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石獅有座名為「六勝塔」的古塔,雖然廈門到石獅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一直想來看看卻總是失之交臂,最近終於逮著機會來拜訪這座念想已久的古塔。
從景區入口的停車場到「六勝塔」步行不到十分鐘,平緩的坡道兩邊已經綠樹成蔭。原以為古塔是立在荒涼的海邊,沒想到景區已經修建得有模有樣,環境十分宜人。
六勝塔
六勝塔又稱日湖塔、石湖塔、萬壽塔,位於泉州灣東南岸出海口岬角前端的金釵山上,這是一座花崗巖八角五層結構的石塔,遠遠地第一眼看到它還頗有幾分驚喜,沒想到在海邊屹立了800 多年的石塔還能保留得這麼完好。
六勝塔為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東嶽寺高僧祖慧、宗什始建,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27年)該塔被元軍毀壞,元至元二年至五年(公元1336-1339年)由蚶江富商巨賈凌恢甫出資重修。
六勝塔坐北朝南,通高36.6米,底圍約47米,塔座為雙層須彌座,塔身各層均有四門、四龕,門、龕位置上下交錯造型美觀。
塔身是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築,每級由塔心、外壁、迴廊組成,塔蓋八角翹脊,各雕坐佛一尊,中石疊小塔狀,上置金剛寶篋式塔剎。塔身浮雕佛教人物,全塔浮雕金剛、力士像80尊。雕刻風格粗狂古樸,雕像形態憨態可掬。
石塔前後歷經4年才建成。六勝塔建成至今,遭受多次地震,尤其是1604年泉州經歷了八級地震,此塔卻安然無恙。
那麼六勝塔是因何而建的呢?傳說唐朝航海家林鑾在石湖建渡以來,石湖港來往船隻很多。不知從哪裡來了兩個妖怪在海中興風作浪,使不少船隻沉沒海底把船上的人抓去吃。結果弄得這一帶人心惶惶,船隻再也不敢過往了。這事被金釵山上東嶽寺裡的兩個得道高僧祖慧和宋什知道了,他們就祈求媽祖娘娘收服二怪。
祖慧和宋什又決定為百姓建造一座塔,作為航標。他們四處募緣,終於在金釵山上建造了五層寶塔——六勝塔。從此,六勝塔便成為泉州灣口的一座重要航標。
石湖港
六勝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為泉州重要外港,六勝塔的導航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作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石湖港早在唐代時便已開闢通航番國的「林鑾渡」,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自唐代開始,即為中國南方四大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躍居南方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
到了清初石湖港曾經作為泉州對臺港口,與臺灣鹿港對渡,如今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這裡已建成現代化億噸大港石湖港。
作為泉州灣巷道的主要航標塔,「六勝塔」見證了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見證了泉州航海設施建設的成就和海外貿易的繁盛。六勝塔2006年作為泉州港古建築的一部分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嶽古寺
六勝塔後面就是東嶽古寺,據《泉州府志》載:東嶽寺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建寺比六勝塔還要早將近400年,寺裡的僧人裡就有始建六勝塔的高僧。
東嶽古寺供奉東嶽大帝,東嶽大帝的前身是黃飛虎,也是皮革業所信奉的行業神祇之一。現在的東嶽古寺為新近重修,東嶽古寺的修復並沒有遵循修舊如舊的做法,在我看來這個修復後的古寺太新了,稱為古寺有點名不符實。
寺院大殿門口的臺階浮雕雖是新的,盤龍的雕刻很是精緻。
門上的門神色彩也是煥然一新,看上去並不顯得兇神惡煞反倒有幾分親和。
小貼士:
現在六勝塔、東嶽古寺、石湖港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景區,沿著景區鋪設的石條路可以繞到後面「日湖金曦」石碑處俯瞰昔日「東方第一大港」如今的模樣。
去往六勝塔導航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石湖村,建議自駕前往,景區設施完善,目前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