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之旅覺得嚴格來說,這已經不能稱之為貝老的「家」,而是「故居」。貝老已故是其一,其二該物業已於去年被掛牌出售,也許目前已經售出......
△貝老生前私宅外立面與外部環境
不過該文很好地激起了設計之旅炒一次冷飯的欲望。在上一次文章的基礎上,補充一些內容和一個視頻。有關貝老的內容,想必大家是喜聞樂見的。
△綠色處即為貝老生前私宅所在
貝老的故居位於紐約曼哈頓上東城,是一棟聯排別墅,有四層樓高和一個地下酒窖,總面積約為427平方米。周圍綠樹成蔭,既能看到青翠的薩頓廣場花園,還可遠眺東岸和遠處的羅斯福島。
該別墅建於1899年(為什麼國外的房子總是這麼禁住?);1973年貝聿銘夫婦從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的堂兄手中,買下這棟位於紐約曼哈頓上東城Sutton廣場11號的聯排別墅。相關資料顯示,當年貝老入手時價格為21.5萬美元。
貝老在買下別墅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從結構布局,到室內裝飾,都由貝老親自完成設計和落地。因此,這個別墅其實也可以看作是貝老從建築到室內設計,一個完整的「全案」項目作品。
歷時將近一年的改造完成後,貝聿銘夫婦一直居住在此,直到去年去世。
同時這間住宅不僅是貝聿銘生活的居所,也是貝聿銘的私人工作室,許多目前已經享譽全球的作品,都曾在此宅內完成。從這點看,此別墅更是意義非凡。
「讓光線做設計」,是貝老最重要的建築理念和標籤。這一點在他的私宅裡體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層樓都設計有大大的落地窗,走進室內光線充足,讓人感覺非常舒適。
貝老與盧淑華夫婦,時常會在此舉行的家庭聚會,客人有大提琴家馬友友、畫家趙無極、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等,這樣的成功人士。
作為聞名世界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夫婦自然也會進行藝術品收藏。
△美籍華裔領袖組織百人會合影,攝於1990年
△貝老與趙無極
該別墅內藝術品眾多,包括趙無極、Jean Dubuffet、Willem de Kooning、Franz Kline等,知名藝術家的雕塑和畫作,近60件藝術作品。
△貝老身後的書法,為吳昌碩的作品
△李可染為貝老62歲壽辰而創作的《不老松》,1979年作
△趙無極作品《27.3.70》 油彩 畫布
據悉,這些藝術品也已經和別墅一起進行展出和拍賣,總值預計超過2500萬美元----遠遠高於別墅被出售的800萬美元。
△ Jacques Lipchitz作品《彈吉他的男人》,1925年作
△ Willem de Kooning作品《棕與白》,約1947年作
△趙無極作品《27.3.70》,1970年作
△ JEAN DUBUFFET作品《手推車》油彩畫布,1964年作
△ Barnett Newman 《4,1950》,1950年作
這棟承載了享譽全球的建築大師,長達45年工作和生活痕跡的私宅。最終落得被掛牌出售,無疑是非常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情!
△貝老與盧淑華夫婦在紐約家中,約攝於19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