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吳藝璇 榮思嘉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成了上海這座城市最熱的流行詞,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分類標準,早已鐫刻在市民的心中,逐漸內化成行動的自覺。
「垃圾分類」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下,還催生了在垃圾裡尋寶的新型經濟業態——智能分類回收業務:居民在小區裡只需拿手機掃一掃,就能把廢紙箱、塑料瓶等可回收物投入智能分類回收箱,換取一定的經濟收益。
這些被投入智能分類回收箱的可回收物究竟去了哪裡?會被循環再利用嗎?
01
掃描二維碼,點擊「開始投遞」,隨著智能分類回收箱發出「嘰」的一聲,機械倉門緩緩向內打開。27歲的寶山區居民小賴把攢了半個多月的紙箱、飲料瓶,投進了這臺黃色機器裡,點擊「完成投遞」,倉門慢慢合上,機器上的屏幕顯示:3.99公斤,獲得積分479。
小時候,小賴經常看到奶奶和挑著扁擔的廢品回收者討價還價,賣了廢品之後,奶奶就會帶她去小店裡挑選她最想吃的零食。小賴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像奶奶一樣,去賣廢品,而這一切都源於小區有了智能分類回收箱。
智能分類回收箱的統計數據顯示,小賴目前已累計減少碳排量達到111.36公斤。
據小賴介紹,以「愛分類愛回收」為例,在平臺獲取100積分=1元,滿3000積分後可通過平臺提現,平臺每月都會統計「環保帳單」,並計入小區排名,每次投遞都會影響名次。
和小賴比起來,35歲的黃女士不僅自己通過智能回收箱賣廢品,還發動全家一起參與,「賺點小錢,一年可以提現100多元。」
在黃女士的帶領下,家裡老人也用上了這個新潮的回收方式。他們只需要在機器上輸入黃女士的手機號,就可以投遞了。
「愛分類愛回收」提供的數據顯示,使用智能回收箱的用戶中,像小賴、黃女士這樣,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主動參與可回收垃圾的分類工作,其中40歲以下的佔到35%-40%。
作為智能分類回收箱的「忠粉」,小賴和黃女士也有頭疼的時候。有時,她們帶著一籮筐可回收物,來到智能分類回收箱旁,卻發現機器已滿,不能投遞。這種情況在周末、節假日等投遞高峰期經常會遇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人專門在微信小程序上訂閱通知,待清理人員清運完之後,再將打包好的可回收物,送往智能分類回收箱。
02
「吃」進去的東西去哪了?
「乾澤園一期的柜子滿倉了」。6月30日下午3點半,陳師傅看到手機上彈出了提示,提醒他該去清理滿倉的智能分類回收箱了。
陳師傅「接單」後,騎著電瓶車趕往乾澤園一期,將智能分類回收箱裡「滿載」的清運袋拿出,再將空的清運袋放入機器裡。
陳師傅是負責換清運袋的人,朱師傅則是負責清運的人。
與陳師傅一樣,朱師傅接到手機推送的「任務清單」,會顯示小區的名字、地址以及滿倉時間,「基本上20分鐘之內就可以把垃圾運出小區,等我這輛麵包車裝滿了,就把這些運往中轉站。」
陳師傅和朱師傅搭檔,「包幹」了上大路周邊十幾個小區的20多臺智能分類回收箱,看著數量不大,但每天處理的垃圾量卻十分驚人。
朱師傅算了一筆帳,麵包車每一次大概可以裝20個滿載的清運袋,每個清運袋平均是20公斤左右,他每天基本要運送六七車。也就是說,這十幾個小區每天通過智能分類回收箱處理的可回收物就達到了2.4噸-2.8噸,要是遇上周末、假期、購物節,數量還要增加大概1.5倍。
朱師傅所說的中轉站,位於錦秋路,全稱是「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鎮兩網融合中轉站」。在這裡,每一個清運袋都會經歷稱重、入庫掃碼、出庫掃碼等一系列流程。出庫前,工作人員會為它們逐一貼上「二維碼」,至此它們便有了獨一無二的身份。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清運袋被運到這裡。
03
細分為25個不同品類
這些有了「身份證」的清運袋不會在中轉站停留過久,很快就會被一輛中型集卡運走,送往垃圾處理中心,也就是業內俗稱的「大倉」。
據朱師傅介紹,「愛分類愛回收」在寶山區羅店和楊浦區民星路上各有一個垃圾處理中心,日均處理量分別可達230噸。
近日,記者來到楊浦區民星路上這處佔地近5400平方米的垃圾處理中心。廠房裡雖然堆滿了各式垃圾,卻沒有想像中的雜亂和異味,取而代之的是各司其職的精細化作業。
垃圾到達操作間之後,會有叉車將垃圾運到傳送帶附近,然後由工人將每個清運袋打開,把垃圾投放到大坑中,由傳送帶運輸到分揀的流水線工作檯上。
工作檯距離地面5米左右,下方是25個不同品類的坑位:衣服、紙板、硬塑料、塑料瓶(PET瓶)、大號塑料瓶(HDPE)……各式各樣的可回收物被分門別類地堆放著,流水線上的工人每人負責1-2個坑位,將操作臺上不同的垃圾分揀出來,投入到對應的坑位裡。
除了可回收物之外,難以避免的會出現居民錯投錯放的其他垃圾,或是再利用價值很低的垃圾。這一部分就會順著流水線「走到最後」,落進一個單獨的回收大桶,最後按照幹垃圾處理方法進行處理,這一部分的垃圾約佔總回收量的1.5%-2%。
一名操作工人說,操作臺上的每個坑位順序也是有講究的。「經過反覆嘗試,工人會先挑體積大的和佔比多的品類。先把上面大的東西拿掉後,下面小的東西才能拿出來。先把最多的拿掉,然後再慢慢挑其它的」。分揀中心運營主管顏崇雷說,衣服和紙板佔比最大,衣服佔20%-30%左右,紙板也能達到30%左右,因此,排在最前面的兩個坑位就是投放衣服和紙板的。
04
打包分門別類再利用
在垃圾處理操作間,有一臺壓縮打包機器。顏崇雷介紹,所有分揀好的垃圾在這塊區域打包壓塊後,會送到隔壁的成品倉庫暫存。
成品倉庫用於堆放處理過的可回收物,在這裡,報紙、紙箱、牛奶盒、廢銅爛鐵、塑料罐等,任何你能想像到的可回收物,都被打包壓縮成高低不等的大立方塊。
「現在出廠的,是我們通過熱處理或者冷處理的工藝進行壓縮的紙盒,下遊企業會找我們收這些可回收物做原材料,降級利用現在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產業鏈」。
顏崇雷指著一輛駛出廠區的貨運車說,每天打包壓縮成大方塊的可回收物被分門別類地運出廠區,運向不同的下遊企業:廢紙運向紙廠,可以循環製成再生紙;織物運向出口公司、地毯公司、再生棉公司;金屬製品運向了鋁廠、鋼廠、鐵廠……
考慮到可回收物總是以原材料的方式被利用,為了提高市民對於再生利用的參與感,不少智能回收企業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再生利用產品,向用戶展示,甚至送給用戶:比如,一個洗髮水瓶可以做8個環保袋、4個塑料瓶就能做成傘面……
「看到資源再利用的東西變成了實物,用戶能更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愛分類愛回收」CEO陳靜曄說,從居民投遞到進入回收處理的終點站,最快只需要一天時間,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在其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7月6日,在「愛分類愛回收」的公司所在地,一塊屏幕正顯示著楊浦區的回收數據。屏幕地圖上有1126個網點忽明忽暗,每當有居民投遞一次,屏幕上就會立刻跳出投遞點和投遞重量等信息。
截至12:30,當天已有4275次投遞,投遞量共計11512公斤。
05
純度決定「廢品」價值
天眼查提供的數據顯示,有超過2600家企業與「智能垃圾分類」相關。
在上海範圍內,「愛分類愛回收」「小松鼠」「貓先生」「阿拉環保」 等一批企業在各區投放機器,搶佔可回收市場。雖然模式上有一定區別,但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廢玻璃、廢泡沫、廢紡織品、廢木料、織物等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出路問題。
以往,以「搖鈴鐺」為標誌的個體「收廢大軍」,往往只回收紙板箱、報紙等高價值可回收物,但對廢玻璃、廢泡沫、廢紡織品、廢木料、織物等再生利用價值較小的廢品,往往選擇拒收。
一名業內人士指出,可回收垃圾的品類分得越細,後期售價就越高。但是,僅僅是塑料一個種類就能細分出三四十種品類。如何安排分類,具體分到多細,從哪個步驟開始分類,成了「垃圾生意」中無法迴避的一個難題。
對此,不同企業給出了不同的方案。為了節省後續分揀成本,「小松鼠」和「阿拉環保」讓居民分品類進行投遞,相應的回收價格也一目了然。
考慮到機器佔地大小、用戶便利程度以及運輸成本等問題,「愛分類愛回收」 選擇了不需要前端分類,用戶可將8大類可回收物混投進回收箱。
不同的分類模式,對應著不同的分類價格。
記者走訪了解到,「愛分類愛回收」的紙類、塑料、金屬類可回收物的回收價為1.2元/公斤,織物及其他可回收物為0.5元/公斤。「小松鼠」的回收價格則根據六種門類細分:金屬0.3元/公斤、紡織物0.15元/公斤、塑料0.3元/公斤、紙類0.4元/公斤、飲料瓶0.02元/個,玻璃瓶則作為公益回收。「阿拉環保」分為四類,廢舊衣物和紙張分別為0.2元/公斤、0.7元/公斤,飲料瓶和電子廢棄物分別為0.03元/個、0.05元/公斤。
業內人士直言,提升可回收垃圾的「純度」和「價值」,是這場「垃圾生意」能否可持續的關鍵,此外還需要一定的規模效應,「規模一定要有,沒有規模,前期的硬體投入便沒辦法分擔,也就沒有辦法形成閉環。」
06
能否盈利決定能走多遠
「歸根結底,智能回收生意市場化模式的核心是能否盈利,這種模式的盈利點在哪,成本又該如何降低,是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陳紅敏指出,從長遠看,這類提供智能分類回收服務的企業能否盈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一模式能走多遠。
在陳紅敏看來,在現有垃圾分類回收場景下,如紙板箱、報紙等高價值的可回收物,原本就不缺人收,而類似企業的入局,更應當解決的是對廢玻璃、廢泡沫、廢紡織品、廢木料等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問題。企業要清楚自己所替代的是原有的拾荒者及其背後的回收網絡,還是有其他的功能延伸和價值創造?如果無法釐清這個問題,這種模式想要走遠仍有一定難度。
陳紅敏同時對垃圾分類市場化未來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目前,很多可回收物的再利用過程是有汙染的,很多地方的可回收物都是異地處置,對可回收物的最終流向缺少真正的監管。」她認為,目前看來資源化再利用產品也需要加強信息透明化,以進一步推動政策加持,「比如推動對某些產品中再生資源使用比例的規定等,甚至與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聯繫起來,以促進回收和再利用的有效循環。」
另一名業內人士也直言,如果不能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很有可能燒錢過後,就會面臨難以為繼的窘境。縱觀目前的智能分類回收行業,不少企業採取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能夠迅速在某一區域打開市場,但劣勢恰恰也在於這種模式往往只是集中在某一地區,很難實現跨區域發展的規模效應。此外,對於場景開拓而言,目前智能分類回收更多集中在社區、學校,商超、辦公樓宇、產業園區等依然推廣很慢。智能回收生意的前景很光明,但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