷敞問道。千光榮西返回日本後,不僅推動了禪宗在日本的發展,也促使眾多日本僧人入宋學禪。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曾在千光榮西座下學禪的道元以及明全、廓然、亮照一行在慶元登陸。在掛錫天童、遊歷江浙叢林一年多之後,道元本意返鄉,但在途中聽聞「今天下宗匠無過如淨禪師,近頃應敕請住天童,公宜早登山參見」,故而再上天童,禮長翁如淨學曹洞宗(禪宗的一個分支)禪法。返回日本後,道元推動了日本曹洞宗的建立和發展,其所修建的興聖寶林寺、永平寺「叢規典禮一則太白」,而天童寺也被日本曹洞宗尊為祖庭。

不久之後的淳祐六年(1246年),聽聞日本「教法蕃榮,禪宗草昧」而有志於東渡的天童寺僧蘭溪道隆在三江口坐上了前往日本太宰府的海船。日本鎌倉幕府執政北條時賴聽聞蘭溪道隆到來,請其住持長樂寺,「軍務之暇,名駕問道」,後又營建建長寺,請蘭溪道隆為開山祖。蘭溪道隆是第一個赴日傳法的臨濟宗(禪宗的一個分支)中國僧人,在日本「所度黑白,不可勝記」。

蘭溪道隆圓寂之後,鎌倉幕府北條時宗派遣其弟子攜請帖入宋,迎請高僧赴日住持建長寺,天童寺首座無學祖元應邀而往。無學祖元先住持建長寺,入院之日,他按照宋地禪剎制度開堂說法,「萬眾臻集,歡聲雷動」,北條時宗「欽承法誨,執弟子禮」。在日本期間,無學祖元曾寫下《懷太白》一首抒發自己的懷鄉之情:「秋光瑟瑟漾勾絲,水碧沙明眼似眉,夜靜不知滄海闊,幾隨宿鷺下煙礒。」

優遊千載,昔日明州千帆海舶現已化為今日寧波舟山港之如山巨輪,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回顧「百粵喧譁外,三江指顧中」的三江口,去回顧船艙中成堆的絲綢、瓷器、珠寶、香料,去回顧「梯航紛絕徼,冠蓋錯中州」的使節往來,去體驗甲板上日本僧人的虔誠以及東渡僧人「幾隨宿鷺下煙礒」的思念。這就是古明州的海上絲綢之路。(莫意達 作者系寧波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關焦點

  • 今日寧波|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昨頒獎
    昨天,人們在參觀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覽。(周建平 攝)昨日,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一樓西側臨展館舉行。該賽事自2018年舉辦以來,評選出一批創新型、市場前景和實用性兼備的優秀作品,部分獲獎作品已經轉入商業開發,有力地挖掘和傳播了寧波的海絲文化,並推動了海絲文化與創意設計的深度融合。
  • 從廣州眺望海上絲綢之路
    眾所周知,中國諸多城市,如廣州、泉州、寧波、南京、澳門等20餘城聯合起來,正在積極申報「海上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對於這樣一個涉及多個國家、多個文明體的大型國際間的合作,顯而易見,釐清其中的諸多問題,有助於我們從今人的角度去遙望曾經繁忙的海上通道,這條促進了東西方貿易、文化、藝術、商業、宗教交流與傳播的大動脈。
  • 一張手繪地圖 帶你探訪海上絲綢之路千年遺址
    浙江在線06月12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周文丹)自唐朝起,寧波就是「海上絲綢之路」中重要的一環。早在唐朝,來自日本、朝鮮半島的貨船想進入中國,必須要在明州港「驗明正身」允許放行後,才能將貨物四散到各地。一直至明代,明州港都是官方指定的允許東南亞貨船進港的唯一合法港口。  明州,就是現在的寧波。
  • 浙大寧理學子在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中喜獲佳績
    浙大寧理學子在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中喜獲佳績 時間:2020年12月17日    編輯:鄭弟升    來源:設計學院     瀏覽次數:次 12月14日下午,2020「海上絲綢之路」創意設計大賽頒獎儀式在寧波文化廣場保利大劇院舉行。
  • 六勝塔,宋代古塔見證了古今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這事被金釵山上東嶽寺裡的兩個得道高僧祖慧和宋什知道了,他們就祈求媽祖娘娘收服二怪。祖慧和宋什又決定為百姓建造一座塔,作為航標。他們四處募緣,終於在金釵山上建造了五層寶塔——六勝塔。從此,六勝塔便成為泉州灣口的一座重要航標。
  • 媽祖成為官方褒封的航海保護神 最早和寧波有關
    宋雍熙四年(987),林默娘因在海上搭救遇險船隻而不幸遇難。後人敬仰她,就在其經常舉燈引航的湄峰上建廟祭祀,這是世界上第一座紀念媽祖的廟宇,史稱祖廟。  「宋代,寧波進入海外交通全盛時期,中國與日本、高麗等國的海舶往來集中於寧波。福建商人大量到此經商,在他們的影響下,媽祖信仰傳入了寧波。」
  • 漲海聲中萬國商:海上絲綢之路為何在宋朝達到鼎盛?
    導語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近年官方民間和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魏晉,繁榮於隋唐,鼎盛於宋元,衰落於明清,深刻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文化的歷史走向。隋唐時期的長久統一,直接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特別是唐朝中期以後,受國內外因素影響,陸上絲綢之路衰落,而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使得海上絲綢之路取而代之,成為對外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最重要的起點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西漢時期,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及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
  •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竟是這個市!每年GDP領跑全省,卻總被人遺忘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圈定了上海、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五省市,古代,中國境內的海上絲綢之路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要港口,從宋末到元朝,泉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口,與埃及亞歷山大一起稱為「世界第一大港口」,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機關批准的海上海港絲綢之路的起點便是泉州,是福建省歷年來排名第一,但卻偏安一隅,如今少有人提起。
  • 古絲綢之路「活化石」煥發新活力 寧波與「一帶一路」闊步同行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為港城寧波提供了發展的新空間和新機遇,也為寧波更好地發揮這兩大優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亞太重要門戶區的寧波,依託港口資源和開放優勢,勇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舉全市之力建設「一帶一路」戰略支點。
  • 它是目前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城市,海上絲綢之路再啟航
    >泉州海絲申報點地圖(《中國旅遊》製圖)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跡16個遺產點分別為: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江口碼頭、九日山祈風石刻、真武廟、天后宮、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泉州府文廟、老君巖造像、開元寺、伊斯蘭教聖墓、清淨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濟門遺址和洛陽橋
  • 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央視首播!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它幾乎囊括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等這些極具象徵意義的東方符號。在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遠洋航路中,曾經別號刺桐城的泉州,是一個無法繞開的歷史坐標。包括馬可波羅在內的許多海外冒險家,都曾把刺桐城描述成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在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延續和實證中,泉州都是一個重要的縮影和代表。
  • 「絲綢之路駝鈴遠,一縷幽香傳千年」:聊聊絲綢之路上的香文化
    三、唐宋時期的香文化發展1、唐代的絲綢之路與香文化唐朝在「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時期國力達到巔峰,原有的陸上絲綢之路不斷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也不甘落後,由於國家的興盛,海上貿易也更加發達,中南亞、西亞等國的香料通過海陸源源不斷的進入中國,如沉香、龍腦、乳香等等。
  • 為海上絲綢之路賦新 多益網絡與廣東省博物館達成戰略合作
    該館收藏有南宋沉船「南海I號」和明朝萬曆時期沉船「南澳I號」的出水文物精品,通過策劃「牽星過洋」「大海道」等國內知名展覽,向世人展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曾經的繁盛景象。可以說,粵博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守護者。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表示,在「網際網路+」時代,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更新穎、更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大眾,一直是粵博人不斷探索的課題。
  • 《大航海時代OL》開通你的海上絲綢之路
    由天戲網絡和光榮特庫摩聯合推出的全球海洋冒險之作《大航海時代OL》「追憶服」即將於4月20日迎來全新版本「東方文明」。在該版本中將會迎來一系列更新,「南蠻交易」也將同步開啟。
  • 「2020絲綢之路周」系列配套活動開啟
    「2020絲綢之路周」開幕式(6月19日上午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包括《2019年度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發布儀式和《世界絲綢互動地圖》國際合作項目啟動儀式)  2.月24日)  5.國際絲綢聯盟:國際絲綢精品展(中國絲綢博物館經綸堂6月19日開幕)  6.中國港口博物館:《絲路·港城——寧波海絲的影像文本
  • 穿越時空的記憶,帶你看遍宋代繁華,沉默海底的千年文化再現人間
    「南海1號」沉船於1987年發現,歷經30年的打撈發掘,我們眼前仿佛可以看到宋時繁盛的海上貿易。這一次的發掘出水了數以萬計的寶貝,看著這些寶貝我們仿佛穿越回了宋朝的碼頭,一朝繁華盡在眼前。一起猜測一下當年的故事,公元13世紀初南宋海上貿易正當繁盛,廣州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線路上,百年前的揚帆起航見證了那個時代一條海道的繁榮。只見一艘滿載瓷器的船隻緩緩駛出碼頭,它的目的地可能是南洋,可能是印度或者更遙遠的地方。我們要用這滿船的瓷器去交流去發展。雖然每次出海的風險巨大,但是高昂的回報還是吸引無數人踏上了這條可能的「不歸路」。
  • 吳必虎受邀出席第六屆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遊節
    11月2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六屆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遊節在福州市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旭,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鄭建閩,黎巴嫩駐華大使Milia Jabbour,克羅埃西亞駐華大使Dario Mihelin等領導和嘉賓共同出席了上午的啟動儀式。本屆「海絲旅遊節」以「共建海絲之路 共促文旅繁榮」為主題,重點突出「國際特色、海絲特色、文旅特色」,旨在進一步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貿往來、文化交流,分享國際合作的經驗與成果。
  • 第四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隆重啟動
    第四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隆重啟動 發布時間:2020-12-01 17:22:00 來源: 中國網 莆田第四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啟動儀式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隆重召開。啟動儀式上,莆田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惠黔宣布本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將於12月25日-27日在莆田市綜合體育館舉行。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羽毛球愛好者將共聚莆田,同享羽毛球運動帶來的無限樂趣。
  • 為何宋朝會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中覆滅?
    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以及茶馬古道都是漢武帝時期開闢的對外商路,漢朝由此走向強盛,成就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大漢之臣妾」的強悍。強漢之後,又有盛唐,三條商路重新開闢,比之漢朝支路更多,貿易更加繁榮,由此成就了「文治武功,皆在盛唐」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