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妹妹的家:在紐約長島感受藝術和自然

2020-12-22 書畫藝術品信息

距離紐約兩小時車程的長島,灣水緩流入大西洋,一座座白色花園洋房參差錯落。這裡住著蘇州望族貝家的後代、貝聿銘的妹妹貝洽(Patricia Pei ),她的藝術收藏讓海邊的度假別墅也蘊藏著漂洋過海而來的東方人文情調。

4月26日,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誕辰。

貝氏家族與設計、藝術的淵源很深。貝聿銘的叔祖貝壽同曾於1909年,作為官費留學生前往德國學習建築設計,很早就接受西方建築設計教育。

除了貝聿銘本人,他的3個兒子也從事建築和規劃設計,就連他的外甥女,貝洽(Patricia Pei)的女兒Penelope August也是一名建築師。

貝氏家族合影,左一為幼年時期的貝聿銘

眾所周知,貝氏家族曾買下,並修復的蘇州園林獅子林。它是中國古典造園藝術中的典範。

除了本身就是藝術品,獅子林還收藏著宋代四大名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的書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詩》的眾多珍貴碑刻作品。

貝聿銘青年時期在獅子林

貝聿銘曾回憶說,獅子林是他小時候最好玩的地方,假山中的山洞、石橋、池塘和瀑布都會勾起想像,巖石經歷時間侵蝕而留下風韻終成假山是中國文化延續性的表現。而獅子林的禪宗意味、「曲徑通幽、步移景異」的意境也成為日後貝聿銘建築設計的核心思想。

藝術大「家」

如何把收藏做成一種修養

獅子林與自然、歷史、藝術融為一體的構思,滋養著貝聿銘日後對藝術收藏的熱愛。他曾說過,「藝術、歷史和建築是合為一體、密不可分的。」

在他後來僑居海外的日子裡,與夫人Eileen Loo共同收藏了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戰後及當代藝術、亞洲20世紀藝術、中國書畫及紫砂文房等海內外藝術作品。

貝聿銘家中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作品

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手推車(La Brouette(The Wheelbarrow)》,1964作,油彩畫布 35 x 45 英寸。圖源佳士得拍賣。

英國現代主義雕塑家安東尼·卡洛(Tony Caro)、美籍日本雕塑家野口勇等是他們家的常客。貝聿銘常與雕塑家和畫家合作,曾造訪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及雅克·利普茲(Jacques Lipchitz)等藝術家工作室,並收藏多幅作品。

法蘭茲·克萊因(Franz Kline)、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等美國重要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作品也是貝氏夫婦的收藏對象。

貝聿銘與好友趙無極在獅子林合照,1974年

貝聿銘收藏的趙無極作品《27.3.70》,1970年作,油彩畫布 52 x 77 英寸。圖源佳士得拍賣。

貝聿銘與藝術家趙無極的友誼更是成為佳話。1952年,趙無極結識了貝聿銘夫婦。趙無極開始把對城市建築的觀察融入畫面空間的探索,而貝聿銘設計的多個建築作品得到了趙無極的點睛之作。他們曾在北京香山飯店、新加坡來福士大廈、蘇州博物館三個項目中進行合作。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是貝家的家訓。

貝洽(Patricia Pei)

作為貝聿銘最小的妹妹,貝洽(Patricia Pei)也繼承了貝氏長久以來的藝術修養。Patricia出生於紐約,父親是蘇州望族、銀行家貝祖貽,母親是民國名媛蔣士雲,畢業於紐約私立女子名校Barnard College,畢業後隨即在上東區著名藝廊EV Thaw & Co工作。

貝洽的長島別墅

今天,《安邸AD》試著從藝術收藏家貝洽(Patricia Pei)身上,一探貝氏家族對於藝術的品位。Patricia的度假別墅坐落在距離紐約兩小時車程的長島,就是一座微型美術館。

Patricia Pei

看藝術,不如做藝術

客廳擺放著歐洲工藝師的樓梯復刻模型,原作現已由畫廊捐贈給庫珀休伊特(Cooper Hewitt)博物館。

Patricia在藝廊從事高端藝術品買賣,工作所培養出來的眼光和與生俱來的家族沉澱,令她收藏著從當代繪畫、銀器到中國藝術品、東方地毯等各種類型作品,藝術品位獨特。

「我的收藏中有一些是比較深沉的作品,在空間裡,我們會選色彩較輕柔的內裝來搭配,讓空間視覺平衡。」

客廳一角牆上畫作分別是抽象藝術家Lee Krasner作品(右)與插畫名家Saul Sterinberg作品(左),還有日本漆櫃與來自西藏的老虎地毯。

「通常一般人照單全收設計師的設計,因為他們不一定了解自己的品位。交給自己的女兒設計的最大好處,是她了解我的喜好和收藏品。」 空間設計與收藏品陳列由Patricia學建築的女兒Penelope August完成。

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Penelope延續貝氏建築名家的血統,以她對母親的藝術收藏的理解,打造出這個北歐簡約風格的度假空間,將舊與新、東方與西方優雅融合。

地毯為丹麥競標而來,牆上為抽象藝術家Robert Natkin的粉彩畫作。

別墅外觀低調,但每件物品背後都有著女主人的收藏故事。入門處鋪著從丹麥競標而來的圓形藍地毯,這件地毯讓Patricia憶起母親在上海家中的水晶吊燈。

出生外交官家庭的母親,喜好宴客,於是Patricia將對母親家中的回憶與地毯聯結,放在入門處迎賓。同時牆上特地掛上抽象藝術家Robert Natkin的粉彩畫作,為玄關帶來愉悅歡迎的氣氛。

客廳牆上作品為中國藝術家Hing Biu的現實主義畫作。

室內的家具由設計師Penelope挑選。這座漢普頓灣邊別墅的一層以四面大開窗接收海濱陽光的律動,於是她選擇了寬大的淺米色沙發與大理石桌來襯託度假的氛圍。

餐椅為義大利極簡家具Fratelli Levaggi 原木椅。

餐廳吊燈由Penelope設計,紐約燈具公司Olampia客制定做。

開放式廚房。

開放式的廚房與餐桌是家人相聚聊天的地方,設計師以純白為空間底色,搭配義大利極簡家具Fratelli Levaggi手工製作的原木椅。Penelope更親自設計吊燈,與牆上日本版畫的金底繁花搭配,為簡單清爽的餐廳添加一份精緻優雅。

客房內藤製的日間床、中國藝術家鄔建安鮮豔的畫作與在拍賣會上購得的西藏地毯。

二層是休憩的空間,包括客房與主臥共5個房間。為了營造海邊別墅的度假感,Penelope在色彩運用上以全白漆牆為基調,加入活潑的藝術作品來增添色彩。客房裡選擇藤編的坐臥兩用長椅,與鮮豔的西藏地毯,都呼應著歡迎客人的溫暖氛圍。

主臥室內母親蔣士雲女士遺留的青花瓷器,牆上畫作為鞋藝大師 Roger Vivier 手稿。

全白的主浴室敞亮開闊,以數面開窗引進戶外自然的色彩與日光。

主臥房的一角,放置了青花瓷燈與瓷凳,是Patricia的母親留下來的。為了搭配這兩件頗有年代的物件,延伸青花的色系,主臥便以靛青為基調。包括牆上手工鞋大師Roger Vivier的藍鞋手稿、白棉織藍邊的床單,都以白、藍色系彼此呼應,也與長島海邊舒適的度假風格完美融合。

主臥維多利亞時期古董家具,窗臺上擺放著日本漆面珠寶櫃。

空間裡更保留Patricia與母親的收藏,大窗前東方意境的維多利亞式座椅、日本漆櫃等是Patricia的東方藝術收藏品;牆上掛著書法名家葉公超為蔣士雲女士親題的墨寶,還有鑲著珠貝的中式茶几。

生活在園林裡

不在別處,就在這裡

長島度假別墅外的景致

Patricia的這座長島度假別墅,建於1980年,開闊的如茵綠草延伸到出海口的私人甲板,夏日能在這裡享受和煦的陽光或劃獨木舟出海。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是Patricia選擇將這裡作為夏日周末的休閒住所的首要條件。

別墅庭院私人甲板區。

雖然Patricia出生於紐約,但家族對園林、對自然的熱愛,仍然是她血液裡的一部分。在這座典型的美式花園洋房,Patricia專門請了景觀設計師Alec Qunn設計前庭,精心修剪了常綠灌木與玫瑰造景。

別墅花園景觀由景觀設計師Alec Qunn設計。

別墅的後院的泳池邊種植薰衣草等香草植物,精緻的園藝設計為別墅營造了藝術的外部氛圍。這是一個收藏藝術的家,也是一個與自然、與時空對話的空間,傳承的是百年望族的珍貴家風。

INTERACTION

你希望家中有一件什麼藝術品呢?

文末留言聊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攝影| 雷壇壇

文字| 姜冬仁 Sunny Chiang

編輯| Iris Kao ,Yingying Chen,Halleywood

封面設計|Linke

相關焦點

  • 貝聿銘·紐約故居
    設計之旅覺得嚴格來說,這已經不能稱之為貝老的「家」,而是「故居」。貝老已故是其一,其二該物業已於去年被掛牌出售,也許目前已經售出......
  • 作為收藏家的貝聿銘:藝術是這位建築大師「沉思的通道」
    澎湃新聞獲悉,今年11月及12月,已故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與妻子盧愛玲的藝術收藏將在紐約、香港和巴黎進行拍賣,拍品涵蓋巴內特·紐曼、趙無極、尚·杜布菲、亨利·摩爾、法蘭茲·克萊因及張大千等藝術巨匠之作。這批藝術珍藏反映了貝聿銘夫婦和藝術家好友對於創意思維在現代社會所扮演角色的共同信念,也反映了他尋找建築語言並思考的路徑。貝聿銘夫婦在香港,1988年。
  • 【分享】貝聿銘全集
    貝氏全家福(左一是貝聿銘)  ▼貝聿銘父親貝祖詒和夫人蔣士雲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左一)  ▼畢業後  貝聿銘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哈佛短暫的留校任教之後  受邀加盟紐約地產大亨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  從事商業房地產的規劃和設計  而且一幹就是12年十二年中  貝聿銘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
  • 把日子過成詩,看貝聿銘的家,教我們讀懂真正的家居藝術!
    #你眼裡的家是什麼樣的概念?理想中又有什麼樣的家居藝術?把日子過成詩,享受金錢以外帶來的快樂,看蘇州望族之後貝聿銘之家,教我們讀懂真正的家居藝術!「家」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居所,更多的是凝結了建築的魅力和一家人的生活藝術,甚至是綜合了一個空間的美感和人們精神世界美好的升華!從而形成了一種舒適、寧靜、雅致的空間藝術,也是一種眼界。
  • 【暾暾看世界】貝聿銘的家
    貝聿銘的會客廳雖然樸實無華,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出沒皆是志同道合的名流貴族,趙無極、基辛格等都是他的座上賓。 而每間房子與藝術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目之所及皆是藏書和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 中國銀行與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的百年不解之緣
    在現代建築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貝聿銘的建築設計作品,善於使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 「美籍院士」貝聿銘:曾是蘇州人,設計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在蘇州有這樣一個地方,遠遠望去宛若一幅中國的水墨畫,自然風光與人文園林在這裡巧妙融合,遊人置身其中,恍若於畫卷中遊舫。這個地方就是蘇州博物館,而賦予它靈魂的正是建築大師貝聿銘。從學術的象牙塔到實際建築領域,用成績打破質疑。
  • 貝聿銘夫婦珍藏將領銜佳士得2019香港秋拍
    此次展覽中最值得關注的亮點莫過於即將於佳士得上拍的二十世紀建築翹楚、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夫婦私人收藏。  據悉,佳士得於較早前宣布有幸獲委託拍賣貝聿銘及盧淑華夫婦珍藏,呈獻這位國際建築巨匠與妻子結縭72載期間搜集的藝術臻品。
  • 大師也曾被誤解,貝聿銘的羅浮宮金字塔,被罵是沒有用的假鑽石
    總統密特朗十分欣賞貝聿銘設計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決定把這一項目直接讓貝聿銘團隊完成,而沒有經過正式的招投標。1、擴建前的羅浮宮擴建前的羅浮宮,只是一個外表奢華的城堡,甚至不具備正規博物館的基礎條件。模糊窄小的出入口,昏暗的走廊,七萬多件藝術珍品,陳列在沒有恆溫恆溼的展廳裡,任由歷史消失在微生物的發酵中。
  • 貝聿銘沒有搞砸的建築設計,華裔建築師和羅浮宮的碰撞
    1988年3月,貝聿銘被授予法國最為尊貴的榮譽騎士勳章。貝聿銘作為華裔建築師,和法國巴黎地標性建築有怎樣的關聯呢?他的設計是怎樣徵服了法國乃至世界呢?上世紀80年代,歷史悠久的羅浮宮擴建改造,準備作為城市博物館對外開放。
  • 貝聿銘桃花源裡築美秀
    我們無法理解,是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到,而當設計者貝聿銘和出資者小山美秀子做到的時候,徜徉其裡,你會突然覺得這是應該的,美秀必須這個樣子,是小山美秀子把貝聿銘帶到了信樂山區,而把貝聿銘留在這裡的則是他根植心底期待生發的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記。貝聿銘1917年生於中國廣州,1935年隨家人遷居美國。
  • 貝聿銘:成功是已解決問題的積累
    貝聿銘還知道,專業的設計圖紙會把甲方搞糊塗。所以他給客戶展示的,經常是精美的模型,還會把城市的各個部分都做成了縮尺模型,能讓門外漢也能輕鬆理解項目。彬彬有禮,為他人著想,這就是高明的溝通藝術。對藝術是非曲直,皆由作品解答建築師被稱為大師、藝術家,得有自己的藝術思想。那麼,貝聿銘是怎麼建立自己的建築藝術世界的?
  • 【連載】貝聿銘的建築和查良鏞的江湖(11)
    現代主義四位宗師的建築都和現代藝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格羅皮烏斯不會畫,但他高度重視現代藝術,包浩斯聘請的都是當時一流的現代藝術家,早期藝術教學的核心是抽象派大師康定斯基,後期的核心莫霍利-納吉(Laszlo Moholy Nagy,1895-1946)則對表現派、構成派、未來派、達達派和抽象派兼收並蓄;賴特早期的建築成就主要得自於美國本土文化和他自己的天分,而且還對歐洲現代建築有所影響。
  • 長島
    讓我們背起行囊,帶上心愛的人開始每一次全新的旅行來長島擁抱碧海藍天吧~~長島是中國唯一的海島型國家地質公園、十大最美海島、最佳避暑勝地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長島生態環境優良,自然風光秀美,氣候舒適宜人,素有「海上仙山、候鳥驛站」之美譽。
  • 湖與島,輕傳詩意山城 重慶雙福藍光鷺湖長島
    其中「長島系」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態景觀,植入場景規劃,於自然中造一座家園。 每一處景觀精心雕琢,注重線條感和居住體驗,採用中軸對稱布局,周圍環繞法式組團景觀。中軸與錯落的手法運用得恰到好處,人居藝術完整呈現。
  • 自然與藝術結合
    在日本,有這樣一個博物館,它遠離都市,位於一個原始山林的深谷,為了儘可能地將自然環境保留和復原,有位華裔大師將她變成了《桃花源記》。美秀博物館,她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館藏內放有包括日本、中國、南亞、中亞、西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古文明的藝術品。設計者是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他設計靈感來源於魏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 廿載桃源夢——貝聿銘先生設計的日本美秀美術館紀行
    因為美術館的選址位於日本自然山林保護區,美術館建造體量不能過大,不然會對山林景觀造成影響,但又要有足夠的展陳空間,所以美秀在建造時將90%部分建造置於地下,為此在建造之初運走地下山體的總量有十萬輛卡車之重。而在美術館完工之後為了復原當初的環境,再由人工將原本搬遷的植被一顆顆還原,貝先生說這是為了完成對自然的承諾。
  •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議,貝聿銘是超越時代建築大師
    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是1983年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人們參觀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 貝聿銘畢生一戰:打造法蘭西「金字塔」,徵服總統密特朗、席哈克
    有人說年輕時的貝聿銘,像吳亦凡,像林更新,像羅晉,像李易峰,還有人說像權相佑……似乎都有些各自的道理。但貝聿銘先生,比這些後輩小生,更具沉穩氣質,那種從骨子裡發散的高貴感,顯然非刻意而來,也根本無法模仿和表演。
  • 長島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到了長島,當然要尋一處地方落腳。在林海景區內的愛在山海間酒店伴山而居、伴水而眠,在鳥語花香的山林中去感受綠水青山、雲淡風輕、黃渤海相匯的自然美景。稍作休息後乘車前往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展覽館。 ☆第一站: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展覽館(五月開館)--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展覽館是山東省第一座以海洋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