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紐約故居

2020-12-22 騰訊網

設計之旅覺得嚴格來說,這已經不能稱之為貝老的「家」,而是「故居」。貝老已故是其一,其二該物業已於去年被掛牌出售,也許目前已經售出......

△貝老生前私宅外立面與外部環境

不過該文很好地激起了設計之旅炒一次冷飯的欲望。在上一次文章的基礎上,補充一些內容和一個視頻。有關貝老的內容,想必大家是喜聞樂見的。

△綠色處即為貝老生前私宅所在

貝老的故居位於紐約曼哈頓上東城,是一棟聯排別墅,有四層樓高和一個地下酒窖,總面積約為427平方米。周圍綠樹成蔭,既能看到青翠的薩頓廣場花園,還可遠眺東岸和遠處的羅斯福島。

該別墅建於1899年(為什麼國外的房子總是這麼禁住?);1973年貝聿銘夫婦從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的堂兄手中,買下這棟位於紐約曼哈頓上東城Sutton廣場11號的聯排別墅。相關資料顯示,當年貝老入手時價格為21.5萬美元。

貝老在買下別墅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從結構布局,到室內裝飾,都由貝老親自完成設計和落地。因此,這個別墅其實也可以看作是貝老從建築到室內設計,一個完整的「全案」項目作品。

歷時將近一年的改造完成後,貝聿銘夫婦一直居住在此,直到去年去世。

同時這間住宅不僅是貝聿銘生活的居所,也是貝聿銘的私人工作室,許多目前已經享譽全球的作品,都曾在此宅內完成。從這點看,此別墅更是意義非凡。

「讓光線做設計」,是貝老最重要的建築理念和標籤。這一點在他的私宅裡體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層樓都設計有大大的落地窗,走進室內光線充足,讓人感覺非常舒適。

貝老與盧淑華夫婦,時常會在此舉行的家庭聚會,客人有大提琴家馬友友、畫家趙無極、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等,這樣的成功人士。

作為聞名世界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夫婦自然也會進行藝術品收藏。

△美籍華裔領袖組織百人會合影,攝於1990年

△貝老與趙無極

該別墅內藝術品眾多,包括趙無極、Jean Dubuffet、Willem de Kooning、Franz Kline等,知名藝術家的雕塑和畫作,近60件藝術作品。

△貝老身後的書法,為吳昌碩的作品

△李可染為貝老62歲壽辰而創作的《不老松》,1979年作

△趙無極作品《27.3.70》 油彩 畫布

據悉,這些藝術品也已經和別墅一起進行展出和拍賣,總值預計超過2500萬美元----遠遠高於別墅被出售的800萬美元。

△ Jacques Lipchitz作品《彈吉他的男人》,1925年作

△ Willem de Kooning作品《棕與白》,約1947年作

△趙無極作品《27.3.70》,1970年作

△ JEAN DUBUFFET作品《手推車》油彩畫布,1964年作

△ Barnett Newman 《4,1950》,1950年作

這棟承載了享譽全球的建築大師,長達45年工作和生活痕跡的私宅。最終落得被掛牌出售,無疑是非常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情!

△貝老與盧淑華夫婦在紐約家中,約攝於1970年代

相關焦點

  • 貝聿銘妹妹的家:在紐約長島感受藝術和自然
    距離紐約兩小時車程的長島,灣水緩流入大西洋,一座座白色花園洋房參差錯落。這裡住著蘇州望族貝家的後代、貝聿銘的妹妹貝洽(Patricia Pei ),她的藝術收藏讓海邊的度假別墅也蘊藏著漂洋過海而來的東方人文情調。4月26日,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誕辰。貝氏家族與設計、藝術的淵源很深。
  • 【分享】貝聿銘全集
    貝聿銘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敬請閱讀。德國歷史博物館  ▼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畢業後  貝聿銘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哈佛短暫的留校任教之後  受邀加盟紐約地產大亨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  從事商業房地產的規劃和設計  而且一幹就是12年十二年中  貝聿銘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
  • 作為收藏家的貝聿銘:藝術是這位建築大師「沉思的通道」
    澎湃新聞獲悉,今年11月及12月,已故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與妻子盧愛玲的藝術收藏將在紐約、香港和巴黎進行拍賣,拍品涵蓋巴內特·紐曼、趙無極、尚·杜布菲、亨利·摩爾、法蘭茲·克萊因及張大千等藝術巨匠之作。這批藝術珍藏反映了貝聿銘夫婦和藝術家好友對於創意思維在現代社會所扮演角色的共同信念,也反映了他尋找建築語言並思考的路徑。貝聿銘夫婦在香港,1988年。
  • 中國銀行與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的百年不解之緣
    在現代建築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貝聿銘的建築設計作品,善於使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 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我一生最驕傲的傑作,是我的愛情
    愛情所帶給他的財富,早已遠非金錢地位所能衡量,他就是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年少初識1917年,貝聿銘出生在蘇州一個名門望族之家。在他出生時,縱然時局動蕩,家族事業仍舊蒸蒸日上,不見頹勢,而這一優渥的家庭背景自然為他提供了最好的成長環境。
  • 貝聿銘:成功是已解決問題的積累
    2020年5月16日,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一周年。很多人對貝聿銘的印象,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建築大師。他的同齡人、文學家木心說:「貝聿銘先生一生的各個階段,都是對的;我一生的各個階段,全是錯的。」這是木心的苦澀自嘲;而在貝聿銘,還真是如此。他畢生堅持的方向,做出的重大選擇,的確都是「對的」。
  •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議,貝聿銘是超越時代建築大師
    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是1983年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人們參觀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 貝聿銘夫婦珍藏將領銜佳士得2019香港秋拍
    此次展覽中最值得關注的亮點莫過於即將於佳士得上拍的二十世紀建築翹楚、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夫婦私人收藏。  據悉,佳士得於較早前宣布有幸獲委託拍賣貝聿銘及盧淑華夫婦珍藏,呈獻這位國際建築巨匠與妻子結縭72載期間搜集的藝術臻品。
  • PAU事務所贏得競賽,將重續貝聿銘25年前設計的建築傳奇!
    來自:青年建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建築與城市主義實踐(PAU)在近日贏得了翻新擴建貝聿銘在克利夫蘭(Cleveland)的搖滾名人堂設計競賽。
  • 【暾暾看世界】貝聿銘的家
    貝聿銘其中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理念是「讓光線做設計」,這一點在他的私宅裡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樓梯的頂部還巧妙地設有一塊橢圓形幾何天窗,讓陽光至上而下灑滿整個宅邸,而這種經典的採光設計也不禁讓人聯想到貝聿銘的著名設計之一——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 法國羅浮宮發文緬懷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
    當地時間17號,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發表公告稱,羅浮宮全體館員對玻璃金字塔設計者、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的消息表示深切的悲痛。公告稱貝聿銘為一位富有遠見的建築師,擁有綿長而燦爛的職業生涯;他不僅延續了12世紀以來羅浮宮的建造精髓,更以果敢的精神帶領羅浮宮走向現代。
  • 貝聿銘畢生一戰:打造法蘭西「金字塔」,徵服總統密特朗、席哈克
    有人說年輕時的貝聿銘,像吳亦凡,像林更新,像羅晉,像李易峰,還有人說像權相佑……似乎都有些各自的道理。但貝聿銘先生,比這些後輩小生,更具沉穩氣質,那種從骨子裡發散的高貴感,顯然非刻意而來,也根本無法模仿和表演。
  • 羅浮宮悼念貝聿銘:他賦予了羅浮宮一顆心和一個肺
    1989年3月3日,法國巴黎,建築大師貝聿銘在他設計建造的羅浮宮金字塔前留影。 視覺中國 圖法國羅浮宮當地時間17日悼念著名美籍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去世。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是貝聿銘生前的最重要作品之一,今年剛好是建成30周年紀念,讓世人見證了該建築從引發爭議到成為傳奇的歷史。
  • 「美籍院士」貝聿銘:曾是蘇州人,設計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這個地方就是蘇州博物館,而賦予它靈魂的正是建築大師貝聿銘。從學術的象牙塔到實際建築領域,用成績打破質疑。貝聿銘是一個地道的蘇州人,身為蘇州望族之後的他,雖然年紀輕輕就遠赴異國留學,可在蘇州獅子林那段童年時光卻為他留下了一生眷戀故土的烙印。蘇州園林的精巧美妙,都市中的高樓大廈都是貝聿銘童年時所熱衷觀察的,或許正是從那時起,他和建築設計之間產生了奇妙的緣分。
  • 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走了,晚年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驚嘆於世
    5月16日,世界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去世,享年102歲,一代華人巨星就此隕落。貝聿銘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令人心痛!貝聿銘的建築路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廣州一個殷實的大戶人家——一個富了15代的中國家族,在金融、醫藥、銀行多個領域均有地位,他卻為了建築設計奉獻終生。
  • 貝聿銘改建羅浮宮往事:阻力很大,曾不敢走在巴黎街頭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國際知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臺媒稱,貝聿銘一生在世界各地留下眾多經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屬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這座建築2019年慶祝啟用30周年,但當時建造時卻面臨排山倒海的反對壓力,主導這項計劃的貝聿銘還曾說自己有段時間「不敢走在巴黎街頭」。據臺灣聯合新聞網5月17日報導,當年羅浮宮擴建工程被交給貝聿銘設計,一開始就讓許多法國人不解。後來,以「讓光線來做設計」為理念的貝聿銘,提出用玻璃金字塔為主軸來改建,更是遭法國媒體冷言嘲諷。
  • 參與羅浮宮設計的貝聿銘,法國人曾朝他吐口水,如今無人不知曉他
    這些建築物全都是出自貝聿銘老先生。但是現在我們感嘆美的時候,曾經貝聿銘就因為這些建築受盡了謾罵。1985年,華人世界中最為著名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在巴黎的街頭小心翼翼地走著,一位認出他的法國婦女,朝著他的腳下,惡狠狠地吐了一口口水。
  • 大師也曾被誤解,貝聿銘的羅浮宮金字塔,被罵是沒有用的假鑽石
    總統密特朗十分欣賞貝聿銘設計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決定把這一項目直接讓貝聿銘團隊完成,而沒有經過正式的招投標。1、擴建前的羅浮宮擴建前的羅浮宮,只是一個外表奢華的城堡,甚至不具備正規博物館的基礎條件。模糊窄小的出入口,昏暗的走廊,七萬多件藝術珍品,陳列在沒有恆溫恆溼的展廳裡,任由歷史消失在微生物的發酵中。
  • 著名的建築師貝聿銘去世了,他的身後是家族世紀的「富過15代」
    著名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於去世,享年102歲。在世界建築領域,貝聿銘無疑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仿佛他是東西方文化之間優雅的渡船。他不參加任何形式的學校,不強調任何建築,只是沉默地,絕對堅持自己。事實上貝聿銘是貝聿銘的原因是幸福和幸運。回顧貝氏家族,我們可以看到貝聿銘已經實現了絕非偶然。明朝中葉,浙江的貝蘭堂決定在蘇州定居,開始賣藥。此人成為貝氏的祖先。清乾隆年間,貝氏已成為蘇州四富依賴中藥產業之一。
  • 【連載】貝聿銘的建築和查良鏞的江湖(11)
    而且密斯作品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極為精美的細部構造,這種技術的精美,是要到現場才能真正感受到的。貝聿銘肯定在雜誌上看過密斯的項目,但他在求學期間,沒有機會去歐洲考察和實地體驗,感觸不深。詹森在波士頓的翻版密斯建築,肯定讓他更為清晰和深刻地認識到了密斯的價值,特別是密斯對庭園住宅的研究,一定讓他有所觸動,並且喚起了他少年時代對蘇州的私家花園住宅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