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勝利後,人民籌集的軍糧還剩餘約5億斤。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當時的解放區的人民剛剛翻身解放,家裡並無存糧。加之連年天災、土地歉收,人民依舊缺衣少食。但他們卻勒緊褲帶,把一碗一瓢省下的糧食,毫無保留地送到前線。
淮海戰役中踴躍支前的民工小車隊
即便是在60多年前最慘烈的戰場探尋,滿目亦是「細雨鄉關路,桃花淺淡中」。
徐州、蚌埠、碾莊……當一個個重疊著現實與歷史的地名從車窗外掠過時,記者不由地想起導遊們常說的一句詞: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區別在於,追尋紅色足跡之旅的導遊是歷史。
關於此役,交手的敵我雙方有著不同的稱呼——由於戰場是東起海州西至淮河,因此我軍稱之為「淮海戰役」;而國民黨軍則依據其佔領的城市要地,稱之為「徐蚌會戰」。無論叫法如何,戰役的結局對壘雙方都一致認可——這65個晝夜的決戰,決定並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但是,記者披覽的史料表明,我們的對手似乎始終對這樣一些數字對比感到困惑:兵力80萬-60萬;火炮4215門-1364門;坦克215輛-22輛;飛機158架-0架……實力對比之懸殊不言而喻,可為什麼仗偏偏輸得這樣慘呢?
毫無疑問,這些數字當然是戰場上的砝碼。但是,在歷史的投影中,他們沒有看到,也理解不了另外一些更宏大的數字,而正是它們,在戰爭的開端已決定了戰爭的結局。
淮海戰役:數字的戰場
白刃喋血、烽火鐵騎、群雄爭鋒、風雲際會……關於這場戰役的許多故事我們並不陌生,然而,在數字面前,一切驚險的傳奇和瑰麗的詩歌都失去了分量。
事實上,偉大的戰爭圖景是用壯闊的數字勾畫出來的。
有這樣一份電報讓記者久久思考——1948年12月初,中央軍委發出如下指示:「參戰部隊每人慰問一斤豬肉、5包香菸,不抽菸的慰問同等價格物資。」
大戰在即,千軍萬馬的生死博弈,瞬息萬變的運籌帷幄……最高統帥部有多少事要做啊,但這一斤豬肉、數包香菸的區區之事,卻作為軍委指示下發,足見戰場保障、後勤供給之重要、之緊迫。
無論是老話講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還是現代戰爭就是打後勤的觀念,說的都是一個道理——戰爭需要強有力的後勤物資保障。那麼,60萬大軍需要什麼——
糧食:每天必須保證500萬斤,戰役期間需要籌備9.6億斤;
彈藥:除了部隊攜帶量外,至少還得補充300萬噸;
擔架:作戰就有傷亡,需備20多萬副;
被裝:漸入冬季,每個官兵至少一套棉衣、一雙棉鞋……
而且,需要保障的作戰地域,分布於今天的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河北5省,縱橫3000公裡;
而且,我們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後方,沒有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線;
而且,恰如聶鳳智將軍所說:戰役打的就是時間差,為了贏得時間,部隊每天以70公裡速度開進,利用夜間、風雪天出擊……都是家常便飯……
這些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是怎樣完成的呢?一位老戰士說得好——我軍的後方,是建立在老百姓的小推車上。
這決不是形容。且看下面的數字——上述所有的這些輜重裝備、彈藥糧秣,80%是由支前民工以人背、肩挑、車推等方式實施完成的。為此,一共出動小推車88萬多輛,挑擔31萬副,而上陣的民工達543萬人。或者換一個說法,那就是每一個戰士身後,都有9個民工在支援保障作戰。
與此同時,在縱橫5省的戰場上,還有上百條水陸運輸幹線,數百處兵站、民站、糧站、傷員轉運站……星羅棋布,組成一張龐大的支前保障網……
有一個數字震撼著記者:戰役勝利後,人民籌集的軍糧還剩餘約5億斤。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當時的解放區的人民剛剛翻身解放,家裡並無存糧。加之連年天災、土地歉收,人民依舊缺衣少食。但他們卻勒緊褲帶,把一碗一瓢省下的糧食,毫無保留地送到前線。老百姓知道糧食的分量,如一首歌謠唱的:糧食就是命根子,打贏敵人的老本錢。
採訪中,記者看到敗軍之將邱清泉戰前寫給團以上軍官的《和劉伯承作戰的秘訣》,擺兵布陣說的倒也是頭頭是道,但他絕對想不到的是,他們的坦克卡車,竟敗於小推車。小推車者,木製獨輪車也,中國老百姓當時最常用的古老運輸工具……
人民支前「本紀」
「本紀」原來是指王者的傳記,出自《史記》。然而,當採訪完淮海戰役人民群眾的支前事跡後,記者卻毫不猶豫地將本章冠以「本紀」。
有一部描寫淮海戰役的電影,內容早忘了,影名卻陡然湧入腦海——《今夜星光燦爛》。是的,那543萬人民群眾,就像歷史天空的滿天繁星,我們不一定都能叫出名字,但那蒼穹星光卻永遠燦爛。
浩瀚江海,只能掬水一瓢。讓我們從淮海戰場的幾個順口溜說起吧:
紅高粱、紅辣椒和紅蘿蔔鹹菜,這就是著名的「三紅」——支前民工們車上裝的是大米、白面,自己吃的卻是自己帶的這「三紅」。一首歌謠至今聽來依然讓人心湧熱流:「一條扁擔兩頭彎,千裡遙遠來支前。一頭挑的是白面,一頭挑的是炮彈。白面送給同志吃,送上炮彈打壞蛋。」
蓑衣、竹竿、葫蘆瓢則為支前「三件寶」——運輸徵途漫漫,蓑衣抗風雪,竹竿趟河流,葫蘆瓢盛飯舀水當臉盆。山東泗水縣「模範運輸團」由907輛小車組成,「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的小推車隊伍僅用3天就輾冰踏雪200多公裡,運糧5.6萬公斤。不要忘記,帶隊的是年僅18歲的姑娘朱永蘭;山東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帶領支前小車隊,從家鄉山東省萊陽縣出發,隨軍轉戰整個淮海戰場。
擔架、擔架車、擔架篷被稱為支前擔架隊的「3大發明」——根據戰場實際,擔架有抬著走的、拉著行的,更有可防風擋雨的。戰役中,戰場上擔架隊完成了9.8萬傷員的轉運任務。為了保護好這近10萬個生命,他們用身體掩護傷員、用喝水的瓢給傷員接大小便,甚至在自己受傷後,依然以鋼鐵的意志堅持完成轉運任務……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陳毅元帥的這句名言人人皆知,元帥專門為擔架隊寫下的一首溫情小詩同樣令人難忘:「擔架隊,幾夜不曾睡。穩步輕行問傷病:同志帶花最高貴,疼痛可減退?」
不需去問人民群眾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能這樣做,淮海戰役勝利後,頒發給支前民工的一面錦旗上已經把答案寫的明明白白——支前,人民自己的事業。
今天新聞裡的數字
採訪結束時,又一件新鮮事抓住記者的眼球——5月9日,我人民海軍第七批赴亞丁灣護航編隊順利歸航。軍艦在舟山軍港剛剛靠岸,專程趕去的徐州市領導和許多市民就捧著鮮花擁簇而上。這個似乎很遙遠的新聞,一夜間成為了徐州的熱點消息……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每個徐州老百姓都會充滿自豪的告訴你——參加護航行動的,有咱們的「徐州」艦。
作為淮海戰役的中心戰場——徐州,就是這樣與我們的軍隊融為一體。
——淮海戰役紀念館不遠處便是著名的「雙擁模範街」,近千名個體工商戶共同籤訂了《擁軍優屬公約》;
——徐州群眾建立起「擁軍培訓服務中心」「擁軍法律援助中心」等1457個擁軍實體專業組織,專業涵蓋70多個領域;
——徐州駐軍與街道社區、機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共結成軍民共建對子224個,至今徐州市已經6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
新聞裡還是一個個的數字,儘管和戰爭年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但它們同樣在勾畫著另一番壯美的圖景。
多年後,鄧小平同志用他那特有的簡潔語言,對參加淮海戰役的部隊評價道:「還是那句老話,是合格的。」這評價當然也屬於淮海大地上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