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字看不懂

2020-12-22 吉林衛視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經典文物,其中最為出眾的,當屬「世歷三古、人更三聖」的《易經》,作為百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闡述了天地之間萬物變化的規律,歷來被尊稱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

其實《易經》並不是單單的一本書,它包括了《連山》、《歸藏》和《周易》3本易書,前2本不是失傳就是只剩殘本,目前我們所能學習到的完整的易經,只有《周易》。當然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之後,珍貴的文物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後來到我們面前。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

易經三部原書失傳,無疑是中國人的一大損失跟重大遺憾。所以國人一直以來都在四處苦苦找尋它的下落,就在2005年,貴州市的博物館來了一位81歲白髮斑斑的老人,他說自己家裡有一套《連山易》。

專家們在了解基本的情況之後隨著老人來到家裡。

由於我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然在各個朝代中,文字和文化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當老人拿出幾本書後,在場的所有專家們愣了神,完全看不懂這本書,也不知道書上到底是什麼意思。

經過了解和研究,專家們才發現,原來這書是用水族的文字水書寫成的。水書是水族人特有的古老文字,大部分是口口相傳,這就造成大部分人看不懂文字。

水書作為一種文字體系,時至今日約有1600個,而水書目前最為嚴峻的一個問題,就是傳承。一直以來,水書都由水書先生傳承著,而這些能夠傳承的人,一律都是男性。口耳相傳,手抄等方式,使得水書存留至今。為了能夠更好的研究這本書,專家們請來了一些水書先生對這本書進行研究解讀。

研讀發現《連山易》是上古神農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囊括了天文曆法、農事。以動物、圖畫和各種符號為表現形式,講述了天象、曆法知識,又在天文曆法的基礎上,推算出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及各種衝、克、刑、合的原理;

然後再根據這些原理來預測、指導現實中的各種活動,比如婚喪嫁娶、出行、經商等的「吉」或「兇」。

為了鑑定這本《連山易》是否是《易經》中的那本,專家請水書先生破譯一隻宋瓷注碗上的符號,水書先生按照《連山易》打卦,結果打出來的與易經的八卦圖完全一致,破解出這是一隻記錄北宋興衰的史志碗,而且破解出來的北宋史實與史書記載完全吻合。

至此,專家才確定,失傳近兩千年的《連山易》終於現世,最終,謝朝海老人把《連山》無償上交國家,如今這本奇書在貴州省民族文化館珍藏,3000年後,它終於真正「回家」了。

從以上事跡來看,足以看出國家對《易經》的重視程度,不讀易經自然覺得小題大做,深入了解後才會發現,國家之所以如此重視也不無道理。

《易經》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更是人生的路標

《易經》對中國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中國文化智慧的結晶。研究歷史,你會發現,古代懂《易經》的人,動不動就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和,可見易經之深度與廣度。

在古代,像孔子、諸葛亮、鬼谷子這樣的能人異士,都曾經熟讀《易經》

而在現代,首富李嘉誠曾評價《易經》可以使人受益終生,就連國外的諾貝爾獎得主查理·威爾海姆也曾表示: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其實都是受益於中國古代的《易經》。

《易經》可以啟迪智慧,提供關鍵時刻的破局之道:處於逆境中,我們會明白「否極泰來」;生活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我們會知道「有損有益」……

不論男女,不論在什麼年齡階段,身處什麼角色,為學,為商,為政,還是為人父母,都能從其中汲取到你所需要的「成長心法」

《周易》共64卦,對應了64個人生決策心法,其中包括婚姻、教育以及工作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規律。

我們個體來看,人活在世上,無論富貴,無論貧窮,無論如何風光,最後總是殊途同歸,塵歸塵,土歸土,回歸到一切的原始狀態。

而在《易經》中早已經告訴了我們「是什麼」「怎樣形成」等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有人說,《易經》如此深奧,我們學他幹什麼?這也算問到點子上,其實我們學易經,主要就是改變固有的思維,讓自己掌握自然的發展規律,洞悉萬事萬物,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從而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滿。

其實我們與《易經》的距離之所以遠,是因為看不懂文言文,解讀也非常無聊,我之所以能看得進去,是找到了《圖解易經》

書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周易》的基礎知識。而且圖文並茂,600幅精美的精美插圖,視覺體驗非常好。

一本書的價格只需要56元,也就是一頓飯錢,就能讓自己離智慧、成功更進一步。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是什麼字?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是什麼字?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的祖先利用自已的智慧創造出了許多的文明和文物。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之後,這些古老的文明已經消失不見,但是珍貴的文物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後來到我們面前。
  •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卻說一個字不認識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卻說一個字不認識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的祖先利用自已的智慧創造出了許多的文明和文物。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之後,這些古老的文明已經消失不見,但是珍貴的文物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後來到我們面前。
  • 貴州81歲老人:拿出失傳3000年的易經,專家:這字怎麼看不懂?
    消亡3000年的《周易》,現身貴州省老人手中周易三部原書消亡,毫無疑問是中國人的一大損害跟重大缺憾。所以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會四處苦苦找尋它的下落,就在二零零五年,貴州市的歷史博物館來了一位81歲白髮斑斑點點的老人,他說道自己家裡有一套《連山易》。
  • 失傳3000年的《易經》水書如今被發現,專家百般保護卻仍面臨失傳
    其實《易經》是一系列的書的合集,包括《連山》、《歸藏》和《周易》這三部圖書。現在,這三部圖書除了《周易》之外,其他的兩本書《連山》和《歸藏》都已經失傳了。  《周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智慧的結晶,其中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天人合一」這一理論,就是出自這本著作。
  • 「鬼師」所寫的天書重見天日,專家證實是失傳2000年的《連山易》
    在2005年, 貴州有一位名字叫謝朝海的老人向有關部門表示,自己家中收藏了一套名叫《連山易》的古書。《周易》的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不可估量,如果謝朝海所言屬實,那麼轟動的不僅是中國更是整個世界。正當專家們激動地打開《連山易》時,卻還是犯了難,只見上面書寫著密密麻麻的「字」,他們根本看不懂。原來,這些「字」叫「水書」,全國也僅僅有1000人能破解這種文字。
  • 30年前湖北挖出一秦墓,出土813枚古書,是失傳2000年的易經
    這批古書許多都已經失傳了上千年,對此有專家表示:最令人震撼的還是那本《歸藏》,它的面世說明失傳千年的《易經》終於被找到。可能有人會疑惑,五本書中哪裡有《易經》的名字?其實大體來說《易經》就是《周易》。而實際上,周易的內容只有易經的三分之一。
  • 30年前湖北挖出一古墓,出土813枚古書,是失傳2000年的易經
    這批古書許多都已經失傳了上千年,對此有專家表示:最令人震撼的還是那本《歸藏》,它的面世說明失傳千年的《易經》終於被找到。可能有人會疑惑,五本書中哪裡有《易經》的名字?其實大體來說《易經》就是《周易》。而實際上,周易的內容只有易經的三分之一。《易經》它由三本書組成,分別是《連山》、《歸藏》、《周易》。
  • 貴州七旬老人32年「復活」失傳黑沙陶技藝
    貴州清鎮雕刻師胡正德「尋根」貴州失傳已久的黑砂陶技藝,歷時32年創新研發出工藝精美的「犁倭黑砂陶」,取得國家發明專利,並先後被列入貴陽市、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記者來到他的黑砂陶作坊,探訪其苦心專研黑砂陶技藝背後的故事。【現場聲】陶泥提煉作坊裡,胡正德正指導工人用機器提煉陶泥,他告訴記者,黑砂陶製作工序繁雜,陶泥提煉只是百餘道工序中的其一。
  • 失傳的秘術「奇門遁甲」,為何能困住十萬雄兵?專家:與易經有關
    易經是我國最早的文化著作之一,流傳了3000年,最早在上古時期由太古三皇之一的聖人伏羲根據在黃河中出現的背上有圖案的龍馬和洛水中出現的背上有數字的靈龜所創造出先天八卦。後來在商周時期,周文王在被囚禁的時候,有根據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並且注卦辭和爻辭。
  • 易經最早的版本只有這類人能看懂,如今僅存1600人,已破例傳外人
    可惜的是,《易經》除了《周易》之外,其他的兩部:《連山》和《歸藏》都已經失傳。在很長時間裡,《易經》被認為是文化體系的起始,是古人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手段。在過去,《易經》的作用是用來佔卜。這是古老的一種巫術,當時科學技術還不發達,古人將禍福寄託於鬼神,而佔卜就是通過巫師來探尋鬼神的意志,了解一些生活方式。
  • 誰認識這些字?貴州一老人所作奇特圖案,非字非畫誰能破解
    老人從年輕時起,就會書寫這種奇特的文字。 老人寫的字不重樣 孫良訓老人雖然年歲已高,但寫起字依然得心應手:在桌子上能寫;在屋簷下的簷坎上鋪上一張紙,蹲在地上照樣能寫。老人一下筆,一口氣能寫幾十個字,而且每個字都不完全重樣,只是有部分筆畫相同或相似。
  • 山西一老人因痴迷易經,獨自「背井離鄉」幾十年,今活成啥樣了?
    在山西省萬榮縣一個叫西埝的農村,有位88歲的老人一生痴迷《易經》,他會看面相,觀手相,痴迷周易相面術,曾經給自己在公路選擇了一處「寶地」,一住就是6年。曾經為了研究《易經》,12歲外出闖蕩,16歲進入五臺山的寺廟跟著師傅學習陰陽八卦,奇門遁甲,40多歲才回到農村生活,可以說是獨自「背井離鄉」幾十年。那麼這位老人,現如今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 《易經》中的一個字是關鍵!懂得人可能福氣自來
    我們熟知的「群經之首」——《易經》,就給了我們很有益的啟示。易之萬變,不離其宗,守其規則,天、地、人三才相感應。一個人的福氣,是可以自己造的,讀懂《易經》中的一個字,福氣自然來。人生是禍是福,很多時候,就看你能否守住這一個「止」字。
  • 質疑千年的《易經》被證實為超科學!1990年老人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質疑千年的《易經》被證實為超科學!1990年老人臨終前曾留下告誡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但是對於《易經》的定位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認為這是自然規律。被國人質疑是迷信足足有6500多年的伏羲八卦,西方學者卻提出來,它其實是超科學,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千年古墓內滿地黃金,失傳了1800年的奇書重見天日
    ——雅各布 相信大家對盜墓都不陌生,像什麼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丘天官,大家都有所了解,在2011年3月的時候,江西南昌的觀西村村民發現有人在當地盜墓,便立馬報警了,這座古墓立馬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
  • 20000字的《易經》看似複雜,其實只講了這4個字,老祖宗太高明了
    易經"是我國古典哲學流派中道教和儒學的核心著作,也是闡述萬象天地變遷的一部古代經典,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著作。20000多字的《易經》,可以總結成這4個字,老祖宗實在太高明了!易經大畜卦》記載:「童牛之牿,元吉。」
  • 《易經》:人生的精髓,全藏在這三個簡單的字裡面,希望你全擁有
    中國歷史上下幾千年,因為《易經》而成就的傑出人物也非常多,比如: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劉伯溫、諸葛亮等等他們精通《易經》;在現代社會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曾仕強,一個沉迷《易經》,分享《易經》的學者。
  • 《易經》價值遠高於《相對論》?連愛因斯坦都承認它的科學性
    普通人看不懂,但也沒有必要去弄懂它.周易嚴格的說是一本主觀唯物主義哲學書籍,它集天文、數學、兵法、治國方略、做人處世、道德修養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一體,是一本鍛鍊人思維的好書。在古時,科學很落後,對很多自然現象不能解析,為此就出了<周易>學說.
  • 山西88歲農民痴迷易經,曾獨自雲遊幾十年,他究竟悟到了什麼?
    《易經》共有三部,天皇氏(三皇之一,五龍之首,自號元始天王)作《連山》、《歸藏》,春秋戰國命歷序載有:天地開闢,天地萬物渾渾,愚昧無識;陰陽所憑,……帝王出焉,定大地象,法地之儀,作天幹以定日月度。儘管這兩本書失傳了,也不知道裡邊究竟寫了哪些,可是從這個記述也能看得出古人很早就已經開始探尋宇宙的奧秘了。
  • 周文王姬昌,臨終前一句話,透露《易經》核心!至今專家沒弄懂
    周文王在位第50 年的時候,感覺來日無多。臨終前,囑兒子姬發於病榻前,敦敦訓誡,史官記下了這段流傳千古的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秘笈,因是父子相傳,故被後人稱之為《保訓(寶訓)》。這段話,為《易經》的核心。《保訓》書簡出土時,專家們還專門對這個內容召開研討會,眾說紛紜,見解不一,專家至今琢磨不透。周文王的這段遺言是這樣的: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