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到智能分類回收箱的廢紙箱、塑料瓶去哪了?|申晨間

2020-12-15 新聞晨報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吳藝璇 榮思嘉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垃圾分類」成了上海這座城市最熱的流行詞,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分類標準,早已鐫刻在市民的心中,逐漸內化成行動的自覺。

「垃圾分類」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下,還催生了在垃圾裡尋寶的新型經濟業態——智能分類回收業務:居民在小區裡只需拿手機掃一掃,就能把廢紙箱、塑料瓶等可回收物投入智能分類回收箱,換取一定的經濟收益。

這些被投入智能分類回收箱的可回收物究竟去了哪裡?會被循環再利用嗎?

01

掃描二維碼,點擊「開始投遞」,隨著智能分類回收箱發出「嘰」的一聲,機械倉門緩緩向內打開。27歲的寶山區居民小賴把攢了半個多月的紙箱、飲料瓶,投進了這臺黃色機器裡,點擊「完成投遞」,倉門慢慢合上,機器上的屏幕顯示:3.99公斤,獲得積分479。

小時候,小賴經常看到奶奶和挑著扁擔的廢品回收者討價還價,賣了廢品之後,奶奶就會帶她去小店裡挑選她最想吃的零食。小賴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像奶奶一樣,去賣廢品,而這一切都源於小區有了智能分類回收箱。

智能分類回收箱的統計數據顯示,小賴目前已累計減少碳排量達到111.36公斤。

據小賴介紹,以「愛分類愛回收」為例,在平臺獲取100積分=1元,滿3000積分後可通過平臺提現,平臺每月都會統計「環保帳單」,並計入小區排名,每次投遞都會影響名次。

和小賴比起來,35歲的黃女士不僅自己通過智能回收箱賣廢品,還發動全家一起參與,「賺點小錢,一年可以提現100多元。」

在黃女士的帶領下,家裡老人也用上了這個新潮的回收方式。他們只需要在機器上輸入黃女士的手機號,就可以投遞了。

「愛分類愛回收」提供的數據顯示,使用智能回收箱的用戶中,像小賴、黃女士這樣,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主動參與可回收垃圾的分類工作,其中40歲以下的佔到35%-40%。

作為智能分類回收箱的「忠粉」,小賴和黃女士也有頭疼的時候。有時,她們帶著一籮筐可回收物,來到智能分類回收箱旁,卻發現機器已滿,不能投遞。這種情況在周末、節假日等投遞高峰期經常會遇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人專門在微信小程序上訂閱通知,待清理人員清運完之後,再將打包好的可回收物,送往智能分類回收箱。

02

「吃」進去的東西去哪了?

「乾澤園一期的柜子滿倉了」。6月30日下午3點半,陳師傅看到手機上彈出了提示,提醒他該去清理滿倉的智能分類回收箱了。

陳師傅「接單」後,騎著電瓶車趕往乾澤園一期,將智能分類回收箱裡「滿載」的清運袋拿出,再將空的清運袋放入機器裡。

陳師傅是負責換清運袋的人,朱師傅則是負責清運的人。

與陳師傅一樣,朱師傅接到手機推送的「任務清單」,會顯示小區的名字、地址以及滿倉時間,「基本上20分鐘之內就可以把垃圾運出小區,等我這輛麵包車裝滿了,就把這些運往中轉站。」

陳師傅和朱師傅搭檔,「包幹」了上大路周邊十幾個小區的20多臺智能分類回收箱,看著數量不大,但每天處理的垃圾量卻十分驚人。

朱師傅算了一筆帳,麵包車每一次大概可以裝20個滿載的清運袋,每個清運袋平均是20公斤左右,他每天基本要運送六七車。也就是說,這十幾個小區每天通過智能分類回收箱處理的可回收物就達到了2.4噸-2.8噸,要是遇上周末、假期、購物節,數量還要增加大概1.5倍。

朱師傅所說的中轉站,位於錦秋路,全稱是「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鎮兩網融合中轉站」。在這裡,每一個清運袋都會經歷稱重、入庫掃碼、出庫掃碼等一系列流程。出庫前,工作人員會為它們逐一貼上「二維碼」,至此它們便有了獨一無二的身份。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清運袋被運到這裡。

03

細分為25個不同品類

這些有了「身份證」的清運袋不會在中轉站停留過久,很快就會被一輛中型集卡運走,送往垃圾處理中心,也就是業內俗稱的「大倉」。

據朱師傅介紹,「愛分類愛回收」在寶山區羅店和楊浦區民星路上各有一個垃圾處理中心,日均處理量分別可達230噸。

近日,記者來到楊浦區民星路上這處佔地近5400平方米的垃圾處理中心。廠房裡雖然堆滿了各式垃圾,卻沒有想像中的雜亂和異味,取而代之的是各司其職的精細化作業。

垃圾到達操作間之後,會有叉車將垃圾運到傳送帶附近,然後由工人將每個清運袋打開,把垃圾投放到大坑中,由傳送帶運輸到分揀的流水線工作檯上。

工作檯距離地面5米左右,下方是25個不同品類的坑位:衣服、紙板、硬塑料、塑料瓶(PET瓶)、大號塑料瓶(HDPE)……各式各樣的可回收物被分門別類地堆放著,流水線上的工人每人負責1-2個坑位,將操作臺上不同的垃圾分揀出來,投入到對應的坑位裡。

除了可回收物之外,難以避免的會出現居民錯投錯放的其他垃圾,或是再利用價值很低的垃圾。這一部分就會順著流水線「走到最後」,落進一個單獨的回收大桶,最後按照幹垃圾處理方法進行處理,這一部分的垃圾約佔總回收量的1.5%-2%。

一名操作工人說,操作臺上的每個坑位順序也是有講究的。「經過反覆嘗試,工人會先挑體積大的和佔比多的品類。先把上面大的東西拿掉後,下面小的東西才能拿出來。先把最多的拿掉,然後再慢慢挑其它的」。分揀中心運營主管顏崇雷說,衣服和紙板佔比最大,衣服佔20%-30%左右,紙板也能達到30%左右,因此,排在最前面的兩個坑位就是投放衣服和紙板的。

04

打包分門別類再利用

在垃圾處理操作間,有一臺壓縮打包機器。顏崇雷介紹,所有分揀好的垃圾在這塊區域打包壓塊後,會送到隔壁的成品倉庫暫存。

成品倉庫用於堆放處理過的可回收物,在這裡,報紙、紙箱、牛奶盒、廢銅爛鐵、塑料罐等,任何你能想像到的可回收物,都被打包壓縮成高低不等的大立方塊。

「現在出廠的,是我們通過熱處理或者冷處理的工藝進行壓縮的紙盒,下遊企業會找我們收這些可回收物做原材料,降級利用現在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產業鏈」。

顏崇雷指著一輛駛出廠區的貨運車說,每天打包壓縮成大方塊的可回收物被分門別類地運出廠區,運向不同的下遊企業:廢紙運向紙廠,可以循環製成再生紙;織物運向出口公司、地毯公司、再生棉公司;金屬製品運向了鋁廠、鋼廠、鐵廠……

考慮到可回收物總是以原材料的方式被利用,為了提高市民對於再生利用的參與感,不少智能回收企業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再生利用產品,向用戶展示,甚至送給用戶:比如,一個洗髮水瓶可以做8個環保袋、4個塑料瓶就能做成傘面……

「看到資源再利用的東西變成了實物,用戶能更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愛分類愛回收」CEO陳靜曄說,從居民投遞到進入回收處理的終點站,最快只需要一天時間,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在其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7月6日,在「愛分類愛回收」的公司所在地,一塊屏幕正顯示著楊浦區的回收數據。屏幕地圖上有1126個網點忽明忽暗,每當有居民投遞一次,屏幕上就會立刻跳出投遞點和投遞重量等信息。

截至12:30,當天已有4275次投遞,投遞量共計11512公斤。

05

純度決定「廢品」價值

天眼查提供的數據顯示,有超過2600家企業與「智能垃圾分類」相關。

在上海範圍內,「愛分類愛回收」「小松鼠」「貓先生」「阿拉環保」 等一批企業在各區投放機器,搶佔可回收市場。雖然模式上有一定區別,但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廢玻璃、廢泡沫、廢紡織品、廢木料、織物等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出路問題。

以往,以「搖鈴鐺」為標誌的個體「收廢大軍」,往往只回收紙板箱、報紙等高價值可回收物,但對廢玻璃、廢泡沫、廢紡織品、廢木料、織物等再生利用價值較小的廢品,往往選擇拒收。

一名業內人士指出,可回收垃圾的品類分得越細,後期售價就越高。但是,僅僅是塑料一個種類就能細分出三四十種品類。如何安排分類,具體分到多細,從哪個步驟開始分類,成了「垃圾生意」中無法迴避的一個難題。

對此,不同企業給出了不同的方案。為了節省後續分揀成本,「小松鼠」和「阿拉環保」讓居民分品類進行投遞,相應的回收價格也一目了然。

考慮到機器佔地大小、用戶便利程度以及運輸成本等問題,「愛分類愛回收」 選擇了不需要前端分類,用戶可將8大類可回收物混投進回收箱。

不同的分類模式,對應著不同的分類價格。

記者走訪了解到,「愛分類愛回收」的紙類、塑料、金屬類可回收物的回收價為1.2元/公斤,織物及其他可回收物為0.5元/公斤。「小松鼠」的回收價格則根據六種門類細分:金屬0.3元/公斤、紡織物0.15元/公斤、塑料0.3元/公斤、紙類0.4元/公斤、飲料瓶0.02元/個,玻璃瓶則作為公益回收。「阿拉環保」分為四類,廢舊衣物和紙張分別為0.2元/公斤、0.7元/公斤,飲料瓶和電子廢棄物分別為0.03元/個、0.05元/公斤。

業內人士直言,提升可回收垃圾的「純度」和「價值」,是這場「垃圾生意」能否可持續的關鍵,此外還需要一定的規模效應,「規模一定要有,沒有規模,前期的硬體投入便沒辦法分擔,也就沒有辦法形成閉環。」

06

能否盈利決定能走多遠

「歸根結底,智能回收生意市場化模式的核心是能否盈利,這種模式的盈利點在哪,成本又該如何降低,是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陳紅敏指出,從長遠看,這類提供智能分類回收服務的企業能否盈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一模式能走多遠。

在陳紅敏看來,在現有垃圾分類回收場景下,如紙板箱、報紙等高價值的可回收物,原本就不缺人收,而類似企業的入局,更應當解決的是對廢玻璃、廢泡沫、廢紡織品、廢木料等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問題。企業要清楚自己所替代的是原有的拾荒者及其背後的回收網絡,還是有其他的功能延伸和價值創造?如果無法釐清這個問題,這種模式想要走遠仍有一定難度。

陳紅敏同時對垃圾分類市場化未來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目前,很多可回收物的再利用過程是有汙染的,很多地方的可回收物都是異地處置,對可回收物的最終流向缺少真正的監管。」她認為,目前看來資源化再利用產品也需要加強信息透明化,以進一步推動政策加持,「比如推動對某些產品中再生資源使用比例的規定等,甚至與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聯繫起來,以促進回收和再利用的有效循環。」

另一名業內人士也直言,如果不能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很有可能燒錢過後,就會面臨難以為繼的窘境。縱觀目前的智能分類回收行業,不少企業採取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能夠迅速在某一區域打開市場,但劣勢恰恰也在於這種模式往往只是集中在某一地區,很難實現跨區域發展的規模效應。此外,對於場景開拓而言,目前智能分類回收更多集中在社區、學校,商超、辦公樓宇、產業園區等依然推廣很慢。智能回收生意的前景很光明,但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相關焦點

  • 有魚智能回收箱,開創垃圾分類新潮流!
    原來只要我們把所標類目的東西投進去,會變成能兌換禮品的積分。這就是集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等功能於一體的設備「有魚智能回收箱」。小編看到該回收箱有點類似豐巢的快遞櫃,表面上除了一個32寸大屏幕外,共有5個投放口,分別為玻璃、金屬、紙、塑料和有害垃圾。
  • 艾拉物聯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房接受撫寧區電視臺採訪
    該投放站由垃圾分類投放區、積分兌換區、環衛工人休息區三個區域組合而成。其中垃圾分類投放區擺放了三組艾拉物聯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分別位於該投放站的正面以及兩側;積分兌換區放置了一臺智能兌換櫃,位於投放站正面右側;環衛工人休息區的門口則位於正面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與智能兌換櫃之間。
  • 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中央大腦」大數據分析……智能加持 廣州...
    原標題: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中央大腦」大數據分析……智能加持 廣州垃圾分類更高效   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垃圾焚燒發電效用大……廣州市的垃圾分類起步較早,也是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
  • 扔掉的塑料瓶被回收後可能做成了衣服?分類後的垃圾都去哪兒了?
    條例規定,北京市垃圾分類實行「四分法」,即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所有居民必須將垃圾分類打包,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中。那麼,被投放的垃圾後續將如何處理呢?垃圾分類工作分為: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四個環節。也就是說,不同的垃圾的「命運」各不相同,它們會被不同的卡車送往不同的地方,在那裡脫胎換骨,迎來新生。
  • 智能回收箱上崗了!可回收垃圾智能稱重即時返還收益
    記者12月1日獲悉,番禺區小谷圍街持續推進精準垃圾分類工作,實行積分獎勵機制,引導居民分類投放,提升智能化水平,緊抓垃圾分類工作不放鬆。據了解,在轄內投放10組「網際網路+智能回收箱」設備,截至10月底,社區居民生活垃圾累計減量約76.92噸。
  • 清運滯後居民難投放,頻現故障報修已多時,智能垃圾回收機險些成垃圾
    去年開始,一種智能垃圾回收機陸續走進不少小區,黃色的箱體、醒目的顯示屏、自動開關的回收門以及「智能環保、變廢為寶」的宣傳語,迅速吸引了眾多居民的關注。同時,它以廢品換現金的變現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 新朋友「藍寶」亮相校園 高科技讓學生進行垃圾分類更便捷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姚佳琳 記者 江躍中)近日,一個身著藍色外衣的新朋友在普陀區朝春中心小學亮相了,它能幫助學生進行校園的垃圾回收,還會獎勵垃圾分類做得出色的同學,它就是藍寶智能回收箱。圖說:「藍寶」垃圾智能回收箱。
  • 試點智能化分類投放設施,居民扔垃圾分類情況登記造冊精細到戶
    伴隨著深圳垃圾分類由「倡議分類」步入「強制分類」時代,寶安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廚餘垃圾回收量在10月份提前完成了1350噸/日的年度任務目標,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在11月份突破了39%,居全市前列,並形成一批分類質量高的「樣板小區」。
  • 天堂傘攜手愛分類愛回收推出環保再生傘禮盒
    6月5日「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天堂傘與愛分類愛回收(LOVERE)在經歷疫情數月後將丟棄的約1.75萬個礦泉水瓶定製成了首批再生環保再生傘正式上線。據了解,此款環保再生傘的傘面是由約5個丟棄的塑料瓶再生而成的,具備輕盈抗風、堅韌耐用、抗皺防曬等特點,環保又時尚。傘面增加了遇雨變色的圖案效果,告訴消費者正在選擇一件對環境友好的產品。「很高興,再見你」也寓意著「瓶子的再生之旅」,該產品已同步在天堂傘京東官方旗艦店上架。
  • 你扔掉的塑料瓶,真的被回收再利用了嗎?
    與此相比回收再利用廢塑料更容易實現些,廢棄的塑料瓶如果能夠合理回收利用,既減少了白色垃圾,又節約了能源。為什麼回收廢塑料?塑料是難以降解的人造物質,在自然條件下分解速度極為緩慢。當它進入垃圾填埋場,大約需要二百年到四百年才能降解,會降低填埋場地處理垃圾的能力。如果直接進行焚燒,將給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汙染。塑料焚燒時,不但產生大量黑煙,而且會產生二噁英。
  • 龔燕珍:在上海商場投放塑料瓶回收機獲好評
    12月17日,「生活垃圾分類城鄉一體化體系建設龔燕珍說,2020年確實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疫情的複雜性給每個人都都帶來了挑戰,中國在取得抗疫階段性勝利後,並沒有停止對循環經濟、對垃圾分類、對塑料回收這些議題的推進,1月,中國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之後,到了4月,開始國家又陸續出臺了各種法律法規和政策,比如《固體廢棄物環境汙染治理法》《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關於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等等,如此密集的法律法規的出臺
  • 生態垃圾房、智能回收裝置上線 杭州市首個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全新...
    這幾日,望江街道近江西園社區的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又熱鬧了起來
  • 商南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桶廣東東吉
    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桶我國不完善的塑料回收產業鏈條帶來的嚴重二次汙染,這個問題已經被和行業所認識並高度重視。「網際網路+回收」和物聯網是促進傳統回收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物聯網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及系統,為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提供創新思路及工具,逐步改變統回收「小、散、差」的狀況,推動我國垃圾分類智能化發展。
  • 人工智慧助力解決垃圾分類難題
    在這方面,人工智慧技術顯示出強大應用效能。  在此次服貿會上,來自上海的小黃狗環保科技公司也展出了一款運用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的垃圾分類設備——「智能垃圾回收機」。  這一外形有些類似自動售賣機的回收機使用方法很簡單:下載註冊APP,用手機掃描回收機上的二維碼,選擇要投放的垃圾種類,系統就會指示應將垃圾投放到哪個箱內。有了智能系統的幫助,垃圾投放的錯誤率可以大大降低。
  • 濰坊垃圾分類試點一年,緣何仍見「一包扔」「一車運」
    12月12日、13日,記者在城區走訪了解到,目前不少小區已安裝了可回收物智能回收機。不過,目前還存在垃圾混裝投放、市民對生活垃圾如何分類認知不足等問題。明年我市將進入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階段,部分問題將會有效解決。
  • 阿迪、耐克、宜家、可口可樂……為什麼都在「搶」這種廢棄塑料瓶?
    從廢棄塑料瓶到衣服鞋帽包包門店回收後的塑料瓶,會被運到回收處理站集中打包,之後送往威立雅華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進行再加工。「限塑令」下 循環經濟站上風口事實上,對於塑料瓶回收,杭州人早已不陌生。眼下,每個城區的各大小區,除了灰綠分類垃圾桶,大多設置了可再生資源回收站,或人工或自助。比如,西湖區的鯨靈回收環保屋、下城區的靈貓回收服務站、上城區的小寶「再生緣」再生資源回收站、江幹和餘杭區的小黃狗四分類垃圾回收亭等。
  • PET塑料瓶回收需要 「擰瓶蓋、撕標籤」 嗎?
    可樂瓶,是一種常見的塑料瓶,也是人們日常生活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容器,比如各種飲料瓶、醬油瓶等等。製造塑料瓶的原料是 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因此也被稱為 PET 塑料瓶。PET 最初的用途是用作人造纖維、底片、磁帶等, PET 製造的塑料瓶具有如下特點:1.
  • 面向大學校園的智能分類垃圾箱設計
    這是一款面向社區的分類垃圾桶,分為可回收、廚餘、有害、其他垃圾四個部分。本產品包含觸摸式開關、太陽能供電系統、夜燈、通風系統、回收口、隱藏式滾輪設計。其中廚餘垃圾箱內部內置臭氧發生器,可快速消除異味,減少細菌滋生;可回收垃圾箱內置壓縮模塊,可壓縮內部垃圾,減小體積,使內部承載更多垃圾。
  • 小區裡的「舊衣物回收箱」,衣服去哪了?有人靠這個年入百萬!
    送人又不合適,扔掉又太可惜,捐掉又不太了解捐贈流程,於是小區裡面便出現了「舊衣物回收箱」,那麼你們知道,你們放在舊衣物回收箱裡的衣服都去哪了嗎?這個是怎麼賺錢的嗎?舊衣物回收市場其實是很大的,這些被回收的舊衣物,有的確實是用在了慈善上面,像衣物保存完好的,可以再次穿戴的,送給希望小學,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那麼不能再次穿戴的衣物呢?
  • 小黃狗環保科技公司:「物聯網+智能回收」打造垃圾處理產業鏈
    然而,即使在大體量的生活垃圾規模下,目前依然存在居民垃圾分類意識相對薄弱、積習已久的混投習慣、垃圾種類繁多、投遞混亂、回收利用效率低等痛點問題,導致垃圾分類行業前端居民分類不到位,後端清運、分揀系統落後的現狀。推動垃圾分類工作,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生活垃圾投遞、收集、運輸、分揀、處理的系統性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