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信研究評1-11月宏觀數據:經濟恢復由政策驅動向內生動能轉換

2020-12-17 騰訊網

來源:金融界網站

文 財信研究院 宏觀團隊

胡文豔 李沫

投資要點

核心觀點:

從經濟恢復動能看,11月當月政策敏感型需求基建、房地產投資穩中有降,但經濟內生動能出口、消費、製造業投資均出現明顯回升,表明經濟增長動能正由政策驅動向內生動能轉換,預計四季度經濟將加快向潛在增速回歸,全年有望實現2.1%左右的正增長。

摘要:

>> 工業增加值:出口帶動作用顯著,裝備製造業是生產走強主因。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增速較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連續四個月高於去年同期值。其中,受益製造業投資與機電產品出口大幅改善,中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快於全部工業4.4個百分點,是工業生產保持強勁的最主要支撐;此外,外企增加值增速升至8.3%的高位,也進一步驗證了出口對工業生產的帶動作用明顯。但政策退潮下,本月上遊原材料製造業生產有所放緩;消費修復偏弱,對下遊消費品製造業生產的拉動作用亦有待加強。結構上,高技術製造業生產維持較快增長,1-11月增速高於同期製造業3.5個百分點,新舊動能轉換仍在加快。

>>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四季度增長6.0%左右,全年GDP約增長2.1%。一是服務業恢復和居民收入回升支撐消費繼續回升無懸念;二是製造業接棒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向上恢復勢頭不變;三是海外疫情反彈下「中國生產、全球消費」的模式得以延續,全年人民幣計價出口增速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長。

>>消費:汽車、通訊等升級品類支撐社零繼續改善,但全面恢復仍需時日。11月份社零同比增長5.0%,增速較上月繼續提高0.7百分點,但增幅連續兩個月放緩,消費恢復情況仍不及市場預期。其中,受益雙十一促銷疊加刺激政策加碼,汽車消費連續五個月雙位數增長,通訊器材、化妝品等其他升級類消費增速均在20%以上,是本月社零改善的主要支撐;但國內多地出現散發疫情,居民外出就餐意願下降,餐飲收入增速再度轉負對消費形成重大拖累;此外,代表低收入群體消費的限額以下消費增速放緩,也不利於消費全面改善。預計在服務業回暖、低收入群體收入回升和促消費政策加碼的共同影響下,消費繼續漸進改善無懸念,但疫情未退、居民收入弱修復、房地產擠佔效應猶存,但消費全面修復至疫前水平仍需時日。

>> 投資:製造業支撐作用增強。一是在國內消費需求回暖、出口訂單增多、政策效果顯現、新舊動能轉換加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11月製造業投資增長12.5%,較上月大幅提高8.8%。預計在企業盈利改善和政策支持加碼的疊加作用下,製造業投資增速降幅將繼續收窄,但年內難以轉正。二是在優質項目缺乏、財政資金分流以及地方財政緊約束的疊加影響下,1-11月基建投資增速依然低位運行,低於年初一致預期。預計隨著經濟修復動能切換至內生動能,基建逆周期必要性降低,且地方財政「六保」、「六穩」壓力依然較大,基建投資大概率繼續平穩運行,難有大幅上漲。三是年內房地產投資增速處於「爬坡見頂」、穩中趨緩階段,全年增速低於去年水平。二季度以來房地產市場量價齊升,預計未來在房地產政策邊際收緊、房企融資「三道紅線」、市場流動性邊際趨緊的背景下,房地產投資增速有望邊際趨緩。

>>政策展望:貨幣「緩退坡」,財政重民生。隨著經濟增長勢頭進一步鞏固,國內經濟「爬坡」與政策「退坡」格局延續。預計流動性「緊平衡」、政策緩退坡已成貨幣政策主基調,降息降準均難現,結構性政策擔重任,更強調資金精準直達實體經濟。財政方面,隨著經濟動能由「逆周期」切換至「順周期」,未來財政政策大概率邊際退出。預計明年官方赤字率調降至3%左右,同時不再發行特別國債,專項債券額度也收縮至疫情前水平,但財政支出結構將向製造業和民生領域傾斜,整體財政對實體的支撐力度仍強。

正文

一、工業增加值:出口帶動作用顯著,裝備製造業是生產走強主因

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較1-10月份提高0.5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降低3.3個百分點。其中,11月當月增長7.0%,增速較10月加快0.1個百分點,連續四個月高於去年同期值(見圖1),顯示生產供給端增長勢頭依舊強勁。

從三大門類看,製造業生產增速高位抬升是主要貢獻力量。11月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增速較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別提高0.2和1.4個百分點,高於同期全部工業0.7個百分點(見圖2),毫無疑問是支撐工業生產保持強勁的主動力(製造業營業收入佔工業的比重達90%以上)。同期,受益年底財政資金加快投放,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業增加值增速亦回升較多,較上月提高1.4個百分點至5.4%;但受去年基數大幅提高影響(去年11月採礦業增加值增速較上月大幅增加1.8個百分點),採礦業增加值增速有所放緩,較上月降低1.5個百分點至2%。

分製造業行業看,中遊裝備製造業仍為主要支撐。如受益製造業投資與機電產品出口大幅改善,11月規模以上中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增速較上月繼續提高0.6個百分點,快於規模以上工業4.4個百分點,支撐作用尤為突出;同期下遊消費品製造業增加值增速,也較上月有所加快達到3%,但主要依靠醫藥製造業生產提速的貢獻(醫藥製造業增加值較上月提高5.4個百分點,見圖3),服務業加快恢復、居民消費穩步回暖對消費品製造業的拉動作用仍有待加強;此外,本月上遊原材料製造行業生產增速亦多數放緩,如上遊橡膠塑料製品、有色金屬冶煉壓延、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加值增速均較上月回落1個百分點以上(見圖3)。在國內PPI降幅持續收窄、企業利潤明顯改善的背景下,本月上遊原材料製造業生產反而有所放緩,一方面源於上月相關行業修復較快、增速偏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房地產與基建投資需求回落的拖累或已有所顯現。

高技術製造業生產繼續領跑,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1-11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4%(見圖4),增速較1-10月份提高0.5個百分,快於同期製造業3.5個百分點,國內新舊動能轉換繼續加快。從邊際變化看,11月當月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再度回升,較上月大幅提高4.5個百分點至10.8%,其中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和醫藥製造業生產增速均較上月大幅提高4個百分點以上(見圖5),為主要貢獻力量。

從企業登記註冊類型看,出口強勁支撐外企生產繼續提速,去年高基數致私企生產意外放緩。11月份,外企、私企和國企增加值分別增長8.3%、6.8%和5.9%,增速較上月分別提高1.3、降低1.4和提高0.5百分點。其中,外企增加值增速大幅攀升至8%以上,仍主要源於國內出口延續高景氣度,帶動相關企業生產加快,如11月份國內出口同比增長21.1%,增速較上月大幅提高10.3個百分點。私企生產增速放緩,則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數大幅提升的擾動影響,如去年11月份私企增加值增速較上期大幅調增3.5個百分點,導致今年11月份增速較上月意外回落,整體上私企生產依舊較為強勁,絕對增速也仍在6.8%的高位;國企生產回升,大概率受益於財政資金投放提速,本月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增加值增速明顯改善,但上遊原材料製造業生產增速回落對其的拖累值得關注。

二、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四季度增長6.0%左右,全年約增長2.1%

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高於二季度1.7個百分點,經濟呈現穩定恢復增長態勢。從邊際變化看,三駕馬車中,經濟復甦動能逐步由投資拉動切換至消費驅動,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也偏強。根據統計局數據,三季度當季,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分別拉動GDP增長1.7、2.6和0.6個百分點,分別較二季度提高4個百分點、 降低2.4個百分點和提高0.1個百分點(見圖8),消費支出的貢獻明顯提升。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需求端尤其是消費受到的影響較大,一二季度對GDP的拉動點數持續為負,但隨著居民生活加快恢復,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逐季改善、明顯提升,同期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則隨之回落。

隨著政策更加注重精準導向和向需求端傾斜,預計四季度經濟繼續向潛在增速回歸,全年GDP約增長2.1%。一是投資將繼續支撐經濟向上恢復。其中,基建投資受益於財政資金加快使用和專項債項目用途調整完畢,四季度將繼續延續回升態勢;房地產投資在政策調控趨嚴、房企融資「三道紅線」、市場流動性邊際趨緊的背景下,增速將穩中趨緩,全年增速低於去年水平;製造業投資增速在國內外需求恢復、政策扶持、企業盈利改善等多因素共同支撐下,降幅將繼續收窄,但海外疫情不確定性和企業利潤持續負增長將制約其回升幅度。二是促消費政策顯效,疊加國內經濟特別是服務業加快恢復,消費繼續回升無懸念,但疫情未退、居民收入增長偏慢、房地產對消費的擠佔猶存,對消費回升力度仍不宜過度高估。三是出口受益於全球經濟繼續復甦和國內生產端率先恢復,四季度有望繼續維持高增長,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但全球疫情會增加其不確定性。

綜上,在當前已出臺政策的基準情境下,2020年GDP增長2.1%左右(見圖9)。

三、消費:繼續漸進改善,但全面修復仍需時日

(一)升級類消費品支撐社零繼續改善,餐飲和低收入群體消費則均放緩

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簡稱社零,下同)為35.1萬億元,同比下降4.8%,降幅較1-10月收窄1.1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低12.8個百分點(見圖10)。其中,11月社零同比增長5.0%,增速較上月提高0.7百分點,國內消費繼續穩步恢復,但增幅連續兩個月放緩,消費恢復情況仍不及市場預期。具體看:

雙十一促銷疊加刺激政策加碼,汽車、通訊等升級類消費支撐商品零售繼續改善。11月份國內商品零售同比增長5.8%,增速較上月提高1個百分點,是本月社零改善的主要支撐。從限額以上商品零售結構看(見圖11),受益新一輪汽車下鄉等政策扶持加碼,11月汽車零售額同比增長11.8%,連續五個月雙位數增長,為最大貢獻因素之一(汽車消費在商品零售中的比重約30%);此外,受益今年雙十一促銷力度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疊加居民收入改善、地方政府消費刺激政策力度加大,除汽車外的其他升級類消費本月亦大幅改善,如通訊器材類商品銷售增速高達43.6%,化妝品、金銀珠寶、體育娛樂用品類消費增速也均在20%以上;但本月家具、石油及製品類消費仍為負增長,且食品飲料、日用品等必需消費品增速亦有所回落,均對消費繼續抬升形成一定製約。

餐飲收入增速再度轉負對消費形成重大拖累。受冬季氣溫大幅下降影響,近日國內多地出現散發疫情,導致居民外出就餐意願下降,11月份國內餐飲收入增速再度由正轉負,較上月降低1.4個百分點至-0.6%,對本月社零形成重大拖累。在社零總額中,餐飲收入的比重約10%左右,年內受疫情因素影響,其波動幅度加大,成為影響社零變動的主要因素之一。

低收入群體消費恢復放緩也不利於消費全面改善。11月份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8.3%,高於同期社零增速3.3個百分點,兩者增速差較上月再度擴大0.5個百分點(見圖12),表明代表低收入群體消費的限額以下消費恢復速度繼續有所放緩。限額以下商品零售佔社零的比重高達55%(2019年值),其持續放緩明顯不利於國內消費全面改善,也是消費修復持續低於市場預期的主因。但三季度低收入群體收入回升提速,十四五規劃建議稿強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預計未來政府將大幅增加轉移支付力度,低收入群體消費潛能有望得到釋放。

(二)消費繼續漸進改善無懸念,但全面修復仍需時日

展望未來,消費增速繼續漸進改善無懸念,但全面修復至疫前水平仍需時日,預計12月份增速仍在5%-6%左右。一是國內經濟特別是服務業加快恢復,將帶動服務類消費回暖,對社零消費形成有力支撐;二是受益就業市場好轉和政府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低收入群體收入回升提速,對消費的提振作用突出,如三季度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增速較二季度大幅提高8.8個百分點,增幅高於同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個百分點(見圖13);三是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宏觀政策已逐漸向需求端傾斜,隨著全面促消費政策落地顯效,消費持續改善可期;四是疫情衝擊嚴重且國內宏觀對衝政策較為克制,居民收入整體改善力度有限,疊加房地產銷售維持高位對消費的擠佔效應猶存,疫情未退居民擔憂情緒難消,消費回升高度仍不宜過度高估。

四、投資:製造業支撐作用增強

1-11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6%,較上月提高0.8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同比正增長;同期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2%,較上月提高0.9個百分點,年內首次由負轉正(見圖14)。從兩者增速差距看,1-11月份,民間投資增速低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4個百分點,較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反映出經濟恢復動能正逐步向內生動能轉換,民間投資將逐漸接棒成為穩定投資的重要力量。

(一)消費和出口帶動製造業投資增速顯著提高

1-11月份製造業投資同比下降3.5%,降幅較上月收窄1.8個百分點(見圖15),製造業投資邊際回升勢頭加快,是本月投資繼續回升的主要驅動力。從當月增速看,11月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2.5%,較上月提高8.8個百分點,恢復速度提速明顯。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去年同期製造業投資基數較低;二是國內需求持續改善疊加出口訂單增多,製造業投資動能有所改善;三是結構性貨幣政策持續顯效,融資成本降低下企業加槓桿擴張投資意願提升。

從行業看,下遊投資需求回暖更快,經濟修復平衡性增強。其中,受益於國內消費需求逐步回暖和海外出口訂單增多,下遊消費製造業投資增速提升較快,如11月份醫藥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紡織業投資增速分別較上月提高41.6、8.2和17.2個百分點;中上遊行業投資增速漲跌互現,部分行業如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和計算機通信製造業投資繼續擴張,但有色金屬冶煉延壓業、汽車製造業等行業投資增速均有所回落(見圖16)。

高技術製造業持續領跑,投資結構繼續改善。根據統計局數據,1-11月高技術製造業投資累計增長12.8%,較1-9月份提高2.8個百分點,連續7個月正增長,高於整體製造業16.3個百分點(見圖17),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持續加快。

展望全年,製造業投資降幅將繼續收窄,但全年難以轉正。一是企業盈利持續修復將帶動製造業企業投資意願回升,但2019年以來工業企業盈利持續負增長制約其回升幅度(見圖18);二是居民消費需求漸進恢復將帶動部分製造業需求,對製造業投資形成支撐;三是海外疫情二次爆發為國內出口高增長提供窗口期,但疫情下全球需求回暖受限,出口訂單增加對投資的支撐力度不宜高估;四是貨幣政策「精準導向」下,製造業企業融資「量升價降」,貨幣融資環境持續改善對製造業投資形成一定支撐。11月份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信用利差為157BP(見圖19),連續三個月收窄,表明結構性政策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在增強。

(二)逆周期必要性降低,基建難有大幅回升

1-11月份,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含電力)分別同比增長3.3%和1.0%,分別較上月提高0.3和0.3個百分點(見圖15)。從當月增速看,11月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含電力)分別同比增長5.9%和3.5%,分別較10月下降1.4和0.8個百分點。

在赤字率提高、專項債和特別國債額度大幅提高的背景下,臨近年底基建投資增速依然低位運行,與年初基建高增的預期相背離,原因有二:

一是優質項目缺乏疊加地方財政緊約束,專項債資金使用仍偏慢。由於專項債發行使用納入到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即新增專項債券用來彌補政府性基金預算赤字,因此兩者差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增專項債券的投入使用情況。1-10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赤字為2.30萬億,而同期專項債券發行額3.55萬億元,表明至少有1.25萬億元的新增專項債券尚未投入使用(見圖20)。資金遲遲不能投入使用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好的項目與之對接,另外,財政支出緊約束也是財政資金閒置的原因之一。

二是棚改項目分流部分財政資金。隨著棚改債發行限制的放開,7月份以來,棚改債在新增專項債中的比重快速提升,對基建資金形成一定的擠佔。如7-10月份新增專項債券中約30.0%的資金投向了棚改領域(見圖21),棚改項目分流了部分財政資金,財政資金對基建的支撐作用減弱。此外,預計部分專項債資金用於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也分流了部分資金。

展望未來,隨著經濟修復動能逐漸切換至內生動能,基建逆周期調節的作用也將隨之減弱,疊加地方財政「六保」、「六穩」的壓力依然較大,預計未來財政資金對基建的支撐作用依然不強,基建投資大概率繼續平穩運行,難以出現大起大落。

(三)房地產投資增速處於「爬坡見頂」、穩中趨緩階段

1、二季度以來房地產市場量價齊升,住宅庫存去化速度快於非住宅

房地產市場繼續回暖,量漲價升跡象明顯。2020年1-11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持平,增長1.3%,增幅較1-10月提高1.3個百分點(見圖22),5-11月銷售面積增速連續7個月轉正,11月份當月增長12.1%。在價格方面,11月份延續前期穩中趨緩趨勢(見圖23),但百城住宅價格指數4月份以來持續穩中趨漲。11月商品房銷售金額增速與銷售面積增速之差繼續擴大,差值由上月的5.8%提高到本月的5.9%,表明總體價格水平在上升(見圖24)。

從供給端看,二季度以來去庫存進程加速。一是存銷比(待售面積與近三個月平均銷售面積之比)趨於回落。受年初以來疫情影響,商品房庫存增加,但5-11月份銷售面積增速轉正,庫存去化加速,存銷比從4月份的5.3倍降至11月份的2.8倍(見圖25)。二是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9個月減少。3-11月分別環比減少277、472、484、690、390、639、471、89、205萬平方米(見圖26),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分別環比減少440、453、436、512、316、705、419、148、201萬平方米,表明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供給壓力有所減緩。三是非住宅庫存去化速度不及住宅。2月份以來商業營業用房和辦公樓銷售面積增速降幅持續收窄,分別從-46.0%、-48.4%提高至-11.1%、-12.8%(見圖27),非住宅投資增速也呈類似表現(見圖28),但去化速度明顯不及住宅,表明疫後商業活動恢復速度仍偏慢。

2、年內房地產投資增速處於「爬坡見頂」、邊際趨緩階段

2020年1-11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6.8%,較1-10月提高0.5個百分點,累計增速實現6個月連續正增長,單月增速已經9個月正增長,超越往年正常水平(見圖29)。展望未來,從幾個領先指標看,年內投資增速有望繼續趨穩反彈,但邊際增幅將繼續放緩,增速大概率處於「爬坡見頂」階段。

一是年內貨幣環境和「三穩」政策依然有利於房地產市場發展,但寬鬆政策將繼續邊際趨緊。根據歷史經驗,房地產投資與資金成本和流動性充裕程度密切相關。在貨幣政策寬鬆期間,金融環境較為友好,表現為資金價格降低、流動性充裕,房地產投資增速則提高,反之則相反。2020年以來,面對疫情的意外衝擊,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社會融資成本進一步下降,全年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將大概率下行(見圖30),有利於房地產市場降低融資成本。但今年房地產市場仍將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各地方政府執行「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政策,隨著前期房地產市場復甦的「一枝獨秀」,出於防風險考量,未來房地產政策將趨於收緊。

二是房地產資金來源增速將繼續穩中趨緩。2020年1-11月房地產資金來源同比增長6.6%,較1-10月提高1.1個百分點,單月增速連續9個月大幅走高(見圖31)。從資金來源細項數據看,11月份其他資金(由個人按揭貸款、定金及預收款兩部分組成,且定金及預收款佔比達到約7成)、自籌資金、國內信貸增速均繼續反彈,其他資金增速連續4個月正增長(見圖32)。由於「其他資金」在房地產資金來源中比重最高,超過50%,所以其對房地產資金來源增速有決定性作用。11月份個人按揭貸款、定金及預收款增速都趨於上升,其中個人按揭貸款增速從2月的-12.4%提高到11月的10.6%(見圖33),10、11月份貨幣數據中居民中長期貸款分別同比大幅多增472、360億元,也對此提供了印證。隨著近期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量價齊漲,這些城市收緊了限制性政策,房企貸款增速趨緩,預計未來短期內資金來源增速穩中趨緩概率偏大。

三是領先指標銷售面積增速有望繼續反彈提高,房地產投資增速將繼續回升,但邊際增幅放緩,全年增速低於去年水平。2017年以來,受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房地產銷售面積增速大幅回落,從2017年2月份的25.1%降至2019年1-12月份的-0.1%,2020年在疫情衝擊下又大幅下降,但疫後快速反彈,連續7個月正增長(見圖34)。在「三穩」房地產政策環境下,預計房地產銷售面積增速將在疫後繼續反彈提高,有利於房地產投資增速的穩定,房地產市場將繼續處於回升周期(見圖35)。但在「房住不炒」定位和貨幣環境邊際收緊的背景下,投資增速將繼續邊際放緩,全年投資增速將低於去年。

四是土地購置面積增速趨緩,將限制房地產投資增速反彈高度。受限制性政策和信貸融資的約束,2019年以來土地購置面積增速持續負增長。2020年1-11月同比下降5.2%,將1-10月降低1.9個百分點,降幅連續5個月擴大(見圖36)。分城市等級看,2020年11月一二三線城市土地購置面積同比增速放緩,尤其是二三線城市回落更為明顯(見圖37)。展望未來,房地產企業面臨監管層「三道紅線」要求,要在三年內完成降負債目標,房企拿地可能更偏謹慎,將限制房地產投資增速的反彈力度。

相關焦點

  • 財信研究評1-4月工業企業利潤數據:產銷加快推動利潤邊際改善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 財信研究 文伍超明宏觀團隊伍超明(財信研究院副院長,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胡文豔此外,1-4月我們統計的高技術製造業利潤增速與佔比均繼續改善,分別較1-3月提高17.2和0.6個百分點,表明疫後國內新動能恢復明顯更快。>;>; 受益政策扶持,私企與外資資本開支均改善,但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拖累國企投資持續放緩。
  • 財信伍超明宏觀團隊連續兩年斬獲「傑出策略研究團隊獎」
    紅網時刻12月18日訊(記者 劉馳鋒)12月10日,由知名中文財經網站金融界主辦的「2020金融界領航中國年度評選」頒獎盛典在京舉行。湖南財信金控集團旗下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伍超明宏觀團隊,從參評的400餘家金融機構中脫穎而出,連續兩年榮獲「傑出策略研究團隊獎」。
  • 經濟復甦動能轉換進行時:政策驅動力在下降,內生增長動力驅動因素...
    外需方面,按照WTO的預測,今年全球的貿易額要萎縮30%左右,但中國二季度的數據卻仍保持增長,7-8月出口對GDP增長貢獻和拉動不斷提升,外貿形勢的改善比較明顯。但在於春海看來,這樣的對外貿易改善具有非常大的不穩定性和不可持續性。
  • 財信研究評1-6月工業企業利潤數據:工業品價格反彈是利潤邊際改善...
    其中,6月當月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增長11.5%,增速較5月份加快5.5個百分點(見圖1)。如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較1-5月減少0.21元,同比增幅也由上期的0.41元降至0.23元;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費用與1-5月持平,同比增幅由上期的0.41元降至0.39元。此外,具體從行業看,受原油價格波動影響,石油加工行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大幅減少7.13元。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1年是信心恢復、預期引導的關鍵年
    來源:證券時報11月28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年度論壇(2020-2021)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分析了2020年中國經濟運行的亮點和2021年經濟運行的基本邏輯和風險點,並提出十條政策建議
  • 2021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預測
    6、隨著一攬子規模化政策的實施、外需的持續上揚和內生動能的逐步恢復,中國宏觀經濟在反彈中呈現加速上揚的態勢,第4季度中國經濟的增速將接近潛在水平,為2021年非常規政策逐步退出和新戰略規劃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7、從長時段和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經濟的快速復甦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 10月宏觀數據解讀:延續向好勢頭,經濟運行加快恢復
    根據國家統計局16日公布的數據,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增速與9月持平,環比增長0.78%(9月為1.18%)。1-10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8%,比1-9月提高1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下降5.3%,降幅收窄1.2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7%,增速提高0.5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6.3%,增速提升0.7個百分點。
  • 老樹樁上生新芽!經濟日報頭版聚焦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12月18日,經濟日報頭版以《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老樹樁上生新芽》為題,聚焦山東進行報導,以下為報導原文:   「老樹樁上生新芽。」這既是濟鋼集團轉型發展的鮮活比喻,更是山東省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 人民日報:以辯證思維把握疫情衝擊下宏觀調控政策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只是短期的;我們還有充足的宏觀政策工具可用,能夠有效對衝疫情影響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但更要認識到,一方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只是短期的;另一方面,我們還有充足的宏觀政策工具可用,能夠有效對衝疫情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宏觀政策重在逆周期調節,節奏和力度要能夠對衝疫情影響」。
  • 劉俏:疫情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與施力重點
    ,正如伯南克所說,新冠疫情像一場自然災害,讓中國及全球經濟在短時間內陷入完全休克狀態,經濟活動及社交接觸基本凍結。從1、2月份國內經濟社會運行數據可以看出,市場嚴重低估了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正因如此,美歐等國意識到社交疏離帶來的經濟活動停頓將對其實體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從而接連出臺了重量級的經濟刺激政策。全球產業鏈中斷、外需變化以及疫情第二次爆發的可能性或給中國經濟帶來第二次衝擊。
  • 蘭格研究:經濟恢復動能漸變 鋼材需求邊際分化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數據顯示,11月份,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投資及消費持續改善,外需表現強勁,經濟恢復態勢持續顯現。  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下遊需求改善,工業品價格上漲,企業生產意願較強。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0%,增速較10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已超過疫情前水平。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
  • ...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關於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實施意見》(內政辦發〔2018〕51號)精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實體經濟優化升級,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有效接續轉換,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實施方案。
  • 2021年宏觀經濟與政策分析:料峭春來
    二、 中國經濟:料峭春來2021年伴隨新冠疫苗推出、推廣,全球經濟可能逐漸掃去疫情的陰霾,走向更全面的復甦。中國在 2020年率先成功遏制疫情、並實現強勁復甦後,經濟復甦的動能開始面臨轉弱。上半年中國經濟數 據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低基數擾動,下半年則將相對真實地展現向潛在增速的回歸。
  • 2021年度宏觀策略報告:復甦中的再平衡
    從經濟增長動能看,2020年是典型的「低內生增長+強政策刺激」組合,即為打破疫情危機後內生動能持續下降帶來的經濟負循環效應(見專欄2),當年財政貨幣兩大政策發動機同時啟動,使疫後國內經濟內生動能呈緩慢恢復態勢。展望2021年,經濟內生動能修復和政策退出節奏是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大主線,「政策動能弱化+內生動能增強」組合下,內生動能修復程度是決定經濟能否回歸常態水平的關鍵。
  •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巡禮,第二組濟南市,市長孫述濤...
    孫述濤:我們注重加強頂層設計,高水平編制《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成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由我擔任組長,統籌研究部署、協調推進動能轉換各項工作。  堅持創新驅動,激活發展內生動力。聚焦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制定出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計劃」「科技新11條」等政策措施,形成覆蓋科技創新全過程的政策鏈。院省市共建的中科院濟南科創城開工建設,14家「中科系」院所相繼落戶濟南。
  • 明年宏觀政策的八大看點——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但也得益於有效的防控隔離措施,疫情快速得到控制,復產復工得以迅速推進,我國經濟也隨之持續修復,三季度增速已經達到4.9%,在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會議同時強調,「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雖然經濟在持續修復,但驅動經濟修復的主要動力在投資。
  • CPI時隔11年再現負增長 中國經濟不存在通縮基礎
    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11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CPI同比下降0.5%,環比下降0.6%;PPI同比下降1.5%,環比上漲0.5%。 多位專家分析,CPI負增長或延續至明年一季度,但中國經濟目前不存在通貨緊縮基礎,短期內物價因素也不會對貨幣政策產生明顯影響。
  • 11月製造業PMI創三年新高 穩健貨幣政策或仍將是主基調
    受訪經濟界專家認為,11 月官方和財新製造業PMI 雙雙表現強勁,表明11 月國內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環比復甦勢頭向好,並預計短期內製造業PMI有望維持在積極擴張區間。在政策上,穩健貨幣政策或仍然是主基調。面對跨年資金需求,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央行可能將通過「MLF(中期借貸便利)+逆回購」的組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 李迅雷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明年宏觀政策的八大看點
    但也得益於有效的防控隔離措施,疫情快速得到控制,復產復工得以迅速推進,我國經濟也隨之持續修復,三季度增速已經達到4.9%,在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會議同時強調,「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雖然經濟在持續修復,但驅動經濟修復的主要動力在投資。
  • 中國經濟年會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明年宏觀政策要把握「時度...
    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年經濟總量將突破100萬元,增長2%左右。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將由去年的16.3%上升到17.5%左右。談及明年的經濟形勢,韓文秀表示,國際主要機構對明年中國經濟給予較高的增長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明年中國經濟增長8.2%,世界銀行預測增長7.9%,經合組織預測增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