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村晚這首詩的寫景有什麼可學之處

2020-12-14 老街味道

前言

對於王維的詩,蘇東坡曾經有這樣經典的評價: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我們欣賞南宋詩人雷震的《村晚》時,不妨也可以試試,把它當作一幅優美的鄉村春景之畫來欣賞: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讀完這首詩以後,不由得腦海裡也會生出一幅畫。一個牧童在牛背上吹笛,旁邊的池塘水草豐茂,遠處的落日半掩在山後.....

那麼,詩人是怎樣給我們展示這樣的畫面呢?不防從這首詩的每一句細細品來。

一、草滿池塘水滿陂

這幅畫的中心是一個人物:牛童。

不過詩人在描繪這副畫面的時候,前兩句並沒有人物,而是先刻畫了一個背景:

草滿池塘水滿陂。

草滿池塘,令人想起謝靈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不過在雷震詩中的池塘裡,已經長滿了青草。

可見時間已經不是初春了。

這句詩中,妙用了兩個「滿」字。池塘中水是滿的,幾與岸平;草是豐茂的,長滿了池塘。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色。

二、山銜落日浸寒漪

第一句的景色是近景,第二句的景物中有了遠景。

落日已經被遠山擋住了一半,妙用了一個動詞」銜「 ,這是鍊字之法。詩人用一個擬人的動詞,把黃昏時候太陽將落未落的景色呈現出來。

更妙的是,詩人加了三個字」浸寒漪「,這副畫面通過「水滿陂」的池塘倒影中被讀者感受到。

前兩句,其實都有池塘,第一句是專寫近處真實的景色:池塘本身,第二句是遠方的實景倒映在近處的水中,這時的池塘仿佛一面鏡子,鏡子中是另一個世界。近景中含有遠景。

從落日一詞,又反映出了時間已經是黃昏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個字是「寒」,

寒漪,表示還有一點春寒。第一月為孟春,第二月為仲春,第三月為季春。這個時候既然還有一點涼意,大約在孟春與仲春之間吧。

雷震是南宋詩人,或許是南方的初春也常常會有」草滿池塘水滿陂「的景色。

綜合來說,前兩句寫景,點出了時間:春天的黃昏。寫出了景物:池塘、水、草、山、落日。

有遠景有近景,有宏大的景物、有細微一點的景物。這是一幅立體而飽滿的背景畫面。

三、牧童歸去橫牛背

前兩句交代完了背景,中心人物就出場了。

一個坐在牛背上的牧童。

老街不會畫畫,不過看到過畫家畫這種畫的時候,是先畫中心人物,在畫背景。但是作詩的時候,常常會倒過來。

這一點到有點像戲劇,先鋪墊,一幫配角先暖下場,一會主角才在聚光燈下眾星捧月一般出現。

第二句與第三句也有銜接,既然是「山銜落日」的黃昏,自然是」牧童歸去」的時間了。

橫牛背,表示這個角色的任務:放牛。

歸去,天黑了,牧童知道自己的任務就要結束了,最後一項工作,是把牛帶回家。

這個歸去的牧童在路上做什麼呢?

四、短笛無腔信口吹。

如果欣賞一幅畫的話,可以看到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在吹笛,這是視覺感受。

但是「無腔信口吹」,僅僅從畫面是看不出來的,這裡「無腔信口」又寫了聽覺的感受。

三四兩句,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描寫,完整地刻畫了一個活潑、有才、有責任感的牧童形象。

結束語

這首小詩的四句都是寫景,並沒有特別明顯表達出作者有什麼意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寫道:

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詩中沒有特意的情感抒發,但是讀者能感受到這種村居生活的悠閒自在。

詩中牧童的「無腔信口吹」 , 或許就是詩人在村居生活中,一種閒適合心態的一種寫照吧。

寫他人,其實是寫自己。寫景,其實是寫心情,妙在不須點破。

@老街味道

什麼是詩眼?詩眼在一首詩中起到什麼作用呢?

阮籍的詠懷詩,為什麼是薄帷鑑明月,不是明月鑑薄帷?

相關焦點

  • 假期要注意勞逸結合,收藏部編版五下第1課《古詩三首》預習資料
    第一首詩中的孩子勤勞、天真;第二首詩中的孩子天真可愛,自得其樂;第三首詩中的兒童悠閒自在、無憂無慮。2、這三首詩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相同之處:都寫兒童自在快樂的生活狀態,天真活潑的兒童形象,充滿了童真童趣。
  • 一課一練:部編五年級下冊課文1《古詩三首》,附答案
    1、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解:理解,懂得。句意:小孩子哪裡懂得耕織的事,但也模仿大人的樣子,在茂盛成蔭的桑樹下面學著種瓜。2、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稚子:幼小的孩子。鉦:一種金屬打擊樂器,形狀像鍾,有長柄。句意:幼小的孩子早晨從金屬盆裡把冰取出來,用彩色絲絨穿上當做銀鉦。3、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浸:淹沒。
  • 牧童、短笛、老牛,玉花壽之王博士的三牛圖超越了《西遊記》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他的這首《牧童詩》是千百年來迴蕩在世人耳邊的一首警世詩:都城長安裡的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盡心機也不如牧童清閒自在!「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一個傑出的文學家寫作的詩不是詩,是一幅畫;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創作的繪畫作品,其實不是畫,而是一首壯麗的史詩。
  • 十首牧童古詩詞,天真爛漫,童趣十足: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
    十首詩,十幅畫,吹響牧童的短笛,找尋童年的記憶。《秋日山行》:半塢夕陽紅樹葉,一村雞犬野人家。牧童歌笑牛羊下,太古淳風盡屬他。夕陽西下,紅葉滿山遍野。山腳下有一個美麗小山村,雞犬相聞,民風淳樸。遠遠的傳來嘹亮歡快的歌聲,原來傍晚放牛的小牧童歸來了。《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 詩人眼中的牧童,他們筆下的牧童是那麼的有趣生動!
    上篇寫: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畫。下篇就有點就與《紅樓夢》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兩者一比較,就是勸世人要學牧童那種灑脫自然,不要去勾心鬥角,但是無論何時代這樣的詩也只能勸得一部分大智慧的人,再說大智慧的人需要勸嗎?勸解不了那些喜歡勾心鬥角的人吧?還有一些身不由己的人。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罷了。
  • 部編版五年級課文:3首詩歌,3種不同的童真與樂趣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課,選入了三首寫童年生活,童真童趣的宋詩——範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楊萬裡的《稚子弄冰》;雷震的《村晚》。這3首詩歌,從不同層面,寫出了3種趣味盎然的童年生活,充滿了鄉村孩童特有的童真。因為有了「孩童」這一純真意象參與,詩歌的境界也更加鮮豔明亮起來。
  • 從《稚子弄冰》等三首詩看南宋末「江湖派」和正統詩派的不同走向
    有朋友提問:《四時田園雜興》、《稚子弄冰》、《村晚》這三首詩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題主把這幾首詩放在一塊來提問,自然是自己早已有了看法,認為這幾首詩所表達的感情類似。孩童與老人在心理特徵上有諸多的相通之處,正因為如此,孩童的「脫冰作戲」的場景在老人的眼裡才有情趣。好,我們現在就找到了《四時田園雜興》中那首詩和《稚子弄冰》的共同點,都是老人看小孩,記錄生活細節,不過範成大寫了幾個場景,而楊萬裡只抓住那一瞬間的動態,這種貼近生活的自然意趣在閱盡千帆的老人眼中,更是值得記錄和珍惜的情境。
  • 六一兒童節,欣賞十首描寫古代兒童生活的故事,你讀過哪首?
    從小到大讀書期間,我最喜歡的幾個節日之一,就有六一兒童節。學校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運動會或者郊遊。父母也會有各種情感上和行動上的表達,總之,孩子們在這一天歡快極了,充分享受節日裡的快樂時光。以至於長大後,已經過了可以被稱作兒童的年紀,對這個節日也有著特殊的懷念。覺得自己即便長大了,也是一個大兒童,在六一這天,也要和所有孩子們一起過兒童節。
  • 預學古詩《稚子弄冰》(五下)
    昨天我們學了一首《村晚》,透過這個詩的題目,我們就能想像出它的主要內容:在傍晚時分,牧童騎在牛背上,慢慢地回到了小山村。這是一幅畫,我們怎麼能夠感受到這是一幅畫呢?通過具體的字詞,比如說:「橫牛背」,小朋友橫坐在牛背上,也就意味著他的腳是很自由的,他的身體是很自由的,腳可以隨意的晃著,晃著晃著身心如此之放鬆,自然心情就很好,然後把自己的情緒化作一段不知名的曲子,透過短笛吹出來,這就叫做「信口吹」。所以「橫牛背」「信口吹」這樣的字眼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琢磨的。
  • 一生必背的50首經典宋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值得收藏
    我們每個人一定能背幾首唐詩,那麼,你能背幾首宋詩呢?唐詩之外,宋詩也是明珠般的存在。宋詩重說理,「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重理趣。每每我們讀宋詩,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或哲理。今天隱娘總結了50首經典的宋詩,其中很多作品都入選了中小學教材,每一首都是經典名作,值得詩友們背下來。《夏日絕句》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7歲小孩寫首詩,前兩句充滿童真,後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
    看這些神童的詩作,其實都有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雖然詩寫得極好,但是大多沒有什麼太過深刻的哲理蘊含其中。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都還是小孩子,生活閱歷單薄,想要寫出歷盡千帆的感覺,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不過在歷史上卻有另外一位7歲小孩,他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讓人驚訝不已,他就是黃庭堅。
  •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小學補充詩詞100首)
    小學語文課標中必背古詩有75首,現整理補充篇目100首。拓展詩詞量,為孩子們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和積累作文素材打好基礎。收藏下吧!1、垓下歌項籍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28、呈畏之員外(其一)李商隱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29、嫦娥李商隱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