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狂丸科學」公眾號
你可能想不到烏鴉竟然會如此聰明:禿鼻鴉會用小石子提升水位,獲得蟲子;新喀鴉會用棍子捅小孔,獲得豬心;在日本仙臺,人們發現烏鴉會把堅果放在馬路上,一旦汽車駛過,壓碎堅果,它們就飛下來享用果仁……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本暢銷15年的科普經典《烏鴉簡史》,就專注於為「臭名昭著」的烏鴉「平反」,從生物科學的角度,講述烏鴉的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慣,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這位鳥類世界的智者。
▼▼▼
一隻口渴的烏鴉發現一個水罐,但是水罐裡面水很少。它用盡辦法,發現自己無法夠到水。如果不能儘快喝到罐中的水,它可能會渴死。
最後它想到一個絕妙的主意。它把小石子投到水罐裡,每投入一塊石子,水面就會升高一些,直到瓶口。聰明的烏鴉解決了口渴之急。
伊索寓言裡的這個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在2009年夏天,英國劍橋大學的鳥類研究所裡,生物學家克里斯多福·伯德和內森·埃莫裡想看看,他們研究所裡的禿鼻烏鴉,是不是與伊索寓言裡的烏鴉一樣聰明。
為了探求這個問題的答案,科學家們選了4隻成年禿鼻烏鴉作為實驗對象。
在歐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人們都可以見到禿鼻烏鴉。這種黑黝黝的烏鴉是嘰嘰喳喳的交際家,群棲的它們經常在樹頂洪亮地鳴叫、搖擺。
科學家分別給這4隻烏鴉取名為庫克、弗呂、康奈利和夢露,並依次給它們看漂浮在窄口瓶裡的美味的蟲子。
要得到這些獎品,鳥兒們得想辦法將水面升高,這樣蟲子才能漂到它們能夠到的高度。它們可以使用的工具,也是一堆小石子。
禿鼻烏鴉解決了這個難題嗎?答案是肯定的。
而在英國牛津大學,以動物學家亞歷克斯·卡切爾尼克為首的一群科學家,也對烏鴉展開了研究。
他們有一隻明星新喀鴉叫貝蒂,向世人展示出它的本領。
例如,在其中一組實驗中,它面臨的挑戰是,用棍子捅一根管子上的小孔,以獲得它最喜歡的食物豬心。
竅門是把棍子插進孔裡,用棍子將食物杯沿著管道推到向下彎曲的直角處,然後杯子就會掉到桌子上,它就可以吃到食物了。
科學家們會給它提供幾種尺寸不同的工具,包括一些對於那個孔來說太大的工具,但貝蒂總能從中選擇最小最合適的。
即便是討厭的飼養員為了看好戲,將它最喜歡的工具綁在另外一捆棍子上,它也依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它一次都沒有選過比那些孔大很多的工具。
當給它一根過大的樹枝、讓它給自己製造工具時,它做出了非常適合的探測器。如果那個孔需要粗棍子,它便會造出一根粗的,而如果孔很小,它又會將樹枝削得很細。
而最讓人興奮的實驗是烏鴉們自己設計的。
在這個實驗中,食物被放置在透明管子底部的一隻小桶裡,只有用帶彎鉤的工具勾住桶的把手,才能將桶取出來。科學家們給鳥兒們提供了兩種金屬絲,一種很直(可假定為無用),一種帶鉤(非常有用),然後他們便站到一旁,等著看鳥兒們會做出何種反應。
在最初的幾次實驗中,一切都如願以償,烏鴉對形勢做出了判斷,並想出了解決辦法。但是在第五輪實驗中,房間裡只留給了貝蒂一根筆直的金屬絲,實驗發生了出乎科學家們意料的變化。
儘管科學家們經常讓貝蒂接觸金屬絲工具,但是它從來沒有自己做過,也沒機會看到金屬絲是如何彎曲的。
儘管如此,它還是飛到管道旁,從各個角度查看食物。然後,在快到幾乎無法形容的時間內,它撿起那根筆直的金屬絲,將一端固定在裝置下邊的膠帶上,用身體和喙往回拉另一端,將其折成一個彎鉤,然後把金屬絲順著管道放下去,勾住食物桶的把手。
哇!它順利取到了晚餐。
研究人員從驚詫中回過神之後,立即設計了一系列讓貝蒂一次次重複它成就的實驗。它不是每次都能做出完美的圓鉤,但每次都能成功地將金屬絲折彎並取到食物。而其他動物,哪怕是黑猩猩,都從未能自發解決類似的問題。
這個事實足以使烏鴉躋身工具製造者的行列。
在能使用工具的鳥類名單中,唯一一種多次出現的就是烏鴉。
俄克拉荷馬一份關於美洲烏鴉的報告指出,美洲烏鴉會從圍欄上撕下一小片木頭,把木頭放在爪子上,啄食其尾端,最終使其成為錐狀。然後它將這個工具插進狹窄的縫隙裡,捕捉藏起來的蜘蛛。
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小嘴烏鴉會拉起冰釣線,把纏在一起的漁線拉到兩腳之間,然後帶著從魚鉤上偷走的食物飛走。
日本仙臺也有一種會使用工具的烏鴉,它們知道如何把汽車當成胡桃夾子。它們停在十字路口附近,當汽車因紅燈停下時,就會俯衝下來,把外殼堅硬的堅果放在馬路上。
一旦汽車駛過,它們便飛下來享用堅果果仁。如果堅果依然完好,它們會重新放置,再次嘗試。
事實上,一隻普通烏鴉的大腦與身體的比例,跟黑猩猩以及人類相差並不大。正如我們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因為擁有大前額葉而處於高智力層級,烏鴉的大前額葉,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就體型而言,烏鴉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