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並非一蹴而就——日本足球人奮鬥的故事,值得走到十字路口的我們學習。
本文主體內容,為符金宇著《日本足球史》的摘錄與感悟。
文/ 橘 樂
四大出身,就職於知名國際足球管理集團
2019年11月24日,2019賽季亞冠決賽落下帷幕,日本浦和紅寶石負於沙特阿爾希拉爾。J聯賽雖無緣亞洲冠軍三連霸,四度登頂的數據依然可以傲視其他對手。
擁有27年歷史的J聯賽素以球迷文化和安定經營著稱,更重要的是為國家隊稱霸亞洲奠定了基礎。
浦和遺憾地無緣三年內第二個亞冠冠軍
成功並非一蹴而就,日本足球人奮鬥的故事,值得走到十字路口的我們學習。
職業化的胎動
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日本足球史起初由校園裡的學生書寫,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實業團足球的興起。
所謂實業團,即由企事業單位員工組織成運營的運動隊。戰後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僱主們發現體育事業振興可以提高員工士氣,還具有擴大知名度的社會效益,於是開始大力投資實業團。
業餘時代的上古球王釜本邦茂
1965年日本足球聯賽JSL成立,實業團擁有了角力的賽場,發展至八十年代進入全盛,古河電工、讀賣接連在亞俱杯中獲得冠軍。
日本體育屆長期以奧運作為最高追求,職業化的胎動之聲直到奧運賽場業餘壁壘的崩塌才終於響起。
此時JSL的業餘原則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企業巧立名目,以體育為專務的「契約社員」等概念競相出現,還引入外援增強競爭力。
日本第一個亞俱杯冠軍古河電工
彼時的實業團足球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舉國體制」並無二異,無非是「企業」替換了「國家」的概念。球隊作為企業持有物,存亡興廢皆取決於企業經營策略甚至老闆的個人喜好。
一方面,球員身份的模糊定位導致提高水平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由於企業對球迷沒有利益回饋的義務,球迷自然對球隊也無真正的歸屬感,群眾基礎薄弱。改制勢在必行。
就這樣,在現代足球始祖英國實現職業化一百多年後,東亞足球的職業化才終於拉開帷幕。
一聲驚雷
川淵三郎,一個日後近乎被人「神化」的名字。
這位日本足球教父早年作為球員成名於早稻田,還入選過國家隊。畢業後進入古河工作,先後擔任古河電工隊和日本國家隊的主教練。
球員時代遠徵德國的見聞讓川淵堅定了職業化的志向,1988年接任JSL聯賽總務主任後旋即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球員時代的川淵三郎
川淵認為,日本不具備百年足球歷史形成的文化土壤,只能設立高標準來規範行業運行。1990年3月,職業聯盟加盟「七大條件」公布:
一、足球俱樂部法人化;
二、擁有根據地(Home town);
三、確保球場能夠容納15,000人並具備照明設備;
四、擁有18名以上職業合同球員;
五、俱樂部必須下設12-18歲的青年球員培育組織;
六、籌措分擔金;
七、有意加盟的團體必須遵從日本足球協會的指示與決定。
「法人化」意味著球隊必須獨立於母公司。而「根據地」制度是J聯賽的最大特色,意味著俱樂部根植一地,肩負培育地區足球文化的責任,打破企業、地方與地區居民三者割裂的舊格局。
作為領導者的川淵三郎
上述七條標準之高,出臺後反對聲不絕於耳。為穩定軍心,川淵發表了一段著名演講:
那些說「為時尚早」的人,即使再過一百年還是會說「為時尚早」;而那些說「沒有先例」的人,就算再過兩百年也仍然會說「沒有先例」。(中略)對自己工作沒有榮譽與責任感的人,總會找出一個接一個的理由來推脫搪塞。(中略)為什麼不為了足球的職業化竭盡全力再努力一回呢?!
創始十隊
實際上,J聯賽的誕生恰恰選對了時機。
1990-1993年的日本處於泡沫經濟末期,市場營銷成了企業經營戰略的重中之重。而社會多元化驅使地區發展成為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
川淵三郎倡導的以地區為根基、企業與地方結合的新理念成為吸引政商界參與的動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批申請的球隊多達20家。
擁有三浦知良的讀賣俱樂部
篩選工作並未一味參考JSL時代球隊競爭力強弱,而是首先以未來發展為目標,地區性為重點,然後再考慮申請者的硬體設施與人員實力。
1991年2月14日,創始十隊正式公布,按照元年亮相的名稱分別是三菱浦和、JEF市原、讀賣、橫濱水手、橫濱飛翼、名古屋鯨八、大阪鋼巴、廣島三箭、鹿島鹿角和清水心跳。
每支職業球隊成立的背後,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城市的夢想
鹿島是創始十隊中唯一一支此前身處JSL二級的球隊,前身是住友金屬工業隊。住金起初並無意加盟,川淵三郎也曾向鹿島人給出「99.9999%」不可能的回覆,但誠意與努力創造了奇蹟。
1991年5月,濟科空降。10月,由43家本土企業集體出資的鹿島鹿角足球俱樂部宣告成立,翌年7月在本田看不到職業前景的多位球員加盟,球隊實力達到了職業水準。
1992年5月,茨城縣立鹿島足球場竣工,人口僅四萬多的小城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專用球場。
擁有了濟科(後排右一)的鹿島鹿角
鹿島至少有一支企業球隊,清水則連成人球隊都不曾擁有。作為全國聞名的高中足球城,缺乏球隊的現實導致高中球員畢業後紛紛去往東京的大學或實業團效力。
清水心跳集全市之力聯合出資而成,雖然硬體設施一應俱全,卻面臨人員不足的困難。
被稱為「清水三羽鳥」的國家隊選手長谷川健太、大榎克己和堀池巧雖早已各自遠走他鄉,在聽聞家鄉組隊困難後毅然選擇回歸,成就了一段佳話。
球迷是這支市民球隊的根本
他們不是企業球隊,而是地區代表,他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是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職業聯賽理想嗎?
川淵的這席話無疑是對這兩座城市的最高褒獎。這些社會各界集體努力的結晶,意義盡在足球之中,卻又遠在足球之上。
企業的讓步
三菱雖曾為實業團時代豪強,但在職業化轉型時卻遇到了困難。起初三菱想留在東京,因沒有主場而作罷。此時被本田拒絕的浦和正在尋覓落戶的球隊,在川淵三郎的牽線下,浦和和三菱走到了一起。
1992年3月,三菱浦和足球俱樂部成立。
三菱和浦和締造了未來的亞洲第一主場
川淵「根據地」理念中極為重要的一條原則即母公司不得冠名,類似中超正推行的名稱「中性化」。隊名應當以地區名加俱樂部愛稱組成,這自然引起了企業方的抵制,尤以三菱和讀賣為最。
川淵不得不採用了五年內去除贊助企業名稱的折中辦法,二者成為J聯賽元年的兩個例外。讀賣1994年更名為川崎綠茵,而三菱浦和則遲至1996年才更名為浦和紅寶石。
與以上兩者形成對比的是豐田,贊助豐田杯的經歷使之深諳足球真諦。1991年7月,以豐田為首,聯合多家企業贊助的名古屋鯨八俱樂部正式成立。
1996年溫格率名古屋鯨八加冕天皇杯
「鯨」字代表名古屋的象徵虎鯨,而「八」字來自名古屋市徽。「隊名中絕不會有豐田二字出現。」豐田為其他球隊作出了表率。
萬眾矚目
誠然,創始十隊的確定在一定程度上是聯賽秘書處單方面決定的產物,讓人聯想到如今就中甲遞補名額懸而未決的中國足協。
標準「不明」一度引起日立、山葉和藤田等隊的不滿,按照官方說法前兩者落選是因為球場設施不達標,而後者則由於神奈川縣球隊已經飽和。
山葉後來化身磐田喜悅97年封王
無論如何,J聯賽的腳步已經日益臨近。1991年7月,聯賽官方全稱「社團法人日本職業足球聯賽」公布。同年11月,川淵三郎辭去古河職位,就任J聯盟首任主席。
1993年5月15日,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東京國立霞丘競技場座無虛席,六萬人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J聯賽揭幕戰盛況空前
在眾多熱愛體育的球迷支持下,J聯賽今天在這裡向著實現偉大夢想邁出了第一步。我宣布1993年5月15日J聯賽開幕!
為了這一小段演講,川淵已經等了太久太久。在場的球王貝利看到這一幕也深受感染,熱淚盈眶。
參加揭幕戰的雙方是當年平分JSL天下的讀賣與日產,如今分別作為川崎與橫濱出戰。
川崎(綠)與橫濱(藍)
川崎的荷蘭外援亨尼-邁耶爾打入了J聯賽歷史首粒入球,橫濱連入兩球逆轉取勝,拿下了隊史J聯賽首勝。
右一川崎球員為日本歸化國腳拉莫斯
彼岸的啟示
回顧J聯賽的誕生,球迷壓抑已久的熱情固然重要,川淵三郎所倡導的「根據地」概念與「球隊愛稱」制度也契合了處於轉型中的日本社會,與以地區為依託的傳統觀念一脈相承。
球隊終於不再是企業的附庸與玩物,而成為了地區的象徵,球迷自然而然地產生支持球隊的欲望,而這種支持進而演變為球員拼搏的動力。
黑馬鹿島於元年第一賽段爆冷奪冠正是這種激勵的反映(早期J聯賽為雙賽段賽制,前後賽段冠軍進行決賽爭奪總冠軍)。
鹿島1993年三得利賽段奪魁
此外,成功的運營也功不可沒。J聯賽充分借鑑了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聯賽的運作經驗,以錦標贊助商、官方贊助商等形式獲取大型企業贊助,通過周邊商品銷售等手段獲得利潤的同時達到宣傳效果,進一步拉近了與球迷的距離。
之後的歲月裡J聯賽也曾經歷起起伏伏。早年的投資熱潮退卻導致大批球隊出現財政赤字,J聯賽痛定思痛以安定經營作為首要目標。按照川淵的理念培育起的球迷文化,成為俱樂部自主運營的基礎。
對於足球人來說,最重要的一課莫過於——做未來的事情,永遠不嫌早。